冀人版科学五上 第四单元《光》单元知识清单
展开科学冀人版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重点、热点、难点梳理
第14课:光从哪里来
一、知识要点:
1.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2.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3.来自于光源的光或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我们就能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4.光源分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种。
5. 有些物体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在发光,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例如月亮。
6.反射光和光源的光分类:
(1)来自光源的光:太阳光、灯光、萤火虫的光、烛光
(2)来自物体反射的光:月光、镜子的光、玻璃的光、水面的光
- 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分类:
(1) 天然光源:太阳、闪电、黄火虫、灯笼鱼、斧头鱼、水母等。
(2)人造光源:火把、电灯、霓虹灯、蜡烛、手电筒等。
二、实验探究:
实验(一):
材料:内部涂黑的实验盒3个、卡片1张、发光物品1个、手电筒1个等。
(1)将一个发光的物品放到盒内,盖上盒盖,从窥视孔观察,看到了什么?关闭发光物品的开关,再从窥视孔观察,又看到什么?
现象:将一个发光的物品放到盒内,盖上盒盖,从窥视孔观察,看到物品在发光。关闭发光物品的开关,再从窥视孔观察,什么也看不到。
(2)两次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结论:光源发光时,我们能看到光源。光源不发光时,我们什么也看不到。这说明来自于光源的光进入眼睛,我们才能看到光源。
实验(二):
(1)用手电筒分别通过不同位置的进光孔向盒内照射,从窥视孔观察到什么现象?
现象:用手电筒通过上方的进光孔向盒内照射,从窥视孔可以看到写字的卡片。用手电筒通过侧面的进光孔向盒内照射,从窥视孔看不到写字的卡片。
(2)两次实验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用手电筒通过上方的进光孔向盒内照射,从窥视孔可以看到写字的卡片。原因是来自于光源的光进入眼睛,我们就能看到物体。用手电筒通过侧面的进光孔向盒内照射,从窥视孔不能看到写字的卡片。原因是黑色对光的反射能力差,来自于光源的光和物体的反射光不能进入眼睛,我们就不能看到物体。
(3)以上两个实验结果,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总结:来自于光源的光或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我们就能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第15课:光的传播
一、知识要点:
1. 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 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体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体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
3.照相机是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制成的。
4.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不透明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物体的影子。
二、实验探究:
实验一: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假设: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方法:用手电筒分别照射弯曲的空心管和竖直的空心管。
实验现象:将手电照射弯曲的空心管,从另一端不能看到光线;用手电照射竖直的空心管,从另一端能看到光线。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二:制作针孔“照相机”
材料:带盖的纸盒、铝箔、半透明的塑料纸、针、小刀 胶带等。
实验方法:(1)在盒子的一端中心位置挖出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小口,用胶带将半透明的塑料纸粘在开口处。
(2)在盒子另一端中心处挖出一个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小口。用胶带将铝箔粘在开口处,用针在铝箔中心扎一个小孔
(3)让有铝箔的一端对着蜡烛的火焰,慢慢改变“照相机”到烛焰的距离,在屏幕上能看到烛焰的像吗?像什么样的?
(4)试着在铝箔上,分别扎2个、3个小孔,分别做出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的小孔,探究纸屏上的像会发生什么变化。
现象:慢慢改变“照相机”到烛焰的距离,在屏幕上能看到烛焰的像。“照相机”到烛焰的距离越远,看到的烛焰像越小;距离烛焰越近,看到的烛焰像越大。改变小孔的形状,纸屏上的像不变。
第16课:光的反射
一、知识要点:
1. 行进中的光遇到镜子等反光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2. 反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 在水下航行的潜水艇,一般需要借助潜望镜来观察海平面和空中的情况。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通过潜望镜进入我们的眼睛,使我们能够看清外面的情况。
二、实验探究:
实验名称: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假设:行进中的光改变方向与平面镜有关。
实验材料:平面镜1块、带缝隙的硬纸板1块、手电筒1个。
实验方法:让手电筒发出的光通过纸板缝隙照到镜子上,观察光的传播路线,并记录下来。改变镜子摆放的角度,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手电筒发出的光通过纸板缝隙照到镜子上,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改变镜子摆放的角度,光的传播方向也随之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行进中的光遇到镜子等反光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第17课:彩虹的形成
一、知识要点:
1.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会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光带,说明太阳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2.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许多小水滴,它们就像三棱镜一样,将太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3. 1666年,牛顿进行了光学现象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射入黑暗的房间,然后用手中的三棱镜对准这束阳光,对面墙壁上立即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彩色光带,后来他又将七色光合成了白光。
二、实验探究
实验名称:探究彩虹的形成。
(1)几个同学一起,背着阳光用喷壶向空中同一个地方喷水雾,观察有什么现象,并拍摄下来。
现象:空中出现了彩虹。
(2)停止喷水雾后,还能看到同样的现象吗?
现象:停止喷水雾后,不能看到彩虹。
结论:彩虹的形成与阳光、小水滴有关
(3)为什么阳光透过小水滴会形成七色光呢?
原理:阳光透过大量的小水滴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被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