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某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试题卷
一、选择题
1. 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二糖是
A. 纤维素 B. 蔗糖 C. 葡萄糖 D. 核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
①单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动植物均有)、果糖(植物)、半乳糖(动物)。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原(动物)。
【详解】A.纤维素是植物体内特有的多糖,A错误;
B.麦芽糖是植物体内特有的二糖,B正确;
C.葡萄糖是动植物体内都有的单糖,C错误;
D.核糖是动植物体内都有的单糖,D错误。
故选B。
2. 下列关于氢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水分子的内部可形成氢键
B. 氢键形成过程中会释放热量
C. 1个水分子可以通过氢键最多与另外2个水分子相连
D. 氢键的形成与水分子的积极性无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氢原子与电负性大的原子X以共价键结合,若与电负性大、半径小的原子Y(O F N等)接近,在X与Y之间以氢为媒介,生成X-H…Y形式的一种特殊的分子间或分子内相互作用,称为氢键。X与Y可以是同一种类分子,如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也可以是不同种类分子。
【详解】A.在水分子之间可形成氢键,A错误;
B.氢键形成过程中会释放热量,B正确;
C.1个水分子可以通过氢键最多与另外4个水分子相连,C错误;
D.氢键的形成与水分子的极性有关,D错误。
故选B。
3. 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制片时需用刀片将花生子叶片切成薄片
B. 可用清水洗去多余的苏丹Ⅲ染料
C. 苏丹Ⅲ染液能使细胞中的油脂呈紫红色
D. 转换到高倍物镜后再将切片最薄的部分移到视野中心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组织中油脂的鉴定:油脂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实验中,制片时需用刀片将花生子叶片切成薄片,最好形成单层细胞,A正确;
B.可用50%的酒精洗去多余的苏丹III染料,B错误;
C.苏丹III染液能使细胞中的油脂呈橘黄色,苏丹IV染液能使细胞中的油脂呈红色,C错误;
D.转换到高倍镜前应在低倍镜下将切片最薄的部分移到视野中心,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4. 烫发时,先用还原剂使头发角蛋白的二硫键断裂,再用卷发器将头发固定形状,最后用氧化剂使角蛋白在新的位置形成二硫键。这一过程改变了角蛋白的( )
A. 氨基酸排列顺序 B. 氨基酸种类 C. 空间结构 D. 多肽链数目
【答案】C
【解析】
【分析】蛋白质形成的结构层次为: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三肽→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等空间构型的变化→蛋白质。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还原剂使得头发角蛋白的二硫键断裂,氧化剂使角蛋白在新的位置形成二硫键,这一过程改变了角蛋白的空间结构,但是并没有改变该蛋白质氨基酸排列顺序、 氨基酸种类和多肽链数目,C符合题意。
故选C。
5. 下列不能为生物体具有高度统一性提供证据的是
A. 细胞学说的发现 B. 脊椎动物前肢的形态和功能各有不同
C. 中心法则的发现 D. 真核生物均由真核细胞组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实例,理解相关知识,分析作答。
【详解】A.细胞学说的发现反映了生物体在细胞水平具有统一性,A正确;
B.脊椎动物前肢的形态和功能各有不同,反映的是生物体的差异性,而非统一性,B错误;
C.中心法则反映了生物体在遗传信息传递上的统一性,C正确;
D.真核生物均由真核细胞组成,反映了生物体在模式上具有统一性,D正确。
故选B。
6. 下列细胞具有细胞壁,但成分不含纤维素的是
A. 洋葱表皮细胞 B. 巨噬细胞
C. 大肠杆菌细胞 D. 噬菌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洋葱表皮细胞属于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A错误;
B、巨噬细胞没有细胞壁,B错误;
C、大肠杆菌细胞属于原核细胞,有细胞壁,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不含纤维素,C正确;
D、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D错误。
故选C。
7. 在“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的活动中,将玉米籽粒分成两组进行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沸水处理的玉米粒作为对照的实验材料 B. 红墨水染色后要用水洗去浮色
C. 观察指标是籽粒中胚的颜色 D. 细胞选择吸收了红墨水而呈现红色
【答案】D
【解析】
【详解】A.对照试验的单一变量是细胞的活性,沸水处理的玉米粒作为对照的实验材料,A正确;
B.红墨水染色后要用水洗去浮色,B正确;
C.玉米胚保持活性,观察指标是籽粒中胚的颜色,C正确;
D.煮熟的玉米籽粒染色说明失去活性而不是细胞选择吸收了红墨水,D错误。
故选D。
8. 下列有关细胞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有些内质网中含有合成磷脂的酶
B. 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蓝细菌的质膜呈两条细线
C. 淀粉可以存在于叶绿体内,但不可能存在于白色体内
D. 溶酶体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真菌和植物细胞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1、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2、白色体是质体的一种,不含色素,多存在于植物的分生组织和储藏组织中,分布在植物体内不见光的部位,具有储藏淀粉、蛋白质和油脂的功能。
【详解】A.磷脂属于脂质,合成与滑面内质网有关,故有些内质网中含有合成磷脂的酶,A正确;
B.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质膜呈现一条线,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磷脂双分子层,B错误;
C.淀粉是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可以存在于叶绿体中,白色体具有储存淀粉的功能,C错误;
D.溶酶体是由高尔基体断裂形成的,其内含有较多的水解酶,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细胞中,D错误。
故选A。
9. 支原体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细胞。下列关于支原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没有细胞核,但能进行DNA复制
B. 没有线粒体,但能进行细胞呼吸
C. 没有核糖体,但能进行蛋白质合成
D. 没有染色体,但能进行细胞增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支原体为目前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细胞,属于原核细胞,也是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遗传物质呈环状。
【详解】A、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因此没有细胞核,但有大型环状DNA分子拟核,所以其增殖时能够进行DNA复制,A正确;
B、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但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活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B正确;
C、核糖体是原核细胞(包括支原体)中唯一具有的细胞器,即利用核糖体合成蛋白质,C错误;
D、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可以通过二分裂方式进行增殖,D正确。
故选C。
10. 下列属于放能反应的是
A. 光合作用 B. 葡萄糖氧化 C. 蛋白质合成 D. ATP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1、吸能反应:需要消耗能量的反应,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反应相联系。
2、放能反应:能够释放能量的反应,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反应相联系。
【详解】A.光合作用过程需要吸收光能,合成有机物,属于吸能反应,A错误;
B.葡萄糖氧化过程释放能量,属于放能反应,B正确;
C.氨基酸合成蛋白质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吸能反应,C错误;
D.合成ATP需要ADP、磷酸、能量,故ATP的合成属于吸能反应,D错误。
故选B。
11. 下面没有发生渗透作用的是
A. 一杯清水中加入食盐变咸 B. 红细胞在清水中破裂
C. 植物细胞在盐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 D. 肝细胞在蔗糖溶液中收缩
【答案】A
【解析】
【分析】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详解】A.一杯清水中加入食盐变咸,不存在半透膜,没有发生渗透作用,A正确;
B.红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在水中细胞通过渗透吸水涨破,发生了渗透作用,B错误;
C.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通过渗透失水发生质壁分离,C错误;
D.肝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肝细胞在蔗糖溶液中细胞通过渗透失水皱缩,发生了渗透作用,D错误。
故选A。
12. 下列关于人体肌肉细胞厌氧呼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第一阶段进行糖酵解
B. 第二阶段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
C. 两个阶段都在细胞溶胶中进行
D. 乳酸被运至肾脏再生成葡萄糖
【答案】D
【解析】
【详解】A.糖酵解是指1个葡萄糖分子转变为2个丙酮酸分子的过程,故A正确;
B.人体肌肉细胞厌氧呼吸第二阶段为丙酮酸还原为乳酸,故B正确;
C.厌氧呼吸全部都在细胞溶胶中进行,故C正确;
D.乳酸被运至肝脏再生成葡萄糖,故D错误。
故选D。
13. 下列关“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使用盐酸解离可以使细胞之间的质膜松散
B. 漂洗的目的是防止解离过度并易于染色
C. 染色用于醋酸洋红液为酸性染料
D. 镜检时视野中绝大多数细胞都能看到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制片的过程: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其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分开来,便于观察;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体着色;压片的目的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分散开,便于观察。
【详解】A.使用盐酸解离可以使细胞之间的果胶质层松散,A错误;
B.漂洗的目的是防止解离过度,并洗去残留的盐酸,避免与碱性染料反应,便于染色,B正确;
C.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如醋酸洋红、龙胆紫等,C错误;
D.细胞周期中间期所处的时间较长,视野中绝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看不到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14. 在细胞衰老的过程中,发生许多生理和生化的变化,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核体积不断增大 B. 呼吸速率变快
C. 多种酶的活性升高 D. 线粒体的数量随年龄增大而增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衰老细胞的特征:①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②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③细胞内的色素会积累;④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颜色加深。线粒体数量减少;⑤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详解】A.衰老细胞内细胞核体积增大,A正确;
B.衰老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B错误;
C.衰老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C错误;
D.线粒体的数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D错误。
故选A。
15. 下列不属于基因突变的特点是
A. 普遍性 B. 高频性 C. 有害性 D. 多方向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多方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据此答题。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A正确;
B.自然情况下,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而不是高频性,B错误;
C.基因突变一般对于生物是有害的,故基因突变具有有害性,C正确;
D.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D正确。
故选B。
16. 下列有关单倍体育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排除显隐性干扰 B. 目的是得到符合要求的单倍体植株
C. 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D. 变异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单倍体育种
1、单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
2、过程:(1)采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2)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常用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单倍体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
4、优点:获得个体为纯合体,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详解】A.单倍体育种能排除显隐性干扰,A正确;
B.单倍体育种的目的是得到符合要求的二倍体或者多倍体植株,B错误;
C.单倍体育种能缩短育种年限,C正确;
D.变异原理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D正确。
故选B。
17. 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如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四种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①复制时,2条链均可作为模板链
B. 形成②时,需沿整条DNA长链进行
C. 密码子CUU编码③所携带的氨基酸
D. ②上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多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1、题图分析:①表示DNA分子,其中的一条链是转录的模板;②表示mRNA,是转录的产物;翻译的模板,其上有密码子能决定氨基酸的种类; ③是tRNA,能够转运氨基酸,另一端有反密码子,能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④表示多肽链,是氨基酸脱水缩合的产物。
2、
DNA复制
DNA转录
翻译
时间
细胞分裂的间期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条件
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
RNA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含A T C G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含A U C G的四种核糖核苷酸
20种氨基酸
模板去向
分别进入两个子代DNA分子中
与非模板链重新绕成双螺旋结构
分解成单个核苷酸
特点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多起点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依次合成多肽链
碱基配对
A→T,G→C
A→U,T→A,G→C
A→U,G→C
遗传信息传递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实例
绝大多数生物
所有生物
意义
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详解】A、①为DNA分子,复制时,2条链均可作为模板链,A正确;B、形成②mRNA时,即转录时,DNA上的基因片段发生部分解旋,故该过程不需沿整条DNA长链进行,B错误;
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密码子CUU与③tRNA上的反密码子GAA进行配对,故密码子CUU编码③所携带的氨基酸,C正确;
D、一个②mRNA上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形成多条④肽链,故细胞中可以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多肽链,D正确。
故选B
18. rRNA在核仁中通过转录形成,与核糖体蛋白质组成核糖体,随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进一步成熟,成为翻译的场所。翻译时rRNA催化肽键的连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rRNA合成时需要一条特定的DNA链作为模板
B. 大肠杆菌的rRNA的合成与其核仁有关
C. rRNA在G1期合成旺盛
D. rRNA可降低形成肽键所需的活化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1、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
(1)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转录的场所:细胞核;
转录的模板:DNA分子的一条链;
转录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
与转录有关的酶:DNA解旋酶、RNA聚合酶;
转录的产物:mRNA、tRNA、rRNA。
(2)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翻译的场所:细胞质的核糖体上。
翻译的本质:把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mRNA转化成为蛋白质分子上氨基酸的特定排列顺序。
2、RNA分子的种类及功能:
(1)mRNA:信使RNA;功能: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2)tRNA:转运RNA;功能:mRNA上碱基序列(即遗传密码子)的识别者和氨基酸的转运者;
(3)rRNA:核糖体RNA;功能:核糖体的组成成分,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详解】A.r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因此rRNA的合成需要DNA做模板,A正确;
B.大肠杆菌是原核细胞,没有核仁,B错误;
C.G1期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合成DNA所需蛋白质和核糖体的增生,故rRNA在G1期合成旺盛,C正确;
D.rRNA能催化肽键的连接,可见其具有催化功能,即可降低氨基酸间脱水缩合所需的活化能,D正确。
故选B。
19. 在“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活动中,某同学利用相关材料制作并模拟了某生物细胞(2N=4)的减数分裂过程。以下操作和分析正确的是
A. 利用红色和蓝色橡皮泥各制作4条染色单体,这8条染色单体的长度必须相等
B. 用铁丝捆扎后,将长度和颜色均相同的橡皮泥两两配对并放在赤道面上,模拟中期
C. 模拟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所画的两个纺锤体应以第一次分裂中的纺锤体的每一极为中心,且与第一个纺锤体垂直
D. 每次模拟染色体移动时,移向两极的橡皮泥长度相同,而颜色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利用红色和蓝色橡皮泥各制作4条染色单体,其中2条红色的染色单体和2条蓝色的染色单体长度相同,另外的2条红色的染色单体和2条蓝色的染色单体长度相同,A错误;
B. 用铁丝捆扎后,将长度和颜色均相同的橡皮泥两两配对并放在赤道面上,模拟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两侧,B错误;
C. 模拟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所画的两个纺锤体应以第一次分裂中的纺锤体的每一极为中心,且与第一个纺锤体垂直,C正确;
D. 模拟了某生物细胞(2N=4)的减数分裂过程,第一次模拟染色体移动时,移向两极的染色体橡皮泥长度不同,颜色不同,表示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错误。
故选C。
20. 以下实验不能作为“核酸的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是
A. 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 B. 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
C.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D. 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答案】A
【解析】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格里菲斯的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DNA,A错误;
B.艾弗里的离体细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B正确;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
D.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证明了RNA是其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A。
21.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男性群体中苯丙酮尿症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B. 可借助染色体分析诊断胎儿是否患猫叫综合征
C. 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因只跟基因有关
D. 女性生育年龄越低,胎儿先天畸形率越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禁止近亲结婚。
(2)适龄生育;
(3)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4)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详解】A.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性群体的发病率等于男性,A错误;
B.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所以可借助染色体组型诊断胎儿是否将患猫叫综合征,B正确;
C.精神分裂症是多基因遗传病,个体是否患病受多个基因与多种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C错误;
D.女性适龄生育时胎儿先天畸形率低,超龄后年龄越大,胎儿先天畸形率越大,但也不是年龄越低,胎儿先天畸形率越低,D错误。
故选B。
22. 下列四幅生物体中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A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B表示有丝分裂的中期,C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D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
【详解】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C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不含同源染色体。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23. 同学们分组各搭建—个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供材料数量不限),最终10个小组正确搭建出不同的DNA分子模型,这些模型的差异可能在于
A. 碱基序列不同
B. 磷酸与脱氧核糖的连接方式不同
C. 多核苷酸链条数不同
D. 碱基配对方式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详解】不同的DNA分子,碱基排列顺序不同,A正确;
不同的DNA分子,磷酸与脱氧核糖的连接方式相同,都是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B错误;
不同的DNA分子,都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C错误;
不同的DNA分子,碱基配对方式相同,D错误。
故选A。
24. 调查某学校200个学生发现,白化病患者1人,白化病基因携带者20人。那么这个群体中白化病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A. 5% B. 5.5% C. 6% D. 6.5%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频率是指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比例。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白化病基因一共有1×2+20=22个,控制白化病的等位基因共有200×2=400,故这个群体中白化病基因的基因频率为:22/400=5.5%。
故选B。
25. 不论是真核细胞还是原核细胞,都含有DNA、RNA、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且DNA、R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蛋白质通常充当酶的角色。这说明( )
A. 细胞学说是自然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B. 生物界在分子层次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C. 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同
D. 细胞生物的进化方向完全一致
【答案】B
【解析】
【分析】1、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DNA解旋酶、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
2、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详解】A、细胞学说不涉及原核细胞、真菌和病毒,仅涉及到动植物细胞,A错误;
B、题干给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含有DNA、RNA、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且作用都相同,可以说明生物界在分子层次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B正确;
C、题干没有关于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内容,而且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的结构区别较大,功能也不相同,C错误;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一些大分子物质相同,不能说明细胞生物的进化方向完全一致,D错误。
故选B。
26.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妻,夫妻双方的父亲都是红绿色盲。这对夫妻如果生育后代,则理论上( )
A. 女儿正常,儿子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
B. 儿子和女儿中患红绿色盲概率都为1/2
C. 女儿正常,儿子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2
D. 儿子正常,女儿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2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及概率计算,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是:(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2)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3)女性患病,其父亲、儿子一定患病;(4)男性患病,其母亲、女儿至少为携带者;(5)男性正常,其母亲、女儿一定表现正常。
【详解】据题意夫妻表现型正常,双方的父亲都是红绿色盲,故丈夫的基因型是XBY,妻子的基因型是XBXb,生育后代女儿正常,儿子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2,A错误;
女儿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0,B错误;
女儿正常,儿子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2,C正确;
儿子正常概率为1/2,女儿中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0,D错误。
故选C。
【点睛】关键要据题干的条件,夫妻表现型正常,双方的父亲都是红绿色盲,推出丈夫的基因型是XBY,妻子的基因型是XBXb。
27. 如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氧浓度为a时最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
B. 氧浓度为b时,厌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需氧呼吸的5倍
C. 氧浓度为c时,厌氧呼吸最弱
D. 氧浓度为d时,需氧呼吸强度与厌氧呼吸强度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氧浓度为a时,只有二氧化碳的释放,没有氧气的吸收,此时植物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b、c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的吸收量,此时植物同时进行需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d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等于氧气的吸收量,此时植物只进行需氧呼吸。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氧气浓度为a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较大,即细胞呼吸强度较大,不适应贮藏该植物器官,贮存该植物器官应选择二氧化碳释放量最低的点,A错误;
B、由题图知:氧气浓度为b时,细胞需氧呼吸消耗的氧气是3,产生的二氧化碳是3,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是8﹣3=5,根据需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可知,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需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5÷2):(3÷6)=5:1,即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需氧呼吸的5倍,B正确;
C、氧气浓度为c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多于吸收的氧气,细胞进行需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d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于吸收的氧气,说明细胞只进行需氧呼吸,故氧浓度为d时,无氧呼吸最弱(为0),C错误;
D、氧气浓度为d时,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吸收氧气的量相等,细胞只进行需氧呼吸,D错误。
故选B。
28. 某种花的花色种类多种多样,其中白色的不含花青素,深红色的含花青素最多,花青素含量的多少决定着花瓣颜色的深浅,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所控制;显性基因A 和B可以使花青素含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作父本与一个基因型为AABb植株作母本杂交,下列关于子代植株描述正确的是
A. 理论上可以产生三种表现型的后代 B. 与父本基因型不相同的概率为1/4
C. 与母本表现相同的概率为1/8 D. 花色最浅的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作父本与一个基因型为AABb植株作母本杂交,后代含有的显性基因的数量可以是4个、3个、2个、1个,因此理论上可以产生4种表现型的后代,A错误;后代与父本基因型(AABb)不相同的概率=1-1/2×1/2=3/4,B错误;与母本表现相同的概率=1×3/4=3/4,C错误;花色最浅的植株只含有一个显性基因,基因型为Aabb,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9. 下图为真核细胞结构及细胞内物质转运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双层膜包被的结构有______(填序号)。
(2)若该细胞为人的唾液腺细胞,则图中_________(填序号)结构不应存在。胞内与唾液淀粉酶的合成、加工及分泌过程相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3)图中⑦可代表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其功能是__________。
(4)新转录产生的mRNA经一系列加工后穿过细胞核上的__________转运到细胞质中,该结构对转运的物质_________(填“是”、“否”)具有选择性。
(5)若合成的蛋白质为丙酮酸脱氢酶,推测该酶将被转运到___________(填序号)发挥作用。
【答案】 ①. ④⑤⑥ ②. ⑤ ③. ①②③④ ④. 溶酶体 ⑤. 消化细胞从外界吞入的颗粒和细胞自身产生的碎渣 ⑥. 核孔 ⑦. 是 ⑧. ④
【解析】
【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分析题图:①为核糖体,②为内质网,③为高尔基体,④为线粒体,⑤为叶绿体,⑥细胞核。
【详解】(1)通过分析可知,图中双层膜包被的结构有④为线粒体,⑤为叶绿体,⑥细胞核。
(2)人的唾液腺细胞,则图中⑤叶绿体不存在。唾液淀粉酶是分泌蛋白,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及分泌过程相关的细胞器有①为核糖体→②为内质网→③为高尔基体,④为线粒体为整个过程提供能量。
(3)图中⑦可代表溶酶体,其功能是消化细胞从外界吞入的颗粒和细胞自身产生的碎渣。
(4)细胞核中合成的mRNA经一系列加工后穿过细胞核上的核孔转运到细胞质中,核孔对转运的物质具有选择性。
(5)丙酮酸脱氢酶在④线粒体中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挥作用。
【点睛】本题结合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图,考查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属于容易题。
30. 下图甲为土壤水分含量对某植物叶绿素含量影响的实验结果,图乙为植物叶肉细胞模式图(只画出两种重要的细胞器)
请回答:
(1)本次验证自变量是_______。
(2)叶绿素分布于乙图的 ________(填序号)上,其吸收的光能主要有两方面用途:一是使水在光下裂解为________;二是把吸收的光能转化为________中的化学能。
(3)要测的叶绿素a、b含量并计算(a+b)值需先用_________(溶剂名称)提取色素,研磨时还需加入适量的_________。若要绘制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需以_____________为纵坐标。
(4)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该植物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会减少_________,从而降低光合结构遭光氧化破坏的风险。
(5)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减少,除因叶绿素含量影响光反应外,还因_________而影响_________循环中3-磷酸甘油酸的生成。该循环中三碳糖以后的许多反应,都是为了再生_______,以保证此循环的不断进行。有的三碳糖离开循环在乙图的___________(填序号)处合成蔗糖,供植物体所有细胞利用。
【答案】 ①. 土壤水分含量 ②. ④ ③. 氧气 ④. ATP和NADPH ⑤. 95%乙醇(或无水乙醇) ⑥. 二氧化硅和碳酸钙 ⑦. 吸光率 ⑧. 对光的吸收 ⑨. 气孔关闭导致CO2吸收减少(气孔关闭、C02吸收减少) ⑩. 卡尔文 ⑪. RuBP ⑫. ②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实验中的自变量为土壤的相对含水量,因变量是叶绿素的相对含量值。
图乙中,①是线粒体,②是细胞质基质,③是叶绿体基质,④是叶绿体基粒,⑤是叶绿体外膜。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甲为土壤水分含量对某植物叶绿素含量影响的实验结果,可知土壤水分含量为实验的自变量。
(2)叶绿素分布于乙图的④类囊体薄膜上,其吸收的光能主要有两方面用途:一是使水在光下裂解为氧气;二是把吸收的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的化学能。
(3)要测的叶绿素a、b含量并计算(a+b)值需先用95%乙醇提取色素,研磨时还需加入适量的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加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若要绘制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吸收光谱,需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率为纵坐标。
(4)植物叶绿体中的叶绿素降低可以减少对光的吸收,降低光合结构遭光氧化破坏的风险。
(5)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减少,除因叶绿素含量影响光反应外,植物为减少蒸腾作用散失更多的水分,气孔关闭导致CO2吸收减少影响暗反应的卡尔文循环中3-磷酸甘油酸的生成。 上述循环中三碳糖以后的许多反应,都是为了再生RuBP(核酮糖二磷酸 ),以保证此循环的不断进行。有的三碳糖离开循环在乙图的②细胞质基质中合成蔗糖。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中年人秃顶(T)与非秃顶(t)是一对相对性状,对于杂合子,男性表现为秃顶女性则表现为非秃顶;人的色觉正常与红绿色盲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甲、乙两个家庭各育有一儿一女,各成员表现型如下表:
母亲
父亲
女儿
儿子
甲家庭
非秃顶、色觉正常
秃顶、色觉正常
秃顶、色觉正常
非秃顶、红绿色盲
乙家庭
秃顶、红绿色盲
非秃顶、色觉正常
非秃顶、色觉正常
秃顶、红绿色盲
请回答:
(1)人类秃顶的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____________ 定律。
(2)甲家庭父亲的基因型为 ________,母亲的基因型为 _______。若这对夫妇再生非秃顶、色觉正常的女儿,可能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 种。
(3)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乙家庭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情况。________
(4)若甲家庭的女儿与乙家庭的儿子结婚,生出色盲且秃顶的儿子的概率是_________。
【答案】 ①. 常 ②. 基因的分离 ③. TtXBY ④. TtXBXb ⑤. 4种 ⑥. ⑦. 1/8
【解析】
【分析】由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秃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题意可知,“对于杂合子,男性表现为秃顶,女性则表现正常”,因此男性秃顶的基因型有TT、Tt,女性秃顶的基因型只有TT。
【详解】(1)由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因此秃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甲家庭中,由于女儿秃顶、色觉正常,基因型为TTXBX—,儿子非秃顶、红绿色盲,基因型为ttXbY,因此秃顶、色觉正常的父亲的基因型为TtXBY,非秃顶、色觉正常母亲的基因型为TtXBXb。若这对夫妇再生非秃顶、色觉正常的女儿(_tXBX—),可能的基因型有2×2=4种。
(3)乙家庭的母亲为秃顶、红绿色盲,父亲为非秃顶、色觉正常,据此可推知:母亲的基因型为TTXbXb,父亲的基因型为ttXBY。母亲只产生一种基因型为TXb的卵细胞,父亲能产生两种比值相等的配子,他们的基因型分别为tXB、tY。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TtXBXb、TtXbY=1∶1,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非秃顶、色觉正常女儿∶秃顶、色盲儿子=1∶1。相关的遗传图:。
(4)综上分析可进一步推知:甲家庭的女儿的基因型为1/2TTXBXb、1/2TTXBXB,乙家庭的儿子的基因型为TtXbY,二者结婚,生出色盲且秃顶的儿子的概率是1T_×1/2×1/4XbY=1/8。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2. 据图回答下列关于遗传和变异的问题:
(1)高等动物在产生精子或卵细胞过程中,有两种情况会导致基因重组的发生,其一,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_____________;其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发生____________。
(2)假设某生物体染色体数目为2n甲、乙细胞均取自该个体,则图甲表示的是___________(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此时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图乙可表示______________(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精细胞”)。
(3)假设某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为6n,其生产的花粉经培养可得到植株,则该植株的细胞含有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____。该植株通常是不可育的,这是因为其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之间无法正常_____________,从而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
【答案】 ①. 自由组合 ②. 交叉互换 ③. 初级精母细胞 ④. 2 ⑤. 精细胞 ⑥. 3n ⑦. 联会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1)基因重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另一种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自由组合。
(2)甲图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染色单体,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所以甲表示的是初级精母细胞,此时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乙图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也不含染色单体,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是精细胞。
(3)某植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6n,其产生的花粉经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植株,该单倍体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3n;该植株通常是不可育的,是因为其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之间无法正常联会,从而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单倍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在一定气候条件下,未收割的小麦会出现穗发芽现象,从而影响其产量和品质。某地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为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穗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
分组
步骤
红粒管
白粒管
对照管
①
加样
0.5mL提取液
0.5mL提取液
A
②
加缓冲液(mL)
1
1
1
③
加淀粉溶液(mL)
1
1
1
④
37℃保温适当时间后,终止反应,冷却至常温,加适量B试剂显色
显色结果
+++
+
+++++
注:“+”数目越多表示蓝色越深
1)步骤①中加入的A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步骤④中加入的B试剂是______________。
2)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______________。据此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______________。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为保持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______________。
(2)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为进一步探究其活性在穗发芽率差异中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X处理是______________。若Ⅰ中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且Ⅱ中的显色结果为红粒管颜色显著______________(填“深于”或“浅于”)白粒管,则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2)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在水解淀粉的过程中分别断裂不同位置的糖苷键,形成的水解产物也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酶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0.5mL蒸馏水 ②. 控制pH ③. 碘-碘化钾试剂(碘液) ④. 红粒小麦 ⑤. 低 ⑥. 缩短
(2) ①. 加某试剂,使β-淀粉酶失活 ②. 深于 ③. 专一性
【解析】
【分析】1、实验原理:淀粉遇碘-碘化钾试剂(碘液)变蓝;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解,淀粉水解后不能使碘液变色;进行实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有且只有一个自变量)和等量原则(除自变量外,无关变量应相同)。
2、本实验目的是:探究淀粉酶活性与穗发芽率的关系,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红、白粒小麦种子中的淀粉酶,因变量是淀粉酶活性,观测指标是:淀粉剩余量(用碘液鉴定),实验结果显示:红粒小麦的淀粉酶活性较低,由“引种的红粒小麦的穗发芽率明显低于当地白粒小麦”,可以推测淀粉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低,据此答题。
【小问1详解】
(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小麦籽粒,则“加样”属于无关变量,应该保持相同,所以步骤①中加入的A是0.5mL蒸馏水作为对照;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调节pH;实验的观测指标是:淀粉剩余量,用B碘-碘化钾试剂(碘液)鉴定,淀粉遇碘变蓝。
2)根据实验结果,红粒小麦颜色最深,白粒小麦组颜色最浅,说明红粒小麦较白粒小麦淀粉被分解的最少,说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红粒小麦;由题可知,红粒小麦的穗发芽低于白粒小麦,而红粒小麦中酶活性较低,所以可推测酶活性越低,穗发芽率越低;若步骤③中的淀粉溶液浓度适当减小,即反应物减少,为保持同样的产物使得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缩短。
【小问2详解】
1)小麦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Ⅰ组使α-淀粉酶失活,Ⅱ组作为对照,X处理方法可以是加某试剂,破坏β-淀粉酶,使β淀粉酶失活;α淀粉酶失活后,只剩下了β-淀粉酶,两管显色结果无明显差异,如果破坏β-淀粉酶,只剩下α-淀粉酶,如果红粒管颜色显著深于白粒管,说明红管剩余的淀粉多,表明α-淀粉酶活性是引起这两种小麦穗发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2)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在水解淀粉的过程中分别断裂不同位置的糖苷键,形成的水解产物也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
浙江省杭州市S9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S9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下图为神经元结构示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杭州市北斗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北斗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87,56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杭州市师范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杭州市师范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