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三节 印度 教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10/1418891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印度教案
展开课 题 |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印度 | |||||
授课班级 | 七年级 | 课 型 | 新授 |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 ||||
能力目标 |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 |||||
教学重点 |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 |||||
教学难点 | 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 |||||
教学方法 | 讲述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 | |||||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搜集印度人文知识 | |||||
教 学 过 程 | ||||||
教 学 流 程 | 教学过程拓展 | |||||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西游记》视频和歌曲《天竺少女》。 2.设问方式引入: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课件展示“泰姬陵”并让学生讲述关于他的故事。 通过以上的认识,我们了解到了印度这个世界文明古国的建筑魅力,除了这些你对印度的了解还有那些?学生互相分享课前搜集的有关印度的文化特色。 讲授新课: 一、1.课件展示:图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地理方位、邻国,找出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2.学生读图分组讨论,并找学生到黑板上填注出濒临的海域、邻国、地形组成。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总结出印度的地势特征:南北高,中部低,地势起伏不大。 3.过度: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那么人口又是怎样分布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印度人口特点。 二、课件展示: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 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 ③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 1.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2.学生朗读P36页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说说你对印度未来人口趋势的看法。 ②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3.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由于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②课件展示:图表7.1“印度部分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印度的资源总量和产品总量都相当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课件展示:图6.10“亚洲的气候”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 1.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买为例,可以看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特别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别呢? 2.课件展示: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并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别? ②西南风的几种变化情况,并填表。 3.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月份 风向 吹向 降水季节 6-9 西南风 海洋—陆地 雨季 10-次年5月 东北风 陆地—海洋 旱季 由于受季风(特别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水旱灾害频繁。 从图片可以看出,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抵御灾害,印度人民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抗灾的需求,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对粮食的消费量极大。因此,印度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印度的粮食问题。 四、.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1)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是什么? (2)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 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印度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现在,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绿色革命”。(学生朗读P38阅读材料“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使粮食供应状况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 3.课件展示:图7.41“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图7.34“印度的地形”,将三幅图进行对比,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地形分布的对应关系。 4.小组讨论,评价点拨。 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通过对照可以发现,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朗读P39阅读材料,对比印度南北方在饮食习惯方面的差异。同我国类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制作方法上不太一样) 梳理巩固知识练习:课件
|
视频和故事引入,创造了神秘的意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展示地形图更直观。
人口问题让学生联系身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学生畅所欲言学习积极性高。
让学生联系实际,总结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 |||||
板书设计
|
一、位置、范围及地形特征 二、人口 三、气候 四、粮食生产自给有余 | |||||
课后反思 |
| |||||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印度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印度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内容标准,课标标准解读,教学目标预设,本课知识结构,本课教学线索,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流程编排,反馈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印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印度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第三节 印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第三节 印度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讲授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