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高分进阶特训5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单元总结提升6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练习
展开第五单元 第12课
【学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1.在车子制成以后,很多牲畜是专为这个工作而喂养的。拉一辆重车往往和背负肩载同样艰难,但车轮却使畜力的效果加了一倍。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 )
A.陆上交通的艰难 B.陆上交通的进步
C.人们懂得节省力气 D.畜力的巧妙使用
【答案】B 【解析】材料“在车子制成以后……但车轮却使畜力的效果加了一倍”体现了古代陆上交通的进步,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陆上交通的艰难,而是畜力拉车的进步,故A项错误;材料以交通为核心,故C项错误;材料中畜力只是为车子服务的,故D项错误。
2.纵观全貌,秦的势力通达全国,这些道路(驰道和驿道)的开辟和畅通,巩固和发展了秦始皇对全国的强有力的统治。这表明( )
A.交通服务于军事 B.交通工具的进步
C.交通有利于统治 D.秦始皇重视交通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交通对秦始皇统治的巩固作用,故C项正确;“秦的势力”不仅包括军事,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交通工具,排除B项;材料着重讲的是交通对统治的作用,而不是秦始皇重视交通,排除D项。
3.1666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授权皮埃尔·保罗·德里凯,建设后来成为17世纪最宏大的土木工程项目之一的运河,目的是“通过避开直布罗陀海峡、海盗和西班牙国王的船队,促进贸易的繁荣”。这一“17世纪最宏大的土木工程”是( )
A.米迪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通海运河 D.巴拿马运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法国”“避开直布罗陀海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工程是米迪运河,故A项正确;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排除B项;通海运河属于英国,它的修建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排除C项;巴拿马运河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排除D项。
4.宋代泉州港市舶司官员每年都要会同地方官去西郊的延福寺,共同为中外海舶的安全航行举行祈风仪式,祭海神通远王以祈求顺风。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佛教的祈福观念深入人心
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
C.东南沿海社会影响力上升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政府重视海外贸易,每年市舶司官员都要为中外海舶的安全航行举行祈风仪式,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市舶司官员举行祈风仪式,无法体现佛教的祈福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东南沿海社会影响力上升,排除C项;宋代政府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5.右图是16世纪的版画,画中有5艘从菲律宾出发的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停泊在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港口,水手正通过小船接驳上岸,码头上的人员准备卸货。该版画内容( )
A.表明西班牙已垄断世界市场
B.说明西班牙正拓展黑奴贸易
C.反映亚洲与美洲间的联系加强
D.体现工业时代商品输出的需求
【答案】C 【解析】16世纪“马尼拉大帆船”从菲律宾出发,载货到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港口的版画反映出,亚洲与美洲间的联系加强,故C项正确;“马尼拉大帆船”在亚太地区的贸易活动,不能说明西班牙已垄断世界市场,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西班牙正拓展黑奴贸易,故B项错误;16世纪“马尼拉大帆船”的活动不能说明19世纪中期即工业时代商品输出的需求,故D项错误。
6.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坐、稳快价廉”的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 )
A.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
B.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C.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电车公司利用广告刺激和诱导民众心理,最终使电车在上海得以推广,故A项正确。由题干信息无法推断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排除B项;由题干信息无法推断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且题干无法体现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排除。
7.下列关于近代水运业发展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
B.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
C.我国轮船运输吸取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
D.火轮船在民国时期已经普及到内陆省份
【答案】B 【解析】1872年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的起步,它吸取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受当时社会条件制约,近代水运发展极不平衡,火轮船主要往来于沿海、沿长江航线。故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8.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其中所反映的是(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样式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答案】A 【解析】“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说明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1830年,他的机车“火箭号”以平均每小时14哩的速度行驶31哩,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哩铁路;到1850年,拥有6 600哩铁路;到1870年,拥有15 500哩铁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分析铁路运输业在英国诞生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1830年到1870年,英国铁路运输业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1)条件:工业生产的发展提出了革新运输工具的要求;蒸汽动力的推广使铁路运输的出现成为可能。
(2)原因:铁路本身具有速度快、价格低廉的特点;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铁路运输的发展;英国的政治民主化改革(代议制的完善)使政局稳定,为铁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选考过关练】
一、选择题
1.在征服百越时,嬴政派监御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主持开凿了一条连接湘水和漓水的运河以“通粮道”,并于公元前214年竣工,这就是兴安运河,唐以后称“灵渠”。这条运河( )
A.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B.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C.在唐朝以后逐渐受到人们重视
D.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秦朝修建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故B项正确;灵渠是在秦统一全国后开凿的,排除A项;这条运河在唐以后称“灵渠”,并非是说灵渠在唐朝以后逐渐受到人们重视,排除C项;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是都江堰,排除D项。
2.元朝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使山东济宁市迅速发展起来,经济发达,文化兴盛。但至清末,新兴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兴起,对济宁市造成了极大冲击,使之日益衰落下去。这表明( )
A.大运河促进城市兴旺
B.新式交通也具有局限性
C.运河沿岸城市落伍了
D.交通发展影响城市变迁
【答案】D 【解析】济宁市因运河而兴旺,因铁路而衰落,体现了交通发展对城市变迁的影响,故D项正确;A项说法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材料并未体现新式交通的局限性,排除B项;运河沿岸城市因铁路的开通而影响经济发展,并不一定说明城市的落伍,可以有其他经济增长点,排除C项。
3.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材料说明了( )
A.郑和主张与他国经商 B.郑和主张下西洋
C.郑和有海洋主权意识 D.郑和说服了明仁宗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可知,郑和主张维护南海权益,说明他有海洋主权意识,故C项正确。
4.开凿于1817—1825年的横贯纽约州境内的伊利运河,沟通了美国的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内陆地区,促进了纽约市的发展。这表明( )
A.沿海城市的发展必须依靠运河
B.交通改善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
C.工业革命已经在美国广泛开展
D.富尔顿汽船的发明提供了前提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伊利运河的开通促进了纽约市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工业革命,且当时美国工业革命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地区,排除C项;没有汽船,运河依然有重要作用,排除D项。
5.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答案】B 【解析】“婚礼铁路”“蜜月旅行”说明新式交通影响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排除A项;京沪铁路公司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是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显然不是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近代中国交通被西方控制,因此无法得出殖民地特征,排除D项。
6.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选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是( )
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可知,“铁轮小车”指自行车,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故B项正确;“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说明其依靠的是人力而非机械牵引,排除A项;材料中骑乘自行车的是西方人,并且自行车也不可能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排除C项;自行车的出现主要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并未造成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排除D项。
7.驮运(用牲口运物)、驿运(驿站式运输)和木船运输是中国古老的运输方式,近代以来日渐衰落,但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却快速发展起来。这说明( )
A.传统运输方式比较适应大后方的形势
B.传统运输比现代运输方式更具优越性
C.物资产地分散,只能用传统方式运输
D.大后方的百姓只熟悉传统运输方式
【答案】A 【解析】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主要是在农村地区,相对落后,所以现代化的运输方式不适合当时的需要,而传统的运输方式则与当时的形势相适应,故A项正确。
8.1937年,历史学家白寿彝在论述中国近代交通事业时曾说:“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代交通事业之进步。”下列选项最能体现“交通事业之进步”趋势的是( )
A.政府政策的扶持 B.牵引动力的演进
C.公共交通的普及 D.民航事业的起步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九十年来”应该是指鸦片战争以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的依靠人力或畜力的交通工具被机械牵引的近代新式交通工具取代,故牵引动力的演进最能体现交通事业进步的趋势,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京滨铁路是日本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被称为“日本铁路之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60年代末,修建铁路已经成为日本朝野的共识。1869年,明治政府经过反复权衡,采纳英国工程师布兰顿的意见,决定优先修建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这主要是考虑到京滨两地之间地势平坦,距离长短适宜,商贾甚多,交通繁忙,铺设铁路可以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京滨铁路于1872年全线竣工。明治天皇和政府主要官员参加了铁路开通仪式。铁路建成后,在京滨地区从事商业活动和公务活动的人,绝大部分乘坐火车。报刊竞相报道火车的神奇,不再视火车为“奇技淫巧”。“洋货”“洋风”“洋俗”也以铁路为媒介迅速流行开来,东京也吹拂洋化之风,铁路和时髦的银座街区一同被视为“文明开化”的象征。日本铁路事业的发展由此呈不可逆转之势。
——摘编自祝曙光《铁路与日本近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滨铁路得以建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修建京滨铁路对日本的影响。
【答案】(1)原因:明治政府的推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铁路的优越性被广泛认同;京滨之间易于修建铁路;预期经济效益高(人员往来密切)。
(2)影响:推动铁路(交通)事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人员流动;推动文明开化(改变思想观念);成为日本近代化的示范。
2021学年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课后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上海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如表为某同学整理的大事年表,《上海洋场竹枝词》中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复习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课时作业,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