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高二历史 人教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一单元总结梳理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三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二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第2单元总结梳理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第1单元综合检测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第1单元综合检测课件PPT,共20页。
1.[河北石家庄辛集中学2021高二期中]据考古发现,距今约5300—4000年,分布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不仅有犁耕和引水灌田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且拥有陶器、木器、竹器、丝麻纺织、玉雕以及髹漆等多种手工业。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A.证明了长江流域已进入青铜文明B.代表了高度发达的早期中原文化C.体现了先民在生产劳动中的智慧D.反映了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社会发展。从材料中“不仅有犁耕和引水灌田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且拥有陶器、木器、竹器、丝麻纺织、玉雕以及髹漆等多种手工业”可知,当时的良渚先民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体现了其在生产活动中的智慧,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良渚文化出土青铜器,中华文明从夏朝才进入青铜文明,故A项错误。良渚文化不属于中原文化范围,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故D项错误。C2.中国古代原始的耜是一种石片,用于掘地,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有了木柄。在夏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底片,韧度加强。在春秋战国时期,底片又换为铁片,更加锋利和灵巧。这段材料体现了( )A.人类文明的演变进程B.农具在继承中完成定型C.农具革新推动社会变革D.中国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文明的演变。从材料“耜是一种石片”“逐渐有了木柄”“出现了青铜底片”“底片又换为铁片”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农具从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不断演变,从而体现出人类文明的演变,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农具继续发展,当时并未定型,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农具革新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古代农业的地位,D项排除。A3.[北京海淀2021高二期末]下图是甲骨文中的“高”字。“高”字反映的是一种建筑在土台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从这一文字的结构状况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 )A.先民从商朝开始建筑房屋进行定居生活B.当时社会各阶层共同享有财产C.当时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D.当时已经开始进行粮食储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粮食储存。根据材料“建筑在土台上的房子”“地窖”等信息,可知当时已经出现粮食储存,故D项正确;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已经建筑房屋进行定居,故A项错误;当时已有阶级差别,不是各阶层共享财产,故B项错误;“高”的文字结构与房屋有关,但不能体现房屋情况,故C项错误。D4.[黑龙江哈师大附中2021期中]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其后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一手荷锄、一手执锤)。此图反映了当时( )A.铁犁牛耕的应用B.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通过图片可以看出汉代铁犁牛耕的应用,故A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汉代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耕犁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是在唐朝时期,排除D项。A5.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这侧面说明当时中国( )A.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B.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C.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玉米种植。材料中“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说明这一时期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与美洲的经济交往,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大力引进”,故C项错误;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A6.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与恒河流域都曾建立文明古国,这样的古国都建立过帝国,有发达的农耕文明。马克思称这种帝国的社会经济为( )A.东方奴隶社会 B.古典奴隶社会C.早期封建社会 D.亚细亚生产方式【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农业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与恒河流域都建立过文明古国,且这样的古国都建立过帝国,有发达的农耕文明,被马克思称为古典奴隶社会,故B项正确,C项错误;A、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7.据记载,物种交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但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范围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且范围遍布全球。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A.耕作技术进步 B.新航路开辟C.工厂制建立 D.欧洲价格革命【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故选B项;A项夸大了耕作技术的作用,排除;工厂制度建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欧洲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与物种交流速度加快没有太大关系,排除D项。B8.某著作提出: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的一件重要事件。材料中“哥伦布大交换”导致( )A.天主教由美洲东传 B.欧洲工业文明的确立C.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D.英国成为新贸易中心【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人类世界打破了相对隔绝的状态,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C项正确。A项是对题干的片面反映,排除。欧洲工业文明18世纪中后期才开始,新航路开辟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D项并非直接影响,排除。C9.《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少数无关紧要的例外,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动植物都是由史前时期世界各地区的人们驯化出来的。它们从各自发源地向外的传播一直缓慢地进行到1500年;这时,它们开始由横跨地球的人们在各大陆中间来回移植。材料表明( )A.地理大发现开启了物种间的交流B.1500年以来,动植物的迁移趋缓C.近代以来,全球生态平衡被打破D.新航路的开辟推动物种的交流【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1500年前物种交流缓慢,1500年后出现跨越地球的物种移植,这充分肯定了新航路开辟的作用,D项正确;A项“开启”表述错误,排除;1500年以来动植物的迁移加快,B项排除;材料所反映的是物种的交流,并没有反映出对全球生态平衡的影响,故C项错误。D10.[山东泰安2021高二测试]某学者在某论文中提出:1873年美国人帕尔文制成第一台履带式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拖拉机,1892年内燃拖拉机在美国首先研究成功……1930年上升到93万台,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材料反映了( )A.工业革命引发农业领域的变革继续深化B.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C.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产量的提高D.工业发展推动了钢铁制造业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题干可知,内燃拖拉机在农业领域的推广,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故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推动农业领域的变革继续深化,排除A项。题干强调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没有涉及农业产量的提高,排除C项。题干强调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没有体现钢铁制造业的发展,排除D项。B11.有人评论当代中国的一位科学家:一个土生土长的科技工作者,自命于时代,自立于浮风,矢志令人类远离饥饿;他以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为人类铺垫安稳的基石。该评论( )A.反映杂交水稻在全球范围的推广B.告诫人们要像袁隆平一样的低调C.阐明中国在杂交水稻领域的地位D.颂扬杂交水稻技术对人类的贡献【解析】本题考查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根据材料“他以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为人类铺垫安稳的基石”可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D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杂交水稻在全球范围的推广,A项排除。“告诫人们要像袁隆平一样的低调”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袁隆平对世界的贡献,C项排除。D材料一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美]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二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力,也没有遗传抵抗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袭来。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瘟疫、肺结核和黄热病。欧亚大陆的病菌在大量消灭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的土著居民方面也起了关键作用。这些民族包括太平洋诸岛居民、澳大利亚土著居民、非洲南部的科伊桑民族。——摘编自[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交换”有何特点。(4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8分)【解析】本题考查哥伦布交换的特点、内容、影响。(1)特点,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交流范围、交流内容、交流影响等方面归纳作答。(2)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物种、高产作物的交流和传染疾病传播的影响,以及对于世界市场的影响方面归纳作答。【答案】(1)特点:地理范围大,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交流;交流内容丰富,包括动植物、人种等多个方面;影响更加深远,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4分)(2)影响: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传染疾病的传播导致美洲等地土著居民大量死亡;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8分)13.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兗、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编自《后汉书》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单位:1000海关两)——摘编自章有义编著《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材料三 2011年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2018年更名为“农业农村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摘编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记》,《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4分)(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4分)(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6分)【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农业发展。(1)特征:从材料中概括,如“犁耕”“丰给”“大旱”等分析即可。(2)状况,可从农机具的比重等论证,原因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如政府的重视、自然经济占主导等。(3)原因,可从材料中的“农业部(2018年更名为‘农业农村部’)发布”等方面分析,趋势可从劳动者、动力、技术进步等角度思考。【答案】(1)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较为脆弱。(4分)(2)状况: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但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原因: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4分)(3)直接原因: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基本趋势: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劳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用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6分)
1.[河北石家庄辛集中学2021高二期中]据考古发现,距今约5300—4000年,分布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不仅有犁耕和引水灌田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且拥有陶器、木器、竹器、丝麻纺织、玉雕以及髹漆等多种手工业。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A.证明了长江流域已进入青铜文明B.代表了高度发达的早期中原文化C.体现了先民在生产劳动中的智慧D.反映了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社会发展。从材料中“不仅有犁耕和引水灌田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而且拥有陶器、木器、竹器、丝麻纺织、玉雕以及髹漆等多种手工业”可知,当时的良渚先民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体现了其在生产活动中的智慧,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良渚文化出土青铜器,中华文明从夏朝才进入青铜文明,故A项错误。良渚文化不属于中原文化范围,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早期不同文明区域的交流,故D项错误。C2.中国古代原始的耜是一种石片,用于掘地,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有了木柄。在夏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底片,韧度加强。在春秋战国时期,底片又换为铁片,更加锋利和灵巧。这段材料体现了( )A.人类文明的演变进程B.农具在继承中完成定型C.农具革新推动社会变革D.中国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文明的演变。从材料“耜是一种石片”“逐渐有了木柄”“出现了青铜底片”“底片又换为铁片”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农具从石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器不断演变,从而体现出人类文明的演变,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农具继续发展,当时并未定型,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农具革新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古代农业的地位,D项排除。A3.[北京海淀2021高二期末]下图是甲骨文中的“高”字。“高”字反映的是一种建筑在土台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从这一文字的结构状况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 )A.先民从商朝开始建筑房屋进行定居生活B.当时社会各阶层共同享有财产C.当时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D.当时已经开始进行粮食储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粮食储存。根据材料“建筑在土台上的房子”“地窖”等信息,可知当时已经出现粮食储存,故D项正确;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已经建筑房屋进行定居,故A项错误;当时已有阶级差别,不是各阶层共享财产,故B项错误;“高”的文字结构与房屋有关,但不能体现房屋情况,故C项错误。D4.[黑龙江哈师大附中2021期中]下图为汉代画像石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其后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一手荷锄、一手执锤)。此图反映了当时( )A.铁犁牛耕的应用B.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耕犁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通过图片可以看出汉代铁犁牛耕的应用,故A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汉代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耕犁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是在唐朝时期,排除D项。A5.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这侧面说明当时中国( )A.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B.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C.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玉米种植。材料中“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说明这一时期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与美洲的经济交往,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大力引进”,故C项错误;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A6.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与恒河流域都曾建立文明古国,这样的古国都建立过帝国,有发达的农耕文明。马克思称这种帝国的社会经济为( )A.东方奴隶社会 B.古典奴隶社会C.早期封建社会 D.亚细亚生产方式【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农业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与恒河流域都建立过文明古国,且这样的古国都建立过帝国,有发达的农耕文明,被马克思称为古典奴隶社会,故B项正确,C项错误;A、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7.据记载,物种交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但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范围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且范围遍布全球。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A.耕作技术进步 B.新航路开辟C.工厂制建立 D.欧洲价格革命【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故选B项;A项夸大了耕作技术的作用,排除;工厂制度建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欧洲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与物种交流速度加快没有太大关系,排除D项。B8.某著作提出: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的一件重要事件。材料中“哥伦布大交换”导致( )A.天主教由美洲东传 B.欧洲工业文明的确立C.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D.英国成为新贸易中心【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人类世界打破了相对隔绝的状态,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C项正确。A项是对题干的片面反映,排除。欧洲工业文明18世纪中后期才开始,新航路开辟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D项并非直接影响,排除。C9.《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少数无关紧要的例外,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动植物都是由史前时期世界各地区的人们驯化出来的。它们从各自发源地向外的传播一直缓慢地进行到1500年;这时,它们开始由横跨地球的人们在各大陆中间来回移植。材料表明( )A.地理大发现开启了物种间的交流B.1500年以来,动植物的迁移趋缓C.近代以来,全球生态平衡被打破D.新航路的开辟推动物种的交流【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1500年前物种交流缓慢,1500年后出现跨越地球的物种移植,这充分肯定了新航路开辟的作用,D项正确;A项“开启”表述错误,排除;1500年以来动植物的迁移加快,B项排除;材料所反映的是物种的交流,并没有反映出对全球生态平衡的影响,故C项错误。D10.[山东泰安2021高二测试]某学者在某论文中提出:1873年美国人帕尔文制成第一台履带式的以蒸汽为动力的拖拉机,1892年内燃拖拉机在美国首先研究成功……1930年上升到93万台,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材料反映了( )A.工业革命引发农业领域的变革继续深化B.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C.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产量的提高D.工业发展推动了钢铁制造业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题干可知,内燃拖拉机在农业领域的推广,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故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推动农业领域的变革继续深化,排除A项。题干强调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没有涉及农业产量的提高,排除C项。题干强调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没有体现钢铁制造业的发展,排除D项。B11.有人评论当代中国的一位科学家:一个土生土长的科技工作者,自命于时代,自立于浮风,矢志令人类远离饥饿;他以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为人类铺垫安稳的基石。该评论( )A.反映杂交水稻在全球范围的推广B.告诫人们要像袁隆平一样的低调C.阐明中国在杂交水稻领域的地位D.颂扬杂交水稻技术对人类的贡献【解析】本题考查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根据材料“他以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为人类铺垫安稳的基石”可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D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杂交水稻在全球范围的推广,A项排除。“告诫人们要像袁隆平一样的低调”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袁隆平对世界的贡献,C项排除。D材料一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传播。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与早先的物种交流不同,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动植物品种与疾病。因为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在这些生物地域之间建立了联系,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美]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二 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力,也没有遗传抵抗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袭来。紧随其后的还有白喉、疟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瘟疫、肺结核和黄热病。欧亚大陆的病菌在大量消灭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的土著居民方面也起了关键作用。这些民族包括太平洋诸岛居民、澳大利亚土著居民、非洲南部的科伊桑民族。——摘编自[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其他类似的交流相比,“哥伦布交换”有何特点。(4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伦布交换”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8分)【解析】本题考查哥伦布交换的特点、内容、影响。(1)特点,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交流范围、交流内容、交流影响等方面归纳作答。(2)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物种、高产作物的交流和传染疾病传播的影响,以及对于世界市场的影响方面归纳作答。【答案】(1)特点:地理范围大,开启了全球范围的交流;交流内容丰富,包括动植物、人种等多个方面;影响更加深远,使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4分)(2)影响: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高产作物的交流与广泛种植为世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食物保障;传染疾病的传播导致美洲等地土著居民大量死亡;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8分)13.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兗、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编自《后汉书》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单位:1000海关两)——摘编自章有义编著《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材料三 2011年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2018年更名为“农业农村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摘编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记》,《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4分)(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4分)(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6分)【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农业发展。(1)特征:从材料中概括,如“犁耕”“丰给”“大旱”等分析即可。(2)状况,可从农机具的比重等论证,原因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如政府的重视、自然经济占主导等。(3)原因,可从材料中的“农业部(2018年更名为‘农业农村部’)发布”等方面分析,趋势可从劳动者、动力、技术进步等角度思考。【答案】(1)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较为脆弱。(4分)(2)状况: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但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原因: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4分)(3)直接原因: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基本趋势: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劳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用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6分)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