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知识梳理与综合检测(部编版)
展开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知识梳理与综合检测(部编版)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基础知识梳理】
【重大事件】
【知识点梳理】
一、政治方面
(一)朝代更迭
- 隋朝:
(1)隋文帝: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文帝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
(2)隋炀帝: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 唐朝:
(1)唐高祖: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唐太宗: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3)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统治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因此时年号“开元”,故称“开元盛世”。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国力遭受极大打击,从此由盛转衰。
(5)唐朝灭亡:唐末黄巢起义,给唐王朝以致命打击。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6)唐末三大弊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统治腐朽。
- 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二)隋唐主要君主的施政措施:
- 隋文帝时期:
(1)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2)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唐太宗(“贞观之治”):
(1)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2)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3)推行一系列革新的措施:A.在政治上,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B.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著名人才:
(1)魏征:有“人镜”之称,先后进谏200多次;
(2)房谋杜断:“房谋”指房玄龄善于谋略,“杜断”指杜如晦善做决断。
3.女皇武则天:
(1)政治上:
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2)经济上: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4.唐玄宗(“开元盛世”):
①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②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三)科举制
- 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
- 创立(隋朝):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 完善(唐朝):
(1)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2)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 作用/影响: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②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④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二、经济方面
1.农业的发展:垦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兴修水利工程。
2.手工业发达:
①纺织业品种繁多,丝织工艺水平最高,蜀锦冠于全国;
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闻名中外。
3.商业的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其中,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4.著名工程:隋炀帝时,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隋朝大运河:三点、四段、五水。
三点——(中心)洛阳、(北)涿郡(今北京)、(南)余杭(今杭州)
四段——(从北往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简记:永通邗江);
五水——(从北往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三、民族关系
1.唐朝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少数民族奉为“天可汗”。
2.唐与各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
(1)唐与靺鞨(满族的祖先):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2)唐与回纥(维吾尔族的祖先):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3)唐与南诏: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4)唐与突厥/边疆管理: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5)唐与吐蕃:①和亲: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赤德祖赞(尺帯珠丹)。②结盟: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位于大昭寺门前)。
四、对外关系
- 中日交往:
(1)遣唐使:唐朝时,日本多次派遣唐使访华,随之而来的还有留学僧和留学生(如:阿倍仲麻吕)。他们把中国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带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成功。他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主持修建唐招提寺和寺内鉴真的塑像,被日本定为一级国宝。
- 中朝交往:
(1)新罗概况:新罗位于朝鲜半岛,唐朝时,成为半岛上最强大的国家。
(2)交往史实:
①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来华。
②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③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
④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非常流行。
- 中印交往:
(1)概况:玄奘西行前,国人称印度半岛为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玄奘归来后,将其译为“印度”,沿用至今。
(2)交往史实——玄奘西行:
①贞观年间,玄奘到天竺求取佛经,曾在那烂陀寺游学。回国后翻译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②据玄奘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4.中国与阿拉伯交往:唐朝时,大食多次派使臣与唐朝通好;大食商人经丝绸之路来华经商;不少大食人在中国长期定居,在朝廷中任职。
五、社会生活
1.概况: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包,人们显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表现:
(1)妇女地位有所提高:一些妇女受到良好教育,爱好广泛,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2)衣食住行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之风盛行一时。
六、文化艺术成就
1.建筑——长安城:
①功能分区:市、坊分开,有东、西两市,是商业区,坊是居民区。
②建筑特点与地位:布局工整对称,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文学——唐诗:
(1)概况: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表现/特点: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数量众多,名家辈出。
(2)代表人物及风格:
①“诗仙”李白:活跃于盛唐时期。他的诗歌颂祖国壮美山河,抒发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风格: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②“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
③白居易: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风格: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3.艺术:
A.书法:唐朝书法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
(1)颜真卿:
①风格: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②代表作:《颜氏家庙碑》。
(3)柳公权:风格——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4)(3)欧阳询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碑铭》。
B.绘画:
(1)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代表作——《步辇图》
(2)吴道子: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C.乐舞:唐朝的音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
D.石窟艺术:甘肃敦煌莫高窟,内有大量精美的佛像与壁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商贸往来、民族交往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它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并称我国的三大石窟,是闻名中外的艺术宝库。
【难点解析】
- 唐朝前期为什么会出现繁荣而开放的局面?
(1)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基本前提和保证;
(2)重视政治制度的创新,推行的政策具有连续性;
(3)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治国有方;
(4)采取平等的民族政策,对外开放交流,国内外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5)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2.唐太宗的治国方略、贞观之治的作用、启示。
(1)治国方略:①政治与经济方面:略(见【知识梳理】政治方面“唐太宗”的施政措施);②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设立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把文成公主加入吐蕃,加强汉藏友好;③对外交往上实行对外开放,友好来往。允许外国来唐学习,也派遣玄奘西游天竺。
(2)作用:唐太宗一系列措施,使唐朝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唐朝进入鼎盛奠定了基础。
(3)启示:治国要以民为本;重视发展社会经济;要不断创新与改革;实行开明、平等、友好的民族政策;坚持对外开放等
3.汉唐时期在中外交往方面的不同特征。
(1)汉代以陆路为主,唐代海陆并举。
(2) 汉代以商贸为主,基本没有使臣交往;唐代使臣、商贸交往和文化交往全面展开。
(3)汉代商贸物品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大为增多。
(4)汉代中外交往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