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展开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课标要求
1、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都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
2、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人物。
3、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与宋词元曲兴盛的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很多大城市,如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和元朝的大都,它们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宋词元曲这些较世俗化的文学形式流行起来,又进而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因此宋元的都市生活丰富多彩,宋元文化繁荣昌盛。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有限,特别是文化史本身也较枯燥无味,本课通过丰富的图片来直观展示宋代都市生活给学生以生动的历史形象,再用节日猜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应当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宋元时期繁华都市生活的主要表现,了解宋代已出现的传统佳节,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作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丰富的图片,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荣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节日竞猜,知道宋朝就有了哪些传统节日,通过宋词、元曲的赏析,体会其风格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的繁荣;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奇葩。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繁华的都市生活和宋词
2.难点:如何理解繁华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兴盛的关系
方法与媒体
综合启发式教学、讲解法、讨论归纳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历史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 活动 | 学生 活动 | 设计 意图 |
导 入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课 堂 小 结
| 【导入新课】: 以柳永的 《望海潮 》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设疑,诗中的宋代的南方都市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课课题: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目标导读】1、知道宋元时期出现的瓦子、杂剧和节日等繁荣的都市生活。 2、掌握宋词、元曲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3、理解宋元丰富的文化生活与经济繁荣、城市发展的关系。 【讲授新课】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图示北宋开封城和南宋临安城以及远大都的平面图, 提问学生根据课本来介绍这些城市的发展状况,最后出示:宋元时期的商业发达,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
【活动探究】 材料:“瓦市”又称“瓦舍”“瓦子”,是指在城市的旷场上形成的交易市场,“瓦市”中设有为数不等的“看棚”,即上架布棚,四周用绳网或草荐围起的简陋表演场地;这种看棚就称为“勾栏”(“勾栏”是栏干的别名)。 宋代已有以在路边场地表演各种杂技、说唱故事、杂剧等为生的卖艺人,俗称“路歧人”。他们也借“看棚”表演。“看棚”不卖票,而是邀人观看(故又称“邀棚”),一个节目结束或演至要紧关头时停住,向观众收费,然后继续表演。在“看棚”(“勾栏”)内表演的艺术品类非常丰富,其中有关音乐的就有嘌唱、唱赚、鼓子词、诸宫调、杂剧等多种。这些都是宋以后新出现的音乐门类。 根据课本和这则材料,理解什么是“瓦子”和“勾栏? 出示图片解析瓦子与勾栏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认识宋代都市居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理解正是因为都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才有丰富多彩的都市文化。 【过渡】:教师引导,宋元时期的城市居民除了有瓦子这样的丰富文化生活,还能有什么生活体验? 学生:观看戏剧。 【活动探究】课件出示图片,《宋元杂居陶俑》 教师进一步提问:什么是杂居?这些戏剧一般都在哪里演出? 学生根据课本:宋元时期戏剧的主要表演形式——杂剧:形成于宋代,元朝兴盛。包含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进行演出,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过渡】宋元时期的城市居民生活丰富多彩,他们可以逛瓦子购物,看杂居等各类表演,他们也像我们今天一样生活,比如宋元时期就有了今天的一些节日,请大家根据材料的提示,猜一猜这是什么节日? 【活动探究】宋代佳节 师:出示描述节日的文字材料让学生猜猜是什么节日,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宋代以后的传统佳节又:春节(宋代称元旦)、元宵节、中秋节,过节的时候人们也像今天一样去举办一些丰富的活动来庆祝。 过渡:师: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生活的繁荣还体现在宋元时期独特的文化形式,看看课本它们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和代表人物? 【活动探究】宋词元曲 出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师:大家看看宋词和唐诗有什么不同? 生: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长短不一,唐朝时已出现,流行于宋。常用的词牌有《念奴娇》《满江红》等。很多宋词中都体现了关心民族屈辱、抒发爱国情感的主题。 师:宋词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的词各具什么风格?出示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的图片和各自代表作,引导学生分析他们词风的不同。 师:什么是元曲呢?出示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对在作品的了解,认识元曲的特点——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元杂剧、散曲和南戏等称元曲。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等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艺术。 最后出示“元曲四大家”的图片。 【课堂小结】 课件一边出示本课的知识框架一边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或可直接出示后讲述后引导学生思考:繁华的都市生活与宋词元曲的兴盛之间有什么关系) 【布置作业】:完成《学练优》上的同步练习。 |
学生读诗文,思考问题。
阅读教材,学生举手给出答案 。
学生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并根据课本积极回答问题
师生互动,学生交流,共同讨论。
学生积极抢答,
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并归纳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词风的不同和特点,了解宋词的兴盛。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
|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掌握历史学习要素,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解读史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树立文学来源于现实的认识。
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
|
板书设计
附:板书设计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瓦子和杂居,传统佳节流传至今
二、宋词:新体诗歌,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三、元曲: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a href="/ls/tb_c12542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a>,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自主学习,完成基础知识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历史<a href="/ls/tb_c12542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设计</a>,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介绍,新课导入,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授类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繁华的都市生活,二、灿烂的文学艺术,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