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资阳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四川省资阳市外国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docx
    • 练习
      四川省资阳市外国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docx
    四川省资阳市外国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第1页
    四川省资阳市外国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第2页
    四川省资阳市外国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第3页
    四川省资阳市外国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第1页
    四川省资阳市外国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第2页
    四川省资阳市外国语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无答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资阳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展开

    资阳市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中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
    化学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3.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Pb 207 O 16
    第I卷(选择题)
    本题共22小题,其中1-17小题每题2分,18-22题每题3分,共49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2题,共计49分)
    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美丽中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从化学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pH小于7的雨水称为“酸雨”
    B. 为防止电池中的重金属等污染土壤和水体,应积极回收并开发废电池综合利用技术
    C. 大力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及布质购物袋,以减少“白色污染”
    D. 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答案】A
    【解析】
    【详解】A.pH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A项错误;
    B.电池中的重金属会污染土壤和水体,所以应积极回收并开发废电池综合利用技术,B项正确;
    C.使用可降解塑料及布质购物袋,可以减少“白色污染”,C项正确;
    D.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会污染环境,使用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D项正确;
    答案选A。
    2. 将少量SO2气体通入BaCl2和FeCl3的混合溶液中,溶液颜色由棕黄色变成浅绿色,同时有白色沉淀产生。针对上述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该实验表明SO2有漂白性 B. 白色沉淀为BaSO3
    C. 该实验表明FeCl3有还原性 D. 反应后溶液酸性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往FeCl3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通入SO2,溶液颜色由棕黄色变成浅绿色,同时有白色沉淀产生。是因为SO2+H2O=H2SO3(亚硫酸),H2SO3具有很强的还原性,而Fe3+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所以SO和Fe3+发生反应,生成Fe2+和SO,所以溶液颜色由黄变绿(Fe2+),同时有白色沉淀(BaSO4)同时有H2SO4生成,所以酸性增强。
    【详解】A.该实验表明SO2有还原性,选项A错误;
    B.白色沉淀为BaSO4不是亚硫酸钡,选项B错误;
    C.该实验表明FeCl3具有氧化性,选项C错误;
    D.反应后溶液酸性增强,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3. 下列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为吸热反应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C与H2O的反应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且为吸热反应,A符合题意;
    B.NaOH与H2SO4发生是复分解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不符合题意;
    C.Zn与H+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为放热反应,C不符合题意;
    D.Ca(OH)2与NH4Cl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 化学用语的书写和使用应符合规范要求。下列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A. 含10个中子的氧原子的核素符号: B. 氯化氢的结构式:H-Cl
    C. S2-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D. 二氧化碳的电子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氧原子质子数为8,含10个中子的氧原子的核素符号为: ,A正确;
    B.氯化氢中存在一个氢氯键,用短线表示共用电子对即为结构式,氯化氢的结构式:H-Cl ,B正确;
    C.S2-离子核内有16个质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共18个电子,S2-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C正确;
    D.二氧化碳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存在两个碳氧双键,碳原子和氧原子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二氧化碳的电子式为:,D错误。
    答案选D。
    5. 只有离子键的化合物是
    A. Na2O2 B. AlCl3 C. CaH2 D. NH4Cl
    【答案】C
    【解析】
    【详解】A.Na2O2由Na+和O构成,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A项错误;
    B.AlCl3是共价化合物,只含共价键,B项错误;
    C.CaH2由Ca2+和H-构成,只含离子键,C项正确;
    D.NH4Cl由NH和Cl-构成,含有共价键和离子键,D项错误;
    故选C。
    6. 科学家研究发现普通盐水在无线电波的照射下可以燃烧,其原理是具有一定频率的无线电可以削弱盐水中所含元素原子之间的“结合力”,释放出氢原子和氧原子,一旦点火,氢原子就会在这种频率下持续燃烧。上述“结合力”的实质是
    A. 离子键 B. 离子键与共价键 C. 共价键 D. 氢键
    【答案】C
    【解析】
    【详解】盐水中含有水合钠离子、水合氯离子和水分子,具有一定频率的无线电可以削弱盐水中所含元素原子之间的”结合力”,释放出氢原子和氧原子,该过程断裂水分子内H─O键,故“结合力”的实质是共价键;
    答案选C。
    7. 1868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作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成为化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下列有关元素周期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迄今人类发现的元素中,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种数相近
    B. 元素周期表有18个纵行16个族,分为主族、副族、第Ⅷ族和零族
    C. 元素周期表有七个周期,分为短周期和长周期
    D. 人们在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分界处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如硅、锗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A.非金属元素处于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和氢,而过度元素都是金属元素,所以金属元素远多于非金属元素种数,故A错误;
    B.元素周期表有18个纵行,其中包括七个主族、七个副族、一个0族和VIII族共16个族,故B正确;
    C.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7个周期,分为短周期、长周期,短周期为一、二、三周期,其余为长周期,故C正确;
    D.在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可以用来作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如硅、锗等,故D正确;
    故选A。
    8. 已知W、X、Y、Z为短周期元素,W、Z同主族,X、Y、Z同周期,W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Z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X、Y为金属元素,X的阳离子的氧化性小于Y的阳离子的氧化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Y、Z、W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B. W与X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C. W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一定高于Z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
    D. 若W与Y的原子序数相差5,则二者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一定为Y2W3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题目信息,W、X、Y、Z的位置关系如图,X、Y、Z、W的原子半径依次为X>Y>Z>W,A正确;
    B、如W为氧元素,X为钠元素,则可形成过氧化钠,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B不正确;
    C、W如为碳元素,CH4的沸点就低于SiH4,C不正确;
    D、若W与Y的原子序数相差5,设W为氮元素,则Y为Mg元素,则可形成Mg3N2,D不正确。
    答案选A。
    9. 如图是某同学学习原电池后整理的学习笔记,错误的是

    A. ①电子流动方向 B. ②电流方向
    C. ③电极反应 D. ④溶液中离子移动方向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该装置为原电池,活泼金属锌做负极,不活泼金属铜做正极。
    【详解】A.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则电子由锌电极流向铜电极,故A正确;
    B.电流从正极到负极,则电流由铜电极流向锌电极,故B错误;
    C.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C正确;
    D.在内电路中,阴离子移向负极,阳离子移向正极,故D正确;
    故选B。
    10. 对于放热反应H2+Cl22HC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产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B. 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所具有的总能量
    C. 断开1 mol H-H键和1 mol Cl-Cl键所吸收的总能量大于形成2mol H-Cl键所放出的能量
    D. 该反应中,化学能只转变为热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产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低于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故A错误;
    B.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故B正确;
    C.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生成物成键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断键吸收的总能量,因此断开1 mol H-H键和1 mol Cl-Cl键所吸收的总能量小于形成2mol H-Cl键所放出的能量,故C错误;
    D.该反应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光能,故D错误;
    故选B。
    11. 酒精检测仪可帮助交警测试驾驶员饮酒的多少,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所示。反应原理为:CH3CH2OH+O2=CH3COOH+H2O,被测者呼出气体中所含的酒精被输送到电池中反应产生微小电流,该电流经电子放大器放大后在液晶显示屏上显示其酒精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B. 电解质溶液中的H+移向呼气口
    C. 若有0.4mol电子转移,则在标准状况下消耗2.24L氧气
    D. 呼出气体中酒精含量越低,微处理器中通过的电流越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原电池总反应CH3CH2OH+O2=CH3COOH+H2O和装置图可知, a电极上乙醇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a为负极;b电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b为正极。
    【详解】A.b电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b为正极,电解质溶液为硫酸,则正极反应为:O2+4H++4e-=2H2O,A错误;
    B.在原电池中,阳离子移向正极,即电解质溶液中的H+移向b极,B错误;
    C.1molO2参与反应得到4mol电子,则有0.4mol电子转移,消耗0.1mol氧气,标准状况下体积为2.24L,C正确;
    D.单位时间呼出的气体中酒精越多,转移的电子也越多,电流越大,D错误。
    答案选C。
    12. 在2A(g)+B(g) 3C(g)+4D(g)反应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v(B)=0.3mol/(L· s) B. v(A)=0.5mol/(L· min)
    C. v(C)=0.8mol/(L· s) D. v(D)=1mol/(L· min)
    【答案】A
    【解析】
    【分析】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以此来解答。
    【详解】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则:
    A、v(B)/1=0.3mol/(L·s)÷1=0.3mol/(L·s);
    B、v(A)/2=0.5mol/(L·min)÷2=0.25mol/(L·min)=0.0042 mol/(L·s);
    C、v(C)/3=0.8mol/(L·s)÷3=0.26 mol/(L·s);
    D、v(D)/4=1 mol/(L·min)÷4=0.25 mol/(L·min)=0.042 mol/(L·s)。
    显然选项A中比值最大,反应速率最快。
    答案选A。
    【点睛】注意同一个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时,速率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所以比较反应速率快慢时,应该根据速率之比是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先换算成用同一种物质表示,然后才能直接比较速率数值。
    13. 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 汽油 B. 可燃冰 C. 沼气 D. 核燃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汽油、可燃冰、核燃料是自然界存在的一次能源,不能再生,故A、B、D错误;沼气可以经过加工在制取的二次能源,可以再生,故C符合题意。
    答案选C。
    14. 图所示是几种常见的化学电源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上述电池分别属于二次电池、一次电池和燃料电池
    B. 干电池工作时,H+向锌筒移动
    C. 铅蓄电池工作过程中,每通过2mol电子,负极质量减轻207g
    D. 酸性氢氧燃料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O2+ 4H+ + 4e-= 2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干电池属于一次电池,铅蓄电池属于二次电池,氢氧燃料电池属于燃料电池,A错误;
    B.在干电池中,Zn作负极,石墨电极为正极,氢离子向正极石墨电极移动,B错误;
    C.铅蓄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Pb+-2e-=PbSO4,则每通过2mol电子时,该极质量应该增加而非减少,C错误;
    D.酸性氢氧燃料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O2 + 4H+ + 4e-= 2H2O,D正确;
    故选D。
    15. 如图为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由和变成原子需要放出能量
    C. 和反应生成,共放出能量
    D. 生成,共放出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 由图可知,2mol H2(g)和1mol O2(g)能量之和大于2mol H2O(g)的能量,反应放热, r(T2-) B. X单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XO3
    C. L、M、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两两反应 D. R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因元素的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元素的族序数,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绝对值的和为8,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X、T两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6,为第ⅥA元素,X的半径大于T,所以在周期表中T为O,X为S;L、R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2,为第ⅡA元素,且半径L比R大,所以L为Mg、R为Be;M最外层电子数为3,为第ⅢA元素,且半径与L相差较小,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从左到右依次减小,所以M与L在同一周期,故M为Al;A、因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小,半径越大,所以Mg2+的半径小于,故A错误;B、S可在氧气中燃烧只能生成,故B错误;C、L、M、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是Mg(OH)2、Al(OH)3、H2SO4, Mg(OH)2和Al(OH)3不能反应,故C错误;D、根据“对角线规则”、铍的性质与铝相似,具有两性,故D正确;故选D。
    21. 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如图(已省略夹持和净化装置)。仅用此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最合理的选项是
    选项
    a中的物质
    b中的物质
    c中收集的气体
    d中的物质
    装置如图
    A
    稀盐酸
    Zn
    H2
    H2O

    B
    中等浓度H2SO4
    Na2SO3
    SO2
    NaOH溶液
    C
    稀硝酸
    Cu
    NO2
    H2O
    D
    浓盐酸
    MnO2
    Cl2
    NaOH溶液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H2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c装置收集H2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短进长出),A不合理;
    B.中等浓度的H2SO4与Na2SO3反应生成SO2,SO2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采用向上排空气法(c中长进短出),d中用NaOH吸收尾气,B合理;
    C.稀硝酸与Cu反应生成的是NO,C不合理;
    D.浓盐酸与MnO2反应需要加热,此处没有加热装置,D不合理;故选B。
    22. 几位同学用相同大小的铜片和锌片为电极研究水果电池,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实验编号
    水果种类
    电极间距离/cm
    电流大小/µA

    西红柿
    1
    98.7

    西红柿
    2
    72.5

    苹果
    2
    7.2

    A.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水果种类和电极间距离对水果电池电流大小的影响
    B. 能表明水果种类对电流大小有影响的实验编号是②和③
    C. 上述装置中,锌片作负极,电极反应为:Zn+2e-=Zn2+
    D. 其他条件相同时,改变电极插入水果的深度可能影响水果电池电流大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实验①和②都是西红柿,电极间距离不同,电流大小不同;实验②和③电极间距离相同,水果种类不同,电流大小也不同,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水果种类和电极间距离对水果电池电流大小的影响,故A正确;
    B.实验②和③电极间距离相同,水果种类不同,电流大小不同,表明水果种类对电流大小有影响,故B正确;
    C.锌比铜活泼,锌做负极,电极反应:Zn-2e-=Zn2+,故C错误;
    D.其他条件相同时,改变电极插入水果的深度,改变了电极和电解质溶液的接触面积,可能影响水果电池电流大小,故D正确;
    故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题(本题共计2题,共计18分)
    23. (1)下列五种物质中①Ne;②H2O;③NH3;④KOH;⑤Na2O,只存在共价键的是____,只存在离子键的是____,既存在共价键又存在离子键的是____,不存在化学键的是_____.(填写序号)
    (2)现有①Na2S、②NH4Cl、③干冰、④碘片四种物质,按下列要求回答:
    用电子式表示①的形成过程是_______,用电子式表示④的形成过程是___________②的电子式是________③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②③ ②. ⑤ ③. ④ ④. ① ⑤. ⑥. ⑦. ⑧.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键的类型、电子式。
    【详解】(1)①Ne是稀有气体,由单原子分子构成,不含任何化学键;②H2O和③NH3是共价化合物,含有极性键;④KOH是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⑤Na2O是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故只存在共价键的是②③,只存在离子键的是⑤,既存在共价键又存在离子键的是④,不存在化学键的是①;
    (2)①Na2S的形成过程为;④碘片的形成过程为;②NH4Cl的电子式为;③干冰的电子式为。
    24.

    (1)A和B反应生成C,假定反应刚开始只有A、B,它们的起始浓度均为1mol/L。反应进行2min后A的浓度为0.8mol/L,B的浓度为0.6mol/L,C的浓度为0.6mol/L。则在这2 min内反应的平均速率 =_______ mol/(L· min), =________ mol/(L· min),该反应2 min内A、B、C三种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温度时,在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上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试填写下列空白: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开始至2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0.1 ②. 0.2 ③. 1 ∶2∶3
    (2) ①. 3X+Y2Z ②. 0.05mol/(L·min)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题意可知在这2 min内反应的平均速率 =(1mol/L-0.8mol/L)÷2min=0.1 mol/(L·min),=(1mol/L-0.6mol/L)÷2min=0.2 mol/(L·min)。反应速率之比是相同时间内浓度的变化量之比,该反应2 min内A、B、C三种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为0.2 ∶0.4 ∶0.6=1 ∶2 ∶3,答案:0.1;0.2;1 ∶2 ∶3;
    【小问2详解】
    ①根据图像可知x与y的物质的量减少,是反应物,z是生成物,2min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x减少0.3mol,y减少0.1mol,z增加0.2mol,因此根据变化量之比是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3X+Y2Z; ②从开始至2min,Z的浓度变化量是0.2mol÷2L=0.1mol/L,所以平均反应速率为0.1mol/L÷2min=0.05mol/(L·min)。答案:3X+Y2Z;0.05mol/(L·min)。
    三、实验题(本题共计1题,共计11分)
    25. 为探究 Na、Mg、Al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某课外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
    a.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b.将一小段用砂纸打磨后的镁带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加热至水沸腾,冷却后,向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c.将一小段镁带投入稀盐酸中
    d.将一小片铝投入稀盐酸中
    他们记录的实验现象有:
    实验现象
    Ⅰ.剧烈反应,迅速生成大量的气体
    Ⅱ.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不断游动,小球渐小最终消失,溶液变红
    Ⅲ. 反应不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Ⅳ. 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红色
    请帮助该小组同学补充下列实验报告中的内容:
    (1)在下表中填写与实验相对应的实验现象序号:_________
    实 验
    a
    b
    c
    d
    实验现象




    (2)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子结构理论对上述实验结论进行解释: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_________,原子核对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_________,因此_________逐渐减弱。
    【答案】 ①. Ⅱ IV I III ②. 2Na+2H2O=2NaOH+H2↑ ③. 金属活动性:Na > Mg > Al ④. 减小 ⑤. 减弱 ⑥. 金属性
    【解析】
    【详解】分析:(1)根据金属性是Na>Mg>Al分析判断实验现象;
    (2)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据此解答;
    (3)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金属性强弱顺序;
    (4)根据原子结构结合元素周期律分析解答。
    详解:(1)金属钠、镁、铝位于同一周期,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小,和水及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程度是越来越难,所以a对应Ⅱ,b对应Ⅳ,c对应Ⅰ,d对应Ⅲ;
    (2)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3)根据金属和酸以及水的反应的剧烈程度,可以知道金属活动性顺序为:Na>Mg>Al,即实验结论是Na、Mg、Al金属性逐渐减弱;
    (4)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弱。
    四、推断题(本题共计2题,共计22分)
    26. 非金属单质A经如图所示的过程转化为含氧酸D,已知D为强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A常温下为固体,B是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①D的化学式是________;
    ②在工业生产中B气体的大量排放被雨水吸收后形成______而污染了环境。
    (2)若A在常温下为气体,C是红棕色的气体.
    ①A、C的化学式分别是:A________;C________。
    ② C→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①. H2SO4 ②. 酸雨 ③. N2 ④. NO2 ⑤. 3NO2+H2O=2HNO3 +NO ⑥. 属于
    【解析】
    【分析】题中能发生连续氧化,对应的反应有硫和氮元素的转化:
    (1)A在常温下为固体,B是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则A为S元素,B为SO2,C为SO3,D为H2SO4,
    (2)A在空气中的主要成分,C是红棕色的气体,则A应为N2,B为NO,C为NO2,D为HNO3,结合物质的性质解答该题。
    【详解】题中能发生连续氧化,对应的反应有硫和氮元素的转化:
    (1)A在常温下为固体,B是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则A为S元素,B为SO2,C为SO3,D为H2SO4,
    ①由以上分析可知D的化学式是H2SO4,故答案为H2SO4。
    ②B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不稳定易被氧化生成硫酸,硫酸溶液呈酸性,雨水中含有硫酸而形成酸雨,故答案为酸雨。
    (2)A在常温下为气体,C是红棕色的气体,则A应为N2,B为NO,C为NO2,D为HNO3,
    ①由以上分析可知A、C的化学式分别是N2、NO2,故答案为N2;NO2。
    ②C为NO2,可与H2O反应生成HNO3和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 +NO,该反应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升高为+5价,降低为+2价,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答案为3NO2+H2O=2HNO3 +NO,属于。
    【点睛】本题注意根据物质的颜色以及连续发生氧化反应的特征为突破口进行推断。
    27.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学习研究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主族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1







    2







    3








    (1)写出④和⑨组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 _______,⑧的简单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
    (2)元素①、②、⑦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3)元素③、⑤、⑨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用离子符号表示)_______。
    (4)写出元素④、⑤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5)元素非金属性强弱比较有很多方法,其中比较⑧和⑨的非金属性强弱的研究方案中不可行的是:_______(填序号)。
    A. 比较两种单质的颜色 B. 比较两种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
    C. 依据两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D. 比较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答案】(1) ①. ②.
    (2)H2O (3)Cl- >F- >Al3+
    (4)NaOH+Al(OH)3=Na[Al(OH)4] (5)AD
    【解析】
    【分析】根据元素周明表的位置可知①N、②O、③F、④Na、⑤Al、⑥Si、⑦P、⑧S、⑨Cl,以此解答。
    【小问1详解】
    ④为Na元素,⑨为Cl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NaCl,属于离了化合物。该化合物的电子式为,⑧为S元素,简单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小问2详解】
    元素①为N元素,②为O元素,⑦为P元素,简单氢化物分别为:NH3、H2O、PH3,非金属性:O>N>P,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氯化物越稳定,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最强的是H2O。
    【小问3详解】
    元素③为F元素、⑤为Al元素、⑨为Cl元素,对应的离子为:F-、Al3+、Cl-,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l- >F- >Al3+。
    【小问4详解】
    元素④为Na元素、⑤为Al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别为NaOH和Al(OH)3,二者反应的方程式为:NaOH+Al(OH)3=Na[Al(OH)4]。
    【小问5详解】
    元素⑧为S元素,⑨为Cl元素,
    A.单质的颜色不能比较非金属性强弱,故A不可行;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故B可行;
    C.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可以比较非全属性强弱,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故C可行;
    D.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才能比较非金属性强弱,故D不可行;
    故答案为AD。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