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4章 地貌(B卷提升篇)-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单元AB卷(新教材人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 第05章 植被与土壤(A卷基础篇)-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单元AB卷(新教材人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 第05章 植被与土壤(B卷提升篇)-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单元AB卷(新教材人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 【新教材精创】6.4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同步练习(2)-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06章 自然灾害(B卷提升篇)-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单元AB卷(新教材人教版) 试卷 0 次下载
第06章 自然灾害(A卷基础篇)-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单元AB卷(新教材人教版)
展开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6章 自然灾害》测试卷(A卷)
(测试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5分,20小题,共50分)
(2020·青海西宁·高一期末) 北京市气象台2019年11月23日16时45分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预计24日北京地区将出现寒潮天气,最低气温将下降10℃左右,24日白天有4、5级偏北风,阵风7级,夜间最低气温降至-5℃左右,请注意防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寒潮主要发生在( )
①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②深秋到初春 ③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④夏秋季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影响我国的寒潮( )
A.自东向西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B.主要发源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C.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D.对青藏高原地区产生剧烈影响
【答案】1.A 2.B
【解析】
1.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因此寒潮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此地纬度高,冬半年(深秋到初春)冰雪覆盖,太阳高度低,吸收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此纬度地带大陆宽广,大陆性强,降温快,气温低,容易产生强大的寒冷气流,导致寒潮的产生,①、②符合题意;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的夏秋季节,地表获得太阳辐射多,气温高,不易产生寒潮天气,③、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2.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源于北极地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蒙古国等地,大多沿三条路径侵入我国:第一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第二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第三路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因此影响我国的寒潮大多自西北向东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A错误、B正确、C错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寒潮气流很难越过青藏高原及边缘山地,因此寒潮对青藏高原地区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点睛】侵入我国的寒潮,主要源于北极地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蒙古国等地的冷高压。入侵中国的寒潮主要路径:(1)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2)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3)东路: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4)东路加西路:东路冷空气从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气从青海东南下,两股冷空气常在黄土高原东侧,黄河、长江之间汇合,汇合时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接着两股冷空气合并南下,出现大风和明显降温。
(2019·山东淄博·高一期末)飓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热带气旋(大气做强烈的旋转辐合上升运动),伴有强风和暴雨。广阔的洋面、充足的热量和地转偏向力等是飓风形成的关键条件。墨西哥湾沿岸平原经常受到来自北大西洋飓风的影响,墨西哥湾水温比同纬度大西洋高出2~3℃,飓风在经过墨西哥湾时,强度有显著变化。下图为墨西哥湾区域示意图。
3.与同纬度大西洋相比较,墨西哥湾水温较高的原因是
①海域水体较深,存储热量多 ②海域水体较浅,受热增温幅度大
③海域封闭,热量流失少 ④来自低纬的洋流汇入增温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飓风在经过墨西哥湾时的强度变化及其原因是
A.增强 水温高增温明显 B.增强 地转偏向力增强
C.减弱 下垫面摩擦力大 D.减弱 地转偏向力减弱
5.飓风登陆后,墨西哥湾沿岸平原最易发生的灾害是
A.地震 B.滑坡 C.泥石流 D.洪涝
【答案】3.D 4.A 5.D
【解析】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域水体较浅,受热增温幅度大,①错误,②正确;读图可知墨西哥湾的海湾较封闭,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弱,③正确; 与同纬度的大西洋相比,墨西哥湾沿岸有墨西哥湾暖流的增温作用,水温较高,④正确;可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项。
4.飓风登陆之前,经过墨西哥湾,由于墨西哥湾水温较高,释放出的热量多及海洋上摩擦力小,因此可知飓风在经过墨西哥湾时其强度是增强的,A正确,BCD错误。故选A项。
5.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多平原地形,地势比较低平,飓风经过时会给区域带来强度较大的暴风雨,因此可知飓风登陆后,墨西哥湾沿岸平原最易发生的灾害是洪涝,D正确,ABC错误。故选D项。
【点睛】第3题墨西哥湾沿岸地区多平原地形,该区域地势比较低平,排水不畅,飓风经过时会给区域带来强度较大的暴风雨,因此可知当飓风登陆后,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平原地带多洪涝灾害。
(2020·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月考)2018年10月11日凌晨,西藏昌都市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与四川甘孜州白玉县交界处发生山体滑坡,致金沙江断流,形成堰塞湖。12日时许,堰塞湖水漫过坝体开始自然下泻,威胁逐步减除。11月3日原地点再次发生滑坡,原堰塞体水面以上新增塌方体,金沙江再次断流形成堰塞湖。堰塞湖一旦决口会使下游形成洪峰,处置不当会引发重大灾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10月12日17时许,金沙江堰塞湖
A.湖内水位开始下降 B.上游河流来水量增加
C.下游河流水量增加 D.入湖流量大于流出量
7.与金沙江堰塞湖的形成最相关的因素是
A.滑坡体量大 B.河流水量大
C.台风风力大 D.两侧山体较陡峭
8.为了排除险情,下列处置措施中最为恰当的是
①在堰塞体上开挖泄流槽 ②下游水库放水腾空库容
③上游干流截流控制流量 ④加固堰塞体防止溃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6.C 7.A 8.A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
6.据材料分析,12日17时许,堰塞湖水漫过坝体开始自然下泄,说明下游水量开始增加。C正确;12日17时许,堰塞湖水漫过坝体开始自然下泄说明湖内水位达到最高,A错误;材料中未提及此时天气状况,因此上游河流来水量增加不清楚,B错误;12日17时许,堰塞湖水漫过坝体开始自然下泄,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此时入湖流量等于流出量,D错误。综上本题选择C。
7.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2018年10月11日凌晨发生滑坡、11月3日原地点再次发生滑坡,滑坡体量大,会导致大量泥沙进入河道,堵塞河流,形成堰塞湖,因此滑坡是金山堰塞湖形成的主要直接原因,A正确。故选A。
8.本题考查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相关知识。在堰塞体上开挖泄流槽,有利于堰塞湖水体外泄,降低水位。①正确;下游水库放水腾空库容,有利于应对堰塞体垮塌造成的大量水体下泄,减少对下游的危害。②正确;堰塞湖已经形成,此时在上游干流截流控制流量对堰塞湖问题的解决没有根本影响。③错误;加固堰塞体,堰塞湖依然存在,险情无法排除。④错误。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①②,正确答案为A。
(2020·浙江高二开学考试)当地时间2020年6月23日墨西哥发生7.4级大地震,地震过后的75分钟内,累计发生147次余震,地震引发山体滑坡,阻断道路。气候局联合海洋局向周边发出海啸预警。完成下面小题。
9.按照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海啸属于( )
A.海洋灾害 B.地质灾害 C.气象灾害 D.天文灾害
10.山体滑坡及海啸等灾害的发生,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
A.周期性 B.群发性 C.复杂性 D.突发性
【答案】9.A 10.B
【解析】
9.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从成因与发生过程看,海啸属于海洋灾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一个地区或区域内大量地质灾害同时并发的现象,为自然灾害的群发性。山体滑坡及海啸等灾害的发生,是自然灾害的群发性现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0·北京高三月考)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点,人们总结了地震救援领域的“黄金12秒”,即地震发生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 10 多秒的时间,这样在低楼层的居民可以迅速逃离。下图为地震构造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黄金12 秒”利用的原理是( )
A.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很慢 B.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
C.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D.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慢
12.同样等级的地震,造成破坏严重的原因有( )
①人口密集 ②震源较浅 ③震中距小 ④经济落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地震发生后,下列逃生方式正确的是( )
A.高层楼立即乘坐电梯下楼 B.室外寻找空旷地躲避,远离各类建筑物
C.低层楼要立即躲入卫生间 D.高层楼用窗帘制作救生带,从窗户逃离
【答案】11.B 12.A 13.B
【解析】
11.地震的能量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的,其中地震波有两种类型,横波和纵波。它们到达地表后表现的形式不同。如果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面就会水平晃动。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12秒。这就意味着,地震发生时,房屋先会随着地面上下颠簸,这时还不太容易导致倒塌,12秒之后,横波到达地面,房屋开始前后左右的摇晃,危险就大了。因此横波比纵波破坏大。“黄金12 秒”利用的原理是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B正确。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不是很慢,A错误。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但不是“黄金12 秒”利用的原理,C错误。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D错误。故选B。
12.由于震源深浅、地震类型、地质构造、距震中远近、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同样等级的地震,造成的破坏是不一样的。人口密集破坏严重,震源较浅破坏严重,震中距小破坏严重,经济落后破坏不严重。同样等级的地震,造成破坏严重的原因有①人口密集、②震源较浅、③震中距小,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地震发生后,逃生时不要乘坐电梯逃生,否则可能被困在电梯内,A正确;室外寻找空旷地躲避,远离各类建筑物,B正确;低层楼要立即跑到楼外空旷地区,C错误。高层楼用窗帘制作救生带从窗户逃离容易摔伤,D错误。故选B。
(2020·江苏扬州·高一期末)2019年10月12日,台风“海思贝”在日本静冈县登陆。下图为“海思贝”移动路线及等压线示意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12日5时受“海思贝”影响,静冈县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15.台风来临前,宜采取的措施是( )
A.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灾准备
B.尽量向地势低的地方转移
C.海上作业渔船停在原地避险
D.及时向户外空旷地带转移
【答案】14.D 15.A
【解析】
14.12日5时“海思贝”位于静冈县南方,此时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北指向南,北半球风向右偏,此时静冈县的风向是东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台风来临前,宜采取的措施是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灾准备,A正确。台风会带来强降水,易发洪灾,应该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转移,B错误。海上作业渔船应该进港口避险,C错误。向户外空旷地带转移易被大风刮走,D错误。故选A。
(2020·西城·北京师大附中高一期末)据中央气象台发布信息,2018年11月24日20时至11月25日20时,北京北部、河北北部和西部、山西东部等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上述地区在该时段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有
①空气湿度小 ②气温较高 ③人口密集 ④风力较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时,当地采取的最合理的防灾措施是
A.紧急撤离全部居民
B.加强监测与预报
C.大规模砍伐森林
D.加固木质建筑物
18.如果将GIS用来监测森林火灾,下列做法最可取的是
A.用来分析引起火灾的原因
B.确定火灾地点范围及分析火势蔓延方向
C.预测森林火灾发生的地点
D.预测森林火灾发生后的所造成的后果
【答案】16.B 17.B 18.B
【解析】
16.①11月末期为秋末冬初,气候干燥,降水较少,故正确。②11月末该地受冬季风控制,气温较低,不符合题意。③该区域属于山区,森林火险等级高和人口密集关系不大,不符合题意。④11月末该区域多大风,一旦起火,风助火势火面快速扩大,故正确。B①④,ACD错误。故选B。
17.森林火险气象等级较高时,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增大,应加强监测与预报,故B对。紧急撤离全部居民应在火灾发生后并危及居民安全时,故A错。大规模砍伐森林会加剧生态环境问题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故C错。加固木质建筑物不能防御火灾,故D错。故选B。
18.GIS是借助遥感和航测等数据来监测森林火灾的。当森林发生火灾后,GIS才能及时借助已知的信息来分析确定火灾地点范围及分析火势蔓延方向;但对于引起火灾的原因是无法分析的;也无法预测森林火灾发生的地点和预测森林火灾发生后的所造成的后果;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别:
遥感(RS):拍摄图像;获取“面”的信息;侧重“看”。
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导航;定“点”的位置。
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处理、储存地理空间信息;侧重“想”。
读某地理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图层,完成下面小题。
19.叠加甲与乙图层,最可能应用于预防( )
A.泥石流 B.地震 C.台风 D.寒潮
20.若利用GIS制定水污染突发应急预案,需要叠加的图层有( )
A.甲与乙 B.丙与乙 C.丙与丁 D.乙与丁
【答案】19.A 20.D
【解析】
19.甲图层为地形图层,乙图层为河流图层,研究地形与河流的关系,最可能应用于预防泥石流。故选A。
20.水污染主要考虑水域和人口居住区,与公路和地形关系不大。若利用GIS制定水污染突发应急预案,需要叠加的图层有乙与丁。故选D。
二、综合题。(3小题,共50分)
21.(2020·辽宁沈河·沈阳二中其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龙卷风是在高温高湿的不稳定气团中,上下温度差特别悬殊,冷热空气急剧垂直运动,过快速度的空气对流形成从雷雨底伸向地面或水面的一种范围很小而风力极大的强风旋涡。中心附近水平风速每秒可达100米以上,极端可达300米;强风旋涡使风内的空气大量逸散,空气稀薄,气压很低。当龙卷风扫过建筑物顶部或车輛时,会使建筑物或交通车辆发生“爆炸”。
2019年7月3日下午,辽宁开原市强对流天气产生的龙卷风击了小半个城市,10多分钟的灾害造成6人死亡,受灾房3591户,受灾人数达90余人。读我国多年强龙卷风統计图,結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从影响范围、时间、降水量、风力大小,比较龙卷风与台风产生影响的差异。(6分)
(2)4月是除7月外我国第二个高发月份,分析4月龙卷风高发的主要原因。(6分)
(3)龙卷风会使建筑物或交通车辆发生“爆炸”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1)龙卷风比台风活动空间小;出现时间短;产生降水少;但其破坏作用的风力大。
(2)4月春季地面温度上升快;垂直空间上温差大;空气对流旺盛;且南北温差大使大气不稳定;导致龙卷风多发。
(3)龙卷风内的空气大量逸散,使龙卷风中心的空气十分稀薄,气压很低;与外围空气的气压差特别大;龙卷风中心气压极低,经过建筑物或车辆时,其室内气压高,巨大的气压差形成的气压梯度力导致“爆炸”。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龙卷风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龙卷风一种范围很小而风力极大的强风旋涡,比台风活动空间小;从材料“10多分钟的灾害“可以看出,出现时间短;强风旋涡使风内的空气大量逸散,空气稀薄,水汽少,产生降水少;当龙卷风扫过建筑物顶部或车輛时,会使建筑物或交通车辆发生“爆炸”,其破坏作用的风力大。
(2)龙卷风是在高温高湿的不稳定气团中,上下温度差特别悬殊,冷热空气急剧垂直运动,过快速度的空气对流形成,4月春季地面温度上升快,高空气温较低,垂直空间上温差大;空气对流旺盛,冷热空气急剧垂直运动;南方升温快,南北温差大使大气不稳定,易形成强对流天气,导致龙卷风多发。
(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龙卷风的特点,龙卷风内的空气大量逸散,使龙卷风中心的空气十分稀薄,气压很低;外围气压高,与外围空气的气压差特别大;龙卷风中心气压极低,而建筑物或车辆室内气压相对较高,经过建筑物或车辆时,巨大的气压差形成的气压梯度力导致“爆炸”。
22.(2016·全国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堰塞湖是指地震后引起的大规模山体滑坡,河水冲击泥土、山石而造成堆积,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形成的湖泊。地震灾区堰塞湖应急处理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排除堰塞坝以内拦蓄的大量洪水,以免堰塞湖蓄水可能引发堆积体上游淹没或溃决,产生二次灾害。
某区域形成的堰塞湖位置图
(1)试分析堰塞湖对该区域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4分)
(2)在抗震救灾中将遥感技术(RS)广泛运用到对地震滑坡、堰塞湖的动态监测上,请说明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6分)
(3)针对堰塞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 (6分)
【答案】(1)容易诱发新的滑坡、泥石流;湖坝崩溃容易造成洪水危害。
(2)遥感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速度快,可以为地震滑坡、堰塞湖的科学处置与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监测预报;及时疏通河道(在堰塞湖堤坝上开挖泄洪槽);及时疏散和撤离居民。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应用、堰塞湖的不利影响和应对措施。
(1)考查堰塞湖对区域环境的不利影响。堰塞湖容易诱发新的地质灾害,比如滑坡和泥石流,由疏松的堰塞体组成的湖坝,一旦崩溃,容易造成洪水灾害,危及下游人身和财产安全。
(2)考查遥感技术的特点及应用。遥感技术检测滑坡和堰塞湖等动态位移,获取信息的速度快、获取信息量大,且遥感观测的范围广,具有实时性,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考查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堰塞湖的形成会造成次生地质灾害,加强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灾害的预报和监测,及时疏通河道,并及时疏散和撤离下游居民,避免造成巨大损失。
【点睛】遥感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1.遥感技术特点:
(1)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
(2)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
(3)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
2.遥感技术的应用:
目前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环境和灾害监测等方面运用广泛,具体应用分析如下:
应用领域 | 具体内容 | 应用方向 | |
环境和灾害监测 | 环境监测 | 监测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海上冰山漂流、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 | 有利于人们了解环境变化,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
灾害监测 | 监测旱情、洪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 有利于防灾减灾 | |
资源普查 | 矿产资源 | 有许多蕴藏矿产的地方是地质断裂或环形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感技术“发现”矿产 | 人们只需要分析遥感图像就可以划定蕴藏矿产的大致区域 |
生物资源 | 通过遥感图像解译,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植被的分布、类型、结构、健康状况、产量等数据 | 为农业、林业、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等部门服务 |
23.(2019·河北保定·高一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2016年1月21日,青藏高原东北部某地发生6.4级地震(下图),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后,甲村的地震烈度大于乙村。该地区冬、夏季多为偏南风。
(1)此次地震的烈度甲村大于乙村,为什么?(4分)
(2)分析影响图示震区开展救灾工作的不利自然条件。(6分)
(3)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有专家认为丙村不适合原址重建。说明丙村需要异地重建的依据。(6分)
【答案】(1)甲村震中距较小;甲村居民点较多,人口稠密。
(2)位于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地势落差较大,交通不便;位于两条断裂带之间(靠近断裂带),地质结构不稳定,余震易引发滑坡。
(3)位于断层附近,地震频繁,岩石破碎;等高线较密集,地势起伏较大;该冬、夏季多为偏南风(来自印度洋),在丙处受到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答出4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地震与抗震救灾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应用。
(1)读图可知,甲村距离震中更近,震中距较小,同时甲村居民点较多,人类活动对当地地理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地震发生后,甲村的烈度大于乙村。
(2)注意题干限定词“自然条件”。根据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藏高原地区高寒缺氧,不利于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其次,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地势落差大,交通不便;同时,位于两条断裂带之间,地质结构不稳定,余震容易引发滑坡等次生灾害,也不利于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
(3)该题需要结合图示信息分析丙村所在地区的特点。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村位于断层附近,地震频繁,岩石破碎;同时,该地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区冬夏季节多为偏南风,来自印度洋的偏南风在丙处容易受到地形抬升的影响而多地形雨,而该地地势起伏大,岩石破碎,松散物质较多,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在丙村不适合原址重建,而应该异地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