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课文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课文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六国论,学习目标,知人论世,初读课文,文本解读,文本分析,文章结构,本文主旨,学习探究,现实情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东周战国时期六国为什么被灭?汉代贾谊说因为“仁义不施”!唐代杜牧说因为“不爱其民”!北宋苏洵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他认为六国败亡的关键是“弊在赂秦”!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的有道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苏洵(1009—1066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chán]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六国论》1.六国,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 2.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
六国论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非(否定判断)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好),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 )。或(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相继灭亡),率(全部,一概)赂秦耶?曰:不赂者以(因为)赂者丧,盖(表原因, 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小结: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在结构上具有提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
秦以(凭借)攻取之外,小(形作名:小的方面)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方面)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古今:他的实际数目)百倍;诸侯之所亡(失去的土地),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最)欲,诸侯之所大患,固(本来)不在战矣。思厥(其,他们的)先祖父(古今:祖辈父辈),暴(通:曝,冒着)霜露,斩荆棘,以(才)有尺寸(形容少)之地。子孙视(对待)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省略),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满足 ),奉之弥(更加)繁,侵之愈(更加)急(厉害)。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决定,确定)矣。至于(古今,以至于 )颠覆(古今,国家灭亡),[理]( 按道理)固宜然(按理本来就应该这样)。古人云:“以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之,代道理。这话对了)。
本段论证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把城池比作草芥——比喻论证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引用古人俗语——引用论证
齐人未尝(不曾)赂秦,终(最后)继(跟着)五国迁灭(灭亡),何哉?与(亲附,亲近)嬴(代秦国)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已经 ……之后)丧,齐亦不免(幸免)矣。燕赵之君,始(起初)有远略(长远的谋略),能守其土,义( 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是故(所以)燕虽小国而后亡,斯(这)用兵之效也(判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才招致)祸焉。赵尝五战[于秦] (状语后置 ),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李牧连却( 使……退却)之。
洎(等到 )牧以(因为)谗(小人的谗言)诛(被动,被诛杀),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最后)也。且燕赵处秦革(除去)灭(灭亡)殆(几乎,将要)尽(完)之际,可谓智力(古今,智谋和国力 )孤危,战败而亡,诚(确实)不得已(没办法)。向使(以前假使)三国各爱(珍惜)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古今,不去行刺秦王),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天数),存亡之理(命运),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或(或许)未易(容易)量(判断)。
齐人未尝赂秦与嬴不助五国
智力孤危战败而亡事实论证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魏韩楚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燕刺客不行赵良将犹在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或未易量
小结:用“向使”引出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 礼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优势),而为(被)秦人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之所劫,[日]削(被动)[月]割(被动),以(相当于“而”)趋于亡。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无使(之)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重用谋士,礼贤下士,团结一致。
夫六国与秦皆(判断,都是)诸侯,其势弱[于秦](句式:状语后置),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假如 )以(凭着)天下之(大)(定语后置),下(名作动,降低身份)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旧事,前例),是( 这 )又在六国下矣。
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要以古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
第四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第五段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1.你赞同苏洵对六国破亡原因的看法吗?结合历史说明原因。参考:苏洵从斗争策略方面论六国之过,指出六国一味赂秦,没有真正团结起来对抗秦国,从而加速了自身灭亡,这一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秦国经过变法得到较快发展,实力远超过六国,这是其能完成大一统的根本原因所在。苏洵应该也知道这一点,但其写作此文并非要全面探求六国破灭的原因,而是为了“借古讽今”,因此抓住一角度着眼分析历史,总结教训,以达到讽谏北宋统治者的目的。
2.阅读苏辙的《六国论》节选,回答后边的问题: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父子两文的共同点是:认为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抗秦2.父子两文的不同点是:洵文的中心论点是:弊在赂秦辙文的中心论点是:背盟败约,自相屠灭
一百年前,因国弱民贱而受尽压迫欺凌;一百年后,台湾问题、金融问题、芯片问题、抗疫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归根结底是与美国的矛盾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抚今追昔,以史为鉴。做好几个方面:1、建设好自己的国家,过好自己的生活。2、搞清谁是朋友,与友好的国家、有利于我们的国家搞好“和平共赢”。3、搞清谁是敌人,不能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不该让的不让,该帮助的帮助),同时解决核心问题,不再受制于人,从各个层面从自身实力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
千里江山,五千年传承,岂容他人觊觎!要接受!要保护!要继承!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图片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文学常识,作品介绍,作者简介,背景介绍,题目解读,整体感知,读准字音,示范朗读,文言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说课课件ppt,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借古讽今,失去强援,不能独完,六国破灭,不赂者,以赂者丧,失去强援不能独完,与嬴而不助五国,以荆卿为计,牧以谗诛用武不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赠送财物,死去的,祖辈父辈,这样之后,既然如此,决定确定,坚持正义,坚持到底,天数命运,被动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