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内容课件ppt
展开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2.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3.分析烛之武说秦伯的思路和技巧,赏析烛之武的形象。
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 了解背景
活动1::走近《左传》,走近作者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因此它们也被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也较为具体地描述了重要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面貌。作者在选材、叙事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左丘明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年鲁国史学家。 左丘氏世为鲁国太史,至左丘明约与孔子同时。左丘明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乘车到周国都城,观览周国史籍)。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所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代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贤典范。后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事古文之祖”。
活动2:文学常识—史书的体例
活动3: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当年重耳在齐国居住五年后,离开齐国,继续流亡。其间,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对重耳以礼相待,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说的“以其无礼于晋”。二是郑国与晋国结盟,又与楚国结盟。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国结好。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贰于楚”。但是,郑国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出于争夺中原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联合秦国对郑国发动了战争。 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中原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亦成必然。
学习任务二: 梳理思路 疏通文意
活动1: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秦军氾( )南无能为( )也矣共( )其乏困若不阙( )秦夜缒( )而出使杞( )子、逢( )孙戍之
夫( )晋,何厌之有失其所与,不知( )秦伯说( ),与郑人盟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活动2:熟读文本,梳理文本叙述的历史史实,完成下表。
齐读1、2段。用符号标记法标出特殊句式和用法。 实词 虚词 通假字 (特殊句式)
活动3:精读课文,疏通文意。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 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春秋时期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侯爵高于伯爵。
数词活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已:通假字,同“矣”,语气词。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 何厌之有? 既 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执行事务的人,办事的官员
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缺乏的物资。
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所+动词=名词。指同盟者。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句式),且贰于楚也(句式)。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句式)
活动4:自我检测课文第1段知识点,翻译课文
自我检测课文第2段知识点,翻译课文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句式):“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主语)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主语)许之。
自我检测课文第3段知识点,翻译课文,背诵本段。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自我检测课文第4段知识点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意:“不仁”“不知”“不武”,一定要翻译成判断句的形式。“这是不仁义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学习任务三:赏析课文 深入探究
活动1:默读第1对称段思考,第一段在本文中有何作用?有没有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可能性?
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人物出场提供背景。①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表明战争的主谋是晋国,秦国只是帮凶。说服秦国就有可能迫使晋国退兵。 ②“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秦、晋两军分别两地驻扎,为烛之武见秦军、退秦师提供了可能。
(1)由本段可以看出郑伯是一个怎样的人?
善于自省。面对老臣的牢骚和批评,郑伯先自责,再晓之以郑亡之危害,可见他是一个善于自省之人。
活动2:默读第2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2)烛之武“许之”,仅仅是因为郑伯的劝说吗?
不是。郑伯的自责和晓之以利害只是给了烛之武接受“使命”的台阶,烛之武“许之”主要还是因为他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
“不仁”、“不知”、“不武”。①表面上晋文公认为继续驻扎是“不仁”的行为,实际上若真讲究仁义,就不会发兵围郑; ②“不知”才是关键,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 失去同盟不利于晋国获取利益,是不明智的做法。 ③“不武”是胜负难料,晋国退兵,也是为了自身利益。
活动3:默读第4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活动4:默读第3段探究: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师的?
——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活动5:欣赏烛之武的游说shuì艺术
烛之武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言谈中似乎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存郑对秦倒有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
迂回战术——不暴露游说目的
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同床异梦的矛盾,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层层逼紧,透辟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本性贪而负义,且欲壑难填。使秦君顿感危机所在。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
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
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婉言以说,处处尊重对方:“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君知其难也”“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不刺激对方,创造和谐的谈话氛围。“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
三寸巧舌 力挽狂澜纾国难, 一番善辩 情荡衷肠罢干戈。
活动6: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课文内容探究这一艺术形象。
志士。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难免心怀牢骚与委屈,但他最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营。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勇士。两方交战,成败难料;出使秦营,生死未卜。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充分的展示了他的“勇士”精神。
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对郑国的利益只字不提,却成功说退了秦军,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风采。“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学习任务四:观点碰撞 激发思想
高中语文2 烛之武退秦师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 烛之武退秦师授课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人物简介,整体阅读,合作探究,巩固提升,作者简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集体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集体备课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读准字音,整体感知,文本探究,未见其人先知其才,自责情,晓义理,郑国君臣一心抗敌,本文的艺术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烛之武退秦师,左传知识,史书体例,“秦晋之好”,时代背景,感知全文,预习检测,初读诗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