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评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评课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人论世,作者简介,桐城派,诵读指导,明晰游踪,来泰山,疏通文意,登泰山,赏泰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明确作者登山的行程。二、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断,品味形象而优美的语言三、领会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中国文人名士,似乎有种与生俱来、无法排解的泰山情结,泰山之于他们,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具象。张岱有诗“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险峻,直接把泰山文化的底蕴和盘托出。李白狂吟“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写出了泰山的美丽与神奇,体现了与天地自由往来的飘逸精神。杜甫高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为了不留遗憾,今天我们就来跟着姚鼐一起登泰山。
姚鼐,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方苞、刘大櫆一起,合称为“桐城三祖”。奠定、发展了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秉承了天人合一的主张,强调“义理、考据、辞章”,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桐城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等,皆为安徽桐城人。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桐城派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及唐宋八大家散文。
读准字音,疏通文意,赏析内容1.读准字音汶水(wèn) 济水(jǐ) 徂徕(cú lái) 樗蒲(chū pú) 绛皓(hà)
作者的行程路线如何?画出作者行程中有关时间、地点的名词。
时间——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天气——风雪路线——离京师→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达泰安
时间——是月丁未(十二月二十八)天气——雾雪路线——始南麓→循中谷→越中岭→复循西谷→至山巅(看夕照)
时间——十二月二十九,戊申晦,除夕。天气——风雪路线——观日出→游祠庙→赏石刻
从登山观日出的时间选择来看,除夕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作者理应在家里共享团圆之乐,但作者却在除夕之前的丁未日登山。在除夕之日观日出,除了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也是为了欣赏泰山的美景;从游览的行程来看,“自京师”“历齐河、长清”“至于泰安”,乘着风雪,行程数百里,登山时又踏数千级台阶,路途如此遥远,天气如此恶劣,但作者毅然前行,这充分证明泰山的美,泰山的吸引力之大。
年号纪年法我国古代除了可以用干支纪年外,还能用年号纪年。我们熟知的“康乾盛世”就是“康熙”“乾隆”这两个年号的合称。“贞观之治”的“贞观”则是唐太宗的年号。另外如“开元”“天宝”“淳化”“永乐”等也是年号。除了年号,帝王还有庙号,庙号是在祭祀时用于宗庙供奉的。也可以用来纪年。我们常说的“高祖”“太祖”“太宗”“神宗”等,就是庙号。有些帝王年号更替频繁,我们就可以用不变的庙号来纪年。另外帝王还有“尊号”,唐玄宗又叫“唐明皇”,“明”就是尊号。帝王死后,往往还会追加“谥号”,“汉武帝”“隋炀帝”等就是谥号。谥号不但帝王享有,一些国家重臣也会有谥号,比如范仲淹享受文官最高级别的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欧阳修则低一级,世称“欧阳文忠公”。但是这些一般不用于纪年
请学生找出文中运用描写手法来描绘泰山美景的句子。请用笔画出来并自由朗读这些句子。
小组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几句话并赏析。赏析时请用优美的语言描摹画面,并说说描写的手法和效果。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①“负”,有的解释为“覆盖”,有的解释为“背负”,哪一个好?为什么?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背负”好,“覆盖”的主动者是“雪”,是静态的,“背负”的主动者是“山”,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写出了山的动感,更加的新颖、传神。②“烛”,本是名词,这里名词作动词,照亮。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南面的天空,将积雪的明亮描绘的十分形象、生动。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山水画一般,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这就使人感到了一种特有的宁静气息。“居”,停留的意思,云雾也对这“如画”的“汶水、徂徕”恋恋不舍。整个画面从上而下,由远及近,有动有静,并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泰山夕照图,写出了山之美。
(1)请同学们根据日出的过程,将这一段分层。三个层次: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2)让学生找出关于时间的词语。五鼓、稍见、须臾、日上、回视。(提示:回视这个词,虽然这不是表达时间的词语,但其后面写的是日出之后看到的景象,故列出。)
(3)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①“扬”,风之猛;“击”,雪的力度之大;“漫”,弥漫,云之无边无际。②“稍”,逐渐,渐渐。不是“稍微”的意思。作者登高望远,又在风雪弥漫之中,远处景观只能是依稀模糊地看到;把拔地参天的山峰比作樗蒲,反衬出立足点之高,胸次之高。③视觉由近及远,有动有静,层次清楚,极富感染力。④文章为什么先写风、云、雪?寒山顶上,风扬雪击,而作者和友人却“坐”而“待”日出,可见观日心情之迫切。这是为写日出烘托蓄势。
4)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①“一线”一词看出作者观察之非常细致。天边稍有变化,就敏锐地捕捉到了天地相接处的一抹色彩。由“一线”而“五彩斑斓”,一个“成”字,极有动感。如果云雾中的山峰是一幅静态图,这就是一幅动态图了。以静衬动,更显出富有感染力的动态美。②“赤”“丹”一般都指红色,但这里“赤”是形容词,红色的,“丹”是名词,丹砂。③“承”,捧着,托着。这样写出了太阳初出海面时的颜色、形状,也是曲尽其妙。④这是正面描写,直接写出了泰山日出之美。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又如“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增强了山间云雾缭绕不绝的高峻之感,创造出云雾全然凝滞不动的静穆而奇妙的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本篇文章对登山过程和泰山夕照、日出写得非常详细和生动,而对泰山文物古迹和自然风貌写得就相对简略。写文物古迹,只提到祠庙、石刻,写自然风貌只简单叙述它的“三多”“三少”“三无”,可谓详略得当。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以身体有病为由辞官后,南下找到师弟朱子颍,两人在除夕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和辞官后的坦荡自在。
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徐霞客《游雁荡山日记》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姚鼐《登泰山记》
两段文字都用描写的手法写到云、峰、日,其侧重点是否一样?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有何异同?1.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点是云,整个画面是雁荡云海图。写山、日是为了衬托云海的弥漫。后者侧重点是日,整个画面是泰山日出图。写云、峰是为了衬托日出的雄浑。2.描写角度不同。前者就是远望,由上到下,着重于静态;后者由近及远,以静写动,以静衬动。3.修辞手法相同。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前者把云海比作“冰壶瑶界”,后者把山峰比作“摴蒱”,把“日”比作“丹”。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你平时所观察到的日出或日落的景观,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是游山看到的,可以是观海看到的,也可以登楼看到的;可以是出门旅游所见,也可以是居家散步所见………不少于300字。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图片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集体备课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6.2* 登泰山记示范课ppt课件,共5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平方公里,泰山以何闻名,刘大櫆,惜抱轩,明烛天南,晚霞夕照,主题与启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