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河南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专题课件PPT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12.河中石兽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12.河中石兽课件,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南·中考,细梳理·教材全解,作家作品,原文呈现,字词释义,全文主旨,写作特色,思路导图,全突破·归纳探究,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2篇 河中石兽 〔清〕纪昀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纪昀(yún),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①临:靠近,临近。②河干(ɡān):河岸。③山门:佛寺的外门。④圮(pǐ):倒塌。⑤阅:经过,经历。
⑥求:寻找。⑦竟:终了,最后。⑧棹(zhà):划(船)。⑨曳(yè):拖。
⑩设帐:设馆教书。⑪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⑫是非木杮(fèi):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⑬湮(yān):埋没。⑭颠:颠倒,错乱。
⑳遂:于是。21.溯(sù)流:逆流。22.陟:提拔、晋升。23.如:依照,按照。24.臆断:主观地判断。
⑮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⑯河中失石:落入河中的石头。⑰啮(niè):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⑱坎穴:坑洞。⑲不已:不停止。
本文借在河中寻找石兽这件事,说明了一个道理: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考虑问题时,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而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①脉络清晰,层层铺垫。文章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且先写寺僧打捞,再写讲学家所言,后写老河兵所言,层层铺垫,叙事有波澜,引人入胜。 ②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心理。如“闻之笑曰”“又笑曰”分别将讲学家的自视甚高、老河兵的胸有成竹传神地刻画出来。 ③寓理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
1.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 经过十多年,寺僧募集钱款重新修建(山门),并在河中寻找那两个石兽,最后没有找到。 采分点 阅:经过,经历。求:寻找。竟:终了,最后。 特殊句式 省略句:僧募金重修(之)。状语后置句:于水中求二石兽。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走呢? 采分点 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是:这。 特殊用法 “物理”为古今异义词,指“事物的道理、规律”。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译文 顺着河水在下游寻找它们,不是颠倒(错乱)了吗? 采分点 颠:颠倒,错乱。
4.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 河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 采分点 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
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采分点 已: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
6.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 在下游寻找石兽,固然错乱;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错乱吗? 特殊句式 省略句:求之(于)下流,固颠;求之(于)地中,不更颠乎?
7.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采分点 知:了解。臆断:主观地判断。
1.(思考探究)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判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思考探究)文中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你的看法呢?请与同学讨论。
【答案】示例:“凡”是“一切,所有”的意思,老河兵的推测是说所有的“河中失石”,都应该去上游寻找,这个推断太绝对了。“河中失石”具体在哪个位置,应该根据河流和“失石”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分别指什么。
【答案】对寺僧而言,“其一”指(寺僧只重视)水流的推力,“其二”指(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特点;对讲学家而言,“其一”指(讲学家只重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特点,“其二”指(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
2.如何评价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答案】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物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3.细节描写往往能真实反映人物心理。本文两次写到“笑”,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答案】讲学家的“笑”,显示了他自以为懂得“物理”、自视甚高而轻视他人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展现了他的自信。
4.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案】①看问题不可片面,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②凡事不可“据理臆断”,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③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做空头理论家。
5.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答案】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由河中寻石兽这件事引发议论,意在表明: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考虑问题时,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而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一)《河中石兽》全文。 (二)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②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③矣。予爽然④,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节选自周容《小港渡者》,有删改)
类型一 课内外两个文言语段对比
【注】 ①小奚:小书童。②木简:木板。③牡下:上锁。④爽然:茫然若失的样子。
1.“微反应”往往反映“真心理”,这就是细节描写的作用。结合语段(一)(二),分析下面加线词语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答案】 反映了讲学家自以为是、自视甚高而轻视他人的心理。
(2)渡者熟视小奚,应曰……
【答案】 反映了渡者观察入微、严谨负责、成竹在胸的形象特点。
2.语段(一)“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说法与语段(二)“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的说法看似谬误,实则经得起考验。请据此分析语段(一)(二)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
【答案】 语段(一):许多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根据常情主观判断,而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进而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语段(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急躁,“欲速则不达”(或“遇事急躁鲁莽,往往会失败”)。
3.阅读语段(一)(二),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两者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 示例一: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通过讲述一件小事[语段(一)河中寻找石兽,语段(二)背书赶路]来阐述一个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示例二:叙议结合。讲述故事之后发出议论,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译文】 (二)庚寅年冬天,我从小港出发想要进入蛟川城,吩咐小书童用木板夹好捆扎了一摞书跟随着。这个时候夕阳已经落山,暮霭缠绕在树林间,望望离城大约还有两里路,于是问摆渡的人:“还可以赶上南门开着吗?”那摆渡的人仔细打量了小书童,回答说:“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关上了。”我很生气,认为他在戏弄人。童哭着,没有马上
站起来。就在地上整理书籍,重新捆夹,而这时前方的城门已经上了锁。我顿时茫然若失,认为那摆渡的人说的话很有哲理。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而失败、终生而无处安身的人,大概就像这样吧。童哭着,没有马上站起来。就在地上整理书籍,重新捆夹,而这时前方的城门已经上了锁。我顿时茫然若失,认为那摆渡的人说的话很有哲理。天底下那些因为急躁鲁莽而失败、终生而无处安身的人,大概就像这样吧。
(一)《河中石兽》全文。 (二)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以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以为军正。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遂刖之,而还诸鲁。 (节选自《列子·说符》,有删改)
类型二 课内外文言语段群文对比
(三)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①澭水。澭水暴益②,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表:做标记。 ②益:水漫出来。
1.结合语段(一)(三),分析“讲学者”和“荆人”错在何处。
【答案】讲学家只考虑到石性和沙性的特点,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犯了主观判断的错误;荆人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没能认识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结合语段(一)(二)(三),说说寻求真理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答案】做事不能凭主观判断或照搬别人的经验,要结合实际,根据需求灵活变通。
【参考译文】 (二)鲁国姓施的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喜爱学问,一个喜爱军事。喜爱学问的凭借学术谋求齐侯任用;齐侯让他担任公子们的老师。喜爱军事的儿子到楚国,凭借兵法向楚王求取官职;楚王让他担任军正。(这两个儿子的)俸禄使家庭富有,官爵让亲戚们感到荣耀。 施家的邻居孟家也有两个儿子,从事的学业也与施家两个儿子的相同,却陷于贫困之中。(他们)便前去请教谋取功名的方法。施家二子把实际情况告
诉了孟家二子。孟家的一个儿子去了秦国,(想)凭借学术向秦王谋求官职。秦王说:“当今诸侯用武力争夺天下,当务之急是扩充军队,广积粮食。如果用仁义来治理我的国家,那是灭亡的道路。”于是(对他)施以宫刑后释放了他。另一个儿子去了卫国,(想)凭借兵法向卫侯谋求官职。卫侯说:“我们是弱国,却夹在强国中间。如果依赖兵法权谋,那灭亡之日就不远了。”于是(对他)施以刖刑,放他回鲁国。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2.马说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南·中考,细梳理·教材全解,作家作品,原文呈现,字词释义,全文主旨,写作特色,思路导图,全突破·归纳探究,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0.北冥有鱼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南·中考,细梳理·教材全解,作家作品,原文呈现,字词释义,全文主旨,写作特色,思路导图,全突破·归纳探究,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19.小石潭记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南·中考,细梳理·教材全解,作家作品,原文呈现,字词释义,原文呈现及字词释义,全文主旨,写作特色,思路导图,全突破·归纳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