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2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课件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2中考语文总复习 古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第4篇 河中石兽 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2022中考语文总复习 古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第4篇 河中石兽 课件,共24页。
一、(2021·营口改编)阅读《河中石兽》(节选),完成1—4题。(共10分)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一老河
[解析] A项“兵”分别为“士兵”“兵器”“军队”;B项“反”分别为“返回”“反思”“类推”;C项“更”分别为“更加”“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D项“已”均为“停止”。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答案] 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3.以寻找河中石兽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中“其一”“其二”所指的具体内容。(3分)
[答案] “其一”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特性(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特性疏松轻飘)。“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力会侵蚀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4.选文通过寻找石兽的故事阐明了做事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的道理,下面的链接材料又是如何阐明这个道理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3分) 【链接材料】《水经》云:“彭蠡①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③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④,北音清越,桴⑤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选自《石钟山记》。有删改)【注】①彭蠡(lí):即今鄱阳湖。②郦元:即郦道元。③李渤:唐代人。曾作《辨石钟山记》。④函胡:模糊不清。⑤桴(fú):鼓槌。
[答案] 作者通过探究石钟山得名的缘由,开头分别列出郦道元和李渤的看法和自己的怀疑。接下来通过记叙自己的亲身经历,探明了石钟山得名的真正缘由,即风和水冲击石下缝隙和石中孔洞发出钟磬之声。最后通过议论点明做事、判断事理不能臆断的道理。
[解析] 【参考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们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模糊不清,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认为找到了 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 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
到处都是,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道它们的深浅,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立在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演奏音乐。(任何)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主观地判断它的有或没有(正不正确),可以吗?
二、(2021·岳阳改编)阅读《河中石兽》(节选),完成5—8题。(共10分)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一老河兵
[解析] “啮”应为“冲刷”。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答案]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7.石兽为什么会在河的上游出现?请简述老河兵的理由。(3分)
[答案] 老河兵认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把石头迎水一处的沙子冲走,然后形成坑洞。坑洞越冲越深,到一半的时候,石头必定掉在坑洞里。像这样不断冲击,石头会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8.文段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共同阐述了什么道理?(3分) 【链接材料】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①入两股间,今乃掉②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选自《苏东坡文集》)【注】①搐(chù):肌肉抽缩,此处指“夹”。②掉:摆动,摇。
[答案] ①考虑问题不能臆断,应该尊重事实。②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实践才能出真知。
[解析] 【参考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牛》一幅,(杜处士)特别喜爱,用锦囊装画,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画,有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斗牛。牛争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语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布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三、(2020·洛阳东升二中模拟改编)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9—12题。(共12分)
(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二)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②薮③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缊④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⑤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曰: “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宋祁《雁奴后说》。有删改)【注】①瞑:同“眠”。②陂(bēi):堤岸,湖边。③薮(sǒu):湖泽的通称。④缊(yùn):乱麻绳。⑤唼(shà):水鸟吞食声。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 山门
(2) 尔辈不能究
[解析] (每小题1分,共2分)
1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答案]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1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4分)
[答案]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判断的错误。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方法。启示:①凡事要全面具体分析;②不可主观判断,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③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解析] (此三点任意答对一点,得2分)(共4分)
12.简要说明语段(一)(二)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4分)
[答案] 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解析] (一点1分,能答出作用各加1分)(共4分)【参考译文】 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一只,天性非常机敏警觉。每到雁群晚上睡觉时,唯独雁奴不睡,为它们侦察守夜。有时稍微听到人的声音,一定先大声叫唤,雁群就叫唤着纷纷飞去。
后来乡里的人(知道了这个特点后)设下更加巧妙的陷阱,专门用来对付雁奴。于是(他们)先找到雁群常栖息的湖边地带,暗中铺下大网,并在网的附近挖好洞穴。(雁群)白天不在,人们就拿着牵网的麻绳藏于洞中,等到天快要亮时,(人们)就在洞外点火,雁奴最先警觉而鸣叫,(人们)立刻灭掉火。雁群惊醒不见有什么动静,就又栖息睡觉。于是(人们)屡次点火、灭火,雁奴屡次鸣叫,雁群屡次惊醒;惊醒了而又什么都没看见,雁群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轮番啄食、攻击它,然后又栖息睡觉。过了一会儿,(人们)又点火,雁奴害怕雁群再啄击它,就不敢鸣叫报警了。
相关课件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4篇 河中石兽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第4篇 河中石兽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北·中考,原文呈现+参考译文,作品拓展,全文主旨,写作特色,实词释义,一词多义,重点实词,虚词释义,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总复习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题-文言文阅读4.河中石兽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古诗文阅读专题-文言文阅读4.河中石兽课件,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安徽·中考,细梳理·教材全解,考情速览,文学文化常识,原文呈现,字词详解,主旨归纳,结构导航,全突破·归纳探究,字词释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中考语文总复习 古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第14篇 马说 课件:
这是一份2022中考语文总复习 古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第14篇 马说 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