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第1页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第2页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生物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4章 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描述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的关系2.探讨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4.讨论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个人生活的关系,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1)概念:生态足迹又叫        ,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                的土地及        的面积。2)举例(一个人的生态足迹):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所需要的    面积,而他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        的面积。3)特点: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        ,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        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        4实例:一个人的          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        ,而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增长过快面临的环境压力情况:人口基数         现状: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明显      ,目前已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措施:处理好                       的关系尤为重要。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                    。需要全人类的关注与合用。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示例1)全球气候变化:            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2)水资源短缺:人口                污染严重。3)臭氧层破坏:                        等化合物的使用。4)土地荒漠化:                        5)生物多样性丧失:                被破坏。6)环境污染:最为常见的是         污染、         污染和土壤污染。3.影响: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了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              4.措施: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践行                  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5.我国政府的做法:我国政府倡导           建设,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1)建设         ,要求每一个公民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2)对于         的绿色生活方式,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身体力行,而且要广为宣传,使之成为全社会的          1.人类活动一定会破坏环境(   2.与吃肉相比,吃菜会增大生态足迹(   3.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4.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人均耕地减少等(   5.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而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6.人类可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7.人类对氟氯烃、哈龙的应用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   8.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臭氧层破坏(    1.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   )A.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B.降低肉食比例,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减小生态足迹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D.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通过物质循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2.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的土地及水域面积B.多食牛肉、少吃野菜,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C.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远小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D.生态足迹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3.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巨大的城镇人口规模和日益增长的城乡居民收入将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2015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为人均2.9全球公顷(具体组分变化如下图所示)。如果选择绿色发展道路,则中国可以在2026年达到人均生态足迹的峰值,为人均2.7全球公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碳足迹在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最大B.碳足迹主要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等所需的海洋和森林面积之和C.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人类对牛、羊肉的需求增加D.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可以降低人均生态足迹4.为了解决目前粮食短缺和环境与资源被破坏的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
    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5.每年的7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随着人口数量增加,生态足迹必然增加
    B.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的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b曲线
    C.人是宝贵财富,故应尽量使中国人口的数量增长类似a曲线
    D.若人口增长曲线类似c曲线,会使生物多样性下降
    6.如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A.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坏的顺序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B. 曲线图中的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C.现在的人口问题造成环境恶化,环境容纳量有下降的趋势D.据图可知人类能改造环境,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并维持稳定7.我国于2020年开展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下列有关人口增长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预计未来几十年发达国家人口数远高于发展中国家B.人口增长越快越好,因为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C.人口过多会给社会增加一系列负担,所以人口发展越慢越好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8.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地球的环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可以改造环境,不断扩展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和范围,从而不断提高人口的环境容纳量B.由于环境容纳量有限,现在即使不控制人口数量,到了一定的阶段,人口也会出现“S”形增长,所以不必担心人口增长过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C.环境污染问题是人口增长和人类生产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将大大减轻D.人口增加,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9.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状况和生产力能影响全球的生态平衡B.人类过量燃烧化石燃料是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C.被人类排放到水体的电厂废热不属于水体污染物D.种植吸收硫、氮氧化物的植被是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10.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
    B.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草地等
    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11.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人均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净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土地和水域面积。在具体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等面积。如耕地足迹是指用来生产农产品所要求的土地面积……而碳足迹是指吸收生产、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人均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材料二:生态赤字/盈余等于一定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若该差额小于零,则称为生态赤字,若该差额大于零,则称为生态盈余。材料三:下图为我国人均生态足迹组成部分的生态赤字/盈余1)结合材料,说明人均生态足迹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明我国人均生态赤/盈的发展变化总趋势,并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据图可知,我国增长最快的生态足迹组成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从资源开发与利用角度提出降低该种组分增长速度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所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 B、低碳出行、多吃素食等可减少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因而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但能量的传递效率不能提高,B错误; 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C正确; D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让物质进行循环,从而有效减小生态足迹,D正确。故选:B2.答案:D解析:A、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一个人、 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的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A错误; .B、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肉食摄取比例可以缩短食物链,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从而减小生态足迹,多吃野菜、少吃牛肉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中草地面积的占用,B错误;C、人均生态足迹是指平均维持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和净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 氧化碳的土地和水域面积,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不一定小于不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值,C错误 ;D、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D正确。故选D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生态足迹。据题图分析可知,碳足迹在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最大,A正确;碳足迹表示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B错误;草地足迹增加是由于城镇化发展人类对牛、羊肉的需求增加,C正确;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可以降低对碳的需求,降低人均生态足迹,D正确。4.答案:B解析: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故正确;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解决粮食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故正确;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虽然提高作物产量,但会污染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故错误;开荒辟地,围湖造田,虽然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但破坏生态系统,影响生态平衡,不利于长期发展,故错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故正确。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5.答案:B解析:生态足迹和生活方式相关,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6.答案:D解析:人口数量在K值处徘徊,是最佳模式,Ⅲ—开始人口增长过快,超过K值后同时破坏环境导致K值下降为最差模式,故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是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的空间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B正确;如今环境被破坏,导致环境容纳下降,C确;人口数量不能超越环境容纳,D错误。7.答案:D解析:从世界范围看,预计未来几十年发展中国家人口数远高于发达国家,A错误;人口增长过快,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B错误;人口发展过慢,会引起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并不是人口发展越慢越好,C错误;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D正确。8.答案:D解析:环境容纳量虽然会随着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和范围的扩大而提高,但还是会受到空间因素等其他条件的制约,无法不断提高,A错误。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影响人类的生存,因此需要持续关注人口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B错误。科学水平的进步虽然能提供更多的环保手段,减缓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但不会大大减轻,C错误。人口增加,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造成破坏,影响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环境污染,D正确。9.答案:A解析:人口状况和生产力能影响全球的生态平衡,A正确;人类过量使用氟利昂等制冷剂是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B错误;被人类排放到水体的电厂废热也属于水体污染物,C错误;减少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的排放是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D错误。10.答案:C解析: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释放大量的,引起温室效应、酸雨问题;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生态入侵”, 影响当地物种生存而导致物种灭绝;解决粮食问题重要的是提高粮食产量和增加食物的来源,大量开垦草地会导致土壤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最好的保护就是合理利用和合理开发相结合。11.答案:(1)人均生态足迹主要是由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渔业用地足迹和碳足迹组成的2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出现生态赤字(从盈余到赤字)并且赤字规模有扩大的趋势,原因是:人口的增长,使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经济的发展,使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增加3)碳足迹;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主动减少碳排放;倡导低碳经济;加强国际合作;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解析:(1)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人均生态足迹主要是由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渔业用地足迹和碳足迹组成的。2)根据图示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出现生态赤字并且赤字规模有扩大的趋势,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可知原因是人口的增长,使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经济的发展,使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增加。3)根据图示可知,我国增长最快的生态足迹组成部分是碳足迹。可以采取的措施: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主动减少碳排放;倡导低碳经济;加强国际合作;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相关学案

    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学案: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课前学习,课上学习,课后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共5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案设计,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