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高三学期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十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十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南昌市十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类“超级病菌”,对青霉素等抗生素有耐药性, MRSA有多种变异种,其中PVL是毒性较强的一个变种且繁殖速度快,正确的是( )。
A.MRSA蛋白质合成场所为核糖体,其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
B.青霉素等抗生素的滥用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加强
C.MRSA有许多变种是因为遗传物质是RNA易变异
D.MRSA的分裂方式是无丝分裂,不存在染色体的变化
【答案】B
【分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是由核糖体,细菌没有核仁,A错误;
B、青霉素等抗生素的滥用对细菌具有选择作用,耐药性加强,B正确;
C、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
D、细菌的分裂方式是二分裂,无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细胞的分裂方式。D错误。
故选B。
2.植物受病原菌感染后,特异的蛋白水解酶被激活,从而诱导植物细胞编程性死亡,同时病原菌被消灭。激活蛋白水解酶有两条途径:①由钙离子进入细胞后启动;②由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参与细胞呼吸的细胞色素c含量增加启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水解酶能使磷酸二酯键断开
B.钙离子通过自由扩散进入植物细胞
C.细胞色素c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有关
D.细胞编程性死亡避免了病原菌对邻近细胞的进一步感染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跨膜运输、有氧呼吸和细胞凋亡等有关知识。蛋白水解酶是催化蛋白质的肽键断开,水解成氨基酸;无机盐离子一般是主动运输进出细胞;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生物氧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电子传递体,在线粒体嵴上与其它氧化酶排列成呼吸链,参与细胞呼吸的第三阶段,使[H]和O2结合,生成水;细胞编程性死亡包括生物发育过程细胞的编程性死亡、细胞的自然更新及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病毒侵入体细胞,体细胞会启动凋亡程序释放病毒)。
【详解】蛋白水解酶能使蛋白质的肽键断开,生成氨基酸,A错误;钙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植物细胞,B错误;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促进[H]和O2结合,生成水,C错误;植物受病原菌感染后,特异的蛋白水解酶被激活,从而诱导植物细胞编程性死亡,同时病原菌被消灭,避免了病原菌对邻近细胞的进一步感染,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解答本题要能正确理解题设条件,结合相关知识,逐项判断,比较简单。
3.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操作顺序是先充分搅拌后再短暂保温、离心
B.用双缩脲试剂可以检测经蛋白酶处理后的样液中底物的有无
C.提取叶绿体色素时,加入无水乙醇过量,提取液颜色浅
D.预实验的进行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
【答案】C
【分析】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2、酶的本质:绝大部分是蛋白质,极少数是RNA;酶的特性:①高效性,②专一性,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3、叶绿体中的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中,可以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
【详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操作顺序是先保温适宜时间,再充分搅拌后离心,A错误;蛋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因此不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经蛋白酶处理后的样液中底物的有无,B错误;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时,若其用量越多,则色素的含量相对就越低,即色素提取液的颜色越浅,C正确;预实验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防止浪费材料,而不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D错误。故选C。
【点睛】易错点:预实验是为了缩小探索范围,多组重复实验可以减小误差。
4.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自然状态下突变是不定向的,人为诱变下可以是定向的
B.四分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C.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而基因突变不可以
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均可使某染色体上出现不曾有过的基因。
【答案】D
【分析】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2、基因重组的类型:
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详解】解:A、自然状态下突变是不定向的,人为诱变能提高突变频率,但也是不定向的,A错误;
B、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
C、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但不能产生新的基因,而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进而产生新的基因型,C错误;
D、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组若是四分体的交叉互换也可使某染色体上出现不曾有过的基因,D正确。
故选D。
5.草甘膦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能不加选择地杀死各种杂草和农作物,研究发现,某种植物对草甘膦具有抗性,将该种植物的抗草甘膦基因转入油菜中,使油菜能抗草甘膦。在转基因油菜种植多年后,调查发现,该地域未使用草甘膦的野生油菜中约有80%含有抗草甘膦基因,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培育转基因油菜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B.转入抗草甘膦基因,改变了油菜的进化方向
C.野生油菜中含抗草甘膦基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大量使用草甘膦,降低了生态系统物种的丰富度
【答案】C
【分析】某种植物对草甘膦具有抗性。将该种植物的抗草甘膦基因转人油菜中,使油菜能抗草甘膦,为基因工程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在转基因油菜种植多年后,调查发现,该地域未使用草甘膦的野生油菜约有80%含有抗草甘膦基因,原因是转基因油菜与野生型油菜存在基因交流。
【详解】A、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
B、转入抗草甘膦基因,增加了基因种类,改变了油菜的基因频率,也改变了油菜的进化方向,B正确;
C、野生油菜中含抗草甘膦基因是转基因油菜与野生型油菜存在基因交流导致的,C错误;
D、使用草甘膦,能不加选择地杀死各种杂草和农作物,减少物种数目,降低生态系统物种的丰富度,D正确。
故选C。
6.天然玫瑰没有生成蓝色翠雀花素所需的“黄酮类化合物3、5—氢氧化酶”的基因,因此蓝玫瑰被认为是不可能培育成功的.但日本科研人员将蓝三叶草中的合成蓝色翠雀花素的相关基因植入天然玫瑰而成功培育出了蓝玫瑰.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将该基因植入天然玫瑰体细胞后成功培育出蓝玫瑰,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B.该基因在玫瑰细胞中表达的产物是蓝色翠雀花素
C.蓝色翠雀花素分布于蓝玫瑰花瓣细胞的液泡和叶绿体中
D.蓝玫瑰的培育成功意味着人类创造了一个新的物种
【答案】A
【分析】叶绿体中含有光合色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被称为“养料制造工厂”和“能量转换站”。液泡是植物细胞之中的泡状结构,液泡内有细胞液,其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对细胞内的环境起着调节作用,保持一定渗透压。
【详解】A、将该基因植入天然玫瑰体细胞后成功培育出蓝玫瑰,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A正确;
B、分析题意可知,该基因在玫瑰细胞中表达的产物是黄酮类化合物3、5-氢氧化酶,B错误;
C、蓝色翠雀花素分布于蓝玫瑰花瓣细胞的液泡中,叶绿体中不含该色素,C错误;
D、蓝玫瑰与天然玫瑰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属于同一个物种,故蓝玫瑰的培育成功不意味着人类创造了一个新的物种,D错误。
故选A。
7.2012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菜恩科比尔卡,以表彰他们破解了细胞感觉的“门锁”—G蛋白偶联受体的工作原理(当细胞膜受体与激素结合时,会引发细胞内一系列反应,改变细胞内的新陈代谢)。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与受体偶联的G蛋白在细胞膜中存在的状态是横跨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
B.克隆G蛋白偶联受体基因,需要运用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聚合酶
C.当G蛋白偶联受体与激素结合时,受体的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
D.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的作用,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B
【分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
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G蛋白偶联受体的工作原理是“当细胞膜受体与激素结合时,会引发细胞内一系列反应,改变细胞内的新陈代谢”,故可推测与受体偶联的G蛋白在细胞膜中存在的状态是横跨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
B、克隆G蛋白偶联受体基因,即是进行DNA复制,需要运用解旋酶和DNA聚合酶,B错误;
C、当G蛋白偶联受体与激素结合时,受体的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进而引发细胞内一系列反应,C正确;
D、受体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的作用,实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B。
8.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据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D.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答案】D
【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吸出培养液计数前应该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利用它们趋湿、趋暗、避高温的习性;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应统计位于两边及其夹角的个体;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
【详解】A、静置的试管中的酵母菌大都沉于试管底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时,从试管上层吸取培养液计数没有振荡试管,所得到的数值可能比实际数值偏小,A错误;‘
B、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高温、趋湿的的特性,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若没有打开电灯,则所得到的数值可能比实际数值偏小,B错误;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只统计样方内的个体,会导致所得到的数值可能比实际数值偏小,C错误;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定范围内某动物的种群密度,其种群密度的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与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若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所得到的数值可能比实际数值偏大,D正确。
故选D。
9.下图表示生物体内基因控制性状的流程,分析正确的是
①I过程需要DNA链作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葡萄糖为其直接供能
②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出现的根本原因是Ⅱ过程中合成的蛋白质不同
③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突变后一定会导致该个体的性状发生改变
④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其多倍体植株细胞内I和Ⅱ的过程一般更旺盛
⑤杂交育种一般从F2开始选择,是由于重组性状在F2个体发育中,经I、Ⅱ、Ⅲ过程后才表现出来
A.①④ B.④⑤ C.②⑤ D.①⑤
【答案】B
【分析】图中分析可知,I过程为转录,Ⅱ过程为翻译,Ⅲ过程是蛋白质结构对性状的影响。
【详解】①从图中分析可知,I过程需要DNA链作模板、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ATP为其直接供能,①错误;
②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不同,直接原因是Ⅱ过程中合成的蛋白质不同,②错误;
③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但突变后不一定会导致该个体的性状发生改变,③错误。
④与二倍体植株相比,其多倍体植株细胞内I和Ⅱ的过程一般更旺盛,④正确;
⑤杂交育种一般从F2开始选择,是由于重组性状在F2个体发育中,经I、Ⅱ、Ⅲ过程后才表现出来⑤正确;
综上分析,①②③不正确,④⑤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较简单,要求学生识记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了解生物的变异等相关知识。
10.下列利用同位素标记法不能达到相应研究目的的是
A.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时,用3H标记氨基酸
B.研究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碳的转移途径时,用14C标记CO2
C.研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时,分别用35S和32P标记蛋白质和DNA
D.研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时,用3H标记胸腺嘧啶
【答案】D
【分析】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详解】A、用3H标记氨基酸,放射性会依次出现在核糖体、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因此可以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正确;
B、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正确;
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正确;
D、DNA中的特有碱基是胸腺嘧啶,RNA中的特有碱基是尿嘧啶,用3H标记胸腺嘧啶,可以探究DNA的复制方法,不能研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错误;
故选D。
11.某研究小组开发出一项新的血液检测技术,该技术能检测出胰腺癌患者血液中一种名为HSATⅡ的非编码RNA,即不编码蛋白质的RNA。这一特殊RNA可以作为胰腺癌的生物标记,今后有望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一特殊RNA是在胰腺癌患者细胞的细胞质内合成的
B.胰腺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所以癌细胞代谢强度降低
C.HSATⅡ不能编码蛋白质,可能是因为它缺乏起始密码子
D.癌细胞形态结构和细胞表面均发生改变,但其遗传物质未改变
【答案】C
【分析】1、细胞癌变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是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详解】A、RNA是通过转录产生的,转录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细胞质也可合成,无法从题干中得知该RNA产生的场所是细胞核还是细胞质,A错误;
B、癌变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细胞的黏着性降低,易于扩散,癌变细胞代谢活动增强,B错误;
C、蛋白质合成是通过翻译过程实现的,该过程需要读取密码子,故HSATⅡ不能编码蛋白质,可能是因为它缺乏起始密码子,C正确;
D、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D错误。
故选C。
12.将酵母菌培养液进行离心处理。把沉淀的酵母菌破碎后,再次离心处理为只含有酵母菌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和只含有酵母菌细胞器的沉淀两部分,与未离心处理过的酵母菌培养液分别放入甲、乙、丙3支试管中,并向这3支试管内同时滴入等量、等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无氧条件下,甲和乙都能够产生酒精和CO2
B.在无氧条件下,甲和丙[H]产生和消耗场所相同
C.在氧气充足条件下,最终能够产生CO2和H2O有乙和丙
D.在氧气充足条件下,最终能够产生ATP的是甲、乙、丙
【答案】B
【分析】1、酵母菌是真菌的一种,属于真核生物。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详解】A、甲试管中是细胞质基质,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乙试管没有细胞质基质,不能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
B、丙试管中含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葡萄糖,但在无氧的条件下,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甲和丙[H]产生和消耗场所相同,B正确;
C、乙试管没有细胞质基质,不能利用葡萄糖进行细胞呼吸,不能产生CO2和H2O,C错误;
D、乙试管中是线粒体,在线粒体中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的反应,进入线粒体参与反应的是丙酮酸,葡萄糖不能在线粒体中反应,故乙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不能产生ATP,D错误。
故选B。
【点睛】
13.中心体位于细胞的中心部位,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和周围的一些蛋白质构成。从横切面看,每个中心粒是由9组微管组成,微管属于细胞骨架。细胞分裂时,中心体进行复制,结果每个子代中心粒与原中心粒成为一组新的中心体行使功能。中心粒能使细胞产生纤毛和鞭毛,并影响其运动能力;在超微结构的水平上,调节着细胞的运动。下列关于中心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细胞如果中心体功能发生障碍,细胞将不可能进行正常有丝分裂
B.中心体在分裂期复制,每组中心体的两个中心粒分别来自亲代和子代
C.白细胞变形穿过血管壁吞噬抗原的运动与溶酶体有关,与中心体无关
D.气管上皮细胞中心体异常易患慢性支气管炎,与纤毛运动能力过强有关
【答案】A
【分析】1、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2、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详解】A、在有丝分裂前期,中心体从其周围发出微管形成星射线,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纺锤体微管和动力微管在细胞分裂时牵引染色体到细胞两极,使每一子代细胞都具有完整的染色体,因此动物细胞如果中心体功能发生障碍,细胞将不可能进行正常有丝分裂,A正确;
B、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复制,B错误;
C、白细胞分解病原体的过程与溶酶体有关,中心粒能使细胞产生纤毛和鞭毛,并影响其运动能力,白细胞的运动与中心体有关,C错误;
D、中心体异常会造成纤毛运动能力过弱,会使气管的病原体不易被清除,从而易患慢性支气管炎,D错误。
故选A。
【点睛】
14.有人把变形虫的核取出,观察无核变形虫短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特点后,对变形虫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了预测,并提出相应的推测理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可能发生的变化
预测理由
A
失去变形运动能力,核再生后恢复正常
细胞核具有再生能力
B
细胞质功能逐渐衰退,几天后将死亡
合成众多蛋白质所必需的核酸在细胞核合成
C
反复进行数次分裂,但结果还是死亡
没有细胞核的细胞也具备分裂的能力
D
细胞质代谢活动增强,细胞分裂旺盛
细胞核能抑制细胞的过度分裂
A.A B.B C.C D.D
【答案】B
【分析】本题是考查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的功能是: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然后分析预测的现象和推理。
【详解】A、失去细胞核的变形虫,能暂时伸出伪足,细胞核不会再生,细胞会死亡,A错误;
B、失去核的变形虫,细胞质功能逐渐衰退,几天内将死亡,原因是如果没有核,就不能制造出合成众多蛋白质所必需的核酸,细胞最终死亡,B正确;
C、失去细胞核的变形虫不进行细胞分裂,没有核的细胞不具备分裂的能力,C错误;
D、除去细胞核以后细胞质短时间内可以短暂进行生命活动,但细胞不能进行分裂,D错误。
故选B。
15.正常情况下肾小管可以重吸收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研究发现,肾小管对葡萄糖逆浓度的重吸收主要依靠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但是该重吸收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尿液中就会出现葡萄糖。肾糖阈就是指尿中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正常人的肾糖阈为1.6g/L-1.8g/L。长期注射胰岛素可能会产生抗胰岛素抗体,影响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致使部分患者胰岛素用量越来越大,但血糖浓度依然很高。服用SGLT-2抑制剂可以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使过量的葡萄糖从尿中排出,降低血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糖主要去路是进入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放能
B.肾小管上皮细胞以主动运输方式重吸收葡萄糖
C.服用SGLT-2抑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浓度
D.SGLT-2抑制剂发挥作用后,导致服药者尿量减少
【答案】D
【分析】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是主要的升高血糖的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除胰高血糖素外,肾上腺素也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是协同作用。
【详解】A、血糖的去路有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和进入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放能,其中主要去路是进入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放能,A正确;
B、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逆浓度的重吸收,故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B正确;
C、服用SGLT-2抑制剂可以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使过量的葡萄糖从尿中排出,降低血糖,C正确;
D、由于过量的葡萄糖存在于尿中,渗透压增大,不利于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因此,SGLT-2抑制剂发挥作用后,导致服药者尿量增加,D错误。
故选D。
【点睛】
16.下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并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过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胺等各种过敏介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
B.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C.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D.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答案】A
【分析】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发生免疫的细胞,在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由图可知过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的抗体分布在肥大细胞的膜上,当再次有相同抗原进入机体时,抗体与抗原结合,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胺等各种过敏介质,使机体出现哮喘症状。
【详解】过敏介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A正确;临床治疗哮喘应该是抑制过敏介质释放,B错误;浆细胞不能识别过敏原,C错误;哮喘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过当引起的,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过敏反应及治疗方法,免疫细胞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17.果树一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树下的蚯蚓是消费者,草菇等真菌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可能存在鼠→蛇→鹰这样一条食物链
C.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D.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
【答案】D
【分析】1、立体农业方法是一种以生物生存、生长特性和生态学为科学依据而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资源的多维农业经营方法。
2、它具有四大特点:①多层次性,实行农牧渔相结合,充分利用生物间互惠共生关系,发挥群体优势;②充分利用阳光、水、气、热等自然资源,投入少,产出高;③保护环境,消除污染;④有利于生产、经济、社会、生态四种效益同步增长。
【详解】A、蚯蚓和草菇在生态系统中都是作分解者,A错误;
B、食物链起始端必须是生产者,B错误;
C、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但有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之分,故并不是都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
D、消费者具有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18.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向水体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强
B.引进的芦苇、香蒲在与藻类竞争光照的过程中具有优势,抑制藻类生长繁殖
C.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且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D.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以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
【答案】B
【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含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A错误;
B、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B正确;
C、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且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C错误;
D、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以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但能量不能循环,D错误。
故选B。
19.抗菌肽是经诱导而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因为抗菌活性高,抗菌谱广,种类多,可供选择的范围广,靶菌株不易产生抗性突变等原因,而被认为将会在医药工业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诸多研究结果表明,抗菌肽在膜上形成跨膜的离子通道,造成细胞内容物泄漏,从而杀死细胞。下列关于抗菌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菌肽能够改变靶菌株细胞膜的磷脂排列
B.抗菌肽的合成需要tRNA和mRNA共同参与
C.抗菌肽能降解膜蛋白和阻碍细胞间信息交流
D.抗菌肽基因可用于转化农作物培育抗病品种
【答案】C
【分析】1、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成为基因的表达,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2、细胞膜的基本支架为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C、由于抗菌肽在膜上形成跨膜的离子通道,而跨膜的离子通道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故抗菌肽能够改变靶菌株细胞膜的磷脂排列,没有降解膜蛋白,A正确、C错误;
B、抗菌肽是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多肽的合成需要以mRNA为模板,由tRNA运输相应氨基酸到核糖体,所以,抗菌肽的合成需要tRNA和mRNA共同参与,B正确;
C、由于抗菌肽抗菌活性高,抗菌谱广,种类多,可供选择的范围广,靶菌株不易产生抗性突变等原因,因此,抗菌肽基因可用于转化农作物培育抗农作物细菌的抗病品种,D正确。
故选C。
【点睛】
20.已知癌症发生具有积累效应,一个细胞中至少有5~6个与癌变有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才能赋予无限增殖、发生迁移、表达甲胎蛋白等癌细胞特征。下列有关癌变特征及检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环境中致癌因子种类众多,因此癌症发生的频率很高
B.血液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肿瘤标记物超标可确诊为癌变
C.基因表达产物及突变基因检测可确定是否有癌变特定基因存在
D.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接触抑制丧失,RNA聚合酶活性降低
【答案】C
【分析】(1)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在环境中的致癌因子影响下,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发生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物质。(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①在适宜条件下能无限增殖,②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例如,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呈扁平梭形,癌变后变成球形;③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在体内易扩散和转移。
【详解】A、由于“癌症发生具有积累效应,一个细胞中至少有5~6个与癌变有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才能赋予无限增殖、发生迁移、表达甲胎蛋白等癌细胞特征”,因此,虽然环境中致癌因子种类众多,但癌症发生的频率并不高,A错误;
B、由于癌变具有积累效应,血液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肿瘤标记物超标只能说明癌变可能性增大,不能确诊为癌变,B错误;
C、虽然癌变是多个基因突变的积累,但一种基因的表达产物是特定的,因此,基因表达产物及突变基因检测可确定是否有癌变特定基因存在,C正确;
D、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特性,因此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接触抑制丧失,细胞中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活性提高,D错误。
故选C。
21.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4条酿酒酵母染色体,合成的染色体删除了研究者认为无用的DNA,加入了人工接头,总体长度比天然染色体缩减8%。这一成果为染色体疾病、癌症和衰老等提供研究与治疗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合成人工染色体的基本原料是氨基酸和脱氧核苷酸
B.染色体上DNA发生的个别碱基对增添都属于基因突变
C.某基因缺失单个碱基对,该基因编码的肽链长度可能不变
D.合成酿酒酵母的过程中,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均可能发生
【答案】B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而DNA上的片段不都是基因,基因只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所以染色体上的DNA某处发生了个别碱基对增添不一定改变了基因结构,故不一定属于基因突变。真核生物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详解】A、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而合成DNA和蛋白质的原料分别是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因此合成人工染色体需要氨基酸和脱氧核触核苷酸作为原料,A正确;
B、染色体上的DNA 某处发生了个别碱基对增添,如果发生的位置在基因与基因之间的区域,即非基因片段区域,则不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则不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由于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中存在非编码序列以及内含子,若基因缺失的单个碱基对是在内含子或非编码区位置,则该基因编码的肽链长度不一定会变短,C正确;
D、在合成酿酒酵母的过程中,删除了染色体上研究者认为无用的DNA,加入了人工接头,这样的操作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和染色体上的基因重新组合,所以该过程涉及的变异类型主要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可遗传变异的种类和原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突变的定义以及与基因重组的区别、、染色体的组成。
22.人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随外界温度变化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一个人从常温环境进入0℃寒冷环境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进入寒冷环境后会不自觉发生颤抖,该过程属于条件反射
B.与常温环境相比人,在0℃寒冷环境中产热量会增加而散热减少
C.皮肤感受器接受寒冷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产热散热
D.在体温调节中枢形成冷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答案】C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在中枢下丘脑,体温恒定的机理是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汗液分泌减少,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详解】A、人进入寒冷环境后会不自觉发生颤抖,该过程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
B、与常温环境相比,人体在0℃寒冷环境中由于散热增加,通过调节导致产热量也会增加,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故在0℃寒冷环境中的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大于常温环境,B错误;
C、感受环境温度降低的感受器在皮肤,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C正确;
D、冷觉在大脑皮层形成,不是在体温调节中枢形成,D错误。
故选C。
23.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由肾脏分泌的糖蛋白激素。在机体缺氧时,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酶,该酶作用于肝脏所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其转变成促红细胞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改善缺氧;另一方面又反馈性地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属于分级调节
B.促红细胞生成素既是属于内环境成分,又调控内环境成分中红细胞稳态
C.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增加可增加携氧能力
D.红细胞携带氧气主要通过血红蛋白实现,但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答案】D
【分析】紧扣题干信息“在机体缺氧时,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酶,该酶作用于肝脏所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其转变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改善缺氧;另一方面又反馈性地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答题。
【详解】A、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不属于分级调节,属于反馈调节,A错误;
B、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由肾脏分泌的糖蛋白激素,故促红细胞生成素属于内环境成分,但红细胞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
C、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骨髓造血组织和肝脏,C错误;
D、红细胞携带氧气主要通过血红蛋白实现,血红蛋白属于红细胞中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点睛】
24.科研人员根据线虫的生活习性和取食特点,将梨园土壤线虫划分为4个营养类群,再根据调查得到的线虫种类,计算得到各营养类群的相对丰度如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土层分布
相对丰度
营养类群
0~20 cm
20~40 cm
常规区
实验1区
实验2区
常规区
实验1区
实验2区
食细菌线虫
79.92
80.05
79.71
77.45
60.94
66.39
食真菌线虫
6.54
6.33
7.45
2.69
2.56
2.59
杂食捕食线虫
5.77
5.68
5.52
4.45
4.42
4.20
植物寄生线虫
7.77
7.94
7.32
15.41
32.08
26.82
注:常规区(频繁化学防治)、实验1区(农药减施防治)、实验2区(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农药减施防治)A.梨园中的细菌、真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B.线虫的各种营养类群在不同土层中相对丰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在0~20 cm土层,不同防治方法对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影响的差异不明显
D.在20~40 cm土层,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农药减施防治线虫的效果最佳
【答案】D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详解】A、梨园中的细菌、真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包含了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因此可构成生物群落,A正确;
B、线虫的各种营养类群在不同土层中相对丰度不同,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垂直结构能使土壤中的生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B正确;
C、在0~20 cm土层,各个区域中同种类线虫的丰度差距并不明显,据此可说明不同防治方法对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影响的差异不明显,C正确;
D、在20~40 cm土层,比较食细菌线虫和食真菌线虫在实验1区和2区的相对丰度,说明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农药减施防治线虫的效果不是最佳,D错误。
故选D。
25.根据作用效果,神经递质可分为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和抑制性递质(如5-羟色胺)。如图是递质在突触处传递信息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在核糖体合成,贮存于突触小泡,以胞吐形式释放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C.神经递质发挥时,突触后膜会伴随着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D.神经递质作用后,若不能被清除,则引起突触后膜的持续兴奋
【答案】C
【分析】1、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
2、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一般不是蛋白质,合成场所不在核糖体,A错误;
B、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不会使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B错误;
C、神经递质在突触后膜上起作用,引起电位变化,信号由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C正确;
D、神经递质若不能被清除,可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C。
二、综合题
26.果树修剪是通过各种措施,控制果树枝梢和根系的长势、方位、数量,以建造和维持合理的树形和树体结构,调节树冠内枝条间和各器官间的相互关系,协调果树的生长与结果,维持合理的枝叶量和生长势,树冠内通风透光良好,以达到早果、丰产、改善果实质量的目的。苹果树的主要树形有:疏散分层形、延迟开心形等。某实验小组研究了7月份(日均温最高,9月份以后气温降低)一天中国光苹果树形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疏散分层形
0.01
6.16
10.03
3.98
4.19
3.96
0.13
延迟开心形
0.12
5.91
8.98
4.12
4.86
5.79
0.17
注:净光合速率Pn/(μmol·m2·s-1)
(1)8:00时疏散分层形国光苹果树叶肉细胞产生NADH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NADP+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疏散分层形国光苹果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峰大于延迟开心形,其原因(不考虑色素和酶的差异)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7月两种树形净光合速率都低于8月份,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9月份以后两种树形净光合速率都开始下降,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细胞质基、线粒体基质 由叶绿体基质向叶绿体类体薄膜
(2)疏散分层形苹果树体结构分层明显,接受光的能力强,其总光合速率比延迟开心形强,而呼吸速率比后者弱,因此疏散分层形苹果树叶片光合速率最高峰大于延迟开心形
(3) 7月份温度过高、蒸腾速率过盛,气孔部分关闭(或气孔开度减小),CO2供应不足 9月份以后气温降低,叶片老化导致叶绿素含量减少、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降低,净光合速率下降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1)
8:00时疏散分层苹果叶肉细产生NADH的生理活动是细胞呼吸,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NADP+是暗反应产生的,要运输到光反应过程中被消耗,故NADP+的移动方向是由叶绿体基质向叶绿体类体薄膜。
(2)
疏散分层形苹果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峰大于延迟开心形,从内因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疏散分层形苹果叶片叶绿素含量高于延迟开心形;从外因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疏散分层苹果树树体结构分明显,受光能力强,其总光合速率比自然开心形高,而前者的呼吸速率比后者弱,因此硫散分层形苹果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峰大于延迟开心形。
(3)
研究发现7月两种树形净光合速率都低于8月价,其原因可能温度过高、蒸腾速率过盛,气孔部分关闭或者气孔开度减小,CO2供应不足。9月份以后两种树形光合速率都开始下降,其原因可能是气温降低,叶片老化,导致叶绿素含量减少、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降低,净光合速率下降。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7.马铃薯的黄果肉(Y)对白果肉(y)显性,抗病(R)对易病(r)显性,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某生产基地用块茎繁殖的马铃薯都是杂合体,现要用这些杂合体通过杂交方式选育出黄果肉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YyRr)。
(1)下图表示马铃薯细胞的部分DNA片段自我复制及控制多肽合成的过程示意图,DNA的同一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两个碱基之间依次由___连接,与③相比,②过程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若要改造此多肽分子,将图中丙氨酸变成脯氨酸(密码子为CCA、CCG、CCU、CCC),可以通过改变DNA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来实现,即由___。
(2)写出杂交亲本的基因型___;F1代中基因型为YyRr的新品种占全部F_{1}代的___,F1代杂合体群体中R基因频率为___。
(3)用黄果肉抗病(YyRr)的马铃薯植株自交所得到的子代中,分别占1/8的基因型共有___种、子代白果肉植株中杂合白果肉抗病植株的比例是___。
(4)若从黄果肉抗病(YyRr)的马铃薯植株自交的子代中,选出基因型为YyRR和YYrr植株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一株白果肉抗病马铃薯。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亲本YYrr植株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因处理不当,使亲本YyRR植株发生了极少的自交。为了验证究竟是上述哪种情况,可以将该白果肉抗病植株自交,若子代___,则是亲本YYrr植株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若子代___.则是亲本YyRR植株发生了极少的自交。
【答案】(1) 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T—A 第四个C变G
(2) yyRr x Yyrr 1/4 1/3
(3) 4 1/2
(4) 出现抗病株:易感植株=3:1 全是抗病株
【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导致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发生改变进而可能导致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改变。
2、所用块茎繁殖的马铃薯都是杂合体,而又要选育出黄果肉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基因型为Y_R_),所以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只能是yyRr和Yyrr。
(1)
一条核苷酸链上的相邻的碱基是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的;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的,DNA中特有的碱基是T,因此与翻译过程相比,转录过程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T—A。由题图可知,丙氨酸的密码子是GCU,若要改造此多肽分子,将图中丙氨酸变成脯氨酸(密码子为 CCA、CCG、CCU、CCC),密码子发生的改变是GCU→CCU,则转录的模板链上的碱基应该第四个C变G。
(2)
所用块茎繁殖的马铃薯都是杂合体,又要选育出黄果肉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基因型为Y_R_),所以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只能是yyRr和Yyrr,.F1代中基因型为YyRr的新品种占全部F1代的比例为1/2 ×1/2 =1/4,F1代的基因型为1yyRr、1YyRr、1yyrr、1Yyrr,其中杂合子为1yyRr、1YyRr、1Yyrr,杂合体群体中R基因频率为(1+1)÷6=1/3。
(3)
黄果肉抗病(YyRr)的马铃薯植株自交所得到的子代中,基因型分别是1YYRR、2YyRR、2YYRr、4YyRr、1yyRR、2yyRr、1YYrr、2Yyrr、1yyrr,共9种,占1/ 8 的基因型分别是YyRR、YYRr、yyRr、Yyrr,共有4种。子代白果肉植株(1yyRR、2yyRr、1yyrr)中杂合白果肉抗病植株(2yyRr)的比例是1/2。
(4)
基因型为YyRR和YYrr植株杂交,子代基因型为Y_Rr,应均为黄果肉抗病马铃薯,但其中出现了一株白果肉抗病马铃薯。原因可能是亲本YYrr植株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因处理不当,使亲本YyRR植株发生了极少的自交。如果是基因突变此产生的,则该白果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是yyRr,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抗病株(R_):易感植株(rr)=3:1;如果是亲本(YyRR)自交产生的,则该白果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是yyRR,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即子代全是抗病株(RR)。
【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对杂交亲本和偶然出现的一株白果肉抗病马铃薯基因型的判定是解题的关键,要充分利用题目所给信息做出准确推断。
28.哺乳动物的生殖活动与光照周期有着密切联系。下图表示光暗信号通过视网膜一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过程。(HPG轴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请回答相关问题:
(1)在光暗信号调节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___。在此反射弧中,神经元的某部位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时,膜内的电位变化为___。
(2)褪黑素通过影响HPG轴发挥调节作用,该过程属___调节。
(3)若要证明褪黑素对睾丸分泌雄激素具有促进作用,实验设计思路是:取发育状况相同的雄性成年小鼠20只,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切除松果体细胞,注射适量的褪黑素,乙组切除松果体细胞,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一段时间,每天定时测量血液中雄激素含量。此实验过程___(能/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原因是___。
【答案】(1) 松果体(及与其相连的传出神经末梢)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2)体液(激素)
(3) 不能 不能排除下丘脑和垂体对睾丸分泌性激素的影响
【分析】分析图解:光路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松果体细胞作为效应器,图中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能够作用于下丘脑、垂体、睾丸,并且在对雄性激素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
(1)
分析图解可知,光暗信号调节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细胞。在此反射弧中,神经元的某部位由兴奋状态恢复为静息状态时,膜内的电位变化为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2)
褪黑素由松果体产生后,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并能与下丘脑、垂体和性腺等靶器官的受体结合,所以褪黑素通过影响HPG轴发挥调节作用,该过程属于体液(激素)调节。
(3)
由图可知,下丘脑在对雄性激素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通过垂体,也能对雄性激素分泌进行调节,因此注射适褪黑素,也不能得出褪黑素对睾丸分泌雄激素具有促进作用,原因是没有排除下丘脑和垂体对睾丸分泌性激素的影响。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知识内容,学习时通过分析模式图、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调节的过程、激素的作用和调节过程进行理解是关键,还要能够分析题干获取有效信息作答。
29.湿地生态系统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它可以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将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是自然界中陆地、水体和大气三者之间相互平衡的产物.请根据生态系统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___。
(2)在生态系统中,芦苇属于第一营养级,它的能量除了未被利用的一部分和被分解者利用外,其他的流向是___。为了提高芦苇纤维的长度和纤维的品质,在生长期可以用___(填激素)进行处理。
(3)植物的“绿色”为昆虫提供了采食的信息。这表明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
(4)沼泽干涸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___.若要调查沼泽地里蚯蚓的密度,用的方法应是___。
(5)某湖泊蓝藻暴发,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部分游客认为这是绿藻而非蓝藻。对此,可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具有___来判断。
【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2) 自身的呼吸作用和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 赤霉素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 次生演替 样方法
(5)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或叶绿体等细胞器来判断
【分析】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
1、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
3、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活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②种群的繁衍。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2)
在生态系统中,芦苇属于第一营养级,它的能量除了未利用的一部分和分解者分解利用之外,其他的流向是自身的呼吸作用和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因此为了提高芦苇纤维的长度和纤维的品质,在生长期可以用赤霉素激素进行处理。
(3)
植物的“绿色”为昆虫提供了采食的信息,这表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
干涸后的沼泽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发生的演替是属于次生演替。蚯蚓的活动范围较小,故应该用样方法测量。
(5)
蓝藻是单细胞原核生物,绿藻属于真核生物,故可观察细胞有无成型的细胞核或叶绿体等细胞器。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点,再结合题意作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十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南昌市十中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