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高三学期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实验题,非选择题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糖类不参与动物细胞结构的组成
B.蛋白质中二硫键的断裂会导致其功能改变
C.淀粉和脂肪水解的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D.DNA多样性的原因之一是其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答案】B
【分析】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n对碱基可形成4n种)。
【详解】A、糖类可以参与动物细胞膜的组成,如糖蛋白,A错误;
B、蛋白质中二硫键的断裂会导致其空间结构改变,进而功能改变,B正确;
C、淀粉和脂肪水解的终产物是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C错误;
D、DNA分子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DNA分子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其四种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D错误。
故选B。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缺氧时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中产生NADH但不产生ATP
B.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不含膜结构的细胞器可参与合成蛋白质
C.内质网膜与核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直接相连,有利于物质的运输
D.胰岛素基因的复制和表达均可发生在胰岛B细胞中
【答案】B
【分析】1、 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不释放能量。整个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2、生物膜系统概念: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详解】A、缺氧时,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并释放少量能量,产生少量ATP,A错误;
B、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内,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且核糖体是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B正确;
C、内质网膜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而内质网、高尔基体可通过囊泡进行联系,没有直接相连,C错误;
D、胰岛B细胞是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因此不能进行胰岛素基因的复制,D错误。
故选B。
3.ABC 转运蛋白是一类跨膜转运蛋白,参与细胞吸收多种营养物质,每一种 ABC 转运蛋白对物质运输具有特异性。ABC 转运蛋白的结构及转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
A.ABC 转运蛋白可提高 O2的跨膜运输速度
B.ABC 转运蛋白可协助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
C.Cl-和氨基酸依赖同一种 ABC 转运蛋白跨膜运输
D.ABC 转运蛋白可以同时承担催化和转运两种功能
【答案】D
【分析】1、氧气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
2、据图和题干信息可知:ABC转运蛋白对物质运输具有特异性,故一种转运蛋白转运一种物质。
【详解】A、O2的跨膜运输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A错误;
B、据图可知:ABC转运蛋白发挥作用过程伴随水解ATP,产生能量,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不需要耗能,B错误;
C、据题干信息可知“每一种ABC转运蛋白对物质运输具有特异性”,故Cl-和氨基酸跨膜运输依赖的转运蛋白不同,C错误;
D、据图可知,ABC转运蛋白的功能发挥伴随ATP水解的过程,即ABC转运蛋白可以同时承担催化和转运两种功能,D正确。
故选D。
4.如图曲线Ⅰ、Ⅱ分别表示反应物A在无催化剂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产物P所需的能量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E2段表示在有酶条件下反应发生需要的活化能
B.若将酶改为无机催化剂,则曲线Ⅱ将向上移动
C.若其他条件不变,E1越大,则酶的催化效率越高
D.若增加反应体系中的酶量,则E2减小,反应速率提高
【答案】D
【分析】分析图示,曲线Ⅰ、Ⅱ分别表示反应物A在无催化剂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产物P所需的能量变化,E3表示无催化剂条件下反应发生需要的活化能,E2段表示在有酶条件下反应发生需要的活化能,E3-E2= E1,表示酶降低了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详解】A、活化能是指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由分析可知,E2段表示在有酶条件下反应发生需要的活化能,A正确;
B、由于酶比无机催化剂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若将酶改为无机催化剂,则反应所需活化能E2将增大,曲线Ⅱ将向上移动,B正确;
C、若其他条件不变,E1越大,说明酶降低的活化能越多,则酶的催化效率越高,C正确;
D、若仅增加反应体系中的酶量,则E2不改变,由于酶与底物结合的机会增大,则反应速率会提高,D错误。
故选D。
5.用某种绿色植物轮藻的大小相似叶片分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已知叶片实验前质量相等,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h,测其质量变化,立即光照1h(光强度相同),再测其质量变化。得到如下结果:
组别
一
二
三
四
温度/℃
27
28
29
30
暗处理后质量变化/mg
-2
-3
-4
-1
光照后与暗处理前质量变化/mg
+3
+3
+3
+2
据表分析,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29℃时轮藻呼吸酶的活性高于其他3组
B.光照时,第一、二、三组轮藻释放的氧气量相等
C.光照时,第四组轮藻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D.光照时,第三组轮藻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为11mg
【答案】B
【分析】据题意分析可知:暗处理时,叶片只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照时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又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光照时只有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的量才会增加。
【详解】A、在比较暗处理结果,同时是同一植物,叶片质量实验前也相同,可以知道29℃消耗的量最大,故呼吸酶的在该温度下活性最大,A正确;
B、假设原质量都是10mg,暗处理后三个组分别变为8mg、7mg、6mg,再光照后又分别变为13mg、13mg、13mg.所以,在光下,组一的净光合作用为13﹣8=5mg;组二的净光合作用为:13﹣7=6mg;组三的净光合作用为13﹣6=7mg,因此这三组在光下的净光合作用是不同的,氧气的释放量不相等,B错误;
C、第四组轮藻暗处理后质量分别减少1mg,光照后与暗处理前重量相比分别增加2mg,则进行光处理时实际的质量增加为3mg,因此光照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C正确;
D、由B可知,组三的净光合作用为13﹣6=7mg,第三组轮藻制造的有机物总量=呼吸消耗的有机物+净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机物=7+4=11mg,D正确。
故选B。
6.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部分核酸有所差异,导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B.细胞分裂存在于个体发育整个生命过程,细胞分化仅发生于胚胎发育阶段
C.细胞分化和衰老过程中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会出现变化
D.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
【答案】B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分化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2、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3、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详解】A、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种类的细胞中RNA种类不完全相同,A正确;
B、细胞分化在胚胎发育阶段达到最大限度,但存在于个体整个生命历程中,B错误;
C、细胞分化是指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C正确;
D、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D正确。
故选B。
7.如图表示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细胞核中DNA和细胞质中mRNA含量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DNA分子的解旋只发生在图中的b时期
B.将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注入该细胞d时期细胞的放射性开始增强
C.d时期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1或2个DNA分子
D.e时期完成细胞核DNA和细胞质RNA的精确平分
【答案】C
【分析】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①间期:主要进行染色体的复制(即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它包括(G1、S、G2三个时期),动物细胞此时中心粒也进行复制,一组中心粒变成两组中心粒。②前期:核膜逐渐解体、核仁逐渐消失,染色质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并散乱分布,植物细胞由两极发出纺锤丝,动物细胞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到细胞两极,由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③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楚,我们常找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④后期: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到细胞两极,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⑤末期:核膜、核仁重现,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植物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一个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膜从中间内陷,一个细胞分裂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详解】A、由图可知,a、c时期细胞中mRNA含量较高,说明DNA分子的解旋转录可发生在这两个时期,A错误;
B、3H标记的胸苷是合成DNA的原料,而DNA的复制发生在间期(S期),因此b时期细胞中的放射性开始增强,B错误;
C、d时期包括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其中前期和中期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而后期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C正确;
D、e时期,细胞质RNA不是平均分配,而是随机分配,D错误。
故选C。
8.如图甲为基因型为AABb的二倍体动物某细胞进行分裂的示意图(染色体1、2为常染色体),图乙该动物某正在分裂的细胞中染色体、核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图。不考虑交叉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细胞中a基因的出现一定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图甲细胞内染色体、核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可用图乙表示
C.该动物只产生基因型为AB和aB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D.图乙可表示的不同细胞时期中染色体数目可能不同
【答案】C
【分析】分析甲图: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故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分析乙图,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1:2:2,说明该细胞中染色体着丝点未分裂,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或者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据此分析。
【详解】A. 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图甲细胞中a基因的出现一定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正确;
B. 图甲细胞内染色体、核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可用图乙表示,即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1:2:2,B正确;
C. 该动物能产生基因型为AB、aB、Ab三种配子,C错误;
D. 图乙可表示的不同细胞时期中染色体数目可能不同,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核DNA:染色单体之比均为1:2:2,但染色体数目不同,D正确。
9.某女娄菜种群中,宽叶和窄叶性状是受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的,但窄叶性状仅存在于雄株中,现有三个杂交实验如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杂交组合
父本
母本
F1表现型及比例
1
宽叶
宽叶
宽叶雌株∶宽叶雄株∶窄叶雄株=2∶1∶1
2
窄叶
宽叶
宽叶雄株∶窄叶雄株=1∶1
3
窄叶
宽叶
全为宽叶雄株
A.基因B和b所含的碱基对数目可能不同
B.无窄叶雌株的原因是XbXb个体致死
C.将组合1的F1自由交配,F2中窄叶占
D.正常情况下,该种群B基因频率会升高
【答案】B
【分析】分析组合1:两个表现型为宽叶的亲本杂交,后代出现窄叶,说明宽叶为显性性状,窄叶为隐性性状;组合2中窄叶父本XbY和宽叶母本XBX-杂交,后代只有雄株,且宽叶∶窄叶=1∶1,说明Xb花粉不育。
【详解】A、基因B和b是等位基因,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所含的碱基对数目可能不同,A正确;
B、无窄叶雌株的原因可能是Xb花粉不育,B错误;
C、根据组合1子代的表现型宽叶雄株∶窄叶雄株=1∶1,可知亲本雄性宽叶基因型为XBY,雌性宽叶基因型为XBXb,F1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产生的雌配子3/4XB、1/4Xb,F1产生的雄配子1/4XB、1/4Xb、1/2Y,其中Xb花粉不育,故可育的雄配子为1/3XB、2/3Y,F1自由交配,F2中窄叶占XbY=1/4×2/3=1/6,C正确;
D、由于Xb花粉不育,故正常情况下,该种群B基因频率会升高,D正确。
故选B。
10.已知R型、S型肺炎双球菌均对青霉素敏感。在多代培养的S型菌中分离出了两种突变型:R型、抗青霉素的S型(记为PenrS型)。现用PenrS型菌与R型菌进行如图实验。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
A.甲实验中部分小鼠患败血症,患病小鼠注射青霉素治疗可恢复健康
B.乙可观察到两种菌落,整合到R型菌内的DNA片段,表达产物都是荚膜多糖
C.丙培养基中生长的菌落是PenrS型细菌
D.若丁组R型菌、DNA酶经高温加热后冷却再加入PenrS型菌的DNA,则无菌落生长
【答案】D
【分析】分析题意:甲组中部分R型菌可转化为PenrS型菌,使部分小鼠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后小鼠不可康复;乙组中可观察到两种菌落,加青霉素后只有PenrS型菌的菌落能继续生长;丙组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R型菌不能生长,也不能发生转化,所以不会出现菌落;丁组中因为PenrS型菌的DNA被水解而无转化因子,且R型菌不抗青霉素,所以无菌落生长。
【详解】A、抗青霉素的S型(Penr 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在甲组中,将加热杀死的Penr S型细菌与活的R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部分活的R型细菌会转化为PenrS型细菌,部分小鼠会患败血症,注射青霉素治疗后,体内有抗青霉素的S型菌存在的小鼠不能康复,A错误;
B、在乙组中,Penr S型细菌的DNA与活的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可观察到R型细菌和Penr S型菌两种菌落,加青霉素后R型细菌生长受到抑制,只有Penr S型菌落继续生长,B错误;
C、丙组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活的R型细菌不能生长,也不能发生转化,因此无菌落出现,C错误;
D、丁组中因为Penr S型菌的DNA被DNA酶催化水解而无转化因子,且活的R型细菌不抗青霉素,因此培养基中无菌落生长,D正确;
故选D。
【点睛】结合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分析题图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11.某果蝇精原细胞中8条染色体上的DNA已全部被15N标记,其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有基因A和a,现给此精原细胞提供含14N的原料让其连续进行两次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分裂过程中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发生。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四个子细胞中均含4条染色体,则一定有一半子细胞含有a基因
B.若四个子细胞中均含8条染色体,则每个子细胞中均含2个A基因
C.若四个子细胞中的核DNA均含15N,则每个子细胞均含8条染色体
D.若四个子细胞中有一半核DNA含15N,则每个子细胞均含4条染色体
【答案】A
【分析】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有丝分裂可连续进行,有丝分裂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产生与亲代细胞一样的两个子细胞;减数分裂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产生的子细胞中核DNA和染色体是亲代细胞的一半。
【详解】A、若四个子细胞中均含4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则说明精原细胞进行的减数分裂,等位基因会发生分离,形成4个精细胞两两相同,故有一半子细胞含有a基因,A正确;
B、若四个子细胞中均含8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则精原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子细胞的基因型与体细胞相同,则每个子细胞中均只含有1个A基因和1个a基因,B错误;
C、若四个子细胞中的核DNA均含15N,说明DNA只复制一次,则精原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产生的四个子细胞为精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因此每个子细胞均含4条染色体,C错误;
D、若四个子细胞中有一半核DNA含15N,说明DNA不止复制一次,则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所以每个子细胞均含8条染色体,D错误。
故选A。
12.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患者的一种溶酶体酶完全没有活性,导致神经系统损坏,患者通常在4岁前死亡。在中欧某地区的人群中,该病发病率高达1/3600。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Tay-Sachs病的致病基因通过杂合子在亲子代间传递
B.禁止近亲结婚能显著降低Tay-Sachs病的发病率
C.该病杂合子不发病是因为显性基因抑制了隐性基因的表达
D.在中欧该地区约30人中就有一个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答案】C
【详解】A、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该病的致病基因通过杂合子在亲子代之间传递,A正确;
B、禁止近亲结婚能显著降低Tay-Sachs病的发病率,B正确;
C、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该病杂合子不发病是因为显性基因表达,而隐性基因不表达,并不是因为显性基因抑制了隐性基因的表达,C错误;
D、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在中欧某地区的人群中,该病发病率高达1/3600,即aa=1/3600,则a=1/60,A=59/6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该地区携带者(Aa)的概率为2×1/60×59/60≈1/30,即在中欧该地区约30人中就有一个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D正确
【考点定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名师点睛】分析题文: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在中欧某地区的人群中,该病发病率高达1/3600,即aa=1/3600,则a=1/60,A=59/60.
13.下列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杂合子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
B.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设计思路相同
C.摩尔根是第一位将特定基因定位于特定染色体上的科学家
D.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 “数学模型”
【答案】C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详解】A、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进行演绎推理:杂合子减数分裂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并未提出“基因”这一概念,A错误;
B、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体外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设计思路相同,都将DNA与蛋白质分开,但体内转化实验未将两者分开,B错误;
C、摩尔根利用果蝇杂交实验历史上第一个将一个特定基因定位在一条特定染色体上,C正确;
D、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物理模型”,D错误。
故选C。
14.下列研究课题中,实验材料与试剂选择最合理的是( )
选项
研究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A
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新制3%的H2O2溶液、肝脏研磨液、0.01 mol/L的盐酸和NaOH溶液、蒸馏水、带火星卫生香
B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蒸馏水、斐林试剂
C
探究Cu2+对酶活性影响
新制的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Cu2+溶液、蒸馏水、斐林试剂
D
验证酶的专一性
新制3%的H2O2溶液、FeCl3溶液、土豆研磨液、蒸馏水
A.A B.B C.C D.D
【答案】A
【分析】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在底物足够,其他因素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在酶量一定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快,酶促反应增加到一定值时,由于受到酶浓度的限制,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几乎不再改变;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温度时活力最大,称最适温度;当温度高与最适温度时,酶促反应速率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一般而言,建议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详解】A、 可用新制3%的H2O2溶液、肝脏研磨液为实验材料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A正确;
B、用新制的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蒸馏水、斐林试剂为材料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时,水浴加热过程中会对实验的结果造成干扰,B错误;
C、探究Cu2+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斐林试剂的使用会对实验的结果造成干扰,C错误;
D、用新制3%的H2O2溶液、FeCl3溶液、土豆研磨液、蒸馏水为材料能验证酶的高效性,D错误。
故选A。
二、多选题
15.图表示耐盐植物的 Na+转运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Na+通过 NSCC 、KORC 、AKT1 、HKT1 通道实 现主动运输
B.质子泵主动运输 H+可维持细胞内外和液泡内外 的 H+浓度梯度
C.Na+通过 SOS1 载体主动运出细胞的动力来自 H+的浓度梯度
D.Na+通过 NHX1协助扩散到液泡中可避免高浓度 的 Na+对细胞的损伤
【答案】BC
【分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
【详解】A、图表示耐盐植物的 Na+转运过程,说明植物外界钠离子浓度高,结合图示可知,Na+通过 NSCC 、KORC 、AKT1 、HKT1 通道的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为协助扩散,A错误;
B、质子泵主动运输 H+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从而能维持细胞内外和液泡内外 的 H+浓度梯度,B正确;
C、SOS1将细胞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排出胞来自外是主动运输,消耗能量,其能量来自氢离子的梯度势能,C正确;
D、Na+通过 NHX1逆浓度梯度进入到液泡中消耗的是氢离子的梯度势能,属于主动运输,进而可避免高浓度的 Na+对细胞的损伤,D错误。
故选BC。
16.某研究小组利用检测气压变化的密闭装置来探究微生物的呼吸。实验设计如下:关闭活栓后,U形管右侧液面高度变化反映瓶中的气体体积变化。实验开始时将右侧液面高度调至参考点,实验中定时记录右侧液面高度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忽略其他原因引起的容积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组右侧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时O2的消耗量
B.乙组右侧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时CO2的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
C.甲组右侧液面升高,乙组右侧液面下降,说明进行有氧呼吸和产酒精的无氧呼吸
D.甲组右侧液面不变,乙组右侧液面下降,说明微生物进行乳酸发酵
【答案】ABC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组中的NaOH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氧气的消耗量;乙组中放置的是蒸馏水,乙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CO2的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甲组右管液面升高,说明消耗了氧气;乙组不变,说明消耗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综合两组实验,说明微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甲组右管液面不变,乙组下降,说明微生物没有消耗氧气,但产生了二氧化碳,说明微生物进行了酒精发酵。
【详解】A、甲组实验装置中NaOH的作用是吸收CO2,有氧呼吸过程消耗O2,产生的CO2被NaOH吸收,所以甲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时O2的消耗量,A正确;
B、乙组实验装置中无NaOH吸收CO2,气体的变化是O2消耗量与CO2的释放量导致的,因此乙组右管液面变化,表示的是微生物呼吸时CO2的释放量和O2消耗量之间的差值,B正确;
C、甲组右管液面升高,说明细胞呼吸消耗O2,进行有氧呼吸,乙组右侧液面下降,说明CO2的释放量大于O2的消耗量,说明微生物进行无氧呼吸,综合分析可知,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和产酒精的无氧呼吸,C正确;
D、甲组右管液面不变,说明微生物不消耗O2,即不进行有氧呼吸,乙组右侧液面下降,说明有CO2的释放,因此微生物进行酒精发酵,不是乳酸发酵,D错误。
故选ABC。
17.呼吸电子传递链是指在线粒体内膜上由一系列呼吸电子传适体组成的将电子传递到分子氧的“轨道”,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有氧呼吸过程中产能最多的阶段
B.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的NADH所携带的电子最终传递给了氧气
C.高能电子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释放能量推动H+跨过内膜到达线粒体基质
D.呼吸链的电子传递所产生的膜两侧H+浓度差为ATP的合成提供了驱动力
【答案】ABD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过程表示在线粒体内膜上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在线粒体内膜中存在一群电子传递链,在电子传递链中,特殊的分子所携带的氢和电子分别经过复杂的步骤传递给氧,最后形成水,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大量的ATP。
【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图示为线粒体内膜的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该阶段是有氧呼吸过程中产能最多的阶段,A正确;
B、在电子传递链中,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的NADH所携带的电子最终传递给了氧气,生成水,B正确;
C、据图可知,H+从线粒体内膜到达线粒体基质的方式为主动运输,该过程需要的能量是由H+的化学势能提供的,C错误;
D、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用于建立膜两侧H+浓度差,使能量转换成H+电化学势能,D正确。
故选ABD。
18.下图表示细胞对相关物质和细胞器的质量进行精密调控,减少细胞内功能异常的物质和细胞器,避免它们对细胞生命活动产生干扰的机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泛素是一种生物活性分子,与物质和细胞器被识别、吞噬和消化有关
B.蛋白质和细胞器被降解是细胞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此过程的发生还与复杂的细胞骨架体系有关,并利用了膜的流动性,
D.这个过程相关的细胞器可能还有高尔基体,体现了细胞器在功能上的分工与合作
【答案】ACD
【分析】据图分析,泛素与线粒体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结合,再与吞噬泡中自噬受体结合,接着与溶酶体融合,在溶酶体中溶解。
【详解】A、据图分析,说明泛素是一种生物活性分子,与物质和细胞器被识别、吞噬和消化有关,A正确;
B、蛋白质和细胞器被降解是细胞凋亡的结果,B错误;
C、吞噬泡与溶酶体融合利用了膜的流动性,此过程的发生还与复杂的细胞骨架体系有关,C正确;
D、溶酶体中水解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加工场所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体现了细胞器在功能上的分工与合作,D正确。
故选ACD。
19.如下图是科学家对果蝇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测定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体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果蝇由正常的“椭圆形眼”变为“棒眼”,一定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图中所有关于眼睛颜色的基因彼此之间均不属于等位基因
D.遗传时,朱红眼、深红眼基因之间遵循孟德尔定律
【答案】AC
【分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详解】A、据图可知,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呈线性排列,A正确;
B、果蝇由正常的“椭圆形眼”变为“棒眼”,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片段增加造成的,B错误;
C、图中所有关于眼睛颜色的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属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C正确;
D、控制朱红眼和深红眼的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因此它们遗传时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错误。
故选AC。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与DNA、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三、综合题
20.研究发现,过量的胆固醇吸收或合成会导致高胆固醇血症,进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图示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胆固醇的主要方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胆固醇是构成_______的成分之一,同时也是一些生物活 性分子的前体,与磷脂相比,其缺少的元素有_______。
(2)据图可知,胆固醇被小肠吸收首先要被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NPC1L1识别,通过内吞进入细胞,以________形式运输,这体现了细胞膜的特点是_______。
(3)胆固醇合成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转录因子SREBPs能够激活胆固醇合成所需要基因的表达,其中的SREBP1a,SREBP1c是由同一个基因控制合成的,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
(4)细胞内胆固醇水平高时,SREBPs与某些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结构,被锚定在细胞质中,无法通过_______进入细胞核,同时细胞会通过SCFFBW7(一种泛素连接酶复合体)对SREBP进行泛素化修饰,在蛋白酶的作用下,SREBPs被_____,导致胞内胆固醇的合成受限制,这是一种_______调节机制。
(5)研究表明胆固醇可快速从内质网转运到质膜上,但阻碍胆固醇从质膜到内质网的运输后,并不影响胆固醇从内质网运输到质膜,这说明_______。
【答案】(1) 动物细胞膜 N、P
(2) 囊泡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 内质网 同一基因可以有不同的转录起始位点;RNA的剪接方式不同
(4) 核孔 降解 负反馈
(5)胆固醇从内质网到质膜与从质膜到内质网的运输采用了不同途径
【分析】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中的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
(1)
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同时也是一些生物活性分子的前体,磷脂的组成元素是C、H、O、N、P,而胆固醇的组成元素只有C、H、O,显然,与磷脂相比,其缺少的元素有N、P。
(2)
据图可知,胆固醇被小肠吸收的过程为,首先要被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NPC1L1识别,通过内吞进入细胞,以囊泡的形式运输,这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
胆固醇属于脂质,其合成的主要场所是内质网,转录因子SREBPs能够激活胆固醇合成所需要基因的表达,其中的SREBP1a,SREBP1c是由同一个基因控制合成的,根据基因表达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可推测,它们不同的原因应该是mRNA中的碱基序列有差别,相同的基因却转录出不同的mRNA,则其原因可能是同一基因可以有不同的转录起始位点,也可能是RNA的剪接方式不同。
(4)
细胞内胆固醇水平高时,SREBPs与某些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结构,被锚定在细胞质中,无法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同时细胞会通过SCFFBW7(一种泛素连接酶复合体)对SREBPs进行泛素化修饰,在蛋白酶的作用下,SREBPs被降解,而SREBPs能够激活胆固醇合成所需要基因的表达,因此,胞内胆固醇的合成受限制,从而使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5)
研究表明胆固醇可快速从内质网转运到质膜上,但阻碍胆固醇从质膜到内质网的运输后,并不影响胆固醇从内质网运输到质膜,可能是因为胆固醇从内质网到质膜与从质膜到内质网的运输采用了不同途径,因而不能同时被阻止。
21.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下列几种常见的光合作用模式。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 据图分析,C3途径、C4途径和景天酸代谢途径反应过程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三者都能在暗反应过程中将CO2固定为________化合物,并利用____________(场所)产生____________中的化学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
(2) 比较模式二和模式三途径,CO2的固定次数分别为________次,其中模式三途径CO2固定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 RUBP羧化酶和PEP羧化酶分别是C3途径和C4途径固定CO2的两种关键酶。RUBP羧化酶是一种双功能酶,既能固定CO2,又能催化C5与O2结合发生氧化分解。催化方向取决于CO2和O2的浓度,推测当O2与CO2的比值________(填“高”或“低”)时有利于光合作用而降低光呼吸。玉米作为C4植物,中午不会出现光合作用“午休”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
(4) 仙人掌以其特有的光合作用模式适应沙漠环境,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根据仙人掌生活的环境特点推断其光合作用的模式为模式________(填“一”“二”或“三”)。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C3 类囊体薄膜 ATP、NADPH([H]) 2,2 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 低 PEP羧化酶活性高,能固定较低浓度的CO2 自然选择 三 沙漠中水分少,白天温度高,仙人掌白天气孔关闭,夜晚气孔开放吸收CO2并形成苹果酸,白天利用苹果酸脱羧产生的CO2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分析】1、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1)光反应∶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完成水的光解产生【H】和氧气,以及 ATP 的合成;(2)暗反应∶场所在叶绿体基质中,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 C3的还原两个阶段。光反应为暗反应 C3 的还原阶段提供【H】和 ATP 。
2、据图分析可知 C4植物光合作用时,先将二氧化碳通过 B途径形成 C4,C4被运到叶肉细胞后,分解释放二氧化碳,用于暗反应。C4植物一般没有光合午休现象。
【详解】(1)据图可知,C3途径、C4途径和景天酸代谢途径反应过程既有共同点是,都能在暗反应阶段都要将CO2固定为C3化合物,将C3转变为糖类,暗反应过程都需要光反应提供能量,并利用光反应阶段的ATP、还原型辅酶Ⅱ(NADPH)中的化学能。
(2)模式二和模式三途径CO2的固定都经过PEP,苹果酸,产生二氧化碳到卡尔文循环中,二氧化碳都固定了2次,模式三途径第一次CO2固定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第二次CO2固定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3)氧气增多时,会发生光呼吸现象,降低光呼吸的途径之一是降低氧气的浓度,因此O2与CO2的比值比较低。光照强烈的正午,叶片气孔开度减小会导致叶肉细胞间的 CO2浓度降低抑制光合作用,又称植物午休现象。玉米却几乎没有午休现象,据图分析可知,可能的原因是玉米PEP羧化酶活性高,通过模式二能固定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固定形成 C4,气孔关闭时,C4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
(4) 仙人掌以其特有的光合作用模式适应沙漠环境,是长期自然选择进化的结果,沙漠中水分少,白天温度高,仙人掌白天气孔关闭,夜晚气孔开放吸收CO2并形成苹果酸,白天利用苹果酸脱羧产生的CO2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以适应沙漠干旱高温的环境,根据分析,应该是模式三途径。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光合作用的过程,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戎知识网络, 并学会根据题干和题图获取信息,利用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推理、解答问题。
22.蝗虫易取材,染色体较大、数目较少,易于观察。在同一玻片标本上,可以观察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请回答:
(1)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将野外捕捉的活虫逐个注入0.05%秋水仙素3~5 μL,6~8小时后取出精巢,放入0.08%的NaCl溶液中处理5~10分钟。注入秋水仙素的目的是_____;精巢在0.08%的NaCl溶液中会_____,这样处理的目的是_____。将处理过的精巢移入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中固定,一段时间后取出,用解剖针挑破曲细精管,使细胞溢出,然后_____→制片后,观察分析染色体的_____。
(2)为了解一天中蝗虫减数分裂是否存在最旺盛的时段,研究小组应在_____捕获同种蝗虫并采集精巢,规范制作临时装片,对每个装配选取多个视野进行观察,比较不同装片中_____。
(3)图1为某研究者所拍摄的照片,依据照片中出现的V、8、X、O等形状,研究者认为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已经完成_____,因_____而进行基因重组。
(4)图1中的交叉处有被称为霍利迪联结体的结构, 该结构可以看成是2个DNA双螺旋“头对头”地靠近,其分支可快速地在一个方向上移动,如图2所示。则图示霍利迪联结体含有_____条DNA单链。
(5)雄蝗虫2n=23,雌蝗虫2n=24,为XO型性别决定方式,则雄蝗虫体内细胞中染色体数可能有____种。
【答案】(1)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更多的细胞处于分裂(中)期 吸水膨胀 利于染色体分散,便于观察 染色 形态、位置、数目
(2) 一天的不同时间段 处于分裂期细胞的平均数(比例)
(3) 两两配对(联会) 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4)4
(5)12种
【分析】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经变形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详解】(1)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染色体不能正常分离,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将野外捕捉的活虫用秋水仙素处理的目的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更多的细胞处于分裂(中)期;蝗虫细胞液的浓度高于0.08%的NaCl溶液,因此,蝗虫精巢在0.08%的NaCl溶液中会吸水膨胀,利于染色体分散,便于观察;在制片前需要先进行染色处理,以利于观察分析染色体的形态、位置、数目。
(2)为了解一天中蝗虫减数分裂是否存在最旺盛的时段,则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时间,故研究小组应在一天的不同时间段捕获同种蝗虫并采集精巢;对每个装配选取多个视野进行观察,比较不同装片中处于分裂期细胞的平均数(比例)。
(3)图1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之间两两配对,此现象为联会;在此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发生片段的交叉互换(互换),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4)霍利迪联结体的结构是由2个DNA双螺旋“头对头”地靠近形成的,则图示霍利迪联结体含有4条DNA单链。
(5)据题干信息可知:雄蝗虫细胞内有2n=23条染色体,性染色体只有一条,为XO型,即雄蝗虫有11对常染色体,1条性染色体,染色体种类数可能为11+1=12种。
四、实验题
23.为探究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一些有机物含量的变化,研究小组利用下列供选材料用具进行了实验。材料用具:玉米籽粒,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碘液,缓冲液,淀粉,淀粉酶等;研钵,水浴锅,天平,试管,滴管,量筒,容量瓶,显微镜,玻片,酒精灯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蛋白质(肽类)含量变化,在不同发芽阶段玉米提取液中,分别加入___试剂,比较颜色变化。该实验需要选用的器具有 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试管 ②滴管 ③量筒 ④酒精灯 ⑤显微镜
(2)为了检测玉米籽粒发芽过程中淀粉含量变化,将不同发芽阶段的玉米籽粒纵切,滴加_______,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胚乳呈蓝色块状,且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物变小。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作用的结果,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分析并完善表格:
实验步骤的目的
简要操作过程
预期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
1号试管内加入缓冲液和淀粉溶液
40 ℃温育30 min后,分别加入斐林试剂并___________,观察试管内颜色变化。
在对试管加热过程中,_________号试管为蓝色;______号试管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验证玉米发芽后产生了淀粉酶
2号试管内加入__的提取液和淀粉溶液
3号试管内加入发芽玉米提取液和淀粉溶液
4号试管内加入___________
(4)若试管4未出现预期结果(其他试管中结果符合预期),则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双缩脲 ①②③
(2) 碘液 玉米发芽过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渐减少
(3) 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糖 60 ℃水浴加热 1、2 3、4 发芽前玉米 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
(4)淀粉酶已失活
【分析】蛋白质和多肽可以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产生紫色反应,而氨基酸不能产生紫色反应;
淀粉可以用碘液检测产生蓝色,淀粉水解产生的麦芽糖、葡萄糖属于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1)
检测蛋白质或多肽应该用双缩脲试剂;该实验需要用量筒量一定量的蛋白质溶液、双缩脲试剂A液,需要用滴管滴加双缩脲试剂B液,但是该实验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显微镜观察,故选①②③。
(2)
检测淀粉应该用碘液;胚乳呈现蓝色块状,说明胚乳含有大量的淀粉,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蓝色块状变小了,说明玉米发芽的过程中胚乳的淀粉逐渐减少了。
(3)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上述蓝色块状物变小是淀粉酶的作用,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淀粉水解产生了还原糖,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检测会出现砖红色沉淀。1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和淀粉,作为对照试验,其可以排除用于实验的淀粉溶液中含有还原糖。
②检测还原糖时,需进行60 ℃左右水浴加热。
③④1、2号试管无酶催化,淀粉不水解,试管呈蓝色;3、4号试管由于淀粉被淀粉酶水解(3号中发芽玉米提取液含有淀粉酶)为葡萄糖,与斐林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
⑤⑥根据单一变量原则,1号试管加的是缓冲液作为对照,3号试管了发芽玉米提取液,结合2号试管中已经加入的淀粉溶液,则2号试管加的X溶液应该是发芽前玉米提取液,4号试管应加入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
(4)
若试管4未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淀粉酶已失活,不能催化淀粉水解。
五、非选择题组
24.根据题干信息,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I、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且灰体对黄体为显性,但是不知道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不考虑XY同源区段),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果蝇与一只黄体雄果蝇杂交,F1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
(1)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控制灰体和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同学乙取F1中的黄体雌果蝇与灰体雄果蝇杂交,请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
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控制灰体和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若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控制灰体和黄体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3)请从同学甲的实验F1中选择实验材料设计一个杂交组合_____(不能与同学乙的方案重复)证实控制灰体和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Ⅱ、如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家系图,甲病由A、a控制,乙病由B、b控制,其中一种遗传病为伴性遗传。不患乙病的人中有1/50的为乙病的携带者。
(4)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
(5)Ⅱ3_____(填“携带”或“不携带”)甲病的病基因,Ⅲ6的基因型_____。
(6)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_____(用分数作答)。
【答案】(1)不能
(2) 灰体♀:黄体♂=1:1 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
(3)灰体♀×灰体♂
(4)伴X染色体显性
(5) 不携带 BbXaXa
(6)1/200
【分析】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比较:①常染色体上遗传病与性别无关,即子代无论男女得病的概率或正常的概率相同;②性染色体上的遗传病与性别有关,子代男女得病概率或正常的概率不同.③伴X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多余男性;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多余女性;常染色体:男女患者比例相当。
(1)
若控制果蝇灰体和黄体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灰体雌(Aa或aa)与黄体雄果蝇(aa或Aa)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是♀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若控制果蝇灰体和黄体的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则灰体雌(XAXa)与黄体雄果蝇(XaY)杂交,后代也是♀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因此不能判断出控制果蝇灰体和黄体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2)
若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黄体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是XaXa,当其和灰体雄性XAY杂交,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Y=1:1,表现为灰体♀:黄体♂=1:1;如果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黄体雌性基因型是aa,当其和灰体雄性Aa杂交,子代Aa:aa=1:1,且在雌雄表现一致,所以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
(3)
如果灰体和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同学甲的实验F1基因型有XAXa、XaXa、XAY和XaY,可以选择灰体雌(XAXa)和灰体雄(XAY)杂交,子代XAXA:XAXa:XAY:XaY=1:1:1:1,表现为雌性全为灰体,雄性既有灰体又有黄体。
(4)
根据Ⅱ2×Ⅱ3→Ⅲ3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甲病为伴性遗传病,Ⅲ3患甲病,而Ⅳ1正常,故甲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5)
Ⅱ3不患甲病,又有甲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所以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根据Ⅱ4患乙病可知,Ⅲ6为BbXaXa。
(6)
Ⅲ3两病皆患,基因型为bbXAXa,不患乙病的人中有1/50的为乙病的携带者,所以Ⅲ4的基因型为1/50BbXaY,二者生下一个孩子,患乙病的概率为1/2,患甲病的概率为1/2×1/50=1/100,所以生下一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2×1/100=1/20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8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8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三适应性练习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四营养级的丁属于不同的种群,多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5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