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江西省乐平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乐平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综合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乐平中学202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膀胱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尿液和组织液
C.只要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机体就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D.外环境中的氧气通过内环境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穿过22层磷脂分子层
【答案】D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在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作用下,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其实质包括化学组成以及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细胞质基质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A错误;
B、尿液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正常情况下,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但是当机体调节机制发生故障,即使外界环境变化不大,也可能使机体稳态失调,C错误;
D、外环境中的氧气通过内环境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依次经过肺泡壁细胞(2层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红细胞(2层膜)、毛细胞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线粒体膜(2层膜),共11层膜,22层磷脂分子,即至少穿过22层磷脂分子层,D正确。
故选D。
2.生活中有这么一种现象:如果没有吃过山楂,看到山楂不会分泌唾液;但如果吃过,则看到甚至听到人说起山楂时,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关于上述事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吃山楂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B.看到山楂引起渴觉属于条件反射
C.吃山楂会引起唾液分泌,山楂属于非条件刺激
D.看到或听人说起山楂时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答案】C
【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乳,排尿反射等都是非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山楂是一种很酸的果实,作为一种食物,吃山楂引起的唾液分泌,这种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
B、看到山楂时引起的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但渴觉的产生不属于反射,B错误;
C、吃山楂引起的唾液分泌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脑干的延髓上,C正确;
D、看到“山楂分泌唾液,或听他人谈论山楂分泌唾液,都是出生后才有的,是在非条件反射吃过山楂或知道山楂味道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D错误。
故选C。
3.下列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可能引起突触后膜的Cl-通道打开
B.人体血浆中K+进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C.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导致细胞内的Na+浓度高于膜外
D.Na+和Cl-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答案】C
【分析】钠离子和钾离子在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钠离子的浓度细胞外高于细胞内,钾离子的浓度细胞内高于细胞外,这是动作电位的基础,也是维持细胞渗透压的基础。
【详解】A、若神经细胞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兴奋,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上的Cl-通道打开,引起Cl-顺浓度梯度运输,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A正确;
B、人体人体血浆中K+进入红细胞需要消耗能量,该过程属于主动运输,B正确;
C、神经细胞的膜兴奋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与钠离子内流有关,但Na+内流不会导致细胞内的Na+浓度高于膜外,C错误;
D、在人体细胞外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含量较高,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D正确。
故选C。
4.小龙虾的神经系统中有一种特殊的突触,这种突触间隙极小。仅有2—3nm。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方向一定是单向的
B.该突触结构可能有利于动物对伤害性刺激快速做出反应
C.信号在该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功能
D.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可能有一个或多个
【答案】A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A、由于突触间隙极小,且带电离子和局部电流可通过相邻细胞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直接传递信号,则信号在该突触中不需要转换为化学信号,因此传递方向可能是双向的,A错误;
B、由于信号在突触间传递无需转换,则信号的传递速度快,时间短,因此该突触结构可能有利于动物对伤害性刺激快速做出反应,B正确;
C、该信号的传递中所利用的蛋白质通道,属于两个细胞间所形成的进行信息交流的通道,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功能,C正确;
D、突触指的是神经元之间的突起接触的部位,通常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和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和胞体膜组成,而轴突和树突都不是单一的,因此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可能有一个或多个,D正确。
故选A。
5.下图是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该反射弧由a、b、c、d、e五部分组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表示效应器,e表示感受器
B.刺激①处后不能在神经纤维d上检测到电信号
C.一个细菌能被皮肤上的感受器感受到,属于条件反射
D.兴奋在突触会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换
【答案】C
【分析】由图中神经中枢结构可知,d上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则e是感受器,c是神经中枢,b是传出神经,a是效应器。
【详解】A、据图可知,d上有神经节,表示传入神经,传入神经与感受器相连,因此e表示感受器,a表示效应器,A正确;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由刺激①传出神经处后,不能在神经纤维d上检测到电信号,B正确;
C、反射离不开完整的反射弧,一个细菌能被皮肤上的感受器感受到,只有感受器,不属于反射,也不属于条件反射,C错误;
D、兴奋在细胞间传递过程: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即兴奋在突触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D正确。
故选C。
6.运动是维持身体健康和增强体质的有效措施,运动过程中,机体往往会通过调节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运动过程中,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O2量会增加
B.体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供肌肉细胞收缩利用
C.人体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收缩
D.运动员体内的血红蛋白、尿素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答案】A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作用是,为组织细胞提供液体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机体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在运动过程中,机体需要大量能量,与之相适应,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O2量会增加,进而由组织液进入细胞的O2增加,以促进有氧呼吸,A正确;
B、葡萄糖只有分解成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B错误;
C、人体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从而可适应机体发生的相关变化,C错误;
D、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组分,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尿素作为代谢废物,需要通过内环境排出体外,因而尿素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A。
7.高温烫伤或运动摩擦均会在皮肤的表皮与真皮层间形成“水泡”,有一定的痛感,几天后“水泡”往往会自行消失。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患者出现刺痛感的原因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B.水泡形成的原因可能是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组织液生成增多
C.水泡自行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其中的液体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高温烫伤后可立即用凉水反复冲洗,预防“水泡”产生
【答案】A
【分析】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其中,感受器为接受刺激的器官;传入神经为感觉神经元,是将感受器与中枢联系起来的通路;中间神经即神经中枢,包括脑和脊髓;传出神经为运动神经元,是将中枢与效应器联系起来的通路:效应器是产生效应的器官,如肌肉或腺体。只有在反射弧完整的情况下,反射才能完成。任何部分发生病变都会使反射减弱或消失。
【详解】A、患者出现刺痛感的原因是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后形成的痛觉,不是反射活动。故A错误;
B、运动摩擦和高温烫伤会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生成增多,形成水泡,B正确;
C、组织液的物质大部分会回渗入血浆,还有一小部分会进入淋巴循环,C正确;
D、立即凉水反复冲洗可达到降温作用,可预防高温烫伤后“水泡”产生,D正确。
故选A。
8.如图是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初始状态下,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表明两电极间无电位差
B.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C.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答案】D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而乙电流表的两极均置于膜外,因此当静息状态下时,甲电流表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指针偏转,而乙电流表两极均为正电位,无电位差,乙不发生偏转,A正确;
B、刺激a时,对于甲电流表,兴奋传到电极处,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甲指针偏转一次,对于乙电流表,兴奋先传到乙电流表的左边电极,然后传到右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两次,B正确;
C、刺激b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左边神经元,因此甲指针维持原状,对于乙电流表,兴奋无法传到电流表左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不影响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但会影响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即兴奋无法传递到乙电表的右侧电极,因此,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也偏转一次,D错误。
故选D。
9.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有 ( )
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 ② 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最高 ④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存在于C中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答案】A
【详解】根据“进出淋巴的液体是都是单方向的”,由此判断D为淋巴,再根据淋巴来源于组织液,最后汇流到血浆,所以A、B依次为血浆、组织液,C为生活在组织液中细胞的细胞内液,①错误;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可以进入突触间隙(组织液)中,②正确;淋巴D中的蛋白质的含量相对血浆A和细胞内液C较低,③错误;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红细胞不是生活在组织液中细胞,④错误,所以答案为A。
10.下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要经过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等
B.CO2从组织细胞中的产生部位运到空气中需要经过9层生物膜
C.血浆流经小肠上皮时,葡萄糖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D.图中的c是人体唯一的排出代谢废物的途径
【答案】D
【分析】稳态调节机制的研究:最初,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后来人们发现,免疫系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详解】A、图中的a、b、c分别表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另外物质在体内的运输还需要经过循环系统,A正确;
B、CO2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产生,经过两层线粒体膜及一层细胞膜进入组织液,再经过两层生物膜进入血浆,流经肺部组织时,再经过两层生物膜离开血浆,再经过两层生物膜进入肺泡,最后经过呼吸道进入空气中,所以总共经过9层生物膜,B正确;
C、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的方式是主动运输,C正确;
D、代谢废物的排出主要经过泌尿系统,但部分代谢废物可经过皮肤排出体外,D错误。
故选D。
11.关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狼在追捕猎物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
③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
④在一简单反射弧中,只有感觉神经元A和运动神经元B,则当A接受刺激后,兴奋的传导方向是:A的轴突→B的树突或细胞体
⑤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此对应的结构分别是大脑、小脑、脑干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
【答案】D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①狼在追捕猎物的过程中,由于突触结构的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①错误;
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与膜内的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②错误;
③感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③正确;
④在一简单反射弧中,只有感觉神经元A和运动神经元B,则当A接受刺激后,兴奋上的传导方向是:A的轴突→B的树突或细胞体,④正确;
⑤语无伦次与大脑的语言中枢有关,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走路不稳受小脑调节,而脑干是呼吸中枢,呼吸急促相对应的结构是脑干,⑤正确。
故正确的有③④⑤。
故选D。
12.囊性纤维化患者的CTR转运Cl-功能异常,导致肺部黏稠分泌物堵塞支气管。CFTR是一种转运器,其细胞质侧具有ATP和Cl-的结合位点,ATP与CFTR结合,将引起CFTR上的Cl-结合位点转向膜外侧,ATP水解后其结构恢复原状,从而实现Cl-的跨膜运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CFTR功能异常会导致肺部细胞外渗透压的改变
B.CFTR能够转运Cl-是因Cl-与其结合部位相适应
C.CFTR可以协助细胞逆浓度梯度从内环境中吸收Cl-
D.CFTR的CI-结合位点由膜内转向膜外不需要ATP直接供能
【答案】C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囊性纤维病患者CFTR蛋白结构异常,使CFTR转运氯离子的功能异常,导致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多,管腔受阻,细菌在肺部大量生长繁殖,最终使肺功能严重受损。
【详解】A、CFTR功能异常会导致肺部细胞中的Cl-不能转运到细胞外,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细胞外渗透压的降低,A正确;
B、CFTR能够Cl-特异性结合,通过空间结构的改变转运Cl-,B正确;
C、由题意可知,CFTR可以协助细胞逆浓度梯度将Cl-运输到细胞外,C错误;
D、由题意可知,CFTR与ATP结合后,引起CI-结合位点由膜内转向膜外,当ATP水解后,CFTR结构恢复原状,因此CI-结合位点由膜内转向膜外时,不需要ATP直接供能,D正确。
故选C。
13.如图是人体产生痛觉和吗啡等药物止痛机理的示意图,其中P物质是痛觉神经递质,内啡肽是一种抑制疼痛的神经递质,与阿片受体结合后,促进A神经元K+外流,对抗疼痛,吗啡是一种阿片类毒品,也是麻醉中常用的镇痛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痛觉在大脑皮层产生
B.P物质作用于B神经元,导致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
C.内啡肽与阿片受体结合促进A神经元释放P物质,导致B神经元产生兴奋,从而对抗疼痛
D.由图可知吗啡和内啡肽的结构类似,据此推测吗啡与阿片受体结合后影响A神经元的功能
【答案】C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图中P物质和受体结合,导致B神经元兴奋,从而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而内啡肽是一种与阿片受体结合后,促进A神经元K+外流,使静息电位的值增大,从而产生抑制效应。
【详解】A、痛觉产生的部位在躯体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正确;
B、P物质和B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导致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
C、内啡肽与阿片受体结合,促进A神经元K+外流,使静息电位的值增大,产生抑制效应,B神经元不能产生兴奋,从而阻止痛觉产生,C错误;
D、从图中看出,吗啡和内啡肽的结构类似,一种阿片类毒品,所以可以推测吗啡与阿片受体结合后影响A神经元的功能,D正确。
故选C。
【点睛】
14.将灵敏电表连接到神经纤维表面如图1,突触结构两端的表面如图2,每个电表两电极之间的距离都为l,当在图1的p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时,测得电位变化如图3。若分别在图1和图2的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测得的电位变化图正确的是( )
A.a点对应图5 B.b点对应图5 C.c点对应图3 D.d点对应图4
【答案】B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根据题干信息,刺激p点,电流表先向左偏,再向右偏,向左偏定为正电位。
【详解】A、在a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由于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所以没有电位变化,A错误;
B、由题意可知,在b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电位发生两次变化,其电位变化对应图5,B正确;
C、在c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电位发生两次变化,c点有突触,所以图3中间在横轴的时间要长一点,C错误;
D、在d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由于突触传递是单向的,所以电表向右偏,电位只发生一次变化且为负电位,而图中没有对应的电位变化,D错误。
故选B。
15.Na+、K+是神经细胞产生电位变化的重要离子。神经元膜内的K+通过K+通道向外扩散并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静息状态下,Na+可以通过极少量的Na+通道内流,中和部分由K+建立的膜电位。Na+- K+泵可以将进入胞内的Na+主动泵出细胞,并将扩散至胞外的K+主动泵回胞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a+、K+等在细胞内外的不均等分布及选择性的跨膜移动,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B.静息电位时,离子通过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使膜电位稳定,跨膜的净流动速率为零
C.Na+- K+泵可防止K+和Na+的扩散造成胞内K+浓度持续下降而Na+浓度持续增加的现象
D.降低膜外的Na+浓度会减弱Na+通道作用,并使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值增大
【答案】D
【分析】神经细胞内K+明显高于膜外,而膜外Na+明显高于膜内。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多于膜内,所以外正内负。
【详解】A、静息状态下,神经元膜内的K+通过K+通道向外扩散并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Na+可以通过极少量的Na+通道内流,中和部分由K+建立的膜电位,可见Na+、K+等在细胞内外的不均等分布及选择性的跨膜移动,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A正确;
B、静息电位时,离子通过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使膜电位稳定,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此时K+跨膜的净流动速率为零,B正确;
C、Na+-K+泵可以将进入胞内的Na+主动泵出细胞,并将扩散至胞外的K+主动泵回胞内,可防止K+和Na+的扩散造成胞内K+浓度持续下降而Na+浓度持续增加的现象,C正确;
D、降低膜外的Na+浓度会减弱Na+内流速率,但不会使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值加大,D错误。
故选D。
16.河豚毒素是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曾一度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类毒素。研究者选用某种哺乳动物的神经组织(如图甲)进行了分组实验及不同的处理(I组:未加河豚毒素;Ⅱ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5min;Ⅲ组:浸润在河豚毒素中10min)。各组分别刺激神经元A,并测量神经元A与神经元B的动作电位,结果如图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神经元A以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说明神经递质是一种大分子化合物
B.从图乙推断,神经元A和神经元B动作电位的改变一定都是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阻遏了Na+内流
C.为减弱手术带来的疼痛,医学上可以考虑利用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研发麻醉类药物
D.兴奋是由神经元A的轴突或树突传递给神经元B的
【答案】C
【分析】第Ⅰ组处理说明神经元兴奋时,膜外负电位,膜内是正电位,膜内比膜外电位高70mV。室温下,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0.5ms后,才能测到突触后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这被称为“兴奋的延迟”,延迟的原因之一是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该物质被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已知河豚毒素对于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的敏感性无影响,从Ⅱ、Ⅲ、Ⅳ组推断,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降低应该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数量减少直接引起的,由此可知河豚毒素对神经兴奋的传递起抑制作用。
【详解】A、以胞吐方式运出细胞的物质不一定都是大分子物质,如神经递质属于小分子物质,A错误;
B、从图乙I、Ⅱ、Ⅲ组结果推断,神经元A的动作电位逐渐减弱,很可能是河豚毒素的生理作用阻遏了Na+内流,神经元B的动作电位减弱直至为零,有可能是河豚毒素影响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受体)所致,B错误;
C、由图乙可知河豚毒素可以阻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即其能阻断兴奋传到大脑,避免痛觉的产生,故可以用于研发麻醉类药物,C正确;
D、兴奋是由神经元A的轴突传递给神经元B的,D错误。
故选C。
17.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包含背根、腹根和由背根腹根合并成的脊神经,如图)。已知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脊神经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收缩。若利用上述实验材料设计实验,以验证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实验操作和预期结果都正确的一组是( )
实验操作
预期结果
A
剪断背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背根近脊髓段、外周段
刺激背根近脊髓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
B
剪断腹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腹根近脊髓段、外周段
刺激腹根近脊髓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腹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
C
剪断脊神经,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
蛙后肢均不收缩
D
剪断背根、腹根中央处,电刺激脊神经
蛙后肢收缩
A.A B.B C.C D.D
【答案】A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反射弧由五个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根据实验过程与结果可知,分别电刺激每对脊神经根的背根与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肢能收缩,说明反射弧完整。
【详解】A、若剪断背根中央处,电刺激背根近脊髓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引发肌肉收缩,因此背根是传入功能。电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背根无传出功能,A正确;
B、若腹根的功能是传出功能,剪断腹根中央处,电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不收缩,刺激腹根外周段,兴奋沿传出神经引发蛙后肢收缩,B错误;
C、剪断脊神经,无法验证背根、腹根的兴奋传递功能,C错误;
D、剪断背根、腹根中央,蛙后肢收缩,但无法确定背根、腹根的兴奋传递方向,D错误。
故选A。
【点睛】
二、多选题
18.如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细胞③为脑细胞,⑤处的O2浓度低于①处,而CO2的浓度相反
B.若该组织为肝脏组织,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C.如果细胞③为肝脏细胞,则⑤处的尿素浓度低于①处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后,①中的NaHCO3,可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答案】CD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⑤是血细胞。
【详解】A、细胞呼吸会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若③是脑细胞,根据血液流动方向可知,⑤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2浓度相反,A错误;
B、若该组织为肝脏组织,则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②组织液,③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如果细胞③为肝脏细胞,则⑤处的血浆中应该富含营养,而尿素是经过组织细胞代谢之后产生的,故⑤处血浆中尿素的浓度低于①处,C正确;
D、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①血浆中,与①血浆中的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D正确。
故选CD。
19.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甲、乙为电流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在图示三个突触中传递时,信号转换形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适当降低周围环境中的Na+浓度,b点的静息电位将减小
C.给e点一个适宜刺激,甲、乙两个电流计的指针都不会发生偏转
D.若e和d点间有抑制递质分解的药物,刺激f点,d点将持续兴奋或抑制
【答案】BC
【分析】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详解】突触处,信号的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A正确;钠离子内流会产生动作电位,故降低细胞外钠离子浓度,会造成动作电位减小,不影响静息电位,B错误;刺激e点,甲电流计下面一极会兴奋,上面一极不会兴奋,故甲偏转一次,乙的两极均不能兴奋,故乙不偏转,C错误;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若e和d点间的递质不能分解,则会一直作用于突触后膜,刺激f,d点会持续兴奋或抑制,D正确。故选BC。
20.如图是突触间隙中的可卡因作用于多巴胺转运体后干扰人脑兴奋传递的示意图( 箭头越粗表示转运速率越快,反之则慢)。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多巴胺通过多巴胺转运体的协助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其对Na+的通透性增强
C.可卡因阻碍多巴胺回收,使大脑有关中枢持续兴奋
D.细胞内的某些信号会使膜上的多巴胺转运体内吞,若过多的多巴胺转运体内吞会导致小鼠大脑“奖赏”中枢的兴奋性减弱
【答案】AD
【分析】 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转运体,能够将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的多巴胺运回突触前膜内。由此可推断,多巴胺发挥作用后的正常去路,是通过多巴胺转运体被突触前神经元重新摄入。可卡因能抑制多巴胺转运体的作用,阻碍多巴胺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导致多巴胺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持续结合,从而使大脑有关中枢持续兴奋。
【详解】A、多巴胺通过多巴胺转运体的协助回收到突触前膜内,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中,A错误;
B、多巴胺为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其对Na+的通透性增强,从而使后膜兴奋,B正确;
C、可卡因阻碍多巴胺回收,使突触间隙多巴胺的量增加,大脑有关中枢持续兴奋,C正确;
D、过多的多巴胺转运体内吞,会导致多巴胺转运进入突触前膜的量减少,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量增多,使小鼠大脑“奖赏”中枢的兴奋性增强,D错误。
故选AD。
21.图1为某神经元网络的部分结构,图2为图1中的电表在某个时间段内的电位变化,图3为图1中某突触的放大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图1中各突触生理性质一致,则施加适宜刺激后电表中指针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B.图2中B点之后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C.图2中A点和B点处,膜外Na+浓度均高于膜内
D.图3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进入突触后膜来改变突触后膜的膜电位
【答案】BC
【解析】根据题图分析,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图2是在图1所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膜内外电位随时间变化图,分析可知B点表示产生的动作电位最大值。图3代表两个神经元的局部(突触)放大。
【详解】A、图1中,在图示的位置给予适宜的刺激,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从轴突传到树突或胞体,因此图中C所在神经元会持续兴奋,指针会多次偏转,A错误;
B、图2中B点之后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B正确;
C、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动作电位的产生是Na+内流的结果,A点和B点时Na+均内流,Na+内流的方式为协助扩散,故A点和B点膜外的Na+浓度均高于膜内的Na+浓度,C正确;
D、在图3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来改变突触后膜的膜电位,D错误。
故选BC。
【点睛】
三、综合题
22.下图甲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图乙表示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据图在下列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
(1)图甲中虚线方框代表__________,其中A代表__________它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它在成分上与B的区别是__________。
(2)图乙中食物、水和无机盐,经__________系统处理后,再经过__________系统输送到全身各处。
(3)O2从红细胞进入肝脏细胞被利用至少需要穿过__________层磷脂分子层。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调节网络。
【答案】(1) 内环境##细胞外液 血浆 蛋白质和无机盐 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分子
(2) 消化 循环
(3) 12 神经—体液—免疫
【分析】分析图甲:图示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分析可知,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D是消化系统,E是泌尿系统。
(1)
图示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虚线内A、B、C分别是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总称为内环境,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②是血浆,③组织液,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分子,组织液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2)
图乙中食物、水和无机盐,经消化系统处理后,再经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处。
(3)
O2从红细胞进入肝脏细胞被被利用的过程为:至少需要经过红细胞膜(1层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肝脏细胞(1层膜)→线粒体(2层膜),共6层膜,需要穿过12层磷脂分子层,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需要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进行。
23.电压门控钙通道是位于突触小体细胞膜上、通过感受电信号控制Ca2+进入细胞的蛋白质。钙通道可将细胞膜两侧的电信号变化转变为细胞内部的化学信号,引起一系列反应,钙通道是重要的药物作用靶点,与疼痛、心血管系统疾病等都密切相关。
(1)研究发现,病理状态下,炎症物质会促进痛觉的形成,痛觉中枢位于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神经系统,作用机制如图1,由图可知,炎症因子可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
(2)研究发现,肌细胞外Ca2+会对Na+内流产生竞争性抑制,称为膜屏障作用,因此Ca2+浓度会影响肌细胞的兴奋性。据此分析,血钙过低会引起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__________(增大、不变、减小)。
(3)止痛药(如“杜冷丁”)能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但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同时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也不变,据此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异搏定是一种Ca2+通道阻滞剂,能抑制神经细胞膜Ca2+通道的开放,据图2分析,心率失常的病人服用异搏定能__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心率。
【答案】(1) 大脑皮层 中枢 促进
(2)增大
(3)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或与乙酰胆碱竞争受体)
(4)降低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题图分析,图1中炎症物质能促进通道蛋白合成和促进通道蛋白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通透性增强后,钙离子内流增加,可提高(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
(1)
研究发现,病理状态下,炎症物质会促进痛觉的形成,所有的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据此可推测痛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由图1可知,炎症因子可通过一系列调节“促进”钙离子内流,进而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2)
因为“肌细胞外钙离子会对钠离子内流产生竞争性抑制”,所以血钙过低则对钠离子内流的竞争性抑制减弱,使钠离子内流增多,引起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增大。
(3)
“杜冷丁”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不受影响,则其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机制可能是“杜冷丁”阻断了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又知,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也不变,说明是“杜冷丁”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即可能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使神经递质失去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机会,进而起到了止痛的作用。
(4)
肌细胞外Ca2+会对Na+内流产生竞争性抑制,异搏定是一种Ca2+通道阻滞剂,能抑制神经细胞膜Ca2+通道的开放,导致细胞外Ca2+浓度增加,进而与钠离子的竞争作用增强,导致Na+内流减少,兴奋减弱,因此心率失常的病人服用异搏定能降低心率。
24.2022冬奥会即将在北京举办,在冬奥会的很多比赛项目中,冰雪运动员的身体协调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下图是运动员受到某种刺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每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末端形成的杯状或球状结构叫做__________。图甲中④虚线圈处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A和B两个电流表中指针偏转次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在兴奋状态下,Na+进入神经元的方式为__________。
(3)图丙为__________的结构模式图,在结构4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4)图丙中兴奋传递时,只能由1→6,单向传递,原因是__________。
(5)剧烈运动后,运动员会肌肉酸痛但内环境中的酸碱度却能保持相对稳定,请解释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突触小体 0 1
(2)协助扩散
(3) 突触 电信号→化学信号
(4)神经递质只能由前膜释放到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后膜兴奋或者抑制
(5)剧烈运动时,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肌肉酸痛,但由于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碳酸/碳酸氢钠)进行调节,使pH值保持相对稳定
【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静息电位,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神经纤维受刺激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为动作电位,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负内正;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题图分析:图甲是反射弧的结构组成,其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图乙是传出神经在静息状态和动作状态膜两侧的电位情况的放大;图丙是突触结构图,其中1是突触小体、2是线粒体、3是突触小泡、4是突触前膜、5是突触间隙、6是突触后膜。
【详解】(1)突触小体指的是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末端形成的杯状或球状结构,如图丙中的1。图甲中④虚线圈处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由于突触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因此,兴奋不能传到A所在的神经纤维,所以A偏转0次,同时兴奋只能传到B电流计的左侧电极,不能传到B电流计的右侧电极,因此,因此B偏转1次。
(2)图乙中,在兴奋状态下,Na+大量内流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由于钠离子内流的方向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故此时钠离子内流进入神经元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3)图丙为突触的结构模式图,图中结构4为突触前膜,在突触前膜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即该处发生了神经递质的释放。
(4)图丙中兴奋传递时,只能由1→6,即表现为单向传递,而不能反过来传递,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4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5,作用于突触后膜6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引起后膜兴奋或者抑制。
(5)剧烈运动后,运动员会肌肉酸痛,这是由于剧烈运动过程中由于供氧不足,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导致的,但乳酸进入内环境后并没有引起内环境酸碱度的大幅度变化,即内环境的pH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是通过内环境中存在的缓冲物质的调节实现的。
25.吃辣后舌头上会有火辣辣的感觉,诺贝尔奖获得者戴维·杰伊·朱利叶斯等人发现了辣椒素受体(TRPV1),解释了吃辣椒时总是感到热的原因。TRPV1被辣椒素激活时,造成Ca2+通过TRPV1内流而产生兴奋,进而产生“灼烧感”。请回答下列问题:
(1)辣椒素受体(TRPV1)的本质为__________,吃辣椒后,辣椒素与TRPV1结合,使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传递使人产生热痛的感觉,产生此感觉后,往往会引起机体的呼吸运动增强,这一过程__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图1表示局部麻醉药与辣椒素共同使用时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作用机理。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起不到麻醉作用,与辣椒素共同使用时可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下列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突触后膜可能是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其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②在静息时有较多离子通过通道蛋白Ⅰ出细胞,则通道蛋白Ⅰ最可能为K+通道
③麻醉药的作用机理是堵塞了通道蛋白Ⅲ,可能导致Na+无法内流
④辣椒素的作用机理是与通道蛋白Ⅱ结合,不改变通道蛋白Ⅱ的形态结构
(3)图2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Ⅱ。P点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Ⅰ测得的电位变化如图3所示。若将N处的电极移至N处膜外,电表Ⅰ测得的电位变化如图4所示。
①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__________基本相同。
②当电表Ⅰ记录到图3中b点电位值时,膜外电位为__________电位。若将该神经细胞置于更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图3中c点位置的变化是__________。
【答案】(1) 蛋白质 属于
(2)①②③
(3) 3 正 上移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1)
辣椒素受体(TRPV1)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吃辣椒后,辣椒素与TRPV1结合,使感受器产生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使人产生热痛的感觉,产生此感觉后,往往会引起机体的呼吸运动增强,这一过程经过了完整的反射弧,因而属于反射。
(2)
图1表示局部麻醉药与辣椒素共同使用时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作用机理。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起不到麻醉作用,与辣椒素共同使用时可抑制突触处的兴奋传递。
①突触的类型有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两种类型,据此可推测图中的突触后膜可能是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其属于细胞膜,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①正确;
②在静息时有较多离子通过通道蛋白Ⅰ出细胞,则通道蛋白Ⅰ最可能为K+通道,因为静息电位的产生是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的,②正确;
③麻醉药的作用机理是堵塞了通道蛋白Ⅲ,可能导致Na+无法内流,进而无法产生动作电位,兴奋不能产生因而起到麻醉的作用,③正确;
④辣椒素的作用机理是与通道蛋白Ⅱ结合,改变通道蛋白Ⅱ的形态结构。进而使麻醉药进入细胞改变了通道蛋白Ⅲ的通透性,④错误。
故选①②③。
(3)
①电表Ⅱ的两极位于突触的两侧,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当刺激P点时,产生的兴奋只能引起R点的兴奋,而不能传到S点,因此电表Ⅱ会发生一次偏转,因此,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3基本相同。
②电表Ⅰ测得时膜内外的电位差,在未受到刺激时,电表记录到的时静息电位,当刺激P点后,兴奋首先传到Q点,即指针的偏转逐渐变小,在逐渐变小的过程中Q点膜外电位变化表现为逐渐由原来的正电位变成负电位,而后再恢复为正电位,当记录到图3中b点电位值时,说明此时Q点膜外电位依然为正电位,只不过处于逐渐变小的状态。若将该神经细胞置于更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则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会导致大量钠离子内流,使得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大,即图3中c点位置将上移。
四、实验题
26.如图为一个蟾蜍屈肌反射实验装置的结构模式图
(1)刺激A点,该处的膜电位变化成__________,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神经纤维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动作电位传导方向__________(相同、相反)。
(2)已知药物X能阻断蟾蜍的屈肌反射活动,肌肉不能发生收缩,但不知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还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或是两者都能阻断。现有一个如上图所示的屈肌反射实验装置,请利用该实验装置从A、B、C、D、E中选择四个位点作为实验位点进行探究。(在实验位点可以进行药物处理或电刺激。假设药物X在实验位点起作用后,其作用效果在实验过程中都不能消除。)
实验步骤:
①将药物X放于D点,再刺激__________点;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
②将药物X放于__________点,再刺激C点;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
实验结果预测及相应结论:
若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药物X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
若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药物X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
若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也不收缩,说明药物X是两者都能阻断。
【答案】(1) 内正外负 相同
(2) E B 若①处理后肌肉收缩,②处理后肌肉不收缩 若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收缩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一个蟾蜍屈肌反射实验装置的结构模式图,根据突触的类型或传入神经元上的神经节可以判断CDE在传入神经上,B在神经中枢,A在传出神经上。
(1)
刺激A点,A处细胞膜离子通透性改变,钠离子大量内流,因而产生了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即该处的膜电位由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变化成外负内在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神经纤维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动作电位传导方向相同,与膜外动作电位传导方向相反。
(2)
已知药物X能阻断蟾蜍的屈肌反射活动,肌肉不能发生收缩,但不知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还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或是两者都能阻断。据此可知,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药物作用的部位,为此实验设计中的自变量是药物放置的部位,因变量是屈肌反射是否存在,因此实验设计中可分别将药物放在突触处和神经纤维上来观察实验结果。同时实验中需要选择四个实验位点进行设计,因此实验步骤为:
①将药物X放于D点,再刺激E点;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
②将药物X放于B点,再刺激C点;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
若药物X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则①处理后肌肉收缩,②处理后肌肉不收缩;
若药物X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则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收缩;
若药物X是两者都能阻断,则①处理后肌肉不收缩,②处理后肌肉也不收缩。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内江威远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内江威远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宁夏吴忠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测试生物(理科)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