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课时练习
展开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四羊方尊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B.商朝的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
C.青铜礼器是权力等级的象征 D.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2.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下列哪个字是象形字?( )
A. B. C. D.
3.下列图片所示是河南博物院的馆藏文物--春秋时期青铜器云纹铜禁和莲鹤方壶,由图片可看出当时的青铜器( )
A.纹饰精美,制作精湛 B.泥范铸造,工序复杂
C.数量增多,用途广泛 D.用料考究,科学严谨
4.2021年9月,随着考古学家公布了三星堆5月以来的最新发掘成果,大家再次聚焦于三星堆新发现,探寻古蜀文明。考古学家们又发现了500多件文物,其中包括完整黄金面具、青铜“神坛”等国宝。如图也是我国青铜器的国宝代表,它铸造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5.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我国的汉字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源自( )
A.商朝 B.西周 C.夏朝 D.汉朝
6.关于甲骨文(下图),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现:中国商周时期
B.发现: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C.造字: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D.评价: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文字
7.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利簋 D.三星堆青铜面具
8.下列文物按所属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①②④③
【能力提升】
1.亮相2022年央视春晚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青铜大面具宽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面具,其分铸技术、合金比例与安阳殷墟属于同一系统。这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万物与人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从材料中可以推断出( )
①面具的巨大证明蜀地盛产青铜
②青铜冶炼技术开始于商周时期
③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④其造型反映古蜀人独特的审美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克盉和克罍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出土的两件青铜器。据《史记》记载,最初周王是将燕国封给太保召公的,但召公位高权重,还要继续留在镐京辅佐王室。于是,太保的长子“克”就代替他,成为第一代燕侯。两件青铜器的铭文中记载了这件事,克盉与克罍也由此得名。对克盉、克罍两件历史文物认识正确的是 ( )
A.为西周的分封制提供充分佐证
B.说明受封贵族必须在都城辅助天子
C.是目前所发现周代文物中最重的作品
D.文物所展示的内容出自于《史记》
3.《左传》记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这里的“鼎”的用途是( )
A.生产工具 B.生活器皿 C.祭祀礼器 D.权力象征
【拓展延伸】
1.文物与考古
材料一:2022年的春晚上出现了一个“神秘嘉宾”——青铜大面具
青铜大面具现藏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它宽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三星堆出土的形制最为完整、体量最大的青铜面具。面具由四个部分分铸,然后再合铸而成,经考证这种铸造技术来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
|
(1) 依据材料一,概括青铜大面具的特点。
材料二:《琉璃河遗址保护规划(2020年——2035年)》提出,将以西周燕国早期遗存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建设考古遗址公园。
|
|
|
|
①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于)北燕。——出自《史记·燕召公世家》 | ②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1193号大墓,该墓葬于1986年首次被发掘,出土了以克壘、克盉为代表众多文物。 | ③克盉,酒器,器高27厘米、长25.7厘米、宽16厘米、口径14.4厘米,器身刻有43字铭文。 | ④克盉内铭文,大意是,周王说:太保(指召公)……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克(召公的儿子)做燕地的君侯…… |
(2)将材料二中的史料进行分类。(填写序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________。
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_________。
(3)二重证据法是把发掘的出土文物与文献的记载相互验证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请你依据该方法用上述材料论证“琉璃河遗址是燕国受封地”。
材料三 近年来,不少考古发现吸引了大批“粉丝”,曾被视为“小众”“冷门”的考古日益走向大众、掀起热度。三星推遗址新发现全程直播,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数字考古活动,吸引3000万人次“在线考古”;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登上热搜……
对于考古热的出现,有下面一些认识:
A.线上直播等传播手段的创新成为了公众走近考古的契机和窗口。
B.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强烈需求。
C.考古结果体现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D.受盗墓小说及热播剧的影响,考古如同挖土寻宝,可以带来惊喜并且快速致富。
(4)根据材料,以上认识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写字母),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你认为考古还有哪些意义。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四羊方尊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B.商朝的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
C.青铜礼器是权力等级的象征 D.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青铜器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作为礼器,是权力等级的象征,C项正确;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排除A项;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作为礼器,排除B项;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排除D项。故选C项。
2.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下列哪个字是象形字?( )
A. B. C. D.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所以“日”字是对太阳外形的勾画,属于象形字,A项正确;明、从和右都属于会意字,不是象形字,排除BCD项。故选A项。
3.下列图片所示是河南博物院的馆藏文物--春秋时期青铜器云纹铜禁和莲鹤方壶,由图片可看出当时的青铜器( )
A.纹饰精美,制作精湛 B.泥范铸造,工序复杂
C.数量增多,用途广泛 D.用料考究,科学严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图片所示是河南博物院的馆藏文物--春秋时期青铜器云纹铜禁和莲鹤方壶”,由图片可看出当时的青铜器纹饰精美,制作精湛,A项正确;泥范铸造,是青铜器制作方法,题干内容无法体现,排除B项;数量增多,用途广泛、用料考究,科学严谨,在题干内容中无法体现,排除CD项。故选A项。
4.2021年9月,随着考古学家公布了三星堆5月以来的最新发掘成果,大家再次聚焦于三星堆新发现,探寻古蜀文明。考古学家们又发现了500多件文物,其中包括完整黄金面具、青铜“神坛”等国宝。如图也是我国青铜器的国宝代表,它铸造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图片中是司母戊鼎,它铸造于商朝。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如著名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B项正确;夏朝已出现青铜器,但图片青铜器不属于夏朝,排除A项;图片青铜器也不属于周朝或秦朝,排除CD项。故选B项。
5.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以传之久远的方式和工具。我国的汉字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源自( )
A.商朝 B.西周 C.夏朝 D.汉朝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选A项。
6.关于甲骨文(下图),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现:中国商周时期
B.发现: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C.造字: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D.评价:是世界上年代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文字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所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7.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利簋 D.三星堆青铜面具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出土的司母戊鼎重832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B项正确;ACD项均不是最大的青铜器,排除。故选B项。
8.下列文物按所属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①②④③
【答案】C
【解析】铜壶是战国时期的文物,利簋是西周,镶嵌绿松石铜牌是夏代器物,司母戊鼎是商朝的器物,按所属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④②①,C项正确;ABD项先后顺序排列错误,排除。故选C项。
【能力提升】
1.亮相2022年央视春晚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青铜大面具宽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面具,其分铸技术、合金比例与安阳殷墟属于同一系统。这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万物与人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从材料中可以推断出( )
①面具的巨大证明蜀地盛产青铜
②青铜冶炼技术开始于商周时期
③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
④其造型反映古蜀人独特的审美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具的巨大无法证明蜀地盛产青铜,①错误;青铜冶炼技术开始于商周时期,题干材料未体现,②错误;依据材料中“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青铜大面具宽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面具,其分铸技术、合金比例与安阳殷墟属于同一系统。”可知,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③正确;三星堆青铜大面具造型奇特,反映了古蜀人独特的审美,④正确。因此,①②错误,③④正确,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2.克盉和克罍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出土的两件青铜器。据《史记》记载,最初周王是将燕国封给太保召公的,但召公位高权重,还要继续留在镐京辅佐王室。于是,太保的长子“克”就代替他,成为第一代燕侯。两件青铜器的铭文中记载了这件事,克盉与克罍也由此得名。对克盉、克罍两件历史文物认识正确的是 ( )
A.为西周的分封制提供充分佐证
B.说明受封贵族必须在都城辅助天子
C.是目前所发现周代文物中最重的作品
D.文物所展示的内容出自于《史记》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据《史记》记载,最初周王是将燕国封给太保召公的,但召公位高权重,还要继续留在镐京辅佐王室。于是,太保的长子“克”就代替他,成为第一代燕侯。两件青铜器的铭文中记载了这件事,克盉与克罍也由此得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初期的分封制的事情,所以说这两件文物能够体现出当时对燕国的分封,A项符合题意;B项召公要辅佐天子,但不是所有的诸侯都要在都城辅佐天子,排除;C项克盉和克罍不是目前所发现周代文物中最重的作品,排除;D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
3.《左传》记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这里的“鼎”的用途是( )
A.生产工具 B.生活器皿 C.祭祀礼器 D.权力象征
【答案】D
【解析】依据“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鼎”的含义是天下,或统治权力,D符合题意;鼎不是生产工具,A不符合题意;BC与材料内容不符;故选D。
【拓展延伸】
1.文物与考古
材料一:2022年的春晚上出现了一个“神秘嘉宾”——青铜大面具
青铜大面具现藏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它宽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三星堆出土的形制最为完整、体量最大的青铜面具。面具由四个部分分铸,然后再合铸而成,经考证这种铸造技术来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
|
(2) 依据材料一,概括青铜大面具的特点。
材料二:《琉璃河遗址保护规划(2020年——2035年)》提出,将以西周燕国早期遗存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建设考古遗址公园。
|
|
|
|
①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于)北燕。——出自《史记·燕召公世家》 | ②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1193号大墓,该墓葬于1986年首次被发掘,出土了以克壘、克盉为代表众多文物。 | ③克盉,酒器,器高27厘米、长25.7厘米、宽16厘米、口径14.4厘米,器身刻有43字铭文。 | ④克盉内铭文,大意是,周王说:太保(指召公)……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克(召公的儿子)做燕地的君侯…… |
(2)将材料二中的史料进行分类。(填写序号,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________。
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_________。
(3)二重证据法是把发掘的出土文物与文献的记载相互验证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请你依据该方法用上述材料论证“琉璃河遗址是燕国受封地”。
材料三 近年来,不少考古发现吸引了大批“粉丝”,曾被视为“小众”“冷门”的考古日益走向大众、掀起热度。三星推遗址新发现全程直播,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数字考古活动,吸引3000万人次“在线考古”;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登上热搜……
对于考古热的出现,有下面一些认识:
A.线上直播等传播手段的创新成为了公众走近考古的契机和窗口。
B.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强烈需求。
C.考古结果体现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D.受盗墓小说及热播剧的影响,考古如同挖土寻宝,可以带来惊喜并且快速致富。
(4)根据材料,以上认识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写字母),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你认为考古还有哪些意义。
【答案】(1)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铸造技术来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2)②③ ①④
(3)克盉内铭文可以印证封召公於(于)北燕
(4)A;了解过去,丰富历史记忆,考古可以让一个民族的历史变得更加透明,通过历史对现实和社会以后的发展都会有很好的启迪意义。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三星堆出土的形制最为完整、体量最大的青铜面具。面具由四个部分分铸,然后再合铸而成,经考证这种铸造技术来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可以从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铸造技术来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来回答青铜大面具的特点。
(2)根据所学可知实物历史资料是指各类文物、遗址、古迹、碑刻、雕塑、绘画等,②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1193号大墓、③克盉,酒器属于实物史料;历史文献是与研究时间相近的人所写的历史书籍等,早期的历史文献还有甲骨文、金文等,故①④属于文献史料。
(3)二重证据法是把发掘的出土文物与文献的记载相互验证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根据材料二《史记》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於(于)北燕”,即燕国是召公的封地;“克盉内铭文,大意是,周王说:太保(指召公)……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克(召公的儿子)做燕地的君侯……”通过考古,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1193号大墓中发现克盉,从而论证“琉璃河遗址是燕国受封地”。
(4)根据材料“近年来,不少考古发现吸引了大批‘粉丝’,曾被视为‘小众’的考古日益走向大众、掀起热度……”说明线上直播等传播手段的创新成为了公众走近考古的契机和窗口。故选A项。B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说法错误,盗墓违反法律。根据教材结合所学可从了解过去,丰富历史记忆,考古可以让一个民族的历史变得更加透明,通过历史对现实和社会以后的发展都会有很好的启迪意义,来回答考古的意义。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同步练习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当堂检测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物史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测试题: 这是一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东汉的兴衰测试题,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