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语文4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3 现代诗二首 PPT课件+教案
展开3*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 1.认识“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重难点) |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薄”,会写“潮、据”等15个字,会写“奇观、农历”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能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重点)
4.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重点)
| |||
学前准备 | 学生预习 | 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教师备课 | 参见“世纪英才好课件”。 | ||||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自然美景图,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小到落叶、繁花,大至平原、山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你们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的美丽风景,导入新课。
生1:我最爱的是老家屋后那片贫瘠的田地,因为在一场春雨后,那里竟然冒出了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它们茁壮成长,不经意间,长成了茂盛的竹林,坚强挺立,傲对风雨。
生2: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红,给绿林披上金装。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风景,真美啊!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诗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之景的无穷魅力。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 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yǎn),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等。
徐志摩(1897—1931) 浙江嘉兴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因飞机失事去世。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识字方法:“巢、苇”可以结合图片进行理解;“罗、眠”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理解;“霸”可以通过查字典弄懂其含义;“占”是多音字,要注意不同的读音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读出正确的节奏。
提示:《秋晚的江上》用舒缓的语调读,语速较慢,体会斜阳映江的美妙意境。《花牛歌》用欢快的语调读,语速稍快,读出花牛的调皮、悠闲。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再重点点拨。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提示:诗歌的意蕴是丰富的,不能仅通过表面文字去理解。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想象,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
(2)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提示: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妆”的本义——“化妆,装扮”,然后找出“妆”的本体和客体,进而体会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1)指名学生说说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秋晚的江上》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花牛歌》巧妙、生动地展现了草地里花牛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改写《秋晚的江上》。
提示:如改为五言律诗、改为现代文等。
四、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A.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再分别给诗歌前后两小节各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明确: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第1节着力描写“飞鸟图”,第2节重点刻画“日落图”。
B.想一想:诗歌第1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提示: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描绘画面时要善于发挥想象,描述要生动。
C.辨一辨:“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一句诗中鸟儿和斜阳的位置关系如何?具体分析一下。
提示: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句子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即“掉”的双方,然后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塑造的鸟的形象。
D.品一品:“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这一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颜色的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拟人的修辞手法。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
E.诵一诵:多读几遍诗歌,熟读成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3.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花牛歌》,圈画不懂的地方。
4.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A.理一理:花牛都做了哪些事?
提示:引导学生抓住每小节的关键字进行归纳,即“坐”“睡觉”“走”“做梦”。
B.品一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各小节分别描述的画面,明白诗人是寓情于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C.议一议: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D.写一写:这首诗写得非常优美,你们能仿写一段吗?
E.诵一诵:指导学生多读几遍,熟读成诵。同桌相互背一背,教师进行点评。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自然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夕阳下的江面,翻飞的鸟儿,悠闲漫步的花牛,它们都以美的情致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去观察、感受,就一定能发现独特的风景。
六、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背诵两首诗歌。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学案·复习备考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本文精选了两首现代诗,这两首诗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这类课文,不必进行过多的分析讲解,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并启发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有自己的补充和拓展。这样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我觉得这才是美妙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审美阅读,这才应该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韵律,还在于它的意境。所以,仅读得熟练,读得流畅,读得朗朗上口还不行,还要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更好地体会夕阳西下的情景和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对于现代诗的学习,在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我还尝试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