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秋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课件(31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课课件ppt,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烛之武退秦师,作者名片,背景链接,文学常识,夯实字词,知识梳理,一词多义1鄙,古今异义,初读课文·明大意,文脉预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史家开山鼻祖——左丘明左丘明,春秋时期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左丘为复姓。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蒙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为瞽蒙之一。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与《公羊传》《穀梁传》同为解释《春秋》的三传之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从内容看,该书应写成
于战国中期,可能是作者假托左丘明而作。相传《国语》亦出于左氏之手,记录了西周、春秋的不少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乡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郑国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这时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再加上可以去“捞上一把”(实际上这场战争与秦国几乎没有关系),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伯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
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伯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回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方式,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本文记叙的就是这场外交斗争。
先秦散文先秦散文,主要指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所著的文章,如《论语》《墨子》《孟子》等。
编年体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最早也是最简便的编写历史书籍的方法。《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阅读课文第1、2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①介词, 对 ;②动词, 从属二主 ;③动词, 驻扎 ;④动词, 危急 ;⑤连词, 如果 ;⑥动词, 派遣 ;⑦动词, 听从 ;⑧动词, 推辞 ;⑨连词, 尚且 ;⑩语气助词, 表示确定 。)
2.体会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3)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参考答案:(1)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2)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3)这是我的过错。
阅读课文第3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动词, 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②副词, 已经 ;③名词, 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④名词用作动词, 把……当作边邑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 边远的地方,指郑国 ;⑥动词, 增加 ;⑦名词,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⑧名词, 外交使者 ;
⑨动词, 同“供”,供给 ;⑩动词, 满足 ; 名词用作动词, 使……成为边境 ; 动词, 延伸、扩张 ; 动词, 侵损、削减 ; 语气词, 表示希望、祈请 。)
2.体会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2)敢以烦执事。(省略句)(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4)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参考答案:(1)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2)冒昧地用(亡郑这件事)麻烦您。(3)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4)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阅读课文第4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副词, 没有 ;② 那个人,指秦穆公 ;③介词, 依靠 ;④动词, 损害 ;⑤动词, 结交、同盟 ;⑥语气词, 表示祈使 。)
古义: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 请客的主人
古义: 外交使者 今义: 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5.特殊句式(1)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2)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介词结构后置 )(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省略句 )(5)敢以烦执事( 省略句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省略句 )(7)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
文章记叙了秦、晋围郑,郑国大夫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的事情,赞扬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解除国难的勇气,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气节和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任务一黄河九曲,波澜起伏——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1.全文共四段,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明的文字加以概括。
2.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顾后瞻前,巧设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请找出文中的伏笔与照应,并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烛之武说退秦师提供了条件。
任务二文约而意丰,辞婉而理骋——分析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1.烛之武立足现实,纵横历史和未来,着眼于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和利益纠葛,委婉地向秦伯提出了哪五问?参考答案:一问:越国扩疆,易乎?二问:亡郑陪邻,值乎?三问:东行有朋,害乎?四问:朝济夕设,信乎?五问:西封阙秦,会乎?
2.语言若使用恰当能发挥巨大的力量,直击要害的劝说能化干戈为玉帛。请感受烛之武劝说中能审时度势、精准把握对方心理的劝说技巧。
参考答案:(1)以礼示人,主动示弱。烛之武说“郑既知亡矣”,示人以弱,一个被围困之国的使臣当面承认自己将要灭亡,这就满足了秦穆公的骄横心理,为后文奠定基础。
(2)以实示人,具体分析。在为秦穆公分析了郑的地理位置利晋不利秦之后,烛之武其实已经获得了秦穆公的一些信任。然后烛之武进一步小心谨慎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那就是“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用一个“若”字巧妙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试探性地说出“舍郑”,这是对秦穆公的尊重。(3)以史示人,挑明局势。烛之武把晋文公不守信用、出尔反尔的事情摆出来,并用“君之所知也”来提醒秦穆公这件事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并不是想要挑拨你们之间的关系而作出的假设。烛之武在劝谏中揭露出晋国有虎狼之心,不可不防。
任务三形态迥异的士人画像——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1.请结合文本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参考答案:①是一个志士。“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虽长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任面前,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②是一个勇士。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③是一个辩士。烛之武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华解除了国家的危机。他不卑不亢,委婉劝说,步步深入,说服了秦君,是个非常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
2.课文中提到了三个国君——郑伯、秦伯、晋侯,虽着墨不多,却也形象鲜明,请分析这三个国君的形象。
参考答案:①郑伯是一位即将亡国的君主,在文中的表现主要是“一从”“一曰”。在秦、晋围攻的危急时刻,当佚之狐荐烛之武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而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放弃,而是首先自责,动之以情,很好地抚慰了烛之武;然后又晓之以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终使烛之武“许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也展现了一位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精于言辞的君主形象。
②秦伯在这场危机中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作者用了“说(悦)”“盟”“使”“还”四个动词写出了秦伯决策的过程。他先与晋围郑,后与郑结盟,这完全是站在秦国的利益角度来考虑的。与晋围郑,是为了向外扩张的需要,当他认识到这样做只会增强晋国的实力,而秦国不会获取什么好处时,立即决定与郑结盟。最后“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使晋侯不敢击郑,“乃还”。秦伯是一个善于决策、善谋利益的君主形象。
③晋侯。晋侯以“不仁”“不知”“不武”三个理由明智地拒绝了进击秦军,避免了晋国遭受更大的失败。既表现了一个君主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又显示了成霸业者应有的隐忍不发的胸怀和随机应变的谋略。
1.下列加点的词与“既东封郑”中“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B解析:B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A项,“封”是“疆界”的意思;C项,“鄙”是名词的意动用法;D项,“退”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C解析:A项,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B项,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C项,古今同义,戍守。D项,古义,那个人;今义,对一般人妻子的敬称。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B.何厌之有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其无礼于晋答案:B解析:B项是宾语前置,其他三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
4.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B.《左传》的“传”意思为“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左传》是一部对儒家经典《春秋》进行注释的史书。C.“烛之武退秦师”这一标题是编者后加的。对于古代一些原本没有题目的文章,编者一般会将其首句或中心事件作为标题。D.《左传》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它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答案:D解析:《公羊传》和《穀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来解释《春秋》的,《左传》则是以丰富的历史材料来诠释《春秋》的。
5.结合下文内容,在横线处填上一段描写性的语句,表现烛之武“夜缒而出”时的情景。不超过90字。
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中,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龙潭虎穴,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
答案示例:北风呼啸的寒夜,被围的郑国都城的城墙上,士兵们用绳子送下来一位老人。他整理了一下被绳子勒出的衣褶,掸掸身上的尘土,毅然决然地走向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
[写作技法]详略得当这篇课文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法,因为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记叙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的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只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这一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详略得当要“三注意”。一是明确中心。文章的详略是由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的,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是主要内容,要详写;关系不很密切的,是次要内容,可以略写。二是突出过程。就是说,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要略写,发展过程要详写。三是点面结合。要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
[写作训练]请你运用详略得当的写法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示例:那天,妻子做了许老爱吃的饼,弄了几样好菜,还有好酒,可许老吃不下。看许老骨瘦形销的样子,我们执意请他休息一会儿,睡个午觉。谁知,许老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我那时经济不大宽裕,哪里有好宣纸存用?翻箱倒柜,才找到两张质量低劣的四尺宣纸,两支破毛笔。许老捉了笔就在四尺宣纸上横扫。他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
界。他笔笔中锋,含泪挥笔画梅花。只听见宣纸沙沙地响,力透纸背,情透纸背。毛笔直冲斜行,犹如剑器在许老手中挥舞。他把痛悼师兄之情,倾洒在纸上,朵朵梅花都是泪!许老画枝干的时候,一言未发,该点蕊了,说了四个字——“泥里拔钉”。梅蕊虽“拔”了出来,可他却无法从情感中自拔。
拳拳爱国心◆烛之武少年之时积蓄经纶之才、纵横捭阖之术,实为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强人。虽然郑伯不能知人善任、唯才是用,使得烛之武被埋没,但是机遇最终还是叩响了烛之武的大门。烛之武毅然把握住了这个机遇,不仅化解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和生灵涂炭的悲剧,还留下了鲜亮的一笔,实现了其人生的追求,成为历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他怀才不遇,却能在临危之时深明大义。由此观之,成功的前提是有本领,有胸怀,有爱国心,有责任心,之后才是机遇。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名作状在夜晚,办事的官员,形作动削弱,外交使者,在东边,从哪里,签订盟约,同“智”,一词多义,动词推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评课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左传》,诵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结构,由典入史,重耳的流亡路线,文风简约,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郑伯to烛之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 烛之武退秦师教课课件ppt,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