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测评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测评,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选择题,选择题组,语言表达,选择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题目。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讨厌)B.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
2.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
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烛之武退秦师(节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文二:
东周列国志(节选)
佚之狐曰:“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遂召烛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烛武拜,奏曰:“主公召老臣何事?”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辩过人,欲烦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烛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强为寡人一行。”佚之狐在旁赞言曰:“大丈夫老不遇时,委之于命。今君知先生而用之,先生不可再辞。”烛武乃受爵而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安能犯颜进说
B.①行李之往来 ②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
C.①敢以烦执事 ②欲烦子说退秦师
D.①共其乏困 ②寡人将与子共国
4.从句式角度看,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夫晋,何厌之有?
A.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B.大王来何操?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5.下列对两则节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既暗示了在秦、晋的包围下,郑国当时形势危急,不敢开城门出去,又表现了烛之武勇赴国难的献身精神。
B.烛之武能成功说退秦军,关键是其说辞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处处为秦国着想,步步深入,层层逼近,具有很强说服力。
C.烛之武有机会出山与佚之狐的举荐有着极大的关系,但烛之武最终能够出使秦军,郑伯的努力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
D.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请求,先是半推半就,但最终还是被郑伯的诚意、爵位的诱惑等打动,没有放弃为国立功的重大机会。
6.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庙,是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B.《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国别体著作。
C.疏,即奏疏,是古代臣子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D.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齐国佐不辱命①
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齐侯使宾媚人②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不可,则听客之所为。”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③’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败。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④。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晋人许之。
选自《左传·成公二年》
(乙)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注:①公元前589年,晋国联合鲁、卫、曹在鞌地和齐国开战,以晋国胜利而告终,齐侯派使臣国佐赂晋求和。②宾媚人即国佐,齐国卿士。③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划出疆界辨地势,或南向或东向开田垄。④借一:指欲于城下,复借一战。
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 )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9.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 )
A.渡河 B.满足 C.救济 D.利用
(2)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
A.迫近 B.刚健 C.聚集 D.坚固
10.甲文画直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吾 子 布 大 命 于 诸 侯 而 曰 必 质 其 母 以 为 信 其 若 王 命 何 且 是 以不 孝 令 也
11.把甲文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
12.甲文中的国佐以驳斥晋国来求和,乙文中的烛之武以分析局势来求和,不同的方式达到了相同的目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中的原因。
二、选择题
13.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知其难也B.共其乏困C.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还也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叙事愈是通向往古,愈是庄严肃穆,充满神圣感和紧张感。在《尚书》叙事里历史主角是尧、舜、皋陶、禹、汤、伊尹、微子、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通常是半人半神,庄严崇高,______,很少见到他们______的变化。他们的语言常常是自上而下的训话,高屋建瓴,一言九鼎,不容______。( ),这样的历史美学风格在《春秋》中也鲜明地表现出来。所谓“《春秋》谨严”,即是叙事艺术的庄重矜持,因此《春秋》依旧带有上古史学正襟危坐的美学风格。
《左传》的文学突破恰恰是对宏大事件即所谓“正笔”的历史突破。在“正笔”之外,《左传》由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充满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曲跌的审美转向,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这种文学上的闲笔、侧笔看似闲情逸致______却更富有艺术趣味,更具有揭示历史本质的力量。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动声色 心理 置疑 轻描淡写
B.不动声色 心灵 质疑 云淡风轻
C.不苟言笑 心灵 置疑 云淡风轻
D.不苟言笑 心理 质疑 轻描淡写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
B.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
C.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
D.由于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
A.《左传》在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充满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
B.《左传》在对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产生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转向。
C.《左传》由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凸显了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追求。
D.《左传》对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转化为从宏大事件向生活细节,从外在叙事向心灵叙事,从拘谨肃穆向诙谐幽默的审美追求。
四、语言表达
17.为经典名篇《烛之武退秦师》拟写对联。
(1)根据上联写下联:
上联:郑庄公国难当头认过错,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联写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雄辩救郑烛之武受命退秦师
18.下面是一段探讨《左传》作者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出其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左丘明。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他还提出《左传》作者可能是吴起。还有人认为是刘歆。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的根据。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清代朱彝尊认为左丘为复姓(《经义考》),清代俞正燮又认为姓邱名明,左是左史之官(《癸巳类稿·左邱明子孙姓氏论》)。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未知所据。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1)第一方面:
(2)第二方面:
(3)第三方面:
五、选择类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夫晋,何厌之有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又欲肆其西封 吾其还也
D.子亦有不利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0.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D.秦伯说,与郑人盟。
2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A.①③⑤/②④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⑤/②④/⑥D.①⑥/②④/③⑤
22.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佚之狐)见秦伯B.(郑伯)许君焦、瑕
C.(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晋君)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2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偏远
B.晋军函陵:军队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何厌之有:厌恶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与郑人盟:结盟 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参考答案:
1.A 2.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厌:讨厌”错误,“厌”通“餍”应是“满足”之意。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之:结构助词,的”错误,“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
故选C。
3.C 4.B 5.D 6.B 7.(1)(晋君)答应给您焦、瑕两个地方,他早上刚渡过黄河,傍晚就在两地加固城防工事,这是君王您所知道的啊。
(2)你侍奉了郑国三代国君,老了也没有得到重用,这是我的过错。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①句意: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说”通“悦”,高兴。
②句意:怎么能够冒犯君主的威严前去进言?“说”,名词,谏言,言论。
B.①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句意:尚且不能建立微末的功业。“之”,助词,的。
C. ①句意:斗胆用这件事情劳烦您。“烦”,劳烦。
②句意:想要劳烦您劝说让秦军退兵。“烦”,劳烦。
D. ①句意: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共”通“供”,供给。
②句意:我将与您同治国事。“共”,动词,共享,共有。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宾语前置,应为“夫晋,有何厌”。
A.句意: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状语后置,应为“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
B.句意: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宾语前置,应为“大王来操何”。
C.句意: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D.句意: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省略句,应为“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半推半就”错误,于文无据,文中烛之武一开始的推辞隐含着对郑伯没有在早年间重用自己的不满,并非“半推半就”。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国别体”错误,《左传》是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许”,答应;“朝”,在早晨;“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2)“子”,你;“事”,侍奉;“见用”,被动句,被重用;“过”,过错。
参考译文:
选文一: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选文二:
佚之狐说:“主公要是给他加官进爵,派他去劝说(秦公),就不怕秦公不听从了。”郑伯于是召烛之武进入朝堂,看他须发眉毛都白了,弯腰驼背,步履蹒跚。左右的人没有不笑的。烛之武下拜,上奏说:“主公召老臣有什么事情?”郑伯说:“佚之狐说您言辞过人,想要劳烦您劝说让秦军退兵,我将和您共同治理国家。”烛之武拜了两拜推辞说:“我学疏才浅,少年的时候尚且不能建立微末的功业,况且现在我已年老,体力已经耗尽,说句话都发喘,怎么能够冒犯君主的威严前去进言,触动诸侯国君的耳朵呢?”郑伯说:“你侍奉了郑国三代国君,老了也没有得到重用,这是我的过错。现在封您为亚卿,勉强替我前往一趟。” 佚之狐在旁边劝说:“大丈夫生不逢时,是命运使然。现在国君赏识您并且要重用您,先生不可再推辞。”烛之武于是接受爵位出城(劝说秦伯)。
8. 吝惜 使缺乏 9.(1)B (2)C 10.吾子布大命于诸侯/ 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 /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 11.现在您替诸侯划疆界,辨地势,却说“全部要使田亩改成东西向”,只求便利于您的兵车奔驰,不考虑地势是否合适,这恐怕不是先王的政令吧? 12.国佐以驳斥来求和成功,首先因为齐国与晋国在春秋时期都是大国,齐国虽然战败,但求和也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其次国佐驳斥晋国寻找的依据不容辩驳,第一以孝道、第二以先王之法,这都是晋国以后立足世间不可违抗的理由。最后,国佐用比较委婉的语言告诉晋国,齐国虽然战败,但依然有不受屈辱的决心,这对晋国有一定的震慑作用。烛之武求和深知郑国作为弹丸小国处于大国之间的危险位置。因此他求和的方式是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局势。首先从地理位置入手,分析灭亡郑国无益于秦国国土面积的增加,反而是为晋国卖力罢了。第二,不灭郑国,郑国将与秦国结为一体。第三,通过历史事件分析晋国作为秦国的盟友其实不可信任,离间秦晋结盟。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爱:吝惜,舍不得,句意:敝国决不敢吝惜先君这些破旧的器物和土地。
(2)阙:使缺乏。句意: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济:满足。句意:四王统一天下的时候,树立德行满足大家的共同愿望。
故选B。
(2)遒:聚集。句意:施政宽和,百福聚集。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您向诸侯颁布天子的命令,却说一定要人家的母亲做人质作为凭信,将何以对天子之命?而且这是以不孝来命令诸侯。
“于诸侯”是“布大命”的后置状语,应在“于诸侯”后断开;
“其若王命何”中,“其若……何”为固定句式,在“其若王命何”前后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吾子”,您;“唯吾子戎车是利”,宾语前置,只求便利于您的兵车奔驰;“顾”,考虑;“无乃……乎”,恐怕……吧。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首先,春秋时期,齐国与晋国在都是诸侯大国,齐国虽然战败,但求和也要维护国家的尊严,所以国佐以驳斥的方式来求和,以保颜面,并最后取得成功。
其次,由原文“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可知,国佐驳斥晋国寻找的依据不容辩驳,第一以孝道、第二以先王之法,这都是晋国以后立足世间不可违抗的理由。
最后,由原文“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可知,国佐用比较委婉的语言告诉晋国,齐国虽然战败,但依然有不受屈辱的决心,这对晋国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参考译文:
(甲)《齐国佐不辱命》
晋军追赶齐军,从丘舆进入齐国境内,攻打马陉。齐顷公派宾媚人将纪国的炊器、玉磐赠送给晋国,并归还鲁、卫两国的土地。“不行,就任凭他们所为。”宾媚人送上礼物,晋国人郤克不答应,说:“必须用萧同叔的女儿做人质,同时使齐国境内的田亩全部改为东西向。”宾媚人回答说:“萧同叔的女儿不是别人,是敝国国君的母亲。如果以对等相待,也就是晋国国君的母亲。您向诸侯颁布天子的命令,却说一定要人家的母亲做人质作为凭信,将何以对天子之命?而且这是以不孝来命令诸侯。《诗经》说:‘孝子的心从不衰竭,永远赐福于你的同类。’如果以不孝命令诸侯,恐怕不是施恩德于同类吧?先王划定天下的疆界,治理天下的道路河流,考察土性所宜而分派它们的利益。所以《诗经》说:‘我划定疆界,治理沟垄,朝南朝东修起田埂。’现在您划分和治理诸侯的土地,却说‘全部将田垄改为东西向’就完了,只顾有利于您的战车出入,不顾土性所宜,恐怕不是先王的遗命吧?违反先王就是不义,怎么做诸侯的领袖?恐怕晋国的确有过错。四王统一天下的时候,树立德行满足大家的共同愿望。五伯称霸诸侯的时候,勤劳王事,安抚诸侯,奉行天子的命令。现在您却谋求会合诸侯,以满足无止境的贪欲。《诗经》说:‘施政宽和,百福聚集。’您实在不肯宽大,从而抛弃各种福禄,这对诸侯有什么害处呢?如果您不同意,敝国国君命令使臣,已有言辞在先了,说‘您率领贵国国君的军队光临敝国,敝国以微薄的兵赋来犒劳您的随从。由于畏惧贵国国君的威严,军队遭到了挫败。承蒙您为求取齐国的福佑,不灭绝它的社稷,使它继续同贵国保持旧日的友好关系,敝国决不敢吝惜先君这些破旧的器物和土地,您又不答应,那就请允许我们收集残余,在敝国城下决一死战。即使敝国侥幸取胜,也要服从贵国;倘若不幸战败,敢不完全听从贵国的命令?’”晋国就答应了他。
(乙)烛之武退秦师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1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其:代词,在这里代指“越国以鄙远”这件事,句中可以翻译成这件事。句意:你知道这件事是很困难的。
B.其:代词,他们。句意:供给他们缺少的粮食。
C.其:代词,它的,指晋国。句意: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领土。
D.其:表示祈使语气,同时带有商量的语气,可以翻译成“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
故选D。
14.C 15.B 16.B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不动声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不苟言笑: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根据语境“庄严崇高”,所以用“不苟言笑”。
②心理: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如感觉知觉、思维、情绪等。心灵:指内心、精神、思想等。根据所填词语前后语境“很少见到他们_____的变化”分析可知,此处表达是“内心、精神、思想”之意,故应填应选“心灵”。
③质疑: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置疑:怀疑(用于否定)。原文横线前有“不容”二字,因此应用“置疑”。
④轻描淡写,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云淡风轻,形容天气晴好,也形容一种宁静、闲适、恬淡的心境。从前面“闲情逸致”可知,应选“云淡风轻”。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具体分析,在结构上,该处应该填写一个过渡句,“因此上古历史表现出以崇高为主的美学风格”应该是对上文的-一个总结“很少幽默,很少轻松,总给人一-种肃穆紧张的感觉”是对这种风格的解说,紧随其后。此题还要注意到括号后面的逗号。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的病因有两处,一是介词“由”使用错误,一是“充满了……审美转向”搭配不当。
A.只修改了介词,但“充满了……审美转向”搭配不当,应改为“产生……审美转向”;
C.修改了搭配不当,但“《左传》由小事件、小人物、小情节、小趣味的所谓“闲笔”的历史叙述上”介词使用错误,应把“由”改为“在”;
D.虽修改了两处,但“转化为……的审美追求”造成了新的病句。应改为“转化为……的审美标准”。
故选B。
17. 烛之武大敌压境弃前嫌。 慧眼识才佚之狐临危荐勇士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对联的能力。
内容上看,出自经典名篇《烛之武退秦师》,应该联想这篇文章中涉及到哪些人物,什么事件,联系上下联内容来写。形式上,要符合对联的“仄起平收”的要求。拟写对联,要求字数相等,上下联对应词语尽量保持词性一致。
(1)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上联,先写人物,然后是举动,用主谓结构。下联可以写人物烛之武,形式为国难当头,举动为临危受命或尽释前嫌等。
(2)分析下联内容,“雄辩救郑”为人物的品格,“烛之武”为人物,“受命退秦师”为背景和成果。那么,下联可以写人物“郑伯”“晋文公”“佚之狐”等。然后分析人物做法,如郑文公在国家危急之时听了大夫佚之狐对于派遣烛之武出使秦军的建议,并立即采纳,可见他能知人善任。晋文公心里十分清楚形势突变不仅围郑已无胜利的希望,而且还可能与秦国发生军事冲突。他的几句话都是以“仁义道德”为基本原则的,合情合理的。几句冠冕堂皇的话,表现了晋文公审时度势、善于机变的性格。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积极推荐勇士。
18.(1)关于《左传》作者的众多怀疑之说都是没有充分根据的。
(2)关于左丘明的姓氏历来众说纷纭。
(3)关于左丘明的生卒行事史皆不详,一般论者认为其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详解】本题注重分析语段的具体意思,根据表述的内容划分层次,然后概括层次意思。这一段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人们对《左传》作者是不是左丘明的怀疑,列举了赵匡、姚鼐等人的观点;第二层,写人们对左丘明的名字的分歧;第三层,写左丘明的生卒行事不详。概括语段意思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19.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均为介词,对。句意: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B.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C.代词,晋国;语气词,表示祈使商量语气。句意: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我们还是回去吧!
D.句末语气词,表陈述;兼词,从哪里。句意:您也有不利的一面啊。/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故选A。
20.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知”通“智”,明智;句意: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不明智。
B.“共”通“供”,供给;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C.没有通假字;句意: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D.“说”通“悦”,高兴;句意: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故选C。
2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助词,主谓之间取独,无义。句意: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
②结构助词,的。句意:这是我的过错。
③助词,主谓之间取独,无义。句意: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④结构助词,的。句意: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⑤助词,主谓之间取独,无义。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⑥代词,这,这件事。句意: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①③⑤助词,主谓之间取独;②④结构助词;⑥代词。
故选C。
2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A.应为烛之武。句意:夜里烛之武缒绳而出,去见秦伯。
B.应为晋惠公。句意:(晋君)答应给您焦、瑕两个地方。
D.应为秦伯。句意:秦伯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
故选C。
2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远”,形作名,远地。句意: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
B.“军”,名作动,驻军。句意:晋军驻扎在函陵。
C.“厌”,满足。句意:有什么满足的呢?
故选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作业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知识夯实,阅读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组,句子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2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达标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文言文阅读,默写,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