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教案及反思
展开教学基本信息
题目
三国鼎立局面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上册
教材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4.16三国鼎立
个人信息
设计者
姓名
单位
教材分析
1.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的作用
2.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学情分析
从初一学生的认知结构上分析,他们看问题往往比较直观、片面;从他们的学习兴趣角度分析,对于三国的这段史实,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表现欲望比较强烈;他们主要是通过影视作品,对三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比较容易受到文学影视作品的影响。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赤壁之战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 2.三国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
《龟虽寿》曹操(东汉末年)→官渡之战(200年) ←袁绍
↓(率军南下)
赤壁之战(208年)
↑
孙权、刘备
教学活动设计
(含师生对话设计)
导入:问同学有没有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玩过与三国有关的游戏?同学都喜欢三国中哪些英雄人物?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这么多的英雄人物,老师也喜欢一位,他与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紧密相关,他就是——曹操。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曹操的诗篇去追寻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让我们回到东汉末年。
教师:大家应该知道老师与语文有着难解的情愫,六年的教学生涯交了五年的语文。因此今天我们就以曹操的诗歌为线索来了解三国鼎立是如何形成的。首先请大家齐读曹操的诗作《蒿里行》。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课本中找出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教师总结:战事频繁,民不聊生,用连个字概括就是“乱世”
【讲授】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教师: 乱世出英雄,各路豪杰逐鹿中原。中国的北方也有两股强大的军阀势力,他们是?(曹操和袁绍)
结合课本《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请学生上台讲述官渡之战的故事。(个别学生做补充或纠正)
教师: 谁最终一统北方?(曹操)
教师:让同学们归纳这次战争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影响。请同学们来归纳。
教师:思考难点曹操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
教师总结出示交流成果。
过渡:打败袁绍后,曹操又有什么目标呢?(南下统一全国)
学生阅读曹操诗作《龟虽寿》,以模拟的形式,提出:假如你是曹操,谈谈统一北方后的感想。
学生:曹操的大“志”和“壮心”是统一天下。
教师:在实现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曹操遇到了两个对手,是谁?(刘备和孙权)
指导学生看课本曹操、刘备、孙权势力并存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势图:曹操势力强大,刘备和孙权势力弱小,引出面临强大的曹操南下,孙刘联军该采取什么策略?(联合)
引导学生归纳两次战役的共同特点(以少胜多)
教师把握机会,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从曹操的成败得失中应该吸取怎样的教训?(骄兵必败)
总结:赤壁之战曹操败北,三方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正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所说: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
PPT看图《三国鼎立形势图》和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军阀混战局面,虽然三国时期是我国的分裂时期,但由于三方互相牵制,这种相对的形势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业:完成本课学习辅导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教案,共7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法设计,教学用具,学有所感学有所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教案,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