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分析能力;(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根据探究目的制定探究计划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探究结果的交流、评价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三、教学方法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体验活动,引入课题:请学生将凸透镜放在圆筒上不同的凹槽内,观察圆筒底部物体成不同性质的像。学生能观察到不同性质的像,激发学生大胆猜想,引入新课。意图:通过动手体验,让学生尝试得到像,并熟悉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成像性质不同的原因是物距不同。环节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寻找规律1.提出问题:根据之前所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有关,解释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性质不同与物距的关系。指明本节课的探究目的: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大小有什么定量的关系?2.猜想: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明猜想依据 3.设计实验:(1)教师介绍提供的器材,请学生思考各器材的作用;(2)学生阅读教材,并设计实验方案;(3)学生代表展示最佳实验方案;(4)教师提醒注意事项:准确寻找到像的位置,会测量物距和像距,引导学生为了实验探究便利,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科学探究的步骤,同时让学生自主设计,有利于学生更清楚知道实验目的;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以便实验更好地进行。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根据猜想,实验时先将光源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向透镜移动。移动过程中,选取若干个位置,并调整光屏位置,观察成像的情况。记录物距及像的性质等。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教师巡视,进行必要的点拨和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做好实验。5.分析论证学生得到数据后,小组讨论:物距在不同的区间内凸透镜成像有哪些特点?环节三:交流展示1.展示学生数据,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u<f时,光屏上得不到实像,怎样观察到此时所成的虚像呢?学生探究后进一步补充u<f的成像特点。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u>2f时,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2f>u>f时, 成倒立 、放大的实像 当u<f 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意图: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分享实验2.真相揭秘请学生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去解释之前课前体验活动出现不同性质像的原因,体验找到真相的快乐。3.动手活动,巩固新知请两组学生代表将实验数据和结论转化成图像,加深对规律的理解。环节四:巩固拓展完成导学案中习题 板书设计: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像规律:当u>2f时,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2f>u>f时, 成倒立 、放大的实像 当u<f 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新课,新课教学,归纳与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