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音版第2课 幸福的歌快乐的罗嗦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课题
《快乐的罗嗦》
教学目标
通过情境设置、音乐活动体验音乐,并感受音乐情绪;
能够用动作体会和表现彝族音乐《快乐的罗嗦》的风格;
能记住乐曲的主题旋律。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弹拨乐合奏曲《快乐的罗嗦》,分辨乐曲的段落,并感受乐曲所表达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验乐曲速度的变化,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速度”变化的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教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每个民族都用那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56个民族更是用那动人的音乐来赞美对生活的热爱。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的民族都有哪些?他们的特征是什么?
(通过话题直接导入新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新歌充满期待。)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民族和民族特征。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彝族民间舞曲音乐改编而成的弹拨乐合奏曲《快乐的罗嗦》。
二、新课探究
(一)初听乐曲
师:你听到了什么?
乐曲是什么情绪的?
(老师通过PPT播放歌曲,激发学生想象力。)
歌曲简介
《快乐的罗嗦》是作曲家张式业根据彝族民间舞曲音乐改编而成的弹拨乐合奏曲。这是一首富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乐曲,曲调简朴、短小精悍,旋律优美、流畅。带有舞曲性的音乐,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再现了彝族人民轻歌曼舞、歌唱美好生活的欢快热烈的场面。
(三)月琴
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都会举行隆重的“火把节”,除“火把节”外,婚俗、换裙礼、泼水迎亲以及独特的丧葬等都是彝族同胞的风俗习惯,多姿多彩的风俗也构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师:聆听乐曲:仔细感受月琴的音色。
乐曲在简短的前奏之后,用彝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月琴奏出了这段舞曲的主题。
月琴,中国传统弹拨乐器,起源于汉代。由古代阮和琵琶演变而来。音箱呈满圆形,琴脖短小。琴颈和音箱边框用红木、紫檀木制,边框用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而成。面板和背板桐木制。箱内置两道音梁,支两个音柱。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颈和面板上设八或九个品位。
(通过简单的了解彝族,配合乐曲,认识月琴,让学生能够对月琴有深一些的了解,不单单只是认识月琴,更能了解月琴。老师可以找两首其他月琴演奏的歌曲,让同学们欣赏。)
(四)再次聆听
师:我们对彝族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之后,请同学们再来欣赏这首《快乐的罗嗦》,同时数一数主题音乐出现的次数。可用手指表示次数。
师:随琴小声哼唱以下旋律,并用手指随旋律的线条划一划。
(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五)模仿 律动
师:边听音乐边模仿弹拨乐器做弹奏的动作。
(通过PPT播放音乐,同学们一起模仿月琴演奏,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能让学生更了解乐曲的节奏和)
师:学习几个简单的彝族舞蹈动作,当主题出现时,随音乐参与表现。
(老师组织同学学习几个简单的彝族舞蹈动作,师生互动,提高音乐课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彝族舞蹈的欢快和了解世界的乐趣)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乐曲《快乐的罗嗦》,走进了彝族,更走进了彝族的音乐文化,相信那炙热豪放的音乐语言深深地打动了你我,今后我们要利用各种机会,更多的探究民族音乐文化的渊源,把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更多彝族和火把节的知识,然后课余时间与其他同学互相分享和学习。
板书设计
《快乐的罗嗦》
彝族 弹拨乐 合奏曲
月琴 主旋律 民族音乐
小学音乐人音版二年级上册我的小鸡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音乐人音版二年级上册我的小鸡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引入,新课探究,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音乐人音版乃哟乃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音乐人音版乃哟乃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引入,新课探究,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音乐人音版二年级上册晚会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音乐人音版二年级上册晚会教案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通过情景模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