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专区生物一轮复习PPT课件整册
新课标2023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第3讲生物的进化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第3讲生物的进化课件,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和分子水平,普遍性和相对性,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物种不变论,答案C,全部基因,全部等位基因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以及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都给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达尔文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从以种群为单位,发展到以生物个体为基本单位,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4.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5.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6.协同进化是指同种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
系统学习(一)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和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固基点) 主干知识·记准理清(一)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____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的研究,都给生物进化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二)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生物的适应具有________________。
2.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链教材资料·发展科学思维■———————1. (必修2 P102图63)回答下列与图示有关的问题:(1)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与人的上肢相比,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而且排列顺序也基本一致,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四种前(上)肢内部结构模式非常一致,但功能迥异,外形差别也很大,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它们可能都是由
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也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2.(必修2 P103“思考·讨论”拓展)人和类人猿在DNA的碱基序列方面高度接近,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大小不一,可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能反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和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并且亲缘关系很近
现存各种生物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
大说明亲缘关系远,反之则近
关系,差异各种生物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
题点考法·练全练通考法(一) 考查生物进化的证据1.(2022·菏泽月考)关于生物的进化,只能靠证据和逻辑来推测。以下有关生物进化证据和结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灭绝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B.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腮裂及有尾的阶段,可以用人与鱼有共同祖先来解释C.比较解剖学发现,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说明这些哺乳动物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D.化石证据可作为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解析:比较解剖学发现,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但有的结构和功能相似,这说明这些哺乳动物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2.下列关于证明生物进化证据的论述,正确的是(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地质年代的动植物遗体,是研究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B.蝙蝠的翼和人的手具有结构的相似性可以说明两种生物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C.比较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可知,人和其他脊椎动物之间存在血缘关系D.现存的不同生物之间亲缘关系越近,其DNA序列和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越高
解析: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A错误;蝙蝠的翼和人的上肢是同源器官,而不是人的手,B错误;比较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过程可知,人和其他脊椎动物之间存在亲缘关系,C错误。答案:D
[归纳拓展] 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应用
考法(二) 考查自然选择学说3.(2022·锦州高三开学考试)科研人员使用人工射线对某种细菌进行多次诱变处理,最后终于在突变型细菌中提取到一种新型抗生素,它能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多次诱变处理后,经过连续数代的选择,细菌微小的抗性变异积累成了显著变异B.突变型细菌出现了新性状,其进行繁殖时直接将新性状传给后代C.人工使用的新型抗生素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程属于人工选择D.使用新型抗生素会杀死全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个体
解析:在生物繁殖过程中,个体并不是把性状直接传递给后代,而是把亲代基因传递给后代,B错误;人工使用的新型抗生素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选择过程属于自然选择,C错误;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可能存在抗新型抗生素的个体,使用新型抗生素不一定会杀死全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个体,D错误。答案:A
4.如图所示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C.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抗该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
解析:观察题图可知,②类个体是在施用杀虫剂之前,已经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性基因的个体,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可能来源于原种群中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杀虫剂只起选择作用,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是其本身不含抗性基因,A正确;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也可能来源于基因突变,B错误;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不含抗性基因的个体被淘汰,而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故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C正确;施用杀虫剂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故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D正确。答案:B
[易错点拨]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两个注意点(1)环境因素的作用会提高突变的频率,但任何情况下变异都是不定向的,所以环境不能起到定向诱导变异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对不定向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2)在运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变异在前,选择在后”的思路。
系统学习(二)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释疑点) 基础知识·全面掌握(一)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单位。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_________,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3.基因频率
4.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1)原因:基因突变。(2)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3)可遗传变异的形成、特点和作用(4)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是由_________决定的。
5.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1.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_____后代的一群生物。2.隔离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1)新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2)结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_____条件。
(三)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1.实验原理: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_______。在实验室连续培养细菌时,如果向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_______有可能存活下来。2.方法步骤
3.注意事项实验结束后,应将耐药菌、培养基、纸片等进行高温灭菌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链教材资料·发展科学思维■————————1.(必修2 P112“知识链接”思考)染色体数目变异和结构的变异都能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吗?为什么?提示:都能。染色体数目变异必然引起染色体上基因数目的变化,进而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也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2.(必修2 P117“思考·讨论”发掘)通过地雀的形成过程,说明物种形成需要的环节。提示:(1)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出现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重难盲点·讲练疏通———————微点释解(一) 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判断——————1.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
2.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不同
[典例1] (2022·保定一模)图中A、B、C表示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存在地理隔离的三个地区,A地区某种群部分个体迁移至B、C地区(t1、t2表示不同的时期),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留居在A地区的甲种群基因库将保持稳定不变B.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这一条件C.t1时B、C两地区的种群遗传上的差异不可能是突变造成的D.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乙、丙是能适应各自环境的新物种
[解析] 因为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因素,留居在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但一定经过生殖隔离,B错误;由于环境条件差异较大且存在地理障碍,故t1时B、C两地区的种群遗传上的差异有可能是突变造成的,C错误;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乙、丙是能适应各自环境的新物种,D正确。[答案] D
[规律方法] 判断两种生物是否为同一物种(1)“新物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与原物种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和物种必须是可育的。如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均不可称为“物种”,因为它们均是“不育”的;而四倍体西瓜相对于二倍体西瓜则是“新物种”,因为它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子代(三倍体西瓜)不育,意味着二者间已产生生殖隔离,故已成为新物种。(2)判断方法:若可以自然交配,并且后代为可育后代,那么就是同一物种;若不能进行自然交配,或者交配繁殖出的后代为不可育后代,就为不同物种。
[对点练习]1.(2022·潍坊模拟)某山地的蜗牛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两个种群,若干年后,两个种群发生了明显的进化,而后山丘障碍消失,进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b1和c1间出现了地理隔离,二者之间也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B.c1到c2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C.d1和d2形态差别较大,所以二者之间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D.生物圈中物种的形成都必须经历这种长期的地理隔离
解析:山丘的形成将蜗牛分成了两个种群,b1和c1之间出现了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A错误;c1到c2的过程中种群发生了进化,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生殖隔离出现的标志是两种生物之间无法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而形态差别大的生物之间不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C错误;不经过地理隔离也可以形成新物种,如四倍体西瓜,D错误。答案:B
2.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解析:图示是物种形成的常见模式,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b、d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c是由a2演变而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由于b和d两个种群之间有地理隔离,有可能存在生殖隔离,故二者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C错误;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D错误。答案: B
————微点释解(二)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 (一)种群的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1.“定义法”求解基因频率(1)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
2.“公式法”求解基因频率(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和a为例)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即:PA=PAA+1/2PAa,Pa=Paa+1/2PAa3.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型频率(1)前提条件:a.种群非常大;b.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c.没有迁入和迁出;d.没有自然选择;e.没有突变。
(二)利用基因频率进行遗传概率计算1.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人类遗传病的患病概率的解题思路2.当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时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相关的规律总结以色盲为例,相关基因用B、b表示:(1)男性中相关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
应用:当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时,在雄性个体中,某一基因的频率等于该基因型的频率,求出了相关的基因型频率,就等于求出了基因频率。(2)人群中色盲基因的频率=男性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女性中色盲基因的频率(都约为7%)(3)色盲在男女性中发病率的关系
[典例2] (2022·南昌摸底)某昆虫成虫体色深色对浅色为显性,该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某地新迁入的种群中共2 000个个体,其中AA个体占25%,Aa个体占70%,种群中个体随机交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若没有突变、迁入和迁出等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中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60%B.子一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和亲代相同C.子一代中Aa的个体数量约为960个D.子一代中浅色成虫所占比例为16%
[解析] AA占25%,Aa占70%,可求得aa占5%,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25%+70%×1/2=60%,A正确;在没有突变、迁入和迁出,各种基因型个体存活率相等等条件下,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B正确;种群个体随机交配,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60%,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40%,Aa基因型频率=2×60%×40%=48%,但下一代数量不一定还是2 000个,故Aa的个体数量无法计算,C错误;子一代中的浅色成虫基因型为aa,概率为40%×40%=16%,D正确。[答案] C
[对点练习]3.(2022·武汉模拟)假设迁入某海岛的果蝇初始种群足够大且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中aa占1/100,每种基因型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果蝇初始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1B.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一代中A基因频率0.99C.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一代中Aa基因型频率占1.98%D.子一代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二代中,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均与子一代相等
解析:初始种群只有两种基因型,a基因频率=1/100=0.01,A基因频率为0.99,A错误;在没有突变、自然选择,也没有迁入和迁出的前提下,基因频率不改变,B正确;子一代Aa基因型频率为2×99%×1%=1.98%,C正确;除初始种群外,以后各代的基因型频率也不改变,D正确。答案:A
4.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那么,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A.1/88 B.1/22C.7/2 200 D.3/800
5.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果蝇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________。(2)随机从该种群中抽出100只果蝇,测得基因型AA(灰身)35只,Aa(灰身)60只,aa(黑身)5只,则A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aa个体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3)已知果蝇红眼与白眼为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白眼受隐性基因(b)控制,随机抽取雌雄果蝇各100只,其中测得雌果蝇中XBXB(红眼)30只,XBXb(红眼)60只,XbXb(白眼)10只,雄果蝇中XBY(红眼)60只,XbY(白眼)40只,则B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XbXb个体在雌性中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
解析:(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基因库。(2)根据定义可知,A基因的频率=(2×AA个体数+Aa个体数)/(2×抽取个体总数)×100%=(2×35+60)/(2×100)×100%=65%,aa个体的基因型频率=aa个体数/抽取个体总数×100%=(5/100)×100%=5%。(3)已知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定义可知,B基因的频率=(2×该基因雌性纯合子个体数+雌性杂合子个体数+雄性含该基因个体数)/(2×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100%=(2×30+60+60)/(2×100+100)×100%=60%,XbXb个体在雌性中的基因型频率=(10/100)×100%=10%。答案:(1)基因库 (2)65% 5% (3)60% 10%
系统学习(三)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固基点) 主干知识·记准理清(一)协同进化1.概念:指_________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2.类型(1)不同物种之间:如①某种兰花具有细长的花距→某种蛾类具有细长的吸管似的口器;②羚羊的奔跑速度加快→猎豹的奔跑速度加快。(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3.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_____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_____。4.结果:形成生物多样性。(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三个层次:_____ (基因)多样性;_____多样性;_________多样性。2.形成原因:__________。3.生物进化历程中的关键事件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_________,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加快了进化速度;生态系统的第三极——消费者的出现,使生态系统有更复杂的结构;生物的登陆改变着陆地环境。4.研究进化的主要依据:化石。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适应是_________的结果;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________提供进化的原材料,_________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_____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_________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2.中性突变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________,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__________的逐渐积累,而不是__________。3.间断平衡学说: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物种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交替出现的过程。
题点考法·练全练通1.大根兰是分布于我国云贵地区的一种完全异养型兰科植物。它的直接营养来源是菌根真菌。菌根真菌可以从邻近木本植物获取其光合产物,也可以分解枯木和残叶等,并将营养物质传递给兰科植物。由此无法推断出( )A.异养型兰科植物的间接营养来源是邻近植物B.异养型兰科植物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C.异养型兰科植物具有菌根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异养型兰科植物和菌根真菌在相互影响中协同进化
解析:由题干信息菌根真菌可以从邻近木本植物获取其光合产物并将营养物质传递给兰科植物可得知,异养型兰科植物的间接营养来源是邻近植物,A正确;生产者是属于自养型生物,异养型兰科植物是消费者,B错误;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异养型兰科植物具有菌根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菌根可帮助植物吸收养分,而真菌也依靠植物的有机物生长,故异养型兰科植物和菌根真菌在相互影响中协同进化,D正确。答案:B
2.(2022·黄冈模拟)黑腹裂籽雀是一种非洲雀,同一种群中其喙的宽度呈双峰分布,两种类型的喙在处理不同种莎草种子(它们的主要食物)的效率上有差异:宽喙鸟善于处理硬种子,而窄喙鸟能更有效地处理软种子。宽喙和窄喙之别是由单个等位基因的差异造成的。而中等大小喙的个体的鸟存活至成年的比例要低于宽喙鸟和窄喙鸟。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22课生物的进化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相互垂直,涂布器,不含抗生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7单元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第3讲生物的进化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3讲生物的进化,考点一,考点三,考点二,胚胎学,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物种不变论,黑猩猩,酵母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21讲生物的进化课件,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C,答案D,2方法步骤,物种形成的方式,答案B,续上表,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