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课堂互动探究案4生物的进化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课堂互动探究案4生物的进化课件第1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课堂互动探究案4生物的进化课件第2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课堂互动探究案4生物的进化课件第3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课堂互动探究案4生物的进化课件第4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课堂互动探究案4生物的进化课件第5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课堂互动探究案4生物的进化课件第6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课堂互动探究案4生物的进化课件第7页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课堂互动探究案4生物的进化课件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课堂互动探究案4生物的进化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课堂互动探究案4生物的进化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自主预习案,课堂互动探究案,素能目标★考向导航,遗物或生活痕迹,生物进化,原始的共同祖先,由低等到高等,形态和结构,同源器官,共同的原始祖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的进化
    课前自主预习案
    课堂互动探究案
    课前自主预习案
    素能目标★考向导航
    知识点一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1)化石的概念: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        等,是研究    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2)生物化石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生物的化石在地层里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在越早形成的地层中出现的生物结构越   、越  ,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出现的生物结构越   、越   。(3)意义:①证实了生物是由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②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      、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生物进化
    简单
    低等
    复杂
    高等
    原始的共同祖先
    由低等到高等
    2.比较解剖学证据(1)概念: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     的一门学科。(2)事实证据①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人的上肢都是      。②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       演化而来的。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    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    ,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意义:为生物是否有    寻找证据。
    形态和结构
    同源器官
    共同的原始祖先
    不同环境
    生活环境
    共同祖先
    3.胚胎学证据(1)概念:胚胎学是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     过程的学科。(2)事实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    。②人和其他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3)意义: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    的观点。4.细胞水平的证据(1)事实证据①当今生物有许多共同   。比如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    等。(2)意义:支持了生物有    的论点。
    形成和发育
    鳃裂和尾
    共同祖先
    特征
    结构基础
    共同祖先
    5.分子水平的证据(1)事实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2)意义①揭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    。②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    ,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    。
    原始祖先
    远近
    顺序
    知识点二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1.适应的含义(1)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   。(2)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      。2.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但又是    。
    功能
    生存和繁殖
    相对的
    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主要内容①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    来的。②各种生物的      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③适应的形成是由于    和     。(2)意义①彻底否定了     。②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肤浅的解释了     。
    进化
    适应性特征
    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
    物种不变论
    适应的形成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
    过度繁殖
    遗传变异
    生物进化的原因
    遗传变异
    个体水平
    隔离
    (2)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发展①研究水平:从   水平深入到   水平。②研究结果:认识到      的本质。③研究对象:从以    为单位发展到以    为基本单位。④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性状
    基因
    遗传和变异
    生物个体
    种群
    自然选择
    知识点三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一、种群和种群基因库1.种群的含义和特点(1)含义①范围:    。②组成:    生物的    个体。(2)特点①不是      在一起。②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      传给后代。
    一定区域
    同种
    全部
    机械地集合
    各自的基因
    2.基因库与基因频率
    全部个体
    全部基因
    基因库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等位基因
    有性生殖
    基因型
    相对
    生存环境
    突变频率
    随机性
    不定向性
    生物进化
    三、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1.原因:不断淘汰具有    的个体,选择保留具有    的个体。2.选择的对象(1)直接作用对象:个体的    。(2)最终选择的对象:决定表型的    。3.选择的结果(1)生物性状方面: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不断进化。(2)基因方面:种群    会发生    改变。
    不利变异
    有利变异
    表型
    基因
    基因频率
    定向
    知识点四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一、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     并且产生    后代的一群生物。二、隔离及其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1.隔离:(1)含义:     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    的现象。(2)常见类型
    相互交配
    可育
    不同群体间
    自由交流
    不同物种
    相互交配
    可育的后代
    同一种
    基因交流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1)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2)结论:    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突变
    基因重组
    基因交流
    食物
    栖息条件
    基因频率
    基因库
    隔离
    知识点五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一、协同进化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3)“收割理论”:①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    的物种。②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    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    。
    细长的吸管似的
    加快
    加快

    绝对优势
    物种多样性
    2.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协同进化
    好氧
    厌氧
    光合
    3.协同进化(1)含义:不同    、生物与      在相互影响中不断      。(2)结果: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    ,丰富多彩的基因库,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     。
    物种之间
    无机环境之间
    进化和发展
    物种
    生态系统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     →      。2.形成原因:生物的进化。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1.观点1:大量的基因突变是    ,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的逐渐积累,而不是     。2.观点2: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种群     与      交替出现的过程。3.影响广泛的观点:以       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化石
    中性的
    中性突变
    自然选择
    长期稳定
    迅速形成新种
    自然选择学说
    基能过关——问题化一、判一判(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一)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生物的遗物或生活痕迹可能形成化石。(必修2 P100正文)(  )2.有共同祖先的生物个体在形态结构上没有差异。(必修2 P102正文)(  )3.蝙蝠的翼与人的上肢是同源器官,说明他们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必修2 P102正文)(  )4.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代谢方面的共同特征就越多。(必修2 P104正文)(  )5.DNA中的碱基序列相似程度越大,生物的亲缘关系可能越近。(必修2 P104正文)(  )

    ×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生活在同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是一个种群。(必修2 P110正文)(  )2.一个种群中的雌雄个体可以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遗传给后代。(必修2 P110正文)(  )3.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生物适应性变异的产生。(必修2 P112正文)(  )4.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必修2 P114正文)(  )5.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必修2 P114正文)(  )
    ×

    ×
    ×

    6.某种抗生素被长期使用后药效下降,是由于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生对药物有抗性的变异。(必修2 P115探究·实践)(  )7.交配后能产生后代的一定是同一物种。(必修2 P116正文)(  )8.种群间的地理隔离可阻止基因交流,但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必修2 P116正文)(  )9.没有地理隔离也可形成新物种。(必修2 P116正文)(  )10.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种个体间无法交配,不能产生后代的现象。(必修2 P116正文)(  )
    ×
    ×


    ×
    11.若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必修2 P111正文)(  )1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控制同一性状的全部等位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必修2 P111正文)(  )13.杂合子连续自交,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必修2 P111思考·讨论)(  )14.杂合子连续自由交配,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必修2 P111思考·讨论)(  )
    ×
    ×

    ×
    (三)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猎豹与羚羊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实现协同进化。(必修2 P119正文)(  )2.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必修2 P121正文)(  )3.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必修2 P121正文)(  )4.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必修2 P121正文)(  )5.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就是生物对环境影响的结果。(必修2 P121正文)(  )6.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必修2 P123正文)(  )

    ×
    ×

    ×

    (四)实验 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1.在实验室连续培养细菌时,如果向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耐药菌可能存活下来。(必修2 P115探究·实践)(  )2.存活下来的耐药菌是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必修2 P115探究·实践)(  )3.培养基上纸片附近出现的抑菌圈是细菌分解培养基导致的。(必修2 P115探究·实践)(  )4.在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存在抗药性的细菌。(必修2 P115探究·实践)(  )5.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要多重复几次并求抑菌圈直径的平均值。(必修2 P115探究·实践)(  )6.实验结束后,应将耐药菌、培养基、纸片等进行高温灭菌处理。(必修2 P115探究·实践)(  )

    ×
    ×



    二、连一连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内容
    三、议一议【教材易漏拾遗】1.[必修2 P102图6-3]下图表示三种脊椎动物的前肢和人的上肢骨骼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与人的上肢相比,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而且排列顺序也基本一致,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四种前(上)肢内部结构模式非常一致,但功能迥异,外形差别也很大,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脊椎动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也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2.[必修2 P103思考·讨论拓展]细胞色素c是细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种蛋白质,约有104个氨基酸,据测算,它的氨基酸序列每2 000万年才发生1%的改变。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如下表所示:
    (1)根据上表分析可得出: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最远的是    。 (2)本实验说明氨基酸的差异越小,物种间的      ,氨基酸的差异越大,物种间的      。 (3)这些生物的细胞色素c在化学结构上的相似性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黑猩猩
    酵母菌
    亲缘关系越近
    亲缘关系越远
    这些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
    3.[必修2 P110正文拓展]为什么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提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研究生物的进化时仅仅研究个体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4.[必修2 P114正文拓展]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什么?自然选择作用的直接对象、间接对象、根本对象分别是什么?  
    提示: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自然选择作用的直接对象是生物个体的变异性状(表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生物个体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5.[必修2 P119图6-12拓展]思考羚羊跑得快这一适应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羚羊中本来就有跑得快和跑得慢的个体,在猎豹追逐羚羊过程中,跑得慢的羚羊会被猎豹捕食吃掉,跑得快的羚羊(有利变异个体)得到生存和繁殖的优势。代代繁殖后,群体中跑得快的羚羊越来越多,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形成了跑得快这一适应性特征。
    6.[必修2 P115探究·实践拓展]若不需要定量检测细菌的耐药性大小,只需要筛选出耐药的细菌,实验思路是怎样的? 
    提示:将稀释一定倍数的菌液直接涂布到含一定浓度抗生素的培养基上,将长出的菌落挑出,即耐药菌。
    课堂互动探究案
    考点一 生物进化的证据任务1 完善其他进化证据的比较
    共同的原始祖先
    共同的祖先
    共同的祖先
     
    共同的祖先
    任务2 完善教材中能说明生物有共同祖先的其他证据(1)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2)遗传信息传递都遵循    。(3)遗传信息传递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4)生物都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子。(5)具有生命系统的细胞都具有生物膜系统(如细胞膜),且细胞膜都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DNA
    中心法则
    1.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应用
    2.地层中有大量化石
    3.比较解剖学证据
    考向一 化石在生物进化中的研究应用1.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是(  )A.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里按一定的顺序出现B.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初期非常相似C.脊椎动物具有结构相似的器官D.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解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答案:A
    2.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晚得多,由此可知(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B.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C.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D.物种B一定从物种A进化而来
    解析:根据进化论,B化石在A化石之前,相对来说,A的结构肯定比B复杂,但是A是否由B进化而来,取决于他们的亲缘关系。
    答案:B
    3.对不同地层中生物化石的研究表明,在古生代早期,海生的藻类植物繁盛,到了古生代中期,原始陆生植物出现,到古生代晚期,蕨类植物繁盛,裸子植物出现,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并在中生代晚期出现了被子植物。上述现象不能说明的生物进化事实是(  )A.生物进化方向是由水生到陆生B.藻类植物是原始低等的植物类群C.被子植物是高等的植物类群D.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都是由藻类植物直接进化而来的
    解析:由题意可知,从古生代早期、中期到晚期的植物有从水生到陆生的特点。最早期的是藻类植物,所以最低等;最晚期的是被子植物,所以最高等;不能看出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与藻类植物之间的进化关系。
    答案:D
    考向二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其他方面的证据4.[2023·烟台模拟]20世纪70年代,生物学家开始通过比较不同生物RNA、DNA的核苷酸序列来说明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这属于证明生物进化的(  )A.胚胎学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C.分子生物学证据 D.古生物化石证据
    解析:RNA、DNA是生物大分子,生物学家开始通过比较不同生物RNA、DNA的核苷酸序列来说明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属于证明生物进化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答案:C
    5.下列关于基因序列比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基因序列指的是基因中的碱基序列B.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同一类基因(如血红蛋白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可以得知它们的亲缘关系远近C.比较猪的胰岛素基因和人的胰高血糖素基因序列也可以了解人与猪的亲缘关系远近D.必须先将不同生物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序,才能将基因中的遗传信息进行比较
    解析:人类的胰岛素基因和胰高血糖素基因的碱基序列也不相同,所以比较猪的胰岛素基因和人的胰高血糖素基因的碱基序列不能说明它们亲缘关系的远近。
    答案:C
    6.科学家通过比较与现代马相似的动物的骨骼化石,以及它们的生存时期(如图所示),认为它们是现代马的祖先。不能直接从图中获得的进化证据是(  )A.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  B.足趾个数逐渐减少C.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 D.遗传物质基本相同
    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得出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足趾个数逐渐减少、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遗传物质DNA是分子水平的证据,不能直接从题图中获得遗传物质基本相同的进化证据。
    考点二 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 任务1 “归纳法”比较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个体
    生存斗争
    种群
    基因频率
    基因重组
    隔离
    变异
    自然选择
    多样性
    任务2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原理分析
    生存斗争
    遗传
    基因频率
    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有关的2个误区(1)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不利变异遭到淘汰,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使整个种群抗药性增强,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2)把物种误认为种群: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内的各个个体必须属同一物种。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考向一 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1.[2023·青岛模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性的,但这种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这就是适应的相对性。下面体现生物适应相对性的是(  )A.狐假虎威  B.莺歌燕舞C.作茧自缚 D.螳螂捕蝉
    解析:作茧自缚指蚕吐丝结茧,把自己包在里面,在一定情况下保护自己,但在一定情况下造成自我束缚,体现了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答案:C
    2.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进行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的身体产生了定向的变异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抗药性
    解析: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野兔的保护色是长期与鹰生存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鹰锐利的目光同样是与野兔长期斗争过程中形成的,野兔不具有保护色便容易被鹰吃掉,鹰没有锐利的目光就不易发现野兔,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野兔的保护色和鹰的锐利目光就形成了,C正确;即使无农药,害虫也可以产生抗药性的变异,这一性状并非由农药引起,D错误。
    答案:C
    考向二 现代进化理论基础知识的考查3.[2023·菏泽模拟]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无关C.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D.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一定会导致种群的进化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基因型频率改变不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所以不一定会导致种群进化。
    答案:A
    4.[海南卷]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解析:基因自发突变率虽然低,却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不同,表现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因此对环境的适应性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B正确;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的适应性,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则可能不起选择作用,种群基因频率不变,C正确;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才有基因交流,所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群落,D错误。
    答案:D
    考向三 以案例分析考查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和应用5.[江苏卷]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pen基因突变后形成了抗药靶位点,A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基因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属于同一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6.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解析:抗生素对细菌只起选择作用,并非由其导致突变,变异在前,选择在后,A错误;细菌是否变异与是否接触过抗生素无关,B正确;病菌的耐药性与免疫球蛋白是否存在无关,C错误;耐药菌的形成是基因突变所致,与是否接种疫苗无关,D错误。
    答案:B
    考点三 物种形成、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任务1 协同进化的类型
    海葵和寄居蟹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猎豹和斑马
    黏液病毒和兔子
    水稻和稗草
    厌氧
    好氧
    任务2 物种形成三个环节的关系图
    自然选择
    基因频率
    地理
    基因库
    生殖
    任务3 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的过程
    多个小种群
    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任务4 “图解法”把握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
    任务5 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
    基因频率
    物种
    不一定


    任务6 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
    遗传
    物种
    生态系统
    1.必明的两个“不等于”(1)突变≠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DNA分子的基因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2)隔离≠生殖隔离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可导致物种的形成:①只有地理隔离而没形成生殖隔离,可能产生亚种,但没有产生新物种。②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③生殖隔离有三种情况:不能杂交;杂交后代不能存活;杂交后代存活但不育。
    2.对物种和进化的判断技巧(1)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2)判断种群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其基因频率是否发生了变化,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则种群没有发生进化。3.与物种形成有关的两个“不一定”(1)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2)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变化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②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
    考向一 物种形成过程的考查1.[2023·潍坊模拟]某山地的蜗牛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两个种群,若干年后,两个种群发生了明显的进化,而后山丘障碍消失,进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b1和c1间出现了地理隔离,二者之间也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B.c1到c2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C.d1和d2形态差别较大,所以二者之间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D.生物圈中物种的形成都必须经历这种长期的地理隔离
    答案:B
    解析:山丘的形成将蜗牛分成了两个种群,b1和c1之间出现了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A错误;c1到c2的过程中种群发生了进化,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生殖隔离出现的标准是两种生物之间无法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而形态差别大的生物之间不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C错误;不经过地理隔离也可以形成新物种,如四倍体西瓜,D错误。
    2.某一小岛上的野兔原种种群由于某种原因造成部分个体分别迁移到了两个其他的小岛上。如图表示野兔原种进化的过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新物种1与新物种2基因库不同B.由野兔原种形成新物种显示了物种形成的一种方式,即经过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C.图中X、Y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Z仅表示自然选择过程D.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C
    解析:新物种1与新物种2可能是同一物种,也可能不是同一物种;图中显示了经过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的方式;种群产生不同性状是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有利性状个体保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X、Y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Z表示若干次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在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考向二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3.[2023·日照模拟]科研人员调查某地不同植物花冠筒的深度与昆虫口器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吸食不同深度花冠筒花蜜造成的B.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C.各种昆虫口器长度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D.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答案:A
    解析: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昆虫与具花冠筒的植物协同进化的结果,A错误;通过图示可知,不同口器长度的昆虫可取食对应花冠筒长度的植物花蜜,因此,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B正确;各种昆虫口器长度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正确;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4.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不能推断出(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答案:C
    解析:病毒感染兔种群,兔子中抗性较强的个体会保留下来,抗性较弱的个体会死亡,病毒感染确实对兔种群的抗性起了选择作用;毒性过强的病毒容易导致宿主的死亡,没有宿主病毒也不可能长期大量增殖存在;毒性过强或者毒性过弱都不利于彼此维持寄生关系而长期存在,中毒性病毒的比例升高并非是兔抗病毒能力下降而是一个长期相互选择、协同进化的结果;蚊子充当了病毒和宿主之间的媒介,在二者的协同进化中发挥了作用。
    考向三 综合考查生物进化、物种形成及生物的多样性5.[北京卷]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由于豹与豹之间的基因组成存在差异性,因此随着F区豹种群密度的增加,其遗传多样性增加,A正确;题干中没有关于十年后F区中豹种群性别比例的相关描述,无法确认其性别比例的变化,B错误;丰富度为群落特征,而豹群为种群,种群数量增加,没有改变丰富度,C错误;引入T区的豹后,引入的雌豹与F区的雄豹交配,产生后代,且种群数量在增加,由此推出致病基因频率下降,D错误。
    6.[2023·临沂期中]图中a、b、c表示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存在地理隔离的三个地区,a地区某种群部分个体迁移至b、c地区(t1、t2表示不同时期),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留居在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将发生改变B.乙、丙两物种的形成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C.乙、丙新物种的形成是两地不同自然环境选择的结果D.乙、丙新物种的形成是甲、乙、丙物种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D
    解析:留居在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因为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因素,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A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而b、c区域存在地理隔离,说明乙、丙两物种的形成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B正确;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c两区域环境不同,对种群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选择结果,C正确;图中a、b、c表示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存在地理隔离的三个地区,故乙、丙新物种的形成不是甲、乙、丙物种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
    考点四 聚焦种群基因频率计算的相关题型 任务1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比较
    等位基因数
    基因型
    基因频率
    基因型
    基因
    任务2 如何求算基因频率(1)已知调查的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A、a为基因,AA、Aa、aa为三种基因型个体数)
    2AA+Aa
    2aa
    (2)已知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设有N个个体的种群,AA、Aa、aa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n3,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用PAA、PAa、Paa表示,则:由以上公式可以得出下列结论:①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而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②某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PAA
     
    Paa
     
    任务3 性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p为XA的基因频率,q为Xa的基因频率,N为个体数)
    1.几个重要概念的关系: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
    2.特别提醒(1)根据公式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如果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就不必考虑性别问题,特别是在理想条件下,若符合哈代—温伯格定律,可以直接代入公式进行计算。(2)只要群体不发生变化,自由交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自交,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3.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型频率(1)前提条件:①种群非常大;②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③没有迁入和迁出;④没有自然选择;⑤没有基因突变。(2)计算公式: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时(A、a),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p+q=1,则基因型AA的频率=p2,基因型Aa的频率=2pq,基因型aa的频率=q2,且p2+2pq+q2=1。
    考向一 已知个体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1.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在无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A.30%,21%  B.30%,42%C.70%,21% D.70%,42%
    解析:亲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55%+(1-55%-15%)×1/2=70%,在无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亲代和子代的基因频率相同,故F1中A的基因频率=70%,a的基因频率=3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的基因型频率=2×70%×30%=42%,D正确。
    答案:D
    2.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答案:B
    解析:因该果蝇种群长期保持vv的基因型频率为4%,由此算出v的基因频率为0.2,V的基因频率为0.8,进而计算出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前,vv基因型的果蝇有0.04×20 000=8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2×0.8×0.2×20 000=6 4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0.8×0.8×20 000=12 800只。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后,v基因频率为(800×2+6 400)/(40 000×2)=0.1,V的基因频率为1-0.1=0.9,A正确、B错误;Vv、vv基因型的果蝇的数目不变,而该种群个体总数增加一倍,所以Vv、vv的基因型频率均降低50%,C、D正确。
    考向二 已知隐性个体的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3.[经典模拟]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是(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60%、A的基因频率为40%,AA个体占16%、Aa个体占48%、aa个体占36%,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的百分比:40%×40%=16%,aa个体的百分比:60%×60%=36%,Aa个体的百分比为48%,A的基因频率:16%+48%×1/2=40%。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16%+48%×1/4=28%,aa个体的百分比:36%+48%×1/4=48%,Aa个体的百分比:1/2×48%=24%,A的基因频率:28%+1/2×24%=40%。
    4.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兔群中雌兔基因型频率为FF(30%)、Ff(60%)、ff(10%);雄兔基因型频率为FF(20%)、Ff(40%)、ff(40%)。假设随机交配,且后代生活力一致,则子代中(  )A.基因型频率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B.Ff基因型频率为48%C.F基因频率雌雄兔均为50%D.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相同
    答案:C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随机交配,且子代生活力一致,则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即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A、D错误;雌兔中F的基因频率为30%+60%×1/2=60%,f=40%,雄兔中F的基因频率为20%+40%×1/2=40%,f=60%,随机交配后,子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子代中Ff的基因型频率为60%×60%+40%×40%=52%,B错误;在子代中,F基因频率在雌兔、雄兔中均为50%,C正确。
    考向三 X染色体上的基因频率计算5.某生物兴趣小组抽样调查的200人中,各种基因型和人数情况如下表所示,则这200人中,Xb的基因频率为(  )A.85% B.30% C.20% D.15%
    解析:每个女性基因型中B或b基因共两个,男性基因型中只有一个B或b基因。则Xb的数量是(14+8×2+30)=60,XB和Xb的数量为(78×2+14×2+8×2+70+30)=300,故Xb的基因频率为60/300×100%=20%。
    答案:C
    6.[2023·安阳模拟]调查某校学生中关于某种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该校学生中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6%、8%   B.92%、8%C.78%、92%   D.8%、92%
    答案:B
    考向四 已知基因频率求基因型频率7.[安徽卷]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可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A.75%   B.50%C.42%  D.21%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在理想情况下合并为一个种群,两个种群的大小相同,再根据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可知合并后的种群的A基因频率为70%,a基因频率为30%,再根据平衡定律可知下一代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C正确。
    考向五 综合计算的考查8.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替换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12%C.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家蝇神经细胞膜上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替换的结果;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2%+1/2×20%=12%;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不能推断出抗性基因突变率的大小关系;自然选择可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种群
    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生物多样性
    [长句应答必备]1.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2.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3.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的利害性取决于生物所生存的环境。4.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5.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使两种生物协同进化。6.生物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等级选考研考向]1.[2023·浙江1月]太平洋某岛上生存着上百个蜗牛物种,但同一区域中只有少数几个蜗牛物种共存。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不同蜗牛物种之间外壳相似性高,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不同蜗牛物种之间外壳相似性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岛上蜗牛物种数就是该岛的物种多样性B.该岛上所有蜗牛的全部基因组成了一个基因库C.同一区域内的不同蜗牛物种具有相似的外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仅有少数蜗牛物种生存在同一区域是种间竞争造成生态位重叠的结果
    答案:C
    解析:该岛上蜗牛物种数是指该岛上蜗牛的物种数目,而该岛的物种多样性是指该岛上物种的数目,A错误;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该岛上所有蜗牛不是同一物种,它们的全部基因不能组成一个基因库,B错误;仅有少数蜗牛物种生存在同一区域是种间竞争造成生态位分化的结果,D错误。
    2.[2022·辽宁卷]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许多水稻新品种,增加了水稻的遗传多样性B.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序列高度相似,说明人类从黑猩猩进化而来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类型和适应方式的增多D.生物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B
    解析: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许多水稻新品种,增加了水稻的基因型,即增加了水稻的遗传多样性,A正确;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只能表明人类和黑猩猩的较近的亲缘关系,由于客观环境因素的改变,黑猩猩不能进化成人类,B错误;新物种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适应环境,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生物类型和适应方式增多,C正确;生物与生物之间有密切联系,自然界中的动物和其他动物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3.[2022·江苏卷]在某生态系统中引入一定数量的一种动物,以其中一种植物为食。该植物种群基因型频率初始态状时为0.36AA、0.50Aa和0.14aa。最终稳定状态时为0.17AA、0.49Aa和0.34aa。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  )A.该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个体存活能力很弱,可食程度很高B.随着动物世代增多,该植物种群基因库中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C.该动物种群密度最终趋于相对稳定是由于捕食关系而非种内竞争D.生物群落的负反馈调节是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答案:D
    解析:由题干分析可知,aa基因型频率由0.14上升至0.34,说明该植物种群中基因型aa个体存活能力很强,A错误;从引入(0.36×1+0.5×1/2=0.61)到达到稳定(0.17×1+0.49×1/2=0.415)A的基因频率逐渐减小,B错误;该动物种群密度最终趋于相对稳定受捕食关系和种内竞争共同影响,C错误;生物群落的负反馈调节是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
    4.[2022·北京卷]人与黑猩猩是从大约7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据此不能得出(  )A.这种差异是由基因中碱基替换造成的B.两者共同祖先的血红蛋白也有α链C.两者的血红蛋白都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D.导致差别的变异发生在黑猩猩这一物种形成的过程中
    答案:D
    解析: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可能是由基因中碱基替换造成的,A不符合题意;人与黑猩猩是从大约7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推测两者共同祖先的血红蛋白也有α链,B不符合题意;人与黑猩猩都能正常生存,两者的血红蛋白都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C不符合题意;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这属于基因突变,突变可以发生在任何生物的任何生长发育过程,D符合题意。
    5.[2022·海南卷]匍匐鸡是一种矮型鸡,匍匐性状基因(A)对野生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某鸡群中野生型个体占20%,匍匐型个体占80%,随机交配得到F1,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F1中匍匐型个体的比例为12/25B.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较高C.F2中野生型个体的比例为25/49D.F2中A基因频率为2/9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因此匍匐型个体Aa占80%,野生型个体aa占20%,则A基因频率=80%×1/2=40%,a=60%,子一代中AA=40%×40%=16%,Aa=2×40%×60%=48%,aa=60%×60%=36%,由于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所以子一代中Aa占(48%)÷(48%+36%)=4/7,A错误;由于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因此每一代都会使A的基因频率减小,故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较低,B错误;子一代Aa占4/7,aa占3/7,产生的配子为A=4/7×1/2=2/7,a=5/7,子二代中aa=5/7×5/7=25/49,由于AA=2/7×2/7=4/49致死,因此子二代aa占25/49÷(1-4/49)=5/9,C错误;子二代aa占5/9,Aa占4/9,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4/9×1/2=2/9,D正确。
    6.[2022·河北卷]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取食内部叶片,不会受到毒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B.影响乌凤蝶对香豆素降解能力的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C.为防止取食含有强毒素的部分,织叶蛾采用卷起叶片再摄食的策略D.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由于基因突变等变异,乌凤蝶中存在对香豆素降解能力强和降解能力弱的个体,香豆素可将降解能力强的个体选择并保存下来,故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A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B正确;分析题意可知,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织叶蛾能将叶片卷起可减少紫外线引起的香豆素含量增加,该行为是香豆素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而非织叶蛾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C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物的香豆素防御体系和昆虫的避免被毒杀策略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7.[2022·浙江1月选考]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陆地蜗牛和很多不能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C.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D.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地理隔离导致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据题干“某高山……新物种”,推测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间不能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C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D正确。
    8.[2022·广东卷]白车轴草中有毒物质氢氰酸(HCN)的产生由H、h和D、d两对等位基因决定,H和D同时存在时,个体产HCN,能抵御草食动物的采食。如图示某地不同区域白车轴草种群中有毒个体比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B.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种群的进化C.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h的基因频率更高D.基因重组会影响种群中H、D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草食动物能采食白车轴草,故草食动物是白车轴草种群进化的选择压力,A正确;分析题中曲线可知,从市中心到市郊和乡村,白车轴草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增加,说明城市化进程会影响白车轴草的进化,B正确;与乡村相比,市中心种群中产HCN个体比例小,即基因型为D_H_的个体所占比例小,d、h基因频率高,C正确;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不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D错误。
    9.[2022·浙江6月选考]由欧洲传入北美的耧斗菜已进化出数十个物种。分布于低海拔潮湿地区的甲物种和高海拔干燥地区的乙物种的花结构和开花期均有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两种耧斗菜的全部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B.生长环境的不同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C.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若将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也不易发生基因交流
    答案:A
    解析: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甲、乙两种耧斗菜是两个物种,不属于同一种群,A错误;生长环境的不同导致自然选择的方向有所差异,有利于耧斗菜进化出不同的物种,B正确;甲、乙两种耧斗菜花结构的显著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甲、乙两种耧斗菜种植在一起,因为开花期有显著差异,故不易发生基因交流,D正确。
    10.[2022·湖南卷]稻蝗属的三个近缘物种①日本稻蝗、②中华稻蝗台湾亚种和③小翅稻蝗中,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为探究它们之间的生殖隔离机制,进行了种间交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精子传送率是指受精囊中有精子的雌虫占确认交配雌虫的百分比A.实验结果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B.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②和③之间可进行基因交流
    答案:D
    解析:由表格中的交配率的结果可知,表明近缘物种之间也可进行交配,A正确;已知①与②、①与③的分布区域有重叠,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但从交配率和精子传送率来看,说明生殖隔离与物种的分布区域是否重叠无关,B正确;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②和③之间②与③的分布区域不重叠,故存在地理隔离;两者属于两个近缘物种,表中②×③交配精子传送率100%,即使交配成功,由于存在生殖隔离,也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
    [国考真题研规律]11.[全国卷Ⅰ,29节选]回答下列问题:回答下列问题:(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地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协同进化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相关课件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生物技术与工程课堂互动探究案5胚胎工程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生物技术与工程课堂互动探究案5胚胎工程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自主预习案,素能目标★考向导航,早期胚胎发育,胚胎早期发育,有丝分裂,各种组织,胎膜和胎盘,超数排卵,桑葚胚或囊胚,课堂互动探究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生物技术与工程课堂互动探究案4动物细胞工程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生物技术与工程课堂互动探究案4动物细胞工程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自主预习案,素能目标★考向导航,基本过程,胰蛋白酶,2制备过程,B淋巴细胞,选择培养,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MⅡ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课堂互动探究案3人类遗传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课堂互动探究案3人类遗传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自主预习案,课堂互动探究案,素能目标★考向导航,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家族病史,传递方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