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气候的形成及其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 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32 次下载
- 4.1《陆地水体及其关系》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32 次下载
- 4.2《世界洋流的分布与影响》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34 次下载
- 4.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34 次下载
-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课件+教学设计 课件 32 次下载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质教学课件ppt
展开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核心素养目标:1.结合示意图,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综合思维)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地理实践力)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地名是人们赋予不同地理实体的文化符号,其产生和演变既受自然环境制约,又为当地文化所影响。山西省大同市的村名,按其语源类型可分为自然类和人文类。自然类地名语源类型总共被用到3170处,其中包括方位833处、地形1160处、形态339 处、水文197 处、其他641处。在地形类村名中,数量较多的用字有沟、岭、湾、峪和山等,约占村名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用“沟”的村名数量有437处,此外还有用浦、谷、台、坪、石、洼、洞、滩、川等字的。
探索 村名与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
想一想:为什么大同市的地形类村名的数量较多?说明大同市的地形特点。
原因:大同市地形类村名的数量较多与大同所处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受侵蚀、地面支离破碎、沟谷众多的地貌特点相符合。地形特点:大同西北部有阴山山脉和吕梁山脉,东南部有太行山脉。桑干河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市,形成周围高、中间低、两山夹一川的槽型盆地。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想一想:说出图片中体现出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组成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
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想一想: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3.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
想一想: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探究活动1:气候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
① 气候对植被的影响
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中找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并说出其对应的景观类型。
② 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气候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塑造地貌的动力不同。
填逻辑关系图,说明黄河、长江部分水文特征与气候的关系。
④ 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想一想:说出黑土和红壤哪个更肥沃?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形成有机质含量丰富的肥沃黑土;在湿热条件下,发育肥力较低的酸性红壤
(阳坡光照强;阴坡光照弱)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随高度升高气温降低)
⑥ 地貌对生物和土壤的影响
由于地貌不同,形成的气候不同,造成植被和土壤的差异。请根据图片信息,判断哪张图片是迎风坡?
小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影响,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9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洪堡把自然地理环境看成一个整体。根据实地考察,他对不同区域、不同地理环境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地理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上和区域上的联系。根据对大量实地考察资料的分析,他论证了植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与气候的关系;首创了世界等温线图,研究了气候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这些研究成为近代气候学研究的开端。 洪堡的贡献为自然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奠定了基础。从此,自然地理学由单一的、表象的、静态的自然地理成分和现象的研究走向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的、内在的和动态的研究。
阅读 从自然地理要素到自然地理环境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 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近40年大气中CO2浓度的变化
想一想:全球变暖是如何体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探究活动2:全球变暖是如何体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想一想:全球变暖的原因?
全球变暖是如何体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全球变暖现象体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3)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了单个自然地理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1、生产功能(指共同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概念: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特征:各自然环境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环境拥有此功能
2、稳定功能(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大气本身不具备这一能力
例如:大气中CO2的含量长期保持稳定。
CO2含量的相对稳定
把碳保存在植物体及土壤中
CO2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
读资料思考藏羚羊的数量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基本稳定?
大约从 4 000 万年前青藏高原逐渐隆升、到2 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初步形成,在300万~400万年前青藏高原整体强烈上升,一直隆升到现在平均4000多米的高度。 青藏高原隆起使这一区域的平均气温不断下降,海洋气流对该区域地表的影响逐渐减弱,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干寒环境。研究表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藏高原还普遍分布着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随着海拔的升高,高原上的温度和湿度不断降低,目前,青藏高原60%以上面积覆盖着冰川冻土,这是高寒区最典型的表现。 青藏高原的强烈上升形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喜马拉雅运动也导致了秦岭的不断抬升,秦岭成为横豆第二级阶梯中部的高山屏障,也就造成了南方和北方的地域分异。 青藏高原的抬升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早在欧亚大陆形成之初,当时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季风环流已经存在,但远不及现代季风的强度和影响范围。进入第四纪后,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把西风带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脉向东流动、明显加强了西南季风;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向东流动、从而加强了由于海陆分布引起的偏北季风。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蒙古高原、西伯利亚一带在冬季不容易受到暖气流的影响,冷空气因而有机会积聚,形成强盛的冷高压;夏季位于青藏高原以南的印度次大陆受地形屏障,受不到北方冷空气的影响,热低压因而得以长期保存。 随着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了大面积的高山冰川,成为大河的源头。此后,长江和黄河冲积形成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
阅读 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不仅改变了海陆分布,形成高原本身的自然面貌,还直接控制了季风的形成、并改变了我国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奠定了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的基本格局,甚至对全球环境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想一想: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有何意义?
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预测、自然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秘鲁西海岸荒漠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尝试用示意图表示其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案例研究:南美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安第斯山脉纵贯南北直抵西海岸
秘鲁西海岸荒漠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3.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表现(1)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3)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了单个自然地理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2.意义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1.图中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分别是( )A.地形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B.土壤 生物 大气 水文 地形C.土壤 地形 水文 大气 生物D.生物 地形 大气 水文 土壤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此完成2~3题。2.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较少 B.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剧烈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瘠薄3.青海、内蒙古、甘肃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植被破坏,环境恶化,反映了( )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 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 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将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1944年美国科学家在圣马太岛放养了29只驯鹿,由于无天敌,环境好,10年后达到1 000只,20年后达到6 000只,又过了三年只剩下42只。这一变化体现的自然地理环境功能是( )A.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C.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功能 D.“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 下图中,左图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相互关系,右图为我国内陆某地自然景观。读图,回答5~6题。5.左图中若a处形成化石,b处形成右图所示地理景观,则( )A.甲表示大气圈,乙表示生物圈B.乙表示生物圈,丙表示大气圈C.甲表示大气圈,乙表示岩石圈D.乙表示岩石圈,丙表示生物圈6.右图景观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有( )①气候大陆性强,干旱、降水少 ②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③风力侵蚀显著,流水侵蚀微弱 ④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读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图,完成下列问题。(1)在右侧未被破坏的雨林中,物质可以________不止,森林资源得到不断________,注入土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加。(2)森林被破坏后,可能造成森林退化、________侵蚀、 ________灭绝等严重问题。(3)从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看出,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就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各种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________的,资源与环境也是分不开的。(4)选择下列适当选项的字母填入相应位置(每项限用一次)。A.土地肥力下降 B.洪水灾害增多C.河道淤塞加快 D.水土流失加剧
高中中图版 (2019)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中图版 (2019)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文配套课件ppt,共1页。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课标要求,岩石与地貌,整体功能,生产功能,稳定功能,光合作用,物质迁移能量交换,黄土高原的前世今生,大风吹来的黄土高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图文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然环境,植被破坏,含沙量增加,肥力下降,侵蚀加剧沟壑纵横,降低湿度加大温差,钱塘江流域示意图,知识填空,“消逝的咸海”,灾难死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