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设计
展开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通过岩石圈物质循环、水循环等过程,实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形成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如图所示:
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
2.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3.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主要表现形式(纽带):物质交换、能量转化。
判断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循环。( √ )
2.“大河滔滔,泥沙俱下”反映的是能量交换过程。( × )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概念: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可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2.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3)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单个自然地理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判断
1.生产功能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独立完成的。( × )
2.植树造林能缓解气候变暖的趋势,是平衡功能的体现。( √ )
探究点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下图为某区域地理要素逻辑关系图。
1.[综合思维]将下列内容和图甲、图乙的字母对应起来。
①生态环境改善 ②地表水丰富,水系发达,河流众多 ③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呈现山、丘、盆、谷交错分布状态 ④退耕还林、还草 ⑤基岩裸露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答案 ② ③ ① ⑤ ④
2.[区域认知]该区域最有可能是( )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C.南方低山丘陵 D.塔里木盆地
答案 C
3.[综合思维]图甲和图乙分别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特点?
答案 图甲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图乙表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即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温带荒漠景观的形成:
(2)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和滥伐森林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同时也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黄山市某地种植菊花的经济效益高,当地农民便开垦坡地种植菊花,但出现了较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同一区域地理要素相互制约的关系
B.不同区域之间地理要素相互制约的关系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2.若此活动不加以限制,而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植物蒸腾作用增强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某一区域植被遭到破坏,导致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同一区域地理要素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第2题,植被遭到破坏,导致该地区植物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出现减少的趋势,下渗减弱,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2020·河南洛阳联考)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3~4题。
3.该漫画所示意的地理现象演化过程,正确的是( )
A.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壤盐碱化
B.改变下垫面状况,导致气候变化
C.利用技术手段,实施人工降雨
D.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全球水平衡
4.此图体现的地理环境属性,与下列地理现象反映的地理环境属性相符的是( )
A.十里不同天 B.牵一发而动全身
C.秋分种麦正当时 D.一山有四季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该图所示意的地理现象演化过程是植被破坏导致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反映了改变下垫面状况,导致气候变化,B对。第4题,此图体现的地理环境属性,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理现象反映的地理环境属性相符,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B对。
(2021·山师大附中月考)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根可以扎十几米深,而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据此完成1~2题。
1.骆驼刺反映出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
A.光照强烈,地形平坦
B.植被稀少,土壤肥沃
C.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D.水源充足,矿物质多
2.骆驼刺所在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属于( )
A.温带草原 B.温带荒漠
C.寒带苔原 D.热带草原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因此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在沙漠生长的植物根系很发达,根毛很多,扎的越深,根系铺开的面积越大,能吸收的水分就越多,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这样生存的概率越大,故答案选C。第2题,由题干可知,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故答案选B。
也门索科特拉岛拥有世界上最神奇的动植物物种。在该岛800多种植物中,有超过1/3的物种是其所特有的。岛上的龙血树是地球上最具生命力的树种之一。龙血树形态奇特,好像向四周撑开了一把伞。据此完成3~4题。
3.索科特拉岛物种具有独特性的最主要因素是该岛( )
A.平原面积广大 B.长期与大陆隔绝
C.火山活动频繁 D.人类活动影响小
4.龙血树的奇特形态主要有利于( )
A.为根部遮挡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B.抗击强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
C.进行光合作用
D.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索科特拉岛四面临海,长期与大陆隔绝,使得该岛物种具有独特性,B对。第4题,根据索科特拉岛所在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岛为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使得龙血树的形态奇特,有利于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D对。
(2020·福建厦门市湖滨中学期中)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完成5~6题。
5.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6.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答案 5.B 6.C
解析 第5题,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所以具有降水少、成为大河的源头、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气温低,才有冻土和冰川,①对应气温低。②对应空气稀薄,所以③对应太阳辐射强。故B项正确。第6题,青藏高原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较薄,C不相符。故选C项。
(2021·南京重点中学期末)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生物循环的图示,正确的是( )
8.植物的光合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整体功能 B.平衡功能
C.调节功能 D.生产功能
答案 7.B 8.D
解析 第7题,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合成有机物。植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去,从而实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第8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故选D。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独立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过渡性
10.对于M环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B.山区坡陡,水力资源丰富
C.植被破坏严重,形成红色荒漠
D.水系发育,山丘盆谷交错分布
答案 9.B 10.A
解析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选B。第10题,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使得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土壤贫瘠,体现的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故选A。
(2020·江苏扬州市江都中学模拟)读“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人类过度破坏植被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区域( )
A.降水量增加 B.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C.水汽输送量减少 D.地下径流增加
12.对该流域地表径流含沙量大小影响较大的因素不包括( )
A.气温日变化及其年变化
B.降水量及降水强度
C.土壤类型及地形坡度
D.土地利用状况及规模
答案 11.B 12.A
解析 第11题,植被可以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而破坏植被使蒸腾作用减弱,会导致该流域地表径流变化增大,故选B。第12题,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河流含沙量大小与气温日变化及年变化关系不大,故选A。
(2020·广东中山期末)读“我国某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14.该示意图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答案 13.B 14.B
解析 第13题,土壤湿度影响地面蒸发,地面蒸发又影响空气湿度;土壤湿度增大,土壤比热容增大,气温变幅减小;土壤湿度增大,地面植被增加,蒸腾作用加强,大气降水增加。第14题,在干旱地区,灌溉、水分条件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5.(2021·北京延庆区期末)洞庭湖是长江重要的调蓄湖泊,具有强大蓄洪能力,曾使长江无数次的洪患化险为夷,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得以安全度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洞庭湖位置及水系图。
材料二 洞庭湖面积最大时约6 000平方千米,目前骤减到约2 600平方千米,退居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1)说出洞庭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6分)
(2)简要分析引起洞庭湖6~9月水体面积波动的自然原因。(4分)
(3)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洞庭湖面积减小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8分)
答案 (1)大气降水,长江、澧水、沅江、资水、湘江补给。
(2)6月份,长江流域进入梅雨季节,长江水位上涨,高于洞庭湖水位,长江水补给洞庭湖水;7~9月份,雨带推移到华北地区,长江水位下降,低于洞庭湖水位,洞庭湖水补给长江水。
(3)①湖泊调蓄水量能力减弱(或湖泊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作用减弱),洪涝(旱涝)灾害频繁;②湖泊水量减少,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下降(水污染加剧);③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湖泊减少,调节气候能力下降。
16.下图为“世界两大主要的雨林分布地区略图”,图M、图N分别为上图中M、N两地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比较刚果河和亚马孙河水文特征的相同之处。(5分)
(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被破坏后对该地大气圈和水圈的不利影响。(4分)
(3)刚果盆地原始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大,但是伐木业极不发达,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 (1)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小;无结冰现象。
(2)径流变率增大(或水旱灾害频发);加剧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导致温差变大,降水量(或空气湿度)减小;导致大气碳氧平衡失调。
(3)四周地形崎岖(或盆地四周多山地),陆地交通不便利;河流下游流速快(或海岸线平直),沿海无大型港口,水运交通不便;本地经济落后,市场狭窄(或木材需求量小)。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学会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常见天气现象及成因教案: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常见天气现象及成因教案,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气旋,反气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常见天气现象及成因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常见天气现象及成因教案,共10页。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第一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地球公转概况,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