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庸》节选》教学设计1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庸》节选》教学设计1第1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庸》节选》教学设计1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庸》节选》教学设计1,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庸》研究课教案教学目标理解“中庸”内涵,体会中庸思想现实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中庸”内涵。教学过程导入:正式开始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件器具,一下当年鲁桓公警策自己时用的。有没有同学了解这个瓶子?孔子听说过“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满则覆。”这个瓶子有什么特殊之处,让孔子大加称赞。“中则正,满则覆,虚则欹”。这是一个很奇怪这里说的“虚”和“满”都是两种极端倾向,宥坐之器因而产生“倾斜”和“倒覆”的现象。鲁桓公以此瓶来警示自己,警示自己什么呢?只有“中”才能正,“守中”为“聪明圣智”之举欤!并以此警戒自己,以利于自己的统治。但也有人认为欹器是中庸的象征。“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二字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历代人人志士追捧?我们今天一起走入中庸。老师: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现在,很多人把中庸之道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中庸》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被无数人奉为经典,认为中庸思想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冯友兰先生甚至将“极高明而道中庸”作为人生准则书写于书房之中。可见,中庸思想并不是如大家想得那么简单。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中庸》,体会中庸思想的现实魅力。 、教学步骤 (一)中庸和乡愿的区别1)乡原(愿),德之贼也。2)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一,挑不出毛病。所谓“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就是你要反对他吧,他没什么可反对的;你要批评他吧,他没什么可批评的。第二呢,看起来很好,又忠诚,又诚信,又廉洁(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所以,第三,大家都喜欢他(众皆悦之)。第四,他自己也很得意(自以为是)。但是,他在本质上,是同流合污(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不合正道(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的。这样的人,就叫做老好人,就叫做乡原。(二)何谓中庸? 1)程子曰: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 。“中”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庸”是恒常不变。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具有两层含义:“中”未有思虑时,心中澄澈无私欲,无所偏私的状态。“和”思虑萌生后,能够当喜则喜,当怒则怒,言行举止合乎礼仪,依时而中,变化无方,绝非拘泥。(发而皆中节)人们遇到各种事情,会有各种情绪,未表现出来,人们是看不出来的。未表现出来情绪是“中”,一旦表现出来,说道关键点,说道准确,谓之“中节”。发而中节,谓之和。两个人有矛盾冲突,让你来裁定,你根据什么来表态呢?根据这个节,也就是原则。   3)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思考 :“民鲜久矣”的原因何在,你能否从学案中找到答案呢?   4)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老师:孔子认为“道之不行”“道之不明”的原因是什么呢,能否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过犹不及。操之过急,做多了头的。一个是过了,一个是没达到。因为到没有明白中的道理。引入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荀子·宥坐》——平衡。如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是借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喻示“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三)如何中庸?    老师:如何既“及”又“不过”?走“中庸之道”该如何把握度?    1)执其两端(允执厥中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    舜是不是一个大智慧的人呢?舜好问,遇见不懂的就询问别人,询问身边的人,说了不好的话,到处宣扬,下次不跟你说了,说了好话,下次还跟你说。把两端把握住了,用于民事,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学习舜的做法也可以掌握中庸之道。人,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中庸是可以学习的。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虽然软弱,但可以变得很强大。掌握中庸道路上,要不懈地追求。就有道而问焉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自修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4)和而不流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要做到“和而不流”,首先就要自强。“和而不流”出自《中庸》的“问强章”,在那里,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在孔子的答案中,所谓的强不仅是指“和”,而且还内含着“自强”的意思,这也是能够做到“和而不流”的前提。所以真正参透“和而不流”的真义,就必须自强不息、执著进取,将其化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去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君子虽然平和但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坚强啊!恪守中正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坚强啊!国家政治清平,不改变困境时的气节,这才是真正的坚强啊!国家政治黑暗,至死也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坚强啊!5)坚守 “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知之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本章阐释“明道”的思想。有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以为聪明而好走极端,走偏锋,不知适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还不知道。另一方面,虽然知道适可而止的好处,知道选择中庸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意义,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背离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样,连一个月都不能坚持。(四 谈“中庸”的现实意义。    中庸是指执中守常,无过无不及。现实意义:虞舜有道,执两用中,教化民众。启示我们,为人处事,当察纳意见两端,隐恶扬善,执中而行,则无过,亦无不及。我们享受着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可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快乐离我们越来越远, 中庸之道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积极的意义,能不能指导我们寻找到快乐呢?(五)拓展延伸     广东有份《清远日报》,它的总编潘伟在2009年最后一期报纸撰文《我们的努力只为读者说好》,其文最后一句:“不惹麻烦的报纸才是最好的报纸”。    “中国最有良知的报纸”:三峡之害、曝光SARS 、刘志军落马、 PM2.5 、新疆考验、暂住证、收容制度、神木医疗改革、房价的畸高 、红十字……     通过阅读两则材料,引发学生的思考。(六)总结   中庸对所有人几乎都是适用的。对于艺术家有一点例外,他既可以中庸也可以极端,但他必须有天赋。所谓“中”是不走极端,但不等于不做到极致。极端是偏激,极致是到位。一件事情要成功,一定要做到极致。 “庸”是平常,不唱高调,但不等于没有理想,理想是必须有的。七、教学反思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重中之重,在教学时注意理清文章逻辑脉络、结构层次,从而挖掘传统文化中内涵及现实意义。通过学前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中庸”这个词语理解方向不准确,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作为老师,我觉得有必要将这一命题拿出来讲一讲,让学生理解“中庸”的内涵,体会中庸真正的含义,并且通过现实材料来让学生体会中庸思想在现实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发挥得较好,如果能够在课前更多的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再更有针对性一些就更好了。通过这堂课,我体会到了,要在教学中力争更准确地认识内涵,唤醒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唤醒他们的知识储备、能力才情、兴趣个性,在课堂上搭好唤醒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展示。  

    相关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孟子见梁惠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孟子见梁惠王》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介绍教学目标,课外延伸阅读,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0《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0《人间词话》十则》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相关链接,教学过程,布置作业,拓展结束语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坛经》两则》教学设计1: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坛经》两则》教学设计1,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分享“禅宗小故事”,课堂总结,活学巧用 智慧生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