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7 松鼠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7 松鼠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感知,我会写,整体感知,比一比,组一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7课《松鼠》 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题 松鼠单元5单元学科语文年级5年级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驯、矫、歇、杈、藓、狭、勉、锥”8个生字并会写“鼠、秀、玲”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驯良、矫健、翘起来、歇凉 玲珑 掌舵 警觉 分杈 苔藓 宽敞 狭窄 勉强 圆锥形 ”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来理解和感知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重点认识和会写课文中的字、词。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谜语:叫鼠不是鼠,尾巴像扫帚,喜欢树上住,松果当食物。(猜一动物) 谜底:松鼠松鼠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一般白天活动,清晨更为活跃。你对松鼠了解多少?那么,让我们跟随作家布封走近课文《松鼠》,去了解松鼠吧!出示课题。思考、讨论问题。通过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 讲授新课二、初读感知1.走进作者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他用了40年时间完成了36 卷的代表作《自然史》。在布封笔下,小松鼠善良可爱,大象温和憨厚,鸽子夫妇相亲相爱,具有人类的一切美好品质。2.课文链接松鼠:松鼠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240种,我国有26种。其中生活在树林里的松鼠,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各地十分常见,因而又叫普通松鼠。它的身体细长,体毛为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所以也称灰松鼠。 松鼠一般白天活动,清晨更为活跃。它的听觉和视觉都很好,行动敏捷、活泼。 松鼠的毛皮又轻又暖,质量虽然比不上水獭和紫貂的毛皮,但是数量很多,是我国重要的毛皮兽之一。 3.读准字音
xùn jiǎo xiē chà xiǎn xiá miǎn zhuī驯、矫、歇、杈、藓、狭、勉、锥4.朗读词语
驯良 矫健 翘起来 歇凉 玲珑 掌舵 警觉 分杈 苔藓 宽敞 狭窄 勉强 圆锥形 5.多音字
觉 jué (发觉)(觉醒) jiào(睡觉) (1)一大早,小花猫就在太阳下睡觉(jiào )。 (2)妈妈发觉 (jué )了林林的变化。 6.词语释义
乖巧: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驯良:和顺、善良。玲珑:精巧细致。清秀:指美丽而不俗气。 警觉: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 触动:接触到;碰;撞。 敏捷:(动作、思路等)迅速而;灵敏。端端正正:物体不歪斜。 遮蔽:遮盖、隐蔽。 三、我会写
1.请同学们,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鼠、秀、玲、珑、歇、窝、滑、拾、狭、勉、梳2.随文识字:(1)学生交流怎么记这个生字。(字的读音、结构、部首、组词、笔顺、造句等)
(2)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3.教师指导书写汉字。
四、整体感知
1.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松鼠》是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从外形、活动、吃食、搭窝这四个方面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特点,采用拟人手法把松鼠写得活灵活现。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松鼠的的?形态 生活习性(活动范围、行动特点)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介绍了松鼠的性格、习性及外形特征。第二部分(2):介绍了松鼠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时间,着重介绍了松鼠驯良的性格特征。第三部分(3、4):从行动和打窝两方面写松鼠警觉、乖巧的特点。第四部分(5):写了松鼠的繁殖、换毛、爱干净的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感悟、思考、表达。 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思考并回答问活动探究。 理解、探究。 回答问题活动探究 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 通过分析整体感知松鼠的乖巧、驯良等特点。 课堂练习一、比一比,组一组。玲( ) 滑 ( ) 铃( )猾 ( ) 二、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松鼠 ( )的尾巴( )的老树 ( )的面孔( )的夏夜 ( )的日光 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松鼠的乖巧、驯良等特点。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布置作业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抄写字、词。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 板书设计 松鼠 特点:乖巧 驯良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5 搭石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八月份,我认识的字,我会写的字,书写指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五年级上册23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识字解词,初读课文,生字书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6 太阳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感知,我会写,整体感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