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初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说明文阅读(二) 精品课件 (1)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初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说明文阅读(二) 精品课件 (1),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整合,第一节整体感知内容,第二节赏析词句段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1 划分结构层次 (10年2考) 真题体验1.(2018·安徽,第5题)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乙】【丙】//【丁】B.【甲】//【乙】【丙】//【丁】C.【甲】【乙】//【丙】【丁】D.【甲】【乙】//【丙】//【丁】2.(2013·安徽,第5题)根据文章内容,用“//”将③~⑨段分成四个部分。(3分)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典例引路(统编八上《苏州园林》·原创)请用“||”给下面选段划分层次。(分成三层)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③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⑨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⑩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解题思路给说明文划分层次,首先要理清说明文的一般结构,选段是总分式。其次理清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理清层次顺序。选段第①句总说,引出说明对象:假山和池沼,为第一层。②~⑩句进行分说,其中②③句说明假山的堆叠为第二层,④~⑩句说明池沼为第三层。答案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答题指导 如何划分结构层次(1)抓关键词。有些词语能够鲜明地体现文章的结构特点。如从几个方面来介绍或将说明对象分为几类,这些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情况下是并列式。如有能够表示层次、现象本质、结果原因等反映递进关系的词,可考虑是递进式。(2)抓关键句。很多句子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结构,如中心句、过渡句、段首句、总结句等。通过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简单分辨出文章的结构,然后通读全文,进一步加以判断。
(3)抓段意。概括文章各段的段意,是理解文章结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概括时,将相同的内容合并到同一层次,再与全文内容联系起来。理清了各层次内容的关系,文章结构自然就一目了然了。(4)抓说明对象。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初步加以判断,然后再通读全文核实确定。如事物说明文一般用总分式、并列式结构,事理说明文一般用递进式结构。
考点2 分析句段作用 (10年1考) 真题体验(2017·安徽,第5题)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典例引路(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原创)第6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此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分析其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文章中间的段落一般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答题时,还要指出该段怎么承接上文的什么内容,又引出下文的什么内容。参考答案①内容上,交代了后文所要讲的主要内容(内容)。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的描述,引出下文对影响物候的因素的说明(结构)。
其他设问(统编八上《中国石拱桥》·原创)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答题指导 段落作用见下表。
考点3 理清说明顺序 (10年2考) 考向1 判断说明顺序真题体验1.(2018·安徽,第7题)选文从雾凇外表的 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 ,运用了 说明顺序。(3分)
典例引路(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说明顺序。文中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前三者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参考答案采用了逻辑顺序(点出说明顺序)。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包括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具体分析)。
其他设问(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答题指导 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1)看内容辨顺序。①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功效等,一般是逻辑顺序;②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是时间顺序;③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一般是空间顺序。(2)识标志性词语。(时间顺序多用“古代”“现代”“21世纪”等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上”“下”“远”“近”等表示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因为”“其次”等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
(3)层次分离辨识。即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层次梳理清楚了,说明顺序就明晰了。小技巧:可采用排除法判断。根据文中最明显的标志特征判断,如根据方位词或时间词判断空间顺序或时间顺序,排除之后,剩下的就是逻辑顺序。
考向2 某几段的顺序能否调换真题体验2.(2015·安徽,第8题)第⑤段对拟态原因和机制分析的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4分)典例引路(统编八上《苏州园林》·原创)文章第3、4、5、6段可以调换位置吗?请说明理由。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说明顺序。解答此题可从这几个段落的说明顺序和这几段是否与前文相照应两个方面考虑。参考答案不可以。3、4、5、6段同第2段中“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一句相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其他设问(统编八上《苏州园林》“教参改编”)第4段第1句中的“假山”和“池沼”的顺序可否对调?为什么?答题指导 首先要判断能否调换顺序,一般都是“不能”。其次,阐述不能调换顺序的原因。一般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①看所给几段是否与前文相照应;②看这几段是按什么说明顺序来写的。答题模板不能调换位置。此部分运用了……的说明顺序,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调换后不合逻辑。
考点4 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0年5考) 真题体验1.(2019·安徽,第11题)材料三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2.(2018·安徽,第6题)第⑥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何作用?(4分)3.(2017·安徽,第8题)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5分)4.(2015·安徽,第6题)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答出一种说明方法即可)(3分)5.(2013·安徽,第7题)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2分)
典例引路(统编八上《中国石拱桥》“思考探究”改编)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对下列句子进行简要分析。(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2)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解题思路首先对题干中的说明方法分析判断,然后结合给出的句子判断说明方法,最后具体分析其作用。参考答案(1)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把弧形的桥洞比作“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外形特点,给人以美感(作用)。(2)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整体形态及规模,突出了它的雄伟(作用)。
其他设问(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原创)“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请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对这句话进行简要分析。
答题指导 (1)判断说明方法:锁定题干要求的句子或段落,根据判定标志性语言(词语)判断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2)分析作用:①根据句子的具体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再结合相关说明方法的作用,联系语境作答。②要体现出说明方法作用的关键词,如打比方是形象生动,作比较是突出强调××的特征。(具体知识详见“知识梳理固基”之“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注意:①注意审题,有的句子或段落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若题目点明列举“主要的”,则不用将说明方法一一列举,只列举最主要的即可;若没有点明,就必须把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全部列举出来。②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不能照搬答题规范,必须结合原文、句子本身和文本的语境来作答,具体指出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模板判断说明方法+说明方法作用关键词+说明了……在文中……的作用(或:体现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成因、变化、发展等)。
考点5 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10年3考) 考向1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真题体验1.(2013·安徽,第8题)下面句子中,两个“仅”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在西塘众多弄巷中,石皮弄最窄,宽处仅1米,弄口最窄处仅0.8米。
典例引路(统编八上《中国石拱桥》“积累拓展”)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时先要解释加点词的字面意思,然后结合句意分析表达效果,总结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参考答案(1)“大约”“可能是”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说明的根据增加可靠性。(2)“在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的,“可算是”是从程度上限定的,这样的说明才更符合实际情况。(3)“公元1189到1192年间”说明了修建时间,起止时间明确。“自16米到21.6米”,可见桥拱长度并不对称,是作者在核实了每个石拱的长度后所作的结论,列举数字精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约”表示大概,去掉后变成完全确定,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几乎”表明了卢沟桥桥面平坦,用语准确。
其他设问(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积累拓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答题指导 如何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解释词语意思,定性。(2)分析:将词语放在句子中并结合语境分析其所要表达的内容。(3)总结(表达效果):注意效果词的运用,加点词如果是表示程度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则多从准确性(具体、准确)分析;所给句子或加点词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则多从生动性(形象生动)分析。答题模板解释词语(有时需解释修辞手法)+带词解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去词解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典例引路(统编八上《中国石拱桥》“积累拓展”改编)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时先要表态(不能),接着解释加点词,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加点词使用与否的区别,最后从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性角度总结加点词的作用。参考答案不能(表态)。“在当时”和“可算是”都是限制性词语,“在当时”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解释),若删去则太过绝对化,而且改变了句意(比较),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总结)。
其他设问(统编八上《蝉》·原创)“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中的两个“约”字能否去掉?为什么?答题指导 (1)表态:不能。(2)解释:词语在句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3)比较:结合句子分析,比较删与不删(替换与否)的区别。(4)总结: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答题模板不能,“××”词是……(的意思),删掉(替换)了“××”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用“××”词,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
考向3 理解词语含义真题体验3.(2013·安徽,第9题)第⑩段说“这三种空间形式相辅相成,很好地体现了当地居民因势利事的设计意图”,从全文来看,这里的“势”与“事”分别指什么?(4分)
典例引路(统编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删改)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加点词的含义。(1)中的“标本”在句中有比喻义,联系上下文可知“标本”是指苏州园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解答(2),要指出“艺术”与“技术”的内涵。参考答案(1)“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解释词语),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表达效果)。(2)“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其他设问(统编八上《中国石拱桥》·原创)“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中的“这个创造性的设计”具体指什么?答题指导 (1)理解词语的含义。具体方法如下:①首先找到加点的词语,分析加点词语的本义,注意其前后的语境意思。②然后揣摩该词所在的语境,联系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分析其语境义。③最后将本义和语境义相结合,组织语言作答。(2)理解词语指代义。第一步,注意词语所在的位置。第二步,代词所指代的对象一般是上句或上文,故只需紧扣上文,由近及远地去顺藤摸瓜,找到对应的词语、句子(可能是句子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句子)或语段(可能是语段的一部分或整个语段),需具体分析或归纳概括。第三步,找到(或概括)的内容与指代词语替换,若符合文意即可确定答案。
考点6 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0年4考) 考向1 判断说明对象真题体验1.(2020·湖北荆门,第14题)选文的说明对象是 ,其说明顺序是 。(2分)
典例引路(统编八下《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思考探究”)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解题思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两篇短文共同涉及的问题,比较分析它们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从而得出答案。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其他设问(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答题指导 (1)看题目。不少说明文标题直接指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2)看段首、段尾。许多文章在段首或段尾点出说明对象。如《大自然的语言》最后一段,“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即体现了说明对象。(3)抓中心句或总结句。一些文章用中心句或总结句来点明说明对象。如《大自然的语言》中最后一段是文章的中心句。(4)归纳总结。若以上方法都不行,可逐段分析,归纳总结,确定说明对象。
考向2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真题体验2.(2019·安徽,第10题)请根据以上材料,用简明的语言对“机器学习”作出解释。(4分)3.(2015·安徽,第7题)从第④段看,拟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4.(2013·安徽,第6题)西塘的古桥、廊棚都很有特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6分)5.(2011·安徽,第5题)第②段除了指出微藻是古老的低等植物外,还介绍了微藻哪四个特点?(4分)
典例引路(统编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改编)叶圣陶笔下的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特点?解题思路题干没有指出具体段,则要从全文寻找。通读全文,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以及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手,后从多个方面进行说明。由此可知,本文采取“总—分”的说明结构,其中1、2两段总说,3~9段分说。锁定答题范围,再由“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关键句便可将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概括。参考答案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其他设问(统编八上《中国石拱桥》·原创)本文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哪些特点?答题指导 题干若限制从具体的段落概括,则需从要求的段落中找出限制“说明对象”怎么样的词语。题干若未限制,则需从下面四个方面查找。(1)从标题入手。分析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这些成分往往就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概括。如《中国石拱桥》中的“石拱”即特征。(2)找中心句或关键词句。这些句子往往能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特征。(3)概括归纳段意,确定说明对象特点。(4)从说明方法入手。分析说明方法,借助说明方法把握事物特点,任何一种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对象的特点服务的。(5)从事物的“定义”入手。这个定义就是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
考点7 提取、概括信息 (10年6考) 考向1 信息提取、概括——全文式真题体验1.(2018·安徽,第7题)选文从雾凇外表的 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 ,运用了 说明顺序。(3分) 2.(2018·安徽,第8题)请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3分)3.(2011·安徽,第8题)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微藻能源是“可循环”的、“绿色”的?(4分)
典例引路(统编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解题思路理清文章“总—分”的说明结构:文章第2段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以及四个主体部分,接着第3、4、5、6段分别阐述了四个主体部分,最后第7、8、9段补充说明构图美、图案美、色彩美。参考答案第一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问:课文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这些都与前边的总括句密切相关。
其他设问(统编八上《中国石拱桥》“思考探究”)文章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选取了许多例子。从课文中找出这些例子,提取关键信息,填写下面的表格。填完之后,纵向看一看,你有哪些发现?
答题指导 如何做提取、概括信息题(1)读题干,确认筛选信息的区间。首先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弄清楚题目要求筛选提取什么,再有重点地阅读全文,确定答题区间。(2)掌握筛选、提取信息的方法。①抓关键语句法。即文章总起性的句子、总结性的句子和中心性的句子,一般在开头或结尾,有时候在中间,多为判断、概括性较强的句子。②抓关键词法。如“首先”“其次”“另外”“还有”“也”“除此之外”等。③点面结合法。有时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分布在全文的各个段落,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3)整合信息。有些信息可直接提取,有的除了文中的信息外,还要加上自己的理解,形成完整的表述。(4)答案形成后,与题干的问法、赋分进行对照,检查是否漏掉要点。
考向2 信息提取、概括——局部式真题体验4.(2017·安徽,第6题)阅读第②段,指出动物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2分)5.(2017·安徽,第9题)作者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能达到800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④⑤两段简要概括。(6分)6.(2011·安徽,第7题)我国“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研究项目,要解决哪些问题?(3分)
典例引路(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原创)读文章第6~10段,概括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解题思路此题考查信息提取概括。解答此题可采用抓中心句的方式。7、8、9、10段都有中心句,抓住中心句可知作者分别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参考答案①纬度的差异;②经度的差异;③高下的差异;④古今的差异。
其他设问(统编八上《梦回繁华》·原创)文章第3~5段具体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哪些内容?答题指导 首先,根据题干内容,定位答题段落的位置。其次,确定该段的主要内容与文章说明对象的关系。然后,根据设问在该段中找相应的关键词句。最后,对相应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概括,整理出答案。
考点8 谈观点、看法 (10年2考) 真题体验1.(2019·安徽,第12题)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机器的能力会超过人类吗?请说说理由。(5分)2.(2018·安徽,第9题)雾凇奇观的形成给你哪些启示?(6分)
典例引路(统编八下《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积累拓展”改编)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假说,其实还有多种相关的假说,请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谈谈你的看法。解题思路解答此题一是要紧扣题干,回答内容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的假说,二是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回答时注意科学性。
参考答案(1)气候变迁说(提出学说)。6 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度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谈看法)。(2)物种斗争说(提出学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谈看法)。(3)大陆漂移说(提出学说)。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大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了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灭绝(谈看法)。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精品课件】中考冲刺—阅读模块:说明文阅读(1),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本节课程的意义及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初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说明文阅读(二) 精品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整合,第一节整体感知内容,第二节赏析词句段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初中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四 说明文阅读(一) 精品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题初做诊断,说明文的分类,说明顺序,2生动形象性,考法必研突破,颜色或“体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