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三)(含答案解析)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14083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三)(含答案解析)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14083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三)(含答案解析)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14083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三)(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三)(含答案解析),共10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三)(有答案解析)【考点回顾】文章内容理解题。【答题技巧】: 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回答。【例题精析】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 , 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解释划线字。 ①先自度其足________②吾忘持度________③及反________(2)文中画线部分3处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郑 人 有 欲 买 履 者 先 自 度 其 足 而 置 之 其 坐 至 之 市(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量(长短);尺寸,尺码;通“返”,返回(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3)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解析】(1) “先自度其足”大意是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故“度”的意思是量;“吾忘持度”大意是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故“度”意思是尺寸,尺码;“及反”大意是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故“反”的意思是通“返”,返回。(2)这句话的大意是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到了集市。故停顿应该这样划: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3)文章的道理蕴含在故事情节当中,先把故事情节概括出来,再梳理出启示道理。这则故事主要讲一个郑国人想要买鞋,但因为办事太死板,不知道变通,最终没有买到合适的鞋。因此,故事的道理也就明显了。【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结合具体的句意,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理解词义。注意文言词语的一些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考生要注意对文章故事情节的理解,从中概括主题。【附参考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专项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墨鱼①自蔽②海有虫,拳然③而生者,谓之墨鱼。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④墨而渔之。噫!彼所自蔽者,乃所以⑤自祸⑥也欤?人有恃⑦智,亦足以鉴。【注释】①墨鱼:乌贼。②蔽:隐蔽。③拳然:屈曲成一团的样子。④迹:循着踪迹,即跟踪。⑤所以:……的原因。⑥自祸:给自己带来祸患。⑦恃:凭借,依仗。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 )( )(2)亦足以鉴。( )2.试着把“则以墨蔽其身。”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为什么说“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A.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B.只有掌握本领,才能保护自己C.遇到危险要保持冷静,不能慌张D.墨鱼不会掩盖自己的行踪。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蚌方出曝( ) 蚌合而箝其喙( )2.翻译下面的句子。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3.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悟?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12分)不鞭书生王安期作东海郡守,世乱,令日:夜不得私行。吏系得一夜行人。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王曰:“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释之,使吏送令归家。【注释】①系:抓。②致:达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世乱 (2)云 (3)鞭乎 (4)释之 2.以下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惊弓之鸟 B.君子何之 C.置之度外 D.久而久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 4.这则故事中,王安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四、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④大姓⑤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⑥而不求偿⑦。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⑧以书,遂⑨成大学。(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②不逮:指烛光照不到。③穿壁:在墙上打洞。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大姓:富户,大户人家。⑥佣作:被雇佣劳作。⑦偿:报酬。⑧资给:资助。⑨遂:终于。⑩大学:有学识的人。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主人怪而问衡 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愿得主人书遍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①第一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第二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 五、小古文阅读锯竿入城鲁①有执②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③至,曰:“吾非圣人④,但⑤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之愚⑥者,莫之及也。(注释)①鲁:鲁国。②执:手拿着。③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④圣人:才智超人的人。⑤但:只是。⑥愚:愚蠢。1.理解词句的意思。(1)“初竖执之”中“初”的含义是________。(2)写出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老父的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请选择正确答案。( )A.疑惑,询问。 B.嘲笑,反问。 C.自作聪明,反问。3.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任何事都要学会变通,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_____)(2)文中的“老父”助人为乐,但是却给那人出了一个馊主意。 (______)(3)“世之愚者,莫之及也”的意思是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人了。(______)4.读完古文,你想对这个“执长竿者”说些什么? 六、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司马光破瓮救友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② , 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③。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宋史》)【注】①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②《左氏春秋》:又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编撰的一部史书。③大指:大意,主要意思。指,通“旨”。(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群儿戏于庭________②众皆弃去________(2)翻译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阅读本文后,司马光给你留下怎样深刻的印象? 参考答案:一、1.所以。 捕捉。 借鉴。 2.(它们)就用墨汁隐蔽自己。3.因为渔人会发现它们的墨汁,跟踪墨汁就会捕捉到它们。4.A【解析】结合原文的意思,就能判断出来。【参考译文】:海中有一种生物,外形像一个拳头,叫作墨鱼。它的肚子里有墨水, 在水里游泳,就用墨汁掩护自己,捕鱼的人却会根据他游过而留下的黑色痕迹去捕捉它。哎,它用来隐蔽保护自己的东西却给自己招来了祸事。像它这样自作聪明的人, 也应该借鉴墨鱼了。二、1.晒太阳 鸟类的嘴2.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世上又会少一只蚌!3.示例: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参考译文】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有只鹬鸟,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嘴紧紧地钳住。。鹬鸟瓮声瓮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世上又会少一只蚌!”河蚌也瓮声瓮气地说:“假如今天你的嘴拔不出去,明天你的嘴拔不,世上又会多一只死鹬!”河蚌和鹬鸟吵个不停,谁也不让谁。这时,恰好有个打鱼的人从那里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三、1.(1)动乱(2)说(3)鞭打(4)释放2.C【解析】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A项“之”是助词“的”;B项“之”译为“到”;D项“之”用在向末补足音节,不译;C项中“之”是代词,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3.用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4.王安期是一个对待问题实事求是的人。“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求学而迟归当另行对待。说明了处理事情不能死守教条、一概而论,而要审慎灵活,根据事实进行合理的安排处理。四、【答案】1. 到,及,这里是照到。 奇怪。 2.希望能得到您家的书,通读一遍。3. 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借书苦读 4.①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匡衡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五、【答案】1. 开始 想不出办法。 2.C3. √ × √ 4.做事不会思考,死板得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六、【答案】 (1)玩;离开(2)从这以后,他对于《左氏春秋》喜欢得不放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3)勤奋好学、机智勇敢、沉着冷静、肯动脑筋、聪明智慧,果断和珍惜生命。 【解析】(1)①群儿戏于庭: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戏”是一词多义:玩;游戏;戏剧;戏耍。②众皆弃去: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去”是一词多义:离开;距离;除掉,减掉;失去。(2)本题翻译注意:自,从。是,这。释,放下。至,甚至。(3)①“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看书入迷,不知寒暑饥渴,看出司马光勤奋好学。②“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面对同伴掉入水缸里的情况,其他同伴跑掉,司马光不不慌不忙,想到用石头击破水缸,看出他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肯动脑筋、果断、珍惜生命。【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附参考译文】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人一样庄重。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他对《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瓮上面,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瓮,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学期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附解析学生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翻译,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四)(含答案解析),共12页。
这是一份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解析),共8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