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5 角平分线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5 角平分线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畅谈收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刚刚经历了三角形的全等证明,对证明线段的长度关系有了探索的方向,本节课主要通过动手实践,摸索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来求证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进而了解和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2)能够运用性质定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两个角相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定理的初步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让学生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成就感;
(2)通过对角平分线的进一步认识,渗透运用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侧面认
识事物的辩证思维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它们的应用。
教学难点:角平分线定理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引导法
六、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角平分线的性质
定理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符号语言:
在的平分线上
于,于
专项练习:
1.如图,在△ABC中,∠ACB=90°,BE平分∠ABC,DE⊥AB于点D,如果AC=3cm,那么AE+DE等于( B )
A.2cm B.3cm C. 4cm D. 5cm
2.如图,在△ABC中,BD平分∠ABC,与AC交于点D,DE⊥AB于点E,若BC=5,△BCD的面积为5,则ED的长为( C )
A. QUOTE 3 B. 1 C.2 D. 5
3.如图,Rt△ABC中,∠C=90°,BD是∠ABC的平分线,DE⊥AB于点E,AB=20cm,BC=12cm,△ABC的面积为96cm2,则DE的长是( B )
A.4cm B.6cm C. 8cm D. 10cm
4.如图,P是∠AOB的平分线上一点,PD⊥OA于点D,PE⊥OB于点E,若OD=8,OP=10,则PE= 6
5..如图,OP平分∠AOB,PD⊥OB于D,∠OPD=60°,PO=4,则点P到边OA的距离是 2
6.如图,在△ABC中,∠C=90°,BD平分∠ABC,交AC于D.若DC=3,则点D到AB的距离是 3
知识点二
思考:1、该图形是轴对称吗?
2、对称轴是什么?
充分利用轴对称性构造全等形,进而得到线段和角的关系。
专项练习:
1、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AB,AD=CD,BD平分
∠ABC.
求证: ∠A+ ∠C=180°.
方法一:过点D分别作BC、AB的垂线,利用角平分线定理解决;
方法二:在BC上截取BM=BA,构造全等三角形。
2、已知,如图, ∠MAN=120°,AC平分∠MAN, ∠ABC=
∠ADC=90°.
求证:(1)DC=BC
(2)AD+AB=AC
变式:
把上题中的条件∠ABC= ∠ADC=90°改为∠ABC+ ∠ADC=
180°,其他条件不变,则上面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方法一:过点C分别作AN、AM的垂线
方法二:在AB上取AG=AD
方法三:在AM上截取AH=AB
方法四:在AN上截取AP=AC
七、畅谈收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5 角平分线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5 角平分线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回顾,问题导入,典例精讲,题组训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5 角平分线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验证性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