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1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1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第1页
    专题1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第2页
    专题1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第3页
    还剩4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共418页。
    16.(2021届广西北海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2020年夏季,我国多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英勇的解放军战士迅速冲向了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在战士与洪水长时间搏斗的过程中身体发生多种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时间饥饿,血浆中血糖浓度下降会促进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
    B. 长时间饮水不足,血浆渗透压升高会促进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
    C. 战士长时间搬运物资,丙酮酸转化成乳酸可发生在组织液中
    D. 战士体液中肾上腺素增加能促进细胞代谢过程、应对紧急情况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3、肾上腺素的作用:肾上腺素是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激素,主要参与交感神经系统调节作用,其分泌量增加时引起心脏活动增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肝糖原分解变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速使代谢增强;支气管平滑肌舒张等。交感神经系统在环境急剧变化、剧烈运动、紧张、恐惧、寒冷、大量失血等时活动明显增强,同时肾上腺髓质分泌也增加,体内肾上腺素含量升高,当肾上腺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即引起一系列机体活动及代谢发生变化。
    【详解】A.长时间的饥饿血浆中血糖浓度下降会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错误;
    B.长时间饮水不足,血浆渗透压升高会促进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B错误;
    C.体内丙酮酸转化成乳酸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错误;
    D.战士体液中肾上腺素增加能促进细胞代谢过程、应对紧急情况,D正确。
    故选D。
    22.(2021届广西北海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据研究报道,氯丙嗪可干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功能,使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出现低或高体温状态。某科研小组利用小鼠进行实验,以验证氯丙嗪的作用,实验步骤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步:取6只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称重,标记为①~⑥,用体温计测肛温。
    第二步:小鼠①③⑤腹腔注射氯丙嗪0.1mL/10g;小鼠②④⑥腹腔注射__________。
    小鼠①②置于室温中,③④置于40℃恒温箱中,⑤⑥置于冰箱中。
    第三步:30min后,测量每只小鼠肛温,记录结果,比较差异。
    (1)小鼠体温来源于_________,正常情况下小鼠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________调节的结果。
    (2)第一步对小鼠称重的目的是___________。第二步横线上是______________。
    (3)有研究者认为该实验说服力不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是寒冷条件下小鼠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

    ①激素A_____(填“是”或“不是”)只向垂体方向运输;激素B______(填“是”或“不是”)只能作用于甲状腺。
    ②下丘脑产生的兴奋只能单向作用于肾上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激素C和D在调节体温方面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2). 神经-体液 (3). 计算小鼠注射的氯丙嗪的剂量,排除体重不同引起的误差 (4). 等量的生理盐水 (5). 每组小鼠的数量过少,偶然性过大 (6). 不是 (7). 是 (8). 神经递质只存在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9). 协同作用
    【解析】
    【分析】
    1、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它通过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分析题图可知:激素A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激素D是肾上腺素。
    【详解】(1)小鼠体温来源于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正常情况下小鼠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2)第一步取6只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称重,对小鼠称重的目的是计算小鼠注射的氯丙嗪的剂量,排除体重不同引起的误差。第二步鼠①③⑤腹腔注射氯丙嗪0.1mL/10g;小鼠②④⑥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做对照。
    (3)由于每组小鼠的数量过少,偶然性过大,故该实验说服力不强。
    (4)①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故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是只向垂体方向运输;由于只有甲状腺细胞表面有B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故激素B只能作用于甲状腺。
    ②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故下丘脑产生的兴奋只能单向作用于肾上腺。
    ③C甲状腺激素和D肾上腺素在调节体温方面的关系是协同作用。
    【点睛】本题利用氯丙嗪的作用,考查体温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要求考生识记体温调节等相关知识。
    22. (2021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11月)如图所示,甲、乙、丙3个神经元构成甲—乙突触和乙—丙突触,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分别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均为神经元分泌的大分子物质
    B. 兴奋传导到甲神经元后将引起乙神经元受抑制
    C. Ca2+通道开放有助于甲—乙突触的兴奋传递
    D. 乙—丙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的小电位在丙神经元不能传导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据图分析,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
    【详解】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均为神经元分泌的小分子物质,A错误;
    B、兴奋传导到甲神经元后,释放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将引起乙神经元兴奋,B错误;
    C、Ca2+通道开放,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有助于甲—乙突触的兴奋传递,C正确;
    D、乙—丙突触后膜释放抑制性递质5-羟色胺,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兴奋不能传至丙神经元,D错误。
    故选C。
    30.(2021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11月) 为了验证α-BGT(一种神经毒素)能通过与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而阻断突触间兴奋传递,请结合所给实验材料,以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和腓肠肌收缩为检测指标,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材料用具: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任氏液(生理盐水)、任氏液配置的乙酰胆碱溶液、任氏液配置的α-BGT溶液、微电极、导线、电压表等。(要求与说明:实验不再分组;电刺激强度适宜;实验条件适宜。)
    回答下列问题:
    (1)完善实验思路:
    ①用微电极、导线及电压表连接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段,再将标本置于任氏液中,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并记录。
    ②________,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并记录。
    ③________,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并记录。
    ④分析实验结果。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填入实验结果):________。
    (3)分析和讨论:
    ①欲测定神经段中某一点产生动作电位的峰值,如何放置微电极?____________。
    ②已知另一种神经毒素(β-BGT)也能阻断突触间兴奋传递,但作用部位与α-BGT不同,也不作用于乙酰胆碱。推测β-BGT的作用机理可能为________。
    ③可不可以通过上述实验装置探究坐骨神经是否为混合神经(兼有传入和传出的功能)?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将标本转移至任氏液配子的α-BGT溶液中 (2). 将标本转移至任氏液配子的乙酰胆碱溶液中 (3).
    实验处理顺序
    坐骨神经动作电位
    腓肠肌
    任氏液

    收缩
    α-BGT溶液

    不收缩
    乙酰胆碱溶液

    不收缩
    (4). 将两个微电极分别放置于该点神经纤维的膜内外 (5). 抑制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6). 不能 (7).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缺少反射中枢(或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反射弧不完整)【解析】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1)完善实验思路:
    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α-BGT(一种神经毒素)能通过与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而阻断突触间兴奋传递,所以在连接好标本后完成下列操作:
    ②将标本转移至任氏液配子的α-BGT溶液中,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并记录。
    ③将标本转移至任氏液配子的乙酰胆碱溶液中,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并记录。
    ④分析实验结果。
    (2)结果预测如下表:
    实验处理顺序
    坐骨神经动作电位
    腓肠肌
    任氏液

    收缩
    α-BGT溶液

    不收缩
    乙酰胆碱溶液

    不收缩
    (3)①动作电位是神经纤维兴奋时,膜内外的电位差,所以需要将两个微电极分别放置于该点神经纤维的膜内外。
    ②β-BGT也不作用于乙酰胆碱,也不作用于乙酰胆碱的受体,所以可能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③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缺少反射中枢(或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反射弧不完整),所以不能探究坐骨神经是否为混合神经。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实验,考生需要识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理解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结合实验目的进行设计。
    10. (金太阳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能使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的是( )
    A. 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
    B. 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
    C. 甲状腺的功能衰退
    D.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量减少,从而使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多;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
    【详解】A、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促甲状腺激素升高,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A错误;
    B、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B正确;
    C、甲状腺功能衰退,分泌功能减弱,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升高,C错误;
    D、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导致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 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5. (金太阳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为探究胰岛素的功能,某同学给几只刚进食的健康小鼠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观察小鼠是否出现惊厥。为了完善该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需设置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
    B. 若出现惊厥,还应对其中的一半小鼠注射葡萄糖液并观察现象,另一半不处理
    C. 要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在实验前对实验小鼠进行饥饿处理
    D. 为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应设置口服胰岛素溶液的实验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实验是验证胰岛素的降血糖功能,为了使实验更快出现低血糖症状,应对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原,当给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后,小鼠出现惊厥,为了说明惊厥是胰岛素降血糖弓|起的,应该对实验动物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使其血糖恢复正常而另一半不作处理比较,但胰岛素是蛋白质,不能口服只能注射。
    【详解】A、该实验需要设置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A错误;
    B、对惊厥现象是否是由血糖浓度过低引起的需要进一步进行验证,验证的方法是出现惊厥现象后,还应对其中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另一半不予抢救作为对照,如果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的小鼠恢复正常状态,没有抢救的小鼠不恢复,则说明惊厥确实是由于葡萄糖浓度过低引起的,B正确;
    C、要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在实验前对实验小鼠进行饥饿处理,C正确。
    D、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胰岛素能降血糖,实验的自变量是否注射了胰岛素,由提供给出的实验思路可知,该实验缺乏对照实验,应该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D错误;
    故选D。
    13. (湘豫名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联考)钠与细胞代谢有密切的关系,钠缺乏可造成代谢缓慢、食欲不振等。下列有关钠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与钠离子等无机盐离子有关
    B. 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与钠离子进入植物细胞的方式相同
    C. 钠离子可以影响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从而影响体内水平衡调节
    D. 离体的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引起钠离子内流需要蛋白质协助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Na+、Cl-等无机盐离子和血浆蛋白的含量有关。
    2、动作电位的产生与钠离子内流有关。
    【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与钠离子等无机盐离子有关,A错误;
    B、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钠离子进入植物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B错误;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后叶释放,C错误;
    D、离体的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引起钠离子内流,方式为协助扩散,协助扩散需要蛋白质协助运输,D正确。
    故选D。
    14. (湘豫名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联考)将离体的神经纤维浸泡在不同的溶液中,给予适宜刺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无钠离子的溶液中,刺激后产生兴奋,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
    B. 在无钾离子的溶液中,刺激后产生兴奋,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
    C. 在无钠离子的溶液中,刺激后不产生兴奋,膜内电位变为负电位
    D. 在无钾离子的溶液中,刺激后不产生兴奋,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考查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的理解。静息电位是少量钾离子外流引起的,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大量内流引起的。
    【详解】在无钠离子的溶液中,刺激后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不会发生反转,膜内电位为负电位,不产生兴奋;在无钾离子但有钠离子的的溶液中,刺激后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兴奋,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5. (湘豫名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联考)抗休克的血管活性药NE——去甲肾上腺素可使血管收缩。正常人体中肾上腺髓质细胞可 分泌去甲肾上腺素,某些交感神经元也可分泌该物质,因此去甲肾上腺素既是一种激素也 是一种神经递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NE作为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 两种细胞分泌NE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大量的能量
    C. NE作为神经递质,能使下一神经元产生持续性兴奋或抑制
    D. 两种细胞分泌NE都经体液运输后定向运输至发挥作用的部位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NE--去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激素,也是神经递质,所以既可以参与体液调节,也可以参与神经调节,但在这两种调节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详解】A、NE作为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发挥作用后被灭活,A正确;
    B、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不需要载体,B错误;
    C、神经递质传递后,能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但是去甲肾上腺素是抑制性神经递质,C错误;
    D、激素在体内不是定向运输,D错误。
    故选A。
    32.(湘豫名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联考) 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会促使胰岛B细胞凋亡,从而引发糖尿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血糖浓度升高可刺激下丘脑的神经细胞,最终导致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升高而降低血糖,此过程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
    (2)糖尿病患者往往表现“多饮”、“多尿”现象,试简要叙述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胰岛B细胞为材料,以培养液中胰岛素浓度为检测指标,写出验证“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会促使胰岛B细胞凋亡”这一结论的实验思路、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体液调节 (2).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多饮;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高,经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的水分子数少,导致尿量增多 (3). 实验思路:分别用低浓度、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处理胰岛B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胰岛素浓度。
    预测结果:高浓度培养液中的胰岛素浓度低于低浓度培养液的。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考查对血糖调节途径的理解。结合水平衡调节可理解糖尿病患者的“多饮”、“多尿”现象。
    【详解】(1)血糖浓度升高刺激下丘脑的神经细胞,通过神经调节胰岛B细胞的分泌,最终导致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升高而降低血糖,此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2)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其感觉口渴,引起多饮;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高,经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的水分子数少,导致尿量增多。
    (3)验证“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会促使胰岛B细胞凋亡”这一结论,应进行低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的对照试验。该实验为验证试验,预期结果应只有一种,即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会促使胰岛B细胞凋亡,随着培养的继续,高浓度培养液中的胰岛素浓度低于低浓度培养液的。
    【点睛】验证实验的预期结果只有一种,探究实验的预测结果可能有多种情况。
    4.(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 下列关于人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胰高血糖素在胰岛A细胞中合成
    B. 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不是唯一升高血糖的激素
    C. 胰岛素激活胰岛素受体后,葡萄糖通过胰岛素受体进入细胞内
    D. 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均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A、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A正确;
    B、降血糖激素只有胰岛素一种,升血糖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B正确;
    C、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葡萄糖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进入细胞内,C错误;
    D、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都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D正确。
    故选C。
    8.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科研人员在转入光敏蛋白基因(控制合成的光敏蛋白能感受光刺激)的小鼠下丘脑中埋置光纤,通过特定的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在脾神经纤维上记录到相应的电信号,从而发现下丘脑CRH神经元与脾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即脑-脾神经通路。该脑-脾神经通路可调节体液免疫,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图2为该小鼠CRH神经元细胞膜相关结构示意图。

    (1)图1中,兴奋由下丘脑CRH神经元传递到脾神经元的过程中,兴奋在相邻神经元间传递需要通过的结构是______,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的原因是T细胞膜上有______。
    (2)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可分泌______作用于B细胞。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______。
    (3)据图2写出光刺激使CRH神经元产生兴奋的过程:_________。
    (4)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脾神经通路,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A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
    实验设计思路:____。
    【答案】 (1). 突触 (2). 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3). 淋巴因子 (4).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5). 光刺激光敏蛋白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 (6). 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或另一组手术但不切断脾神经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A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A抗体的产生量
    【解析】
    【分析】
    1、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动作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即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产生动作电位。
    3、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兴奋在相邻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由图1可知,T细胞是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激素之所以能作用于靶细胞,是因为靶细胞上有特异性受体,因此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是因为T细胞膜上有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2) 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处理抗原后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生物膜的功能主要与膜上蛋白质有关,分析图2,光敏蛋白受到光刺激后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从而使CRH神经元产生兴奋。
    (4) 实验目的是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实验中的自变量为脑—脾神经通路是否被破坏。设计实验时要围绕单一自变量,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最终体液免疫能力的高低可通过产生抗体的量来进行检测。故实验设计思路为: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A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A抗体的产生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动作电位的形成原因、体液免疫过程等知识,需要考生识记相关内容,其中第(4)题,要根据实验题目找出自变量,按照单一自变量、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的原则,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实验设计。

    10.(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为探究相关激素对血糖调节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过程。实验中5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已知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为多肽因此不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
    B. 二次注射后,若②号家兔出现糖尿,则该兔的尿量将会增加
    C. 二次注射后,只有②号和④号家兔低血糖症状得到缓解
    D. 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运进全身组织细胞同时抑制氨基酸运进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首次注射时,①号不作特殊处理,作为对照组,②~⑤号作为实验组;第二次注射时,⑤号不作特殊处理,作为对照组,②③④号作为实验组,且这三组都会使血糖浓度升高。据此答题。
    【详解】A、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为多肽具有特定的功能,因此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A错误;
    B、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B正确;
    C、肾上腺素具有升血糖的作用,因此二次注射后,②③④号家兔低血糖症状均得到缓解,C错误;
    D、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运进全身组织细胞同时促进氨基酸运进细胞,D 错误。
    故选B。
    【点睛】
    24. (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下图为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为突触,“+”、“-”分别表示兴奋和抑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有4个神经元和3个突触
    B. 若膝盖皮肤破损,膝反射现象依然存在
    C. 若①处给予一适宜刺激,③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D. 敲击膝盖后感觉神经元兴奋,屈肌舒张,属于屈反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膝跳反射: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内。但是,在完成膝跳反射的同时,脊髓中通向大脑的神经会将这一神经冲动传往大脑,使人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
    【详解】A、图中有4个神经元,另外神经肌肉接点也是突触,突触多于3个,A错误;
    B、膝反射的感受器在仲肌肌群中的肌梭,因此膝盖皮肤破损,不影响膝反射的发生,B正确:
    C、若①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受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影响,传出神经元无法产生神经冲动,因此无法传导至③处,③处无法检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
    D、敲击膝盖后感觉神经元兴奋,屈反射发生时,屈肌应该收缩,D错误。
    故选B。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模拟考试生物试题)21. 图 1 为某反射弧模式图。对图 1 中 a 点施加强度逐渐增大的刺激(S1~ S8),测得的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如图 2 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刺激位点改为 b 时得到的实验结果与图 2 不一定相同
    B. 刺激强度在S1~S4 范围内均有钠离子内流过程
    C. 刺激强度在S5~S8 范围内动作电位峰值与钠离子通道数量有关
    D. 神经可以传导的兴奋大小与刺激强弱无关,通常是恒定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图1为某反射弧模式图,a点为传出神经,b点为传入神经。
    (2)分析图2:刺激强度在S1~S4 范围内,膜电位无变化;刺激强度在S5~S8 范围内,产生动作电位,但动作电位的峰值并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变大。
    【详解】A、不同神经元对刺激的敏感性不同,刺激位点改为 b 时得到的实验结果与图 2 不一定相同,A正确;
    B、刺激强度在S1~S4 范围内,仍然均有钠离子内流过程,但是没有达到阈值,不能形成动作电位,B正确;
    C、刺激强度在S5~S8 范围内,产生动作电位,但动作电位的峰值并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变大,说明动作电位峰值与钠离子通道数量有关,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当刺激强度较小时,神经不能传导兴奋,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使神经传导兴奋,所以神经可以传导的兴奋大小与刺激强弱有关,D错误。
    故选D。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6. 如图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病变部位的相关生理过程(用图中数字表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 )

    A. 据图可推测谷氨酸可以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逆转
    B. 图中③、④过程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 图示表明,NMDA除了能与谷氨酸结合,还可以和其他神经递质结合
    D. 正常情况下,突触间隙的谷氨酸能长时间地起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当兴奋传到轴突末梢时,可引起突触小体的膜对钙离子的吸收,进而促进突触前膜对谷氨酸的释放,释放出去的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结合,可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的内流,进而形成动作电位。
    【详解】据图可知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结合后,促进Na+内流,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故可推测谷氨酸可以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逆转,A正确;图中③过程是谷氨酸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性(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过程④是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错误;据图分析,NMDA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作用是识别谷氨酸,NMDA与谷氨酸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故据图不能说明NMDA还可以和其他神经递质结合,C错误;正常情况下,谷氨酸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故突触间隙的谷氨酸不能长时间地起作用,D错误。
    故选A。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如图中a、b、c三个神经元构成了1、2两个突触,甲、乙、丙3条曲线为不同刺激引起神经元c上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表明刺激a时兴奋仅以电信号形式迅速传导给c
    B. 乙表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 乙也可表示只刺激b时,a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D. 实验表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突触是两个神经细胞相互建立联系的结构,根据图示可知,b和a能够形成突触,a和c能够形成突触,故图中含有两个突触。分析左图,单独刺激a,c能形成动作电位,说明a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只刺激b时,c没有任何变化,说明b没有使a释放神经递质;同时刺激a、b时,c的动作电位变化小于只刺激a,进而推断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详解】A、据图分析,甲表示只刺激a,c神经元产生了电位变化,即兴奋通过突触1由a传到了c,但是不能说明两者之间以电信号传导,A错误;
    B、由于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因此不能说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B错误;
    C、只刺激b时,a神经元受到抑制,应有电位变化,C错误;
    D、乙表示只刺激b,结果c没有产生电位变化;丙表示同时刺激a、b,结果c产生了电位变化,但是与单独刺激a相比减弱了,说明刺激b抑制了a向c传递兴奋,进而说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D正确。
    故选D。

    (2021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9月联考(新高考))肝脏内进行着旺盛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代谢,血浆蛋白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肝脏,肝脏还具有分泌胆汁(起乳化脂肪的作用)、解毒等功能。下列与肝脏功能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大分子只有蛋白质能在肝脏合成
    B. 肝硬化患者往往会出现组织水肿
    C. 患肝炎的人对脂肪的消化能力减弱
    D. 安静时肝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多糖和核酸。
    2、人和动物的储能物质是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
    【详解】A、肝脏除合成蛋白质外,还能合成肝糖原,也能合成核酸,糖原和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A错误;
    B、肝硬化时影响血浆蛋白合成,从而使血浆渗透压变低,表现出组织水肿,B正确;
    C、肝脏能分泌乳化脂肪的胆汁,因此患肝炎的人消化脂肪的能力减弱,C正确;
    D、肝脏内进行着旺盛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代谢,故安静时肝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D正确。
    故选A。

    (2021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9月联考(新高考))人乳分泌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催乳素是垂体分泌的一种蛋白类激素,该激素产生后经________运输至乳腺的腺泡细胞,与其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引发靶细胞产生乳汁。
    (2)催乳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催乳素释放因子与催乳素抑制因子的双重调节.切断下丘脑和垂体分泌催乳素部位的联系可使血液中催乳素的水平增高,这说明下丘脑对催乳素分泌的调节在一般情况下以____________(填“抑制”或“促进”)为主。吸乳动作可引起下丘脑分泌激素并作用于垂体,使其分泌催乳素,吸乳动作引发下丘脑分泌激素属于_______调节。
    (3)在哺乳期,催产素可促进乳汁从乳房排出。催产素的分泌和释放途径与抗利尿激素相似,即由______分泌并由______释放入血液,最后引起乳腺腺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收缩,促使乳汁分泌。
    (4)综上分析可知,乳汁合成和分泌的过程为______调节。
    【答案】 (1). 体液(或“血液”) (2). 特异性受体 (3). 抑制 (4). 神经 (5). 下丘脑 (6). 垂体 (7). 神经和体液
    【解析】
    【分析】
    1、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的。
    【详解】(1)激素是通过体液(血液)运输到达靶器官;催乳素为蛋白类激素,与乳腺腺泡细胞的细胞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传递给细胞一种特定的信息,经一系列过程产生乳汁。
    (2)切断下丘脑和垂体分泌催乳素部位的联系可使血液中催乳素的水平增高,这说明下丘脑对催乳素分泌的调节在一般情况下以抑制为主;吸乳动作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下丘脑分泌催乳素释放因子,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3)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催产素的分泌和释放途径与抗利尿激素相似,因此,催产素也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
    (4)综上分析,乳汁合成和分泌的调节过程既存在神经调节,也存在激素调节,故其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点睛】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特点,并结合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过程考查催产素的释放和分泌部位,要求考生能识记相关知识,并能将知识迁移运用。

    (2021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高三一模生物试题)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B. 若c为雄性激素,则口服c后,则b的分泌会减弱
    C. 若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则d过程只可发生于细胞核内
    D. 若切除b,则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不能运输到c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该图可表示:
    (1)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其中a为感受器、d为传入神经、b为神经中枢、e为传出神经、c效应器;
    (2)雄性激素分级调节过程,其中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进睾丸生长发育并分泌雄性激素;当雄性激素含量达到一定程度,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从而对睾丸促进减弱,使雄性激素分泌减少
    (3)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其中a表示DNA、b为RNA、c为蛋白质、d表示转录过程(主要场所在细胞核)、e表示翻译过程(场所在细胞质);
    【详解】A、结合前面的(1)分析,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信息传递方式有局部电流(神经纤维上)和化学信号(神经元之间,即突触处)两种,A错误;
    B、若该图表示雄性激素的调节过程,a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为促性腺激素,c为雄性激素,则口服c后,雄性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具有抑制作用,分泌这两种激素均减少,进而导致睾丸分泌的也雄性激素减少,B正确;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则d过程表示转录过程,转录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发生,C错误;
    D、激素的运输属于体液运输,若个体中某个器官损坏或切除,其他机体组织正常,则体内分泌的每一种激素照常可以通过体液运输到各组织器官,D错误。
    故选B。

    (2021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高三一模生物试题)信号分子在细胞间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神经元树突膜和胞体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受神经递质刺激后膜电位可发生变化
    B. 淋巴细胞膜上有淋巴因子的受体,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C. 肝细胞和肌细胞膜上有胰岛素的受体,受胰岛素刺激后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D. 甲状腺细胞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两种激素协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故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由于突触后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故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3、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血糖的去路,即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可以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血糖升高。
    【详解】神经元树突膜和胞体膜可构成突触后膜,在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受神经递质刺激后膜电位可发生变化,A正确;B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淋巴因子的受体,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够与B淋巴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正确;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所有的细胞,所以肝细胞和肌细胞膜上存在识别胰岛素的受体,C正确;甲状腺细胞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调节垂体对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分布在垂体细胞膜上,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甲状腺细胞膜上,D错误。
    故选D。

    (2021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高三一模生物试题)某小组欲研究神经兴奋的传导情况,以置于适宜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的枪乌贼的巨大神经轴突为材料,将电表的甲、乙两极置于轴突膜外侧,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相关实验(M点为轴突ab段的中点,Oa段>1/2ab段。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下列关于指针偏转情况的预测,错误的是( )

    A. 若该离体神经轴突未受到刺激时,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B. 若在M点处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C. 若同时在O点、M点给予相同且适宜的电刺激,则电流表指针先左偏后右偏
    D. 若将甲、乙电极都置于轴突膜内侧,在甲左侧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则电流表指针先右偏后左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未受刺激时,所有点均由于K+外流表现为内负外正,当受到强刺激时,受刺激的点由于Na+内流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在轴突上双向传导,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当兴奋传导电极一端位置时,两端形成局部电流,由于电极两端都置于轴突外侧,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
    【详解】A、若该离体神经轴突未受到刺激时,电极两端都表现为静息电位,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A正确;
    B、若在M点处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兴奋往左右双向传导并同时到达电极两端,导致两电极处均变为动作电位,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B正确;
    C、若同时在O点、M点给予相同且适宜的电刺激,由于Oa段>1/2ab段,M端引起的兴奋不引起偏转,O端传来的兴奋在途中与M端传来的兴奋抵消,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C错误;
    D、若将甲、乙电极都置于轴突膜内侧,在甲左侧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则兴奋传到电极处时引起的电流方向与电极放置在膜外时相反,则电流表指针先右偏后左偏,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一致。



    (2021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下图为人左侧大脑皮层示意图。当W区受损伤,患者会出现的语言(  )

    A. 不能书写 B. 不能说话 C. 看不懂文字 D. 听不懂说话
    【答案】A
    【解析】
    【详解】W区为书写性语言中枢,参与书写的调控,若W区受损伤,则患者不能书写,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混淆了大脑皮层各言语区的功能而导致判断失误。


    (2021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该部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
    A. 外正内负 B. 外负内正 C. 外负内负 D. 外正内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未受刺激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时,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未受刺激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时,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表现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故选B。

    (2021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突触后膜位于突触小体上
    B.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C.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间隙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A错误;
    B、递质位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B正确;
    C、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C正确;
    D、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间隙,内含有组织液,D正确.
    故选A

    (2021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如图表示两种果蝇神经纤维的电位示意图。据图分析,灾变体果蝇膜电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Na+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异常 B. K+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异常
    C. Na+通道和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异常 D. K+通道和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异常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通过实线可以看出动作电位的产生没有问题,也就是说钠离子内流的通道没有问题;但在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中,即复极化过程中,突变体则不正常,说明钾离子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过程出现异常。
    故选B。

    (2021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如图所示,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I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
    B. 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
    C. 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
    D. 图2中C名称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可以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1中A是蛋白质,B是磷脂双分子层;图2中E是突触前膜,C是神经递质,D是受体,F是突触后膜;脂类物质的跨膜运输是自由扩散。
    【详解】A、糖蛋白分布在膜的外侧,故Ⅰ侧为细胞膜外侧,Ⅱ侧为细胞膜内侧,A错误;
    B、脂质分子优先通过细胞膜与膜中的磷脂分子有关,B错误;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释放方式为胞吐,C错误;
    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由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即外正内负→外负内正,D正确。
    故选D。






    (2021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高三一模生物试题)人体的稳态需要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共同维持。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a代表_______,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如果该图表示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过程,B代表垂体,则A是____________,能感受的变化,抗利尿激素作用于C的生理效应是____________。
    (3)如果该图表示降血糖的过程,A是下丘脑,则b是____________(填“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其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免疫的过程,A是T细胞,则B是________细胞,该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传入神经 (2).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 下丘脑 (4).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5). 胰岛素 (6).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7). 效应T (8). 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解析】
    【分析】
    本题关键在于确定图解中各种信息分子以及参与的调节过程,据图分析,A通过a过程形成B,B通过b过程形成C 。
    【详解】(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图中A、B、C应分别表示感受器,神经中枢和效应器,a、b分别表示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反射弧中存在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依赖于神经递质,而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2)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由下丘脑(A)感受渗透压变化并调控垂体(B)释放抗利尿激素,C是抗利尿激素的作用部位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的生理效应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血糖调节过程中,A是下丘脑,a是相关神经,B是胰岛B细胞,b是胰岛素,C是组织细胞。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4)细胞免疫过程中,若A是T细胞,则a表示T细胞的增殖分化,B表示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点睛】此题综合考察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能够全面系统的了解各种调节的具体过程,形成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方面的知识网络。关键在于掌握各种调节方式的具体过程和特点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并尽可能的建立起这三种调节方式与生物体代谢之间的联系。

    (2021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下图是有关体温调节的部分神经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b为________。图中显示的效应器有______。
    (2)若在图中“M”处给予一适宜刺激,c处膜外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此时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了________。由该刺激引起的反应过程是否属于反射?____________。
    (3)在寒冷环境中,我们感到寒冷,是因为低温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入__________形成冷觉,此时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增加,作用于__________细胞,其产生的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引起组织细胞代谢增强以维持体温。
    【答案】 (1). 突触 (2).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和f(肌肉) (3).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4). 局部电流 (5). 不属于 (6). 大脑皮层 (7).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8). 垂体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和图示信息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1)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构成突触,据此分析图示可知:a、b为突触。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图中显示的效应器有: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和f(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
    (2) 若在图中“M”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当产生的兴奋传导到c处时,c处的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此时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了局部电流。由于该刺激引起的反应过程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所以不属于反射。
    (3) 在寒冷环境中,低温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有关的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冷觉,令人感到寒冷。此时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细胞,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增加,引起组织细胞代谢增强以维持体温。
    【点睛】梳理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从题图和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人体尿液形成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图示血液浓度与单位时间血糖滤过量(原尿)、排出量(尿液)和肾小管重吸收量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健康人血糖值能维持在图示中N点左右,这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激素)的调节作用所致。其中的一种激素通过促进靶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血糖降低。
    (2)当原尿中葡萄糖浓度超过375mg/100mL后,肾小管对原尿中葡萄糖吸收不再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血糖浓度超过T点后,部分血糖将随尿液排出并带走大量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兴奋,最终在大脑的渴觉中枢形成渴觉,此时血浆中_______________含量上升,以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答案】 (1).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2). 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3). 肾小管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 (4).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5). 抗利尿激素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尿液形成的两个阶段,考查了血糖调节及水盐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结合图示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血液流经肾小球时,由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中的水、无机盐、尿酸、尿素、葡萄糖、氨基酸等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对原尿的一些物质进行重吸收,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全部葡萄糖、氨基酸被重吸收,剩余的部分形成尿液。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与能量供应,当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会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的吸收,进而导致尿量减少。
    【详解】(1)人体内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的两种激素,由于二者的共同调节作用,期中的胰岛素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浓度能够维持在图示的N点;
    (2)肾小管对于原尿中葡萄糖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且需要消耗能量,当原尿中葡萄糖浓度超过375mg/100ml后,肾小管对原尿中葡萄糖吸收不再增加的原因是肾小管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
    (3)血糖浓度超过T点后,部分血糖将随着尿液排出,糖尿病人容易口渴的原因是:尿糖导致较多的水随尿排出,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最终在大脑的渴觉中枢形成渴觉,此时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含量将上升,以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点睛】本题涉及到尿液的形成过程,血糖调节、水盐调节、物质运输的方式的部分内容,需要学生能根据图获取信息,并灵活利用课本知识点,属于中难度题。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16.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小肠部位的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①②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C. 要证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D. 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①与②对比,实验自变量为稀盐酸刺激部位,因变量为胰液是否分泌;①和③对比,自变量为稀盐酸刺激部位是否含有神经,因变量为胰液是否分泌;②和④对比,自变量为是否含有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因变量为胰液是否分泌。
    【详解】A、①②④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受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调节,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A正确;
    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B错误;
    C、②和④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有关,①和③对比,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以上实验并未直接探究胰腺分泌胰液与神经的关系,因此要证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设计实验继续探究,C正确;
    D、由以上分析可知,①②③④对比,可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调节,D正确。
    故选B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17. 一般情况下,病毒侵染机体后,机体细胞会释放致热性细胞因子,致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引起体温升高,利于机体快速清除病毒以维持机体的稳态。下列关于稳态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致热性细胞因子能作用于下丘脑,调节“体温调定点”
    B. 机体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多,产热增加
    C. 持续高温期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各种代谢活动下降
    D. 若患者出现脱水现象,则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温调节的过程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增加(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详解】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A正确;
    B、甲状腺激素通过分解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产热增加,引起体温升高,B正确;
    C、持续高温期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错误;
    D、若患者出现脱水现象,则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D正确。
    故选C。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19. 研究表明某种糖尿病发生与细胞的异常调亡有关,在免疫调节过程中,T细胞能分泌促使细胞凋亡的信息分子CD95L,正常情况下胰岛B细胞表面由于缺乏CD95L的受体,而不会凋亡。下列有关胰岛B细胞与血糖调节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胰岛B细胞膜上有葡萄糖受体,可感知血糖升高的变化
    B. 肝细胞膜上有胰岛素的受体,也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C. 由细胞异常凋亡引起的糖尿病患者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缓解症状
    D. 高血糖可能诱导胰岛B细胞中控制CD95L受体合成的基因表达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糖平衡的调节:

    【详解】A、胰岛B细胞能直接接受血糖浓度的信号,是因为其细胞膜上含有葡萄糖受体,可感知血糖升高的变化,A正确;
    B、肝脏细胞作为组织细胞需要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同时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肝糖原能分解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因此肝细胞膜上既有胰岛素的受体,也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B正确;
    C、细胞异常凋亡导致胰岛B细胞减少,分泌的胰岛素也减少,因此此时注射胰岛素能缓解患者由细胞异常凋亡引起的糖尿病症状,C错误;
    D、正常情况下,胰岛B细胞膜上没有CD95L的受体,不会凋亡,而高血糖出现可能是诱导了胰岛B细胞中控制CD95L受体合成的基因表达,使胰岛B细胞减少导致,D正确。
    故选C。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20. 下列关于突触及其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B. 神经递质的合成、分泌以及向突触后膜转移都需要消耗ATP
    C. 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快速降解或回收再利用
    D.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不一定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突触的结构:
    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神经递质一旦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立即被相应的酶分解或者别移走到突触前膜内重新利用。
    2、突触的结构如图所示:

    【详解】A、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属于生物膜,因此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特点,A正确;
    B、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运输至突触后膜为扩散作用,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快速被相应的酶降解或回收到前膜内被再利用,C正确;
    D、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其中抑制性递质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因此后膜上的电位仍为静息电位,D正确。
    故选B。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不定项)25. 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依赖突触,图1所示为多个神经元之间联系示意图,为研究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用同强度的电刺激进行实验:Ⅰ、单次电刺激B,Ⅱ、连续电刺激B,Ⅲ、单次电刺激C,用微电极分别记录A神经元的电位变化表现如图2。(注:阈电位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静息电位的数值是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值定义为0mv
    B. 由Ⅰ可知,刺激强度过低不能使神经元A产生动作电位
    C. 由Ⅱ可知,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阈下刺激可以产生叠加效应
    D. 由Ⅲ可知,神经元A电位的形成与神经元B释放神经递质的量不足有关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CB之间存在突触,AB之间存在突触,A神经元上连接着微电极,可检测电位变化。分析图2,单次刺激B,膜电位发生了变化,静息电位差值变小,但没有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说明刺激强度在阈值之下;连续刺激B,形成了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说明连续的阈下刺激可在突触后膜叠加;单次刺激C,静息电位差值变大,说明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详解】A、静息电位的数值是以细胞膜外侧0mv作为参照,因此静息时膜内比膜外低为负电位,A正确;
    B、由Ⅰ可知,单次电刺激B,电位峰值依然低于0,说明刺激强度过低不能使神经元A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
    C、由Ⅱ可知,连续电刺激B,神经元A产生动作电位,结合Ⅰ、Ⅱ可说明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阈下刺激可以产生叠加效应,C正确;
    D、由Ⅲ可知,神经元A电位低于静息电位的70 mv,原因是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D错误。
    故选ABC。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14. 神经系统的疾病与突触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人)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中起Na+过度内流,最终导致患者的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肌内因失去神经支配而逐渐萎缩,四肢像被冻住一样如图是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a2+进入突触小体受阻可能会使谷氨酸释放减少
    B. 谷氨酸的释放消耗ATP且使突触后膜面积增大
    C. 突触后膜上NMDA的作用是识别谷氨酸,运输Na+
    D. 运动神经细胞受损可能因为细胞内液渗透压过度升高而受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当兴奋传到突触小体时,使Ca2+进入突触小体,在Ca2+的作用下一定数量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将谷氨酸外排到突触间隙,此过程为胞吐。被释放的谷氨酸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NMDA结合,Na+通道开放,使Na+过度内流,最终导致运动神经细胞受损。
    【详解】A、Ca2+进入突触小体,可促进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的融合,使谷氨酸释放,因此Ca2+进入突触小体受阻可能会使谷氨酸释放减少,A正确;
    B、谷氨酸属于神经递质,其释放需要消耗ATP,且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使突触前膜面积变大,而后膜面积没有改变,B错误;
    C、突触后膜上NMDA作为谷氨酸的受体,其作用是识别谷氨酸,并且从图中看出具有运输Na+的作用,C正确;
    D、突出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使Na+过度内流,而Na+过度内流,会使神经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最终使神经细胞因吸水过多而导致水肿破裂,D正确。
    故选B。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不定项)18. 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突触后膜受到不同刺激,膜电位变化的两种情况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突触后膜只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
    B. 突触后膜上有与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
    C. 电位1表示突触后膜受到兴奋性递质的作用,是K+大量内流导致的
    D. 电位2表示突触后膜受到抑制性递质的作用,可能是Cl-大量内流所致
    【答案】D
    【解析】
    【详解】A、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A错误;
    B、突触后膜上有与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B错误;
    C、电位1表示突触后膜受到兴奋性递质的作用后产生的动作电位,是Na+大量内流导致的,C错误;
    D、电位2表示突触后膜受到抑制性递质的作用后使膜内外静息电位的差值增大,可能是Cl-大量内流所致,D正确。
    故选D。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不定项)19. 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稳态调节的三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它是由下丘脑分泌并释放的
    B. 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激素④和①(或②)两种激素的分泌
    C. 胰岛中的B和C两种细胞虽然分泌的激素不同,但它们含有相同的核基因
    D. 图中的A最可能是生长激素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的,A错误;
    B.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即激素④和①(或②)两种激素的分泌量会减少,B正确;
    C.胰岛中的B(胰岛B细胞)和C(胰岛A细胞)两种细胞分泌的激素不同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它们都来自同一个受精卵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分化,因此它们的核基因是相同的,C正确;
    D.识图分析可知,图中的A是由垂体分泌的,因此最可能是生长激素,D正确。
    故选BCD。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不定项)20.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T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 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 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 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答案】AB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详解】AC.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可分泌抗a的抗体,物质a与乙酰胆碱受体结构相似,导致抗a抗体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A错误,C正确;
    B抗a抗体与物质a结合后,最终被吞噬细胞清除,B错误;
    D.抗a抗体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阻碍了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因此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D正确。
    故选AB。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23. 胰岛素是人体内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研究人员对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
    (1)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机制如图1所示。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进入胰岛B细胞。据图可知,细胞内葡萄糖通过_________过程被分解,导致细胞内ATP浓度__________,引起胰岛B细胞质膜上的K+通道磷酸化进而____________,K+外流受阻,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电位变化导致膜上Ca2+通道开放,Ca2+_____________促使细胞通过_______________方式释放胰岛素。


    (2)研究发现H蛋白可与Ca2+通道结合,敲除H蛋白基因的小鼠血浆中胰岛素浓度显著低于野生型。为研究H蛋白调控胰岛素分泌的机制,研究人员在ISN细胞(胰岛B细胞瘤细胞)中转入能够抑制H蛋白基因转录的载体,将其作为实验组,用转入空载体的ISN细胞作为对照组,进行了下列实验。
    ①检测两组细胞Ca2+通道基因的转录量,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结果说明,抑制H蛋白基因的转录___________。


    ②在实验组和对照组ISN细胞中分别表达荧光标记的Ca2+通道蛋白,检测两组细胞细胞膜上的荧光强度,统计不同荧光强度的细胞所占比例,结果如图3所示。依据图中数据_________________,研究人员判断实验组缺少H蛋白导致定位到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减少。


    ③通过后续实验,研究人员还发现实验组Ca2+通道的转运能力下降。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推测敲除H蛋白基因的小鼠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的机制: 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呼吸 (2). 升高(或增加) (3). 关闭 (4). 内流 (5). 胞吐 (6). 对Ca2+通道基因的转录无影响 (7).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膜上Ca2+通道弱荧光强度细胞的比例高,而中等、高荧光强度的细胞比例低 (8). 体内缺少H蛋白,不影响Ca2+通道基因的转录,但使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减少,同时降低Ca2+通道蛋白转运能力,Ca2+内流减少,从而减少了胰岛B细胞通过胞吐释放胰岛素的量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当胰岛素和其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形成非糖类物质,另一方面使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详解】(1)据图可知,细胞内葡萄糖通过细胞呼吸氧化分解,使得细胞内ATP含量升高,ATP作为信号分子,与ATP敏感的K+通道蛋白上的识别位点结合,导致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进而触发Ca2+通道打开,Ca2+内流增加,促进胰岛B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加强胰岛素的分泌。

    (2)①检测两组细胞Ca2+通道基因的转录量,由图2可知,试验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图中结果说明,抑制H蛋白基因的转录对Ca2+通道基因的转录无影响。
    ②由于H基因不影响Ca2+通道蛋白的合成,依据图3中数据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膜上Ca2+通道弱荧光强度细胞的比例高,而中等、高荧光强度的细胞比例低,因此推断实验组缺少H蛋白导致定位到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减少。
    ③由图2和图3的结果可以推测敲除H蛋白基因的小鼠,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的机制为:体内缺少H蛋白,不影响Ca2+通道基因的转录,但使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减少,同时降低Ca2+通道蛋白转运能力,Ca2+内流减少,从而减少了胰岛B细胞通过胞吐释放胰岛素的量。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24. 应激是机体在遭遇内外环境剧烈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其中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称为应激原。应激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1)人在遭遇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_____,此时,人常表现岀面色苍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机体在应激状态下,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时存在_____作用,使血糖浓度升高,保证机体重要器官的能量供应。为验证应激时糖皮质激素能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需利用切除肾上腺髓质的小鼠进行实验,原因是_____
    (3)长期生活在暴力家庭的儿童,常岀现生长缓慢、青春期延迟等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心理社会呆小状态,据图分析这些症状岀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
    【答案】 (1). 神经调节 (2). 肾上腺素分泌使面部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3). 协同 (4). 肾上腺髓质通过分泌肾上腺素,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干扰实验 结果 (5). 生活在暴力家庭的儿童,体内糖皮质激素处于较高水平,使生长激素、性激素等激素 分泌减少,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应激反应的过程为:应激原刺激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引起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下丘脑还可以通过垂体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从而促进蛋白质分解转化成血糖,促进肝脏对脂肪的分解,同时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分泌减少。
    【详解】(1)由示意图可知,人在遭遇惊吓时,应激原刺激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所以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此时,由于肾上腺素分泌使面部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所以人常表现岀面色苍白。
    (2)机体在应激状态下,糖皮质激素可以促进蛋白质分解转化成血糖,可知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时存在协同作用,使血糖浓度升高,保证机体重要器官的能量供应。为验证应激时糖皮质激素能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需利用切除肾上腺髓质的小鼠进行实验,原因是肾上腺髓质通过分泌肾上腺素,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干扰实验结果。
    (3)据图分析长期生活在暴力家庭的儿童,常岀现生长缓慢、青春期延迟等症状的原因是生活在暴力家庭的儿童,体内糖皮质激素处于较高水平,使生长激素、性激素等激素的分泌减少,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点睛】本题通过应激反应的示意图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图示,提取信息的能力。

    (山东省济南莱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22. 咖啡因能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少疲倦感。人感到疲惫的原因是大脑的神经细胞膜表面存在大量的腺苷受体,当神经元兴奋后,会消耗大量ATP产生腺苷,腺苷中的腺嘌呤与腺苷受体结合后,会使人产生疲劳感。咖啡因的分子结构与腺嘌呤类似。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神经元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这种电位表现与静息电位是相反的,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咖啡因能减少疲倦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茶叶和咖啡中均含有咖啡因,但是茶叶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效果不如咖啡显著。有人认为原因可能是茶叶中的另外一种成分茶氨酸抑制了咖啡因的作用。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小组成员发现,当小鼠神经系统兴奋性较高时,平均体重的耗氧速率会升高,可以通过检测小鼠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耗氧量(C)来判断小鼠神经系统兴奋性的高低。
    实验材料:健康雄性小鼠若干、健康雌性小鼠若干、生理盐水、蒸馏水配制的咖啡因制剂、蒸馏水配置的茶氨酸制剂、蒸馏水等。
    具体步骤:①选取健康的雌性或雄性小鼠若干,平均分成两组,并标注实验组A和对照组B。
    ②A组处理:定时灌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处理:定时灌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处理一段时间后,统计小鼠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耗氧量CA和CB
    实验分析,如果CA_______CB(填“>”或“c>a,A正确;
    B、乙组注射胰岛素受体抑制剂,胰岛素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血糖浓度高于丙组,高血糖刺激使胰岛B细胞产生更多的胰岛素,所以乙组兔子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高于丙组,B正确;
    C、甲组注射胰岛素,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兔子会因肌肉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而出现四肢无力的症状,C正确;
    D、由于乙组注射的是胰岛素受体抑制剂,胰岛素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所以继续给乙组兔子注射胰岛素溶液,血糖浓度也不会下降,D错误。
    故选D。
    (浙江省绍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选考科目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16. 下左图示实验中坐骨神经与电表的连接,若在坐骨神经的某一处给予一合适刺激,甲处将出现如下图所示的负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段没有离子进出神经细胞
    B. bc段主要是Na+从神经细胞内流出引起
    C. cd段神经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
    D. 若增加培养液中Na+浓度,则c点将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A、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主要是K+外流,A错误;
    B、bc段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Na+通道打开,Na+内流引起(流入细胞),B错误;
    C、cd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此时主要是钾离子外流,此时神经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C正确;
    D、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会使Na+内流的量增多,动作电位增大,则c点将上移,D错误。
    故选C。

    (江苏省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新高考质量检测模拟生物试题)2018年2月9日〜25日,第23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韩国平昌举行,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一些变化。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运动员跑步前开始准备活动,神经开始兴奋,兴奋以___________的形式传至神经纤维的末端,借助___________中贮存的神经递质,使肾上腺素的合成与释放增加,使心跳加速;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
    (2)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消耗大量的能量使血糖含量降低,此时___________(两种激素)分泌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同时机体产热大量增加,引起皮肤___________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因汗液大量分泌导致___________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___激素增多,通过调节使肾小管、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增加,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答案】 (1). 电信号(或“局部电流”、“神经冲动”) (2). 突触小泡 (3). 作用时间较长 (4).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5). 毛细血管舒张 (6). 细胞外液 (7). 抗利尿
    【解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调节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的能力。
    (1)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至神经纤维的末端,通过突触小泡中贮存的神经递质,将兴奋传递下去。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具有作用时间较长的特点。
    (2)当运动使体内血糖含量降低时,机体可通过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量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快速补充;同时由于机体产热大量增加,机体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而汗液大量分泌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通过调节使肾小管、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增加,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提取题干信息,找出与教材知识的衔接点,识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间传递的不同方式,分析运动时内环境成分的动态变化及机体的调节方式,对于联系教材的有关原理、概念等,尽可能用教材语言规范答题。
    (2021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上学期测评考试生物试题)将10只月龄、体重等相同的健康大鼠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将甲组从25℃的实验室移至1℃的低温室,乙组仍在25℃实验室,测得其中一组的平均体温变化如下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图示体温应是__________组大鼠的体温,设置对照组大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0~1h期间,大鼠皮肤发生的生理反应是_____________,大鼠还通过__________(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还通过负反馈调节,确保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不会过多。
    (3)对于上述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存在两种观点。
    观点一:这是促甲状腺激素(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
    观点二:这是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
    用生理状态相同、生长健壮的大鼠为实验材料,试证实观点一或观点二,设计实验写出简要实验思路。
    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探究环境(外界)温度变化对大鼠体温的影响 (2). 甲 (3). 排除1℃(环境温度)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1℃(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 (4). 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5). 神经—体液 (6). 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大鼠平均分为A、B两组,测定两组大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含量。将A组大鼠的甲状腺切除,B组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向A、B两组大鼠注射等量的一定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溶液,饲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A、B两组大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故激素(TRH)的含量 (7). 若A组TRH不减少、B组TRH减少,则观点二正确;若A组大鼠和B组大鼠TRH减少的量相等,则观点一正确
    【解析】
    【分析】
    大鼠是恒温动物,由温度较高的环境(25℃)移到温度降低的环境(1℃),体温下降,此时对身体的温度感受器的刺激增强,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使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增加,TRH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更多的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甲状腺,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新陈代谢加强,产热增加,体温回升到正常水平。之后,由于反馈调节的存在,使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详解】(1)将甲组从25℃的实验室移至1℃的低温室,乙组仍在25℃实验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环境(外界)温度变化对大鼠体温的影响。由分析可知,图示大鼠体温先降低后增加,应是甲组大鼠的体温,设置对照组大鼠的目的是排除1℃(环境温度)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1℃(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
    (2)图中0~1h期间,随着体温的降低,大鼠皮肤发生的生理反应是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散热减少。由分析可知,大鼠还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通过负反馈调节,确保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不会过多。
    (3)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TSH对下丘脑的作用是直接作用还是通过甲状腺间接作用,所以实验分组后要分别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含量,通过切除甲状腺来判断是否是甲状腺起作用。具体实验设计思路: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大鼠平均分为A、B两组,测定两组大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含量。将A组大鼠的甲状腺切除,B组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向A、B两组大鼠注射等量的一定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溶液,饲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A、B两组大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故激素(TRH)的含量。若A组TRH不减少、B组TRH减少,则观点二正确;若A组大鼠和B组大鼠TRH减少的量相等,则观点一正确。
    【点睛】答题关键在于掌握体温调节与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相关实验探究等方面的知识,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并能根据实验设计原则设计实验。

    3. (泉州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试卷(一)) 给实验免注射一定量甲状腺激素后,可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是( )
    A. 细胞代谢速率降低 B. 碘的摄取量增加
    C. 体温显著升高 D.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正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偏离平衡,负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回归平衡。生命系统的调节多数属于负反馈调节。可以这么理解:分级调节是具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而反馈调节则是生命活动调节的普遍方式。分级调节属于反馈调节过程中的一部分。
    2、注入甲状腺激素,会引进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是反馈调节,同时由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会使细胞代谢增强。
    【详解】A、由于是注射了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由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会使细胞代谢增强,糖被氧化分解增强,A错误;
    B、由于是注射了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合成甲状腺激素所用的碘消耗减少,B错误;
    C、在体温调节的机制下,体温不会显著升高,而是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
    D、注入甲状腺激素,会引进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D正确。
    故选D。
    8. (泉州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试卷(一))人体剧烈运动时,会出现( )
    A. 细胞呼吸产生的乳酸进人血浆,使血浆pH显著降低
    B. 肌细胞消耗血浆中葡萄糖分子,使血糖水平持续降低
    C. 血液中CO2浓度增大,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
    D. 大量出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抑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剧烈运动时,氧气供给不足,部分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大量出汗使细胞外液浓度渗透压升高,机体为了维持内环境稳态,需要通过调节使渗透压下降。
    【详解】A、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故pH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A错误;
    B、肌细胞消耗血浆中葡萄糖分子,但是肝糖原和非糖物质能转化成血糖,故血糖能维持正常水平,B错误;
    C、血液中CO2浓度增大,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的过程,C正确;
    D、大量出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进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从而产生渴觉,并使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上升,D错误。
    故选C。
    16. (泉州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试卷(一))关于动物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会导致心率加速
    B. 性激素可以进入靶细胞内发挥调节作用
    C. 盐酸可刺激胰腺细胞分泌促胰液素
    D. 血糖含量可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性激素(化学本质是脂质):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方式为进入细胞后与特定的受体蛋白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然后结合于细胞核,作用于染色质,影响DNA的转录活动,导致新的、或增加已有的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从而调控细胞的代谢、生长或分化。胰岛素:由胰脏内的胰岛B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
    【详解】A、肾上腺素能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的速率,分泌增多会导致心率加速,A正确;
    B、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故可以进入靶细胞内发挥调节作用,B正确;
    C、盐酸可以刺激小肠粘膜细胞分泌促胰液素,C错误;
    D、当血糖含量过高时,会刺激机体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当血糖含量较低时,机体分泌胰岛素的量会下降,D正确。
    故选C。
    17. (泉州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试卷(一))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成年人和婴儿产生尿意的部位不同
    B. 成年人和婴儿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置不同
    C. 排尿与憋尿过程都依赖神经递质的作用
    D. 排尿反射是经后天学习建立的条件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排尿初级中枢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成人大脑发育完善,婴儿大脑没有发育完善,不能控制排尿中枢。
    【详解】A、成年人和婴儿产生尿意的部位相同,都是大脑皮层,A错误;
    B、成年人和婴儿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置相同,都是脊髓,B错误;
    C、排尿与憋尿过程都需要多个神经元参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需要依赖神经递质的作用,C正确;
    D、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D错误。
    故选C。
    20. (2021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是有机分子,也是信息分子
    B. 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C. 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
    D. 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详解】A、激素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通过体液的传送到达靶细胞起调节作用的有机分子,因此激素是信息分子,A正确;
    B、激素能运输到全身各处去,但只在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起作用,B错误;
    C、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如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合成抗利尿激素,C正确;
    D、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如寒冷刺激能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会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D正确。
    故选B。
    22. (2021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涉及许多生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囊泡蛋白磷酸化________________(填有利于或不利于)轴突末梢中的囊泡和突触前膜融合。
    (2)多巴胺经________________方式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_______结合。
    (3)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_。
    (4)多巴胺释放后引起Ca2+进入神经细胞的完整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有利于 (2). 扩散 (3). 特异性受体 (4). Ca2+通道蛋白(Ca2+载体蛋白) (5). 多巴胺释放后被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接受,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细胞中的cAMP浓度增加,活化了蛋白激酶,催化细胞膜上Ca2+通道蛋白磷酸化,Ca2+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神经细胞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多巴胺为神经递质,多巴胺释放后被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接受,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细胞中的cAMP浓度增加,活化了蛋白激酶,催化细胞膜上Ca2+通道蛋白磷酸化,Ca2+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神经细胞。
    【详解】(1)据图可知:细胞膜囊泡蛋白磷酸化有利于囊泡融合蛋白与突触前膜上某种物质结合形成稳定的结构。
    (2)多巴胺为神经递质,其释放方式为胞吐,经过突触间隙的方式为扩散;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3)图中a表示可与Ca2+结合的Ca2+载体蛋白(Ca2+通道蛋白)。
    (4)据图可知多巴胺释放后引起Ca2+进入神经细胞的完整过程是:多巴胺释放后被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接受,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细胞中的cAMP浓度增加,活化了蛋白激酶,催化细胞膜上Ca2+通道蛋白磷酸化,Ca2+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神经细胞。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并能结合题图信息分析作答。
    4.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柳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如图所示,物质A是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的;物质B是一种白细胞介素-2,可破坏病毒DNA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物质C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物质D由垂体分泌,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A、B、C、D结构多样性只与a有关
    B. 控制A、B、C、D合成的物质是核糖核酸
    C. 物质A、D分别为胰岛素、抗利尿激素
    D. 物质B、C均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物质A是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的,且与血糖调节有关,所以物质A是胰岛素;物质B是一种淋巴因子,可干扰病毒DNA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所以B干扰素;物质C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所以C抗体;物质D由垂体分泌,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所以D是生长激素。
    【详解】A、物质A、B、C、D结构多样性与a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由a形成的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A错误;
    B、由分析可知,A、B、C、D均为蛋白质,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是脱氧核糖核酸,不是核糖核酸,B错误;
    C、由分析可知,物质A为胰岛素,而物质D由垂体分泌,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D是生长激素,不是抗利尿激素,C错误;
    D、物质B是一种白细胞介素-2,可破坏病毒DNA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物质C由效应B细胞合成分泌,是抗体,二者均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D。
    22.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柳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下图为人的左侧大脑皮层示意图。当W区受损伤,患者会出现的语言(  )

    A. 不能书写 B. 不能说话 C. 看不懂文字 D. 听不懂说话
    【答案】A
    【详解】W区为书写性语言中枢,参与书写的调控,若W区受损伤,则患者不能书写,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混淆了大脑皮层各言语区的功能而导致判断失误。

    23.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柳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该部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A. 外正内负 B. 外负内正 C. 外负内负 D. 外正内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未受刺激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时,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未受刺激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时,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表现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故选B。
    24.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柳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突触后膜位于突触小体上
    B.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C.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间隙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A错误;
    B、递质位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B正确;
    C、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C正确;
    D、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间隙,内含有组织液,D正确.
    故选A
    25.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柳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如图表示两种果蝇神经纤维的电位示意图。据图分析,灾变体果蝇膜电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Na+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异常 B. K+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异常
    C. Na+通道和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异常 D. K+通道和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异常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通过实线可以看出动作电位的产生没有问题,也就是说钠离子内流的通道没有问题;但在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中,即复极化过程中,突变体则不正常,说明钾离子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过程出现异常。
    故选B。
    26.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柳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如图所示,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I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
    B. 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
    C. 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
    D. 图2中C名称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可以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1中A是蛋白质,B是磷脂双分子层;图2中E是突触前膜,C是神经递质,D是受体,F是突触后膜;脂类物质的跨膜运输是自由扩散。
    【详解】A、糖蛋白分布在膜的外侧,故Ⅰ侧为细胞膜外侧,Ⅱ侧为细胞膜内侧,A错误;
    B、脂质分子优先通过细胞膜与膜中的磷脂分子有关,B错误;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释放方式为胞吐,C错误;
    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由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即外正内负→外负内正,D正确。
    故选D。
    35.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柳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下图是有关体温调节的部分神经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b为________。图中显示的效应器有______。
    (2)若在图中“M”处给予一适宜刺激,c处膜外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此时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了________。由该刺激引起的反应过程是否属于反射?____________。
    (3)在寒冷环境中,我们感到寒冷,是因为低温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入__________形成冷觉,此时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增加,作用于__________细胞,其产生的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引起组织细胞代谢增强以维持体温。
    【答案】 (1). 突触 (2).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和f(肌肉) (3).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4). 局部电流 (5). 不属于 (6). 大脑皮层 (7).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8). 垂体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和图示信息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1)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构成突触,据此分析图示可知:a、b为突触。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图中显示的效应器有: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和f(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
    (2) 若在图中“M”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当产生的兴奋传导到c处时,c处的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此时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了局部电流。由于该刺激引起的反应过程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所以不属于反射。
    (3) 在寒冷环境中,低温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有关的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冷觉,令人感到寒冷。此时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细胞,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增加,引起组织细胞代谢增强以维持体温。
    【点睛】梳理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从题图和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16. (内蒙古自治区2020-2021学年高三10月大联考生物试题)当人体饮水不足时,机体会进行一连串的调整,维持水盐平衡,下列情形不会出现的是( )
    A. 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从而主动饮水补充水分
    C.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降低
    D. 抗利尿激素经肾小管细胞识别并起作用后就失去活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水平衡调节的过程为:当机体缺水或进食过咸食物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引起主动饮水,同时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更多的抗利尿激素进入血浆,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使水分重吸收加强,最终使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平衡。
    【详解】A、人体缺水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
    B、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从而主动饮水补充水分,B正确;
    C、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升高,C错误;
    D、抗利尿激素经肾小管细胞识别并起作用后就会失去活性,D正确。
    故选C。
    18. (内蒙古自治区2020-2021学年高三10月大联考生物试题)如图是下丘脑参与性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GnRH属于多肽类激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示过程能反映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机制
    B. GnRH与性激素的特异性受体都位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C. 为提高猪肉品质,传统方法是切除幼龄公猪睾丸(阉割),猪被阉割时,剧烈的痛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D. 运动员如果服用过多的雄性激素,会造成自身腺体分泌的性激素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第一级能通过一定的途径调节第二级的活动,第二级再调节下一级的活动,这样通过不同层级协调合作,共同完成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详解】A、图示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这属于分级调节机制,A正确;
    B、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而性激素的本质是固醇类物质,特异性受体位于靶细胞内,B错误;
    C、痛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C正确;
    D、运动员如果服用过多的雄性激素,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会造成自身腺体分泌的性激素减少,D正确。
    故选B。
    【点睛】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激素。
    11. (浙江省衢州、湖州、丽水四地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缺氧诱导因子HIF-1是恶性肿瘤生长过快缺氧时表达的一种特异性转录因子。它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的作用,从而增加对癌细胞的快速供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导致其无限增殖
    B. 癌细胞类似于胚胎细胞,都脱离了细胞的正常分化
    C. 缺氧诱导因子HIF-1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分子
    D. 使用HIF-1抑制剂为癌症病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答案】D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A、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导致可以转移,A错误;
    B、癌细胞不同于胚胎细胞,而是不受机体控制的恶性增殖细胞,B错误;
    C、缺氧诱导因子HIF-1的产生是在是一种缺氧时表达的一种特异性转录因子,能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并不是激素,C错误;
    D、题意显示HIF-1能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的作用,进而促进癌细胞供氧,因此使用HIF-1抑制剂可为癌症病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D正确。
    故选D。
    12. (浙江省衢州、湖州、丽水四地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下列有关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切除垂体,甲状腺会肿大
    B. 垂体通过对下丘脑活动的调节来影响甲状腺活动
    C. 甲状腺激素增多会抑制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
    D.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调节激素作用于垂体前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下丘脑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释放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促进代谢。
    2、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又反过来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抑制它们产生相应的激素。
    3、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
    【详解】A、切除垂体,不能合成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会萎缩,A错误;
    B、下丘脑通过对垂体活动的调节来影响甲状腺活动,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增多会抑制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错误;
    D、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前叶,D正确。
    故选D。
    21. (浙江省衢州、湖州、丽水四地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丙咪嗪为较常用的抗抑郁药,其药理作用为抑制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提高受体部位递质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属于神经递质
    B. 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能使兴奋传递中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C. 抑郁可能与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含量过高有关
    D. 该药物能使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持续作用于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属于神经递质,A正确;
    B、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作用于突触后膜,能使兴奋传递中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提高受体部位递质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可以推测,抑郁与神经递质的含量过低有关,C错误;
    D、该药物能够“抑制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所以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可以持续作用于受体,D正确。
    故选C。
    30. (浙江省衢州、湖州、丽水四地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染料木黄酮主要来源于豆类植物,证据表明染料木黄酮能显著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治疗和预防糖尿病。现欲验证不同浓度的染料木黄酮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对大鼠胰岛素分泌的影响。请根据以下实验材料和用具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要求与说明:胰岛素浓度的具体测定方法及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材料与用具:大鼠胰岛β细胞悬液,细胞培养液,高浓度葡萄糖溶液(15mmol/L),不同浓度的染料木黄酮溶液(3µmol/L、10µmol/L、30µmol/L),生理盐水,培养瓶若干,CO2培养箱等。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取若干培养瓶分别加入等量的大鼠胰岛 β细胞悬液和细胞培养液,将其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
    ②向甲、乙组各培养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和15mmol/L葡萄糖溶液。
    ③将甲、乙每组再随机均分为__组,编号为甲A、甲B……,乙A、乙B……,向每组的A加入适量生理盐水,B……依次加入__。
    ④将各培养瓶放入CO2培养箱培养一段时间,测定各组__。
    ⑤对上述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实验结果记录表)__。
    (3)分析与讨论
    ①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胰岛素分泌增多,原因是__。此时机体细胞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__。
    ②研究发现染料木黄酮可抑制胰岛 β细胞的钾离子通道,从而通过__(延长或缩短)胰岛 β细胞动作电位的时长,促进胰岛素分泌。
    【答案】 (1). 4 (2). 等量的3μmol/L、10μmol/L、30μmol/L染料木黄酮溶液 (3). 胰岛素含量 (4). 不同浓度的染料木黄酮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对胰岛素分泌影响的结果记录表
    葡萄糖浓度
    胰岛素浓度
    燃料木黄酮浓度
    生理盐水
    15mmol/L葡萄糖
    生理盐水


    3μmol/L染料木黄酮


    10μmol/L染料木黄酮


    30μmol/L染料木黄酮



    组别
    胰岛素浓度
    组别


    A


    B


    C


    D



    组别


    甲A
    甲B
    甲C
    甲D
    乙A
    乙B
    乙C
    乙D
    胰岛素浓度








    (5). 血糖浓度高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6). 贮存和利用 (7). 延长【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不同浓度的染料木黄酮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对大鼠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染料木黄酮,因变量是胰岛素的含量;实验设计应该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1)实验室路:
    ③依据对照性原则和实验材料提供的三种浓度的染料木黄酮溶液分析可知,甲、乙两组都应该随机分为4组,并分别向甲、乙两组的A、B、C、D组加入等量的蒸馏水、3μmol/L染料木黄酮溶液、10μmol/L染料木黄酮溶液、30μmol/L染料木黄酮溶液。
    ④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胰岛素的含量,因此将各培养瓶放入CO2培养箱培养一段时间,需要测定各组的胰岛素含量。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分为甲、乙两大组,每一组又分为A、B、C、D四组,依据不同组的处理方法和因变量设计表格如下:


    (3)①血糖浓度高会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所以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分泌增多能够促进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
    ②根据题意分析,染料木黄酮可抑制胰岛 β细胞的钾离子通道,阻止钾离子外流产生静息电位,因此其可以通过延长胰岛 β细胞动作电位的时长,促进胰岛素分泌。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结合实验目的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补充实验思路,并能够根据实验过程设计表格以记录实验结果。
    15. (浙江省绍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选考科目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为了验证胰岛素的作用,实验人员选取了一群生理状态相当的实验兔,分为甲、乙、丙三组。实验处理和结果记录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处理方法(肌肉注射)
    相同时间后检测血糖平均浓度

    生理盐水+胰岛素
    a

    生理盐水+胰岛素受体抑制剂
    b

    生理盐水
    c

    A. 三组兔子血糖的平均浓度大小顺序为b>c>a
    B. 乙组兔子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高于丙组
    C. 甲组兔子会因肌肉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而出现四肢无力的症状
    D. 如继续给乙组兔子注射胰岛素溶液,血糖浓度的平均值会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表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否注射胰岛素或胰岛素受体抑制剂,因变量为相同时间后血糖平均浓度。其中丙组为对照实验。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甲组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最低,乙组注射胰岛素受体抑制剂,胰岛素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血糖浓度高于丙组,所以三组兔子血糖的平均浓度大小顺序为b>c>a,A正确;
    B、乙组注射胰岛素受体抑制剂,胰岛素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血糖浓度高于丙组,高血糖刺激使胰岛B细胞产生更多的胰岛素,所以乙组兔子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高于丙组,B正确;
    C、甲组注射胰岛素,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兔子会因肌肉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而出现四肢无力的症状,C正确;
    D、由于乙组注射的是胰岛素受体抑制剂,胰岛素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所以继续给乙组兔子注射胰岛素溶液,血糖浓度也不会下降,D错误。
    故选D。
    22. (浙江省绍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选考科目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下左图示实验中坐骨神经与电表的连接,若在坐骨神经的某一处给予一合适刺激,甲处将出现如下图所示的负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段没有离子进出神经细胞
    B. bc段主要是Na+从神经细胞内流出引起
    C. cd段神经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
    D. 若增加培养液中Na+浓度,则c点将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A、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主要是K+外流,A错误;
    B、bc段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Na+通道打开,Na+内流引起(流入细胞),B错误;
    C、cd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此时主要是钾离子外流,此时神经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C正确;
    D、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会使Na+内流的量增多,动作电位增大,则c点将上移,D错误。
    故选C。

    10. (广东省 2021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下图是某种传出神经元与骨骼肌形成类似突触结构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为突触小泡,其内的神经递质可使肌肉细胞收缩或舒张
    B. ②为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突触小体
    C. 给骨骼肌细胞一个适宜刺激,在②处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
    D. 受寒冷刺激时骨骼肌会不自主地战栗,以提高产热量抵抗寒冷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突触结构可知,①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②为神经末梢膨大形成的突触小体,能将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分泌出去,作用于骨骼肌。
    【详解】A、由图示可知,①为突触小泡,其内的神经递质可能为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可使肌肉细胞收缩或舒张,A正确;
    B、由图示可知,②为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呈杯状的突触小体,与骨骼肌共同形成类似突触结构,B正确;
    C、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②释放作用于骨骼肌,即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若给骨骼肌细胞一个适宜刺激,在②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
    D、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使冷觉感受器兴奋,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会通过神经调节的作用使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恒定,D正确。
    故选C。
    19. (广东省 2021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能调节胰岛细胞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从而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回答以下问题。
    (1)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______,该过程主要受胰岛分泌的___的调节。从内环境细胞代谢的关系分析,血糖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是___。
    (2)当血糖含量下降时,______、______等分泌活动增强,它们产生的激素直接或间接调节糖浓度。
    (3)实验证明,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升高能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请完善以下实验表格。
    实验材料自变量

    实验材料
    自变量
    因变量
    实验结果(“+”表示检测物质的含量)
    对照组
    胰岛B细胞
    含正常浓度葡萄糖的溶液
    ②____
    ++
    实验组
    胰岛B细胞
    ①____
    ③____

    【答案】 (1). 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2). 胰高血糖素 (3). 血糖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为细胞代谢氧化分解葡萄糖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4). 胰岛A细胞 (5). 肾上腺(甲状腺) (6). 含高浓度葡萄糖的培养液 (7). 检测胰岛素含量 (8). ++++(多于2 个“+”即可)
    【解析】
    【分析】
    血糖平衡的调节:

    【详解】(1)空腹时血糖浓度降低,血糖的重要来源是肝糖原的分解,该过程受胰岛A细胞所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的调节。在机体内,血糖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为细胞代谢氧化分解葡萄糖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2)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以及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强,使血糖浓度升高。
    (3)欲研究血糖浓度升高能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实验分为两组,一组是将胰岛B细胞处于含正常浓度葡萄糖的溶液中,一组将胰岛B细胞处于含高浓度葡萄糖的培养液,相同时间后检测两组中的胰岛素的含量,实验结果为血糖浓度较高的这组产生的胰岛素含量更高,多余2 个“+”。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血糖平衡的调节,意在强化学生对血糖调节机制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6. (2021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南校区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膝跳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 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位于脊髓
    C. 控制生物节律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
    D. 某同学正在跑步,下丘脑和脑干未参与过程的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由于反射弧中突触的存在,所以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A正确;
    B、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B错误;
    C、控制生物节律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
    D、某同学正在跑步,下丘脑和脑干都参与调节,下丘脑参与调节体温、血糖浓度等,脑干参与调节细胞呼吸等,D错误。
    故选 A。
    9. (2021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南校区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下图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⑥表示激素,左侧是⑥的分泌、运输途径局部放大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③三种激素的分泌体现了动物激素的_____机制。④和⑤是胰岛细胞分泌的两种激素,二者相互_____,共同维持血糖的稳定。
    (2)血液中的③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而②只能作用于甲状腺,说明_____。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原因是_____。
    (3)图中下丘脑作用于胰岛B细胞的信号分子为_____,当刺激a处时,引起该部位膜内电位变化的原因是_____。
    【答案】 (1). 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2). 拮抗 (3). 只有甲状腺细胞膜上有②的特异性受体 (4). 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被灭活 (5). 神经递质 (6). 钠离子内流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④和⑤是胰岛细胞分泌的两种激素即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⑥是抗利尿激素。
    【详解】(1)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①、②、③三种激素的分泌体现了动物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④和⑤是胰岛细胞分泌的两种激素即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二者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的稳定。
    (2)血液中的③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而②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说明只有甲状腺细胞膜上有②的特异性受体(激素与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所以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
    (3)据图分析,下丘脑作用于胰岛B细胞的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刺激a处时,该部位产生兴奋,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其膜内电位变化情况是由负电位转变为正电位。产生动作电位的原因是大量的钠离子内流造成的。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28.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第三次联考)细胞凋亡是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如图表示细胞凋亡的过程,图中Dnase为核酸内切酶,能够切割DNA形成DNA片段;Caspase是一类蛋白水解酶,负责选择性地切割某些蛋白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受体的存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的功能。
    (2)凋亡基因的表达最终通过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来实现。
    (3)Dnase破坏DNA分子的________,从而形成DNA片段,使正常基因失去功能。Caspase能够破坏特定蛋白质中的________,从而形成多肽片段,导致蛋白质失活。
    (4)吞噬细胞以________形式吞噬凋亡细胞,与凋亡细胞分解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
    【答案】(1)糖蛋白 信息交流 (2)核糖体
    (3)磷酸二酯键 肽键 (4)胞吞 溶酶体
    【解析】
    【分析】
    【详解】(1)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受体的存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2)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其中翻译过程在核糖体上进行。
    (3)Dnase破坏DNA分子的磷酸二酯键。Caspase能够破坏蛋白质的肽键。
    (4)吞噬细胞以胞吞形式吞噬凋亡细胞,与凋亡细胞分解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溶酶体。
    【点睛】
    34.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神经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方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因为兴奋只能由传入神经传入,传出神经传出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则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
    C. 感受器就是传入神经末梢,效应器就是传出神经末梢,它们都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D. K+外流,导致膜内外电位改变,产生局部电流,是兴奋产生的生理基础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导致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传入,由传出神经传出,A错误;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从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所以传递时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正确;
    C、感受器由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效应器由传出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及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C错误;
    D、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钾离子外流,为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膜的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导致膜内外电位改变,产生局部电流,D错误。
    故选B。
    35.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长期记忆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B. 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C. 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
    D. 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A错误;
    B、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B正确;
    C、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之一,C正确;
    D、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引起传出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肉收缩或引起传出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腺体分泌,D正确。
    故选A。
    36.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
    B. 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C. 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D. 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A、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A正确;
    B、刺激c点,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B错误;
    C、兴奋由c传导到e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因此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正确;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向右),因此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递到a神经元,电表①不偏转,但兴奋可向右传导,电表②偏转两次,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37.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如图是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b处能测定到电位变化
    B. 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即失去活性
    C. 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
    D. 若将神经纤维置于高Na+环境中,静息电位将变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分析可知a处有神经结,所以a是传入神经,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b处能测定到电位变化,A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起作用后就失去活性,B正确。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会大于c,因为c处相当于突触,信号会有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化,C正确。如果将神经纤维置于高钠离子环境中,动作电位将变大,因为动作电位是因为钠离子的内流引起的,D错误。
    【点睛】易错警示 关于兴奋传递的3个易错点
    (1)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为促进或抑制。
    (2)递质的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3)在一个反射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38.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沃泰默切断狗小肠与胰腺之间的神经联系只留下血管,向小肠注入盐酸引起了胰液的分泌,而将盐酸直接注入血液中,没有引起胰液的分泌,对于这一结果,其他科学的解释是( )
    A. 盐酸直接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B. 盐酸引起胰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的过程
    C. 盐酸被小肠吸收,经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D. 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进而调节胰腺分泌胰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沃泰默的实验过程:
    实验1、稀盐酸直接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分泌;
    实验2、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会引起胰液分泌。
    结果分析:实验1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实验2是将神经切除,排除神经的影响,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A、盐酸间接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A错误;
    B、分泌胰液的原因是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而不是神经作用的结果, B错误;
    C、通过两组实验的对照说明稀盐酸不是促进胰液分泌的直接因素,而它会刺激小肠黏膜产生某种物质,即后来被人们证实了的促胰液素促进了胰液的分泌,C错误;
    D、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调节了胰腺分泌胰液, D正确。
    故选D。
    39.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B.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C. 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D. 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元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病。
    【详解】A、如果先注射胰岛素,让它产生低糖的生理反应,然后注射生理盐水,不能使小鼠的症状缓解,因此不能证明胰岛素的作用,A错误;
    B、首先注射胰岛素溶液,若胰岛素的浓度对小鼠体内的血糖有降低的作用,那么小鼠被注入胰岛素溶液后变会进入昏迷状态,因为小鼠体内的血糖供应不足,而注射葡萄糖溶液。通过及时补充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若小鼠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恢复正常,则证明小鼠昏迷的原因是低血糖引起的,之前的低血糖是由于胰岛素的作用导致的,故能证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B正确;
    C、先注射生理盐水,无症状出现,而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昏迷症状,但不能证明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C错误;
    D、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可能出现昏迷症状,但不能证明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D错误。
    故选B。
    【点睛】
    40.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下列关于常见激素及激素类药物的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
    B. 人工合成的某些雌激素类药物——影响女性排卵的口服药
    C. 给雌雄亲鱼饲喂促性腺激素类药物——促进雌雄亲鱼的卵和精子成熟
    D. 胰岛B细胞受损的糖尿病患者——按时注射胰岛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
    【详解】A、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其化学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A正确;
    B、人工合成的孕激素类药物的本质是脂质,不能被消化液消化,所以可以口服,B正确;
    C、促性腺激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能被消化液消化,饲喂起不到作用,C错误;
    D、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胰岛B细胞受损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按时注射胰岛素,D正确。
    故选C。
    41.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下列有关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 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相对稳定
    C.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
    D. 在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放射,体液调节的方式是靠体液运输激素等物质进行调节,免疫调节是靠免疫系统来调节。
    【详解】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不能定向运输,但只作用于甲状腺,因甲状腺上有相应的受体,A错误;
    B、外界温度降低会刺激冷觉感受器,将信号传到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再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会导致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减慢,使尿量增加,C错误;
    D、在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膜外的才相反,D错误。
    故选B。
    42.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
    B. 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
    C.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
    D.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间接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可以通过传出神经直接作用于肾上腺,使之分泌肾上腺素;
    2、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3、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锤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之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从而使产热量增多。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的功能。
    【详解】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A错误;
    B、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的功能,B正确;
    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可以通过传出神经直接作用于肾上腺,使之分泌肾上腺素,C正确;
    D、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之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从而使产热量增多,D正确。
    故选A。
    53.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紧急状态下,甲模式中,靶腺为甲状腺,则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分泌____________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分泌______________,再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2)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中________模式完成的,使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______________。
    (3)血糖含量升高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________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分泌量。兴奋在A处传递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填“单向传递”或“双向传递”),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2). 促甲状腺激素 (3). 乙 (4).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5). 胰岛B细胞 (6). 单向传递 (7).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在突触后膜上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神经内分泌腺分泌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细胞,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乙表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激素,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细胞,属于激素调节;丙表示神经元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靶细胞,属于神经调节。
    【详解】(1)甲模式中若靶腺为甲状腺,则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进而再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2)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所以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中乙模式,使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3)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可以直接接受血糖升高的调控,也能通过下丘脑发出的神经调控,所以血糖升高,一方面血糖可以直接刺激,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分泌量,兴奋在A处传递属于经过突触的传递,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在突触后膜上,传递的主要特点是单向传递。
    【点睛】本题考查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意在考查学生了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和神经调节等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
    12. (华中师大一附中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人体内环境稳态包括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的相对稳定,其中渗透压平衡与水、电解质等的含量有关。当人体对水的摄入量超过水的排出,就会导致体内水总量过多,表现为细胞外液量增多、血钠浓度降低,甚至会出现水中毒现象。关于水中毒现象,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人体中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导致的水肿,即水中毒
    B. 在人体渗透压平衡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发挥作用
    C. 高温天气,大量出汗,若只补充水,而不补充盐,可能会出现水中毒
    D. 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时,细胞外液 Na+的增加量远大于细胞内液 Na+的增加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组织水肿是由于各种原因(例如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人体组织液中的溶液含量增加,而水中毒的最主要原因是体液中水分增多,溶质的相对浓度降低,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A错误;
    B、上分析可知:水盐调节涉及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涉及抗利尿激素的调节,人体中水盐平衡调节属于神经-体液, B正确;
    C、炎热夏季人大量出汗,若补充水而不补充盐,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严重的导致水中毒,C正确;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当静脉注射0.9%NaCI|溶液时细胞外液Na+的增加量远大于细胞内液Na+的增加量, D正确。
    故选A。
    22. (华中师大一附中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胰腺是哺乳动物的一种腺体,有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之分。外分泌部分泌产生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内分泌部即胰岛。胰腺的生理作用和生理变化与生命息息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胰腺中不同细胞分泌的与血糖变化有关的物质均具有_____(写出一点)的特点,某 同学认为胰腺中不同细胞分泌的物质在发挥作用后均会被灭活,该观点对吗?_________,试分析原因:_______。
    (2)血糖平衡受神经——体液的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位于_____。除前面的调节方式外, 胰液的分泌还受到小肠黏膜分泌的_____的调节。胰岛素能作用于全身组织,而胰高血糖 素不能,说明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_特点。
    (3)科学家在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 标记的亮氨酸,并破坏了腺泡细胞中全部的高尔基体, 检测放射性的聚集和转移情况。结果发现,放射性只在细胞内进行转移,但却未出现在细胞外,这表明_____。
    (4)研究表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某科研人员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具体实验方案如下:第一步,用高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来培养胰岛A 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第二步,取第一步得到的适量滤液作为培养液来培养胰岛 B 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请指出该实验方案的错误之处:
    第一处:_________。
    第二处:_____。
    【答案】 (1). 微量、高效(特异性等,合理即可) (2). 不对 (3). 胰腺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外分 泌腺产生的与糖类等物质分解有关的酶可以反复利用,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具有发挥作用 后被灭活的特点 (4). 下丘脑 (5). 促胰液素 (6).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7). 高尔 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分泌有关 (8). 用高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来培养胰岛 A 细胞 (9). 缺少对照组
    【解析】
    【分析】
    胰腺是哺乳动物的一种腺体,有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之分。外分泌部分泌产生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内分泌部即胰岛,其中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详解】(1)胰腺中内分泌部分分泌的与血糖变化有关的物质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激素均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激素作用完之后会被灭活,但胰腺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外分泌腺产生的与糖类等物质分解有关的酶可以反复利用,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具有发挥作用后被灭活的特点。
    (2)血糖平衡受神经-体液的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除前面的调节方式外, 胰液的分泌还受到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的调节。胰岛素能作用于全身组织,而胰高血糖 素不能,说明激素调节具有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
    (3)科学家在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 标记的亮氨酸,并破坏了腺泡细胞中全部的高尔基体, 检测放射性的聚集和转移情况。结果发现,放射性只在细胞内进行转移,但却未出现在细胞外,这表明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分泌有关。
    (4)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胰高血糖素对胰岛素分泌有促进作用,实验中不能用高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并且应设置对照组,进行对照,得出结论。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2. (华中师大一附中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胰腺是哺乳动物的一种腺体,有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之分。外分泌部分泌产生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内分泌部即胰岛。胰腺的生理作用和生理变化与生命息息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胰腺中不同细胞分泌的与血糖变化有关的物质均具有_____(写出一点)的特点,某 同学认为胰腺中不同细胞分泌的物质在发挥作用后均会被灭活,该观点对吗?_________,试分析原因:_______。
    (2)血糖平衡受神经——体液的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位于_____。除前面的调节方式外, 胰液的分泌还受到小肠黏膜分泌的_____的调节。胰岛素能作用于全身组织,而胰高血糖 素不能,说明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_特点。
    (3)科学家在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 标记的亮氨酸,并破坏了腺泡细胞中全部的高尔基体, 检测放射性的聚集和转移情况。结果发现,放射性只在细胞内进行转移,但却未出现在细胞外,这表明_____。
    (4)研究表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某科研人员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具体实验方案如下:第一步,用高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来培养胰岛A 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第二步,取第一步得到的适量滤液作为培养液来培养胰岛 B 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请指出该实验方案的错误之处:
    第一处:_________。
    第二处:_____。
    【答案】 (1). 微量、高效(特异性等,合理即可) (2). 不对 (3). 胰腺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外分 泌腺产生的与糖类等物质分解有关的酶可以反复利用,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具有发挥作用 后被灭活的特点 (4). 下丘脑 (5). 促胰液素 (6).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7). 高尔 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分泌有关 (8). 用高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来培养胰岛 A 细胞 (9). 缺少对照组
    【解析】
    【分析】
    胰腺是哺乳动物的一种腺体,有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之分。外分泌部分泌产生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内分泌部即胰岛,其中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详解】(1)胰腺中内分泌部分分泌的与血糖变化有关的物质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激素均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激素作用完之后会被灭活,但胰腺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外分泌腺产生的与糖类等物质分解有关的酶可以反复利用,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具有发挥作用后被灭活的特点。
    (2)血糖平衡受神经-体液的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除前面的调节方式外, 胰液的分泌还受到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的调节。胰岛素能作用于全身组织,而胰高血糖 素不能,说明激素调节具有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
    (3)科学家在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 标记的亮氨酸,并破坏了腺泡细胞中全部的高尔基体, 检测放射性的聚集和转移情况。结果发现,放射性只在细胞内进行转移,但却未出现在细胞外,这表明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分泌有关。
    (4)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胰高血糖素对胰岛素分泌有促进作用,实验中不能用高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并且应设置对照组,进行对照,得出结论。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5.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三12月教学测试)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对机体的健康十分有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皮肤是唯一的散热器官
    B. 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导致局部肿胀
    C. 皮肤在炎热环境下血管收缩,增加血流量
    D. 皮肤大面积烧伤病人的非特异性免疫完全受损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指的是皮肤和黏膜,皮肤能抵挡病原体的入侵,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的免疫;而特异性免疫是人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2、炎热环境中,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进而增加散热量。在40℃环境条件下,正常皮肤主要通过蒸发汗液的方式来增加散热。
    3、器官移植所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分别是供体器官不足、免疫排斥反应。移殖进患者体内的器官是抗原,机体进行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在起作用,运用免疫抑制剂,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抑制免疫排斥反应。
    【详解】A、散热还可通过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来实现,A错误;
    B、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渗透压升高, 可导致局部肿胀,B正确;
    C、皮肤在炎热环境下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C错误;
    D、皮肤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只是第一道防线的免疫功能被破坏,第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免疫仍继续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B。
    22.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三12月教学测试)研究人员用脊蛙(去除脑的蛙)为材料进行实验,用硫酸分别刺激左、右后肢中趾的皮肤,左、右后肢均收缩。参与该反射活动的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蛙的脑去除是为了避免反射中枢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B. 处于反极化过程的神经元质膜,对Na+的通透性持续增大
    C. 若用硫酸刺激已剥去皮肤的左后肢中趾,左、右后肢均不收缩
    D. 该实验结果说明a神经中只含有传入神经纤维,b神经中只含有传出神经纤维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传入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神经中枢在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2、根据题意,“用去除脑但保留脊椎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若出现收缩活动,说明能够完成反射,反射弧完整。
    【详解】A、蛙的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影响,去除脑是为了避免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干扰,A错误;
    B、反极化过程是蛙神经受到刺激后,对Na+的通透性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
    C、若用硫酸刺激已剥去皮肤的左后肢中趾,由于感受器被破坏,左右后肢均不收缩,C正确;
    D、分别刺激左右后肢肢中趾皮肤,左右后肢均收缩,说明a经和b神经既含有传入神经,也有传出神经,D错误。
    故选C。
    16. (诸暨市2020年12月高三诊断性考试试题)下图是某人病毒感染后的体温变化曲线,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ab段骨骼肌不自主的收缩产热不受神经支配
    B. bc段人体的产热量基本等于散热量
    C. cd段该人可能会出现身体出汗等症状
    D. 病毒感染后,一定程度的发热对人体抗病有积极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体温恒定的维持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作用下,机体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详解】A、ab段,骨骼肌不自主的收缩产热不受大脑支配,但受神经支配,A错误;
    B、bc段持续高热,体温相对稳定,则产热量和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B正确;
    C、cd段病人体温下降,此时产热量小于散热量,病人可能会出现脸色发红(毛细血管舒张)、身体出汗(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使得体温下降,C正确;
    D、病毒感染后,由于体温上升可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动,从而更有效的清除病毒,因此一定程度的发热对人体抗病有积极作用,D正确。
    故选A。
    【点睛】
    20. (诸暨市2020年12月高三诊断性考试试题) 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刺激类型
    刺激强度
    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时长相等)
    产生的感觉类型
    感觉强度
    针刺激
    较小

    刺痛
    较弱
    较大

    较强
    热刺激
    较低

    热感
    较弱
    较高

    较强

    A. 传入神经由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
    B. 不同的神经纤维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相同
    C. 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的感受器兴奋,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感觉
    D. 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频率,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详解】A、传入神经由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结缔组织膜,就成为一条神经,A正确;
    B、不同的神经纤维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一般不同,B错误
    C、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感受器不同,C正确;
    D、据表分析,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频率,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D正确。
    故选B。
    30. (诸暨市2020年12月高三诊断性考试试题)四氧嘧啶主要通过产生氧自由基破坏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B细胞的损伤或坏死,从而阻碍胰岛素的分泌。因此,在医学上常通过给小白鼠注射适量的四氧嘧啶,获得糖尿病模型小鼠。
    (1)糖尿病模型小鼠的制备:选取生理状况一致的正常小鼠,每天注射适量的四氧嘧啶。饲养一段时间后,小鼠出现了胰岛素含量下降、多尿、_____(答出两点)等症状,说明糖尿病模型小鼠制备成功。小鼠出现多尿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
    (2)一定量的药物X能使患糖尿病的小鼠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实验人员对此进行了实验验证(药物X用生理盐水配置)。
    ①请完善下列设计方案
    取糖尿病小鼠,随机均分为_____组(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另取_____小鼠,作为对照(编号为_____),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定记录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对数据统计分析。
    ②请用柱状图的形式描述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
    (3)将禁食一段时间的正常实验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药物X溶液,待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一部分注射某种营养物质,症状能很快得到缓解,注射的营养物质是_____另一部分注射适量的胰高血糖素,症状也能得到缓解,机理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血糖浓度升高、 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 进食量增加、体重下降、饮水量增加 (2). 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 (3). 2 (4). (编号为a、b) (5). 一组注射一定量的X溶液,一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6). 正常 (7). (编号为c) (8). (9). 葡萄糖 (10).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析】
    【分析】
    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葡萄糖的作用,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而具有拮抗作用;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而共同作用使血糖升高。
    【详解】(1)四氧嘧啶能通过产生氧自由基破坏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B细胞的损伤或坏死,从而阻碍胰岛素的分泌。每天向生理状况一致的正常小鼠注射适量的四氧嘧啶,饲养一段时间后,小鼠出现了胰岛素含量下降、多尿、血糖浓度升高、 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 进食量增加、体重下降、饮水量增加等症状,说明糖尿病模型小鼠制备成功。小鼠出现多尿症状的原因是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
    (2)要想验证一定量的药物X能使患糖尿病的小鼠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①取糖尿病小鼠,随机均分为2组(编号为a、b),一组注射一定量的X溶液,一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另取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编号为c),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定记录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对数据统计分析。
    ②用柱状图的形式描述实验结果为


    (3)将禁食一段时间的正常实验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药物X溶液,待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一部分注射某种营养物质,症状能很快得到缓解,注射的营养物质是葡萄糖,另一部分注射适量的胰高血糖素,症状也能得到缓解,机理是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点睛】本题以实验为背景,主要考查血糖的调节机制,意在强化学生对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掌握。

    16.(2021届广西北海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2020年夏季,我国多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英勇的解放军战士迅速冲向了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在战士与洪水长时间搏斗的过程中身体发生多种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时间饥饿,血浆中血糖浓度下降会促进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
    B. 长时间饮水不足,血浆渗透压升高会促进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
    C. 战士长时间搬运物资,丙酮酸转化成乳酸可发生在组织液中
    D. 战士体液中肾上腺素增加能促进细胞代谢过程、应对紧急情况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3、肾上腺素的作用:肾上腺素是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激素,主要参与交感神经系统调节作用,其分泌量增加时引起心脏活动增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肝糖原分解变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速使代谢增强;支气管平滑肌舒张等。交感神经系统在环境急剧变化、剧烈运动、紧张、恐惧、寒冷、大量失血等时活动明显增强,同时肾上腺髓质分泌也增加,体内肾上腺素含量升高,当肾上腺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即引起一系列机体活动及代谢发生变化。
    【详解】A.长时间的饥饿血浆中血糖浓度下降会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错误;
    B.长时间饮水不足,血浆渗透压升高会促进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B错误;
    C.体内丙酮酸转化成乳酸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C错误;
    D.战士体液中肾上腺素增加能促进细胞代谢过程、应对紧急情况,D正确。
    故选D。
    22.(2021届广西北海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据研究报道,氯丙嗪可干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功能,使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出现低或高体温状态。某科研小组利用小鼠进行实验,以验证氯丙嗪的作用,实验步骤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步:取6只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称重,标记为①~⑥,用体温计测肛温。
    第二步:小鼠①③⑤腹腔注射氯丙嗪0.1mL/10g;小鼠②④⑥腹腔注射__________。
    小鼠①②置于室温中,③④置于40℃恒温箱中,⑤⑥置于冰箱中。
    第三步:30min后,测量每只小鼠肛温,记录结果,比较差异。
    (1)小鼠体温来源于_________,正常情况下小鼠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________调节的结果。
    (2)第一步对小鼠称重的目的是___________。第二步横线上是______________。
    (3)有研究者认为该实验说服力不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是寒冷条件下小鼠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

    ①激素A_____(填“是”或“不是”)只向垂体方向运输;激素B______(填“是”或“不是”)只能作用于甲状腺。
    ②下丘脑产生的兴奋只能单向作用于肾上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激素C和D在调节体温方面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2). 神经-体液 (3). 计算小鼠注射的氯丙嗪的剂量,排除体重不同引起的误差 (4). 等量的生理盐水 (5). 每组小鼠的数量过少,偶然性过大 (6). 不是 (7). 是 (8). 神经递质只存在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9). 协同作用
    【解析】
    【分析】
    1、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它通过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分析题图可知:激素A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激素D是肾上腺素。
    【详解】(1)小鼠体温来源于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正常情况下小鼠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2)第一步取6只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称重,对小鼠称重的目的是计算小鼠注射的氯丙嗪的剂量,排除体重不同引起的误差。第二步鼠①③⑤腹腔注射氯丙嗪0.1mL/10g;小鼠②④⑥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做对照。
    (3)由于每组小鼠的数量过少,偶然性过大,故该实验说服力不强。
    (4)①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故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是只向垂体方向运输;由于只有甲状腺细胞表面有B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故激素B只能作用于甲状腺。
    ②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故下丘脑产生的兴奋只能单向作用于肾上腺。
    ③C甲状腺激素和D肾上腺素在调节体温方面的关系是协同作用。
    【点睛】本题利用氯丙嗪的作用,考查体温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要求考生识记体温调节等相关知识。
    22. (2021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11月)如图所示,甲、乙、丙3个神经元构成甲—乙突触和乙—丙突触,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分别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均为神经元分泌的大分子物质
    B. 兴奋传导到甲神经元后将引起乙神经元受抑制
    C. Ca2+通道开放有助于甲—乙突触的兴奋传递
    D. 乙—丙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的小电位在丙神经元不能传导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据图分析,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
    【详解】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均为神经元分泌的小分子物质,A错误;
    B、兴奋传导到甲神经元后,释放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将引起乙神经元兴奋,B错误;
    C、Ca2+通道开放,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有助于甲—乙突触的兴奋传递,C正确;
    D、乙—丙突触后膜释放抑制性递质5-羟色胺,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兴奋不能传至丙神经元,D错误。
    故选C。
    30.(2021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11月) 为了验证α-BGT(一种神经毒素)能通过与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而阻断突触间兴奋传递,请结合所给实验材料,以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和腓肠肌收缩为检测指标,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材料用具: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任氏液(生理盐水)、任氏液配置的乙酰胆碱溶液、任氏液配置的α-BGT溶液、微电极、导线、电压表等。(要求与说明:实验不再分组;电刺激强度适宜;实验条件适宜。)
    回答下列问题:
    (1)完善实验思路:
    ①用微电极、导线及电压表连接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段,再将标本置于任氏液中,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并记录。
    ②________,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并记录。
    ③________,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并记录。
    ④分析实验结果。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填入实验结果):________。
    (3)分析和讨论:
    ①欲测定神经段中某一点产生动作电位的峰值,如何放置微电极?____________。
    ②已知另一种神经毒素(β-BGT)也能阻断突触间兴奋传递,但作用部位与α-BGT不同,也不作用于乙酰胆碱。推测β-BGT的作用机理可能为________。
    ③可不可以通过上述实验装置探究坐骨神经是否为混合神经(兼有传入和传出的功能)?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将标本转移至任氏液配子的α-BGT溶液中 (2). 将标本转移至任氏液配子的乙酰胆碱溶液中 (3).
    实验处理顺序
    坐骨神经动作电位
    腓肠肌
    任氏液

    收缩
    α-BGT溶液

    不收缩
    乙酰胆碱溶液

    不收缩
    (4). 将两个微电极分别放置于该点神经纤维的膜内外 (5). 抑制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6). 不能 (7).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缺少反射中枢(或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反射弧不完整)【解析】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1)完善实验思路:
    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α-BGT(一种神经毒素)能通过与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而阻断突触间兴奋传递,所以在连接好标本后完成下列操作:
    ②将标本转移至任氏液配子的α-BGT溶液中,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并记录。
    ③将标本转移至任氏液配子的乙酰胆碱溶液中,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并记录。
    ④分析实验结果。
    (2)结果预测如下表:
    实验处理顺序
    坐骨神经动作电位
    腓肠肌
    任氏液

    收缩
    α-BGT溶液

    不收缩
    乙酰胆碱溶液

    不收缩
    (3)①动作电位是神经纤维兴奋时,膜内外的电位差,所以需要将两个微电极分别放置于该点神经纤维的膜内外。
    ②β-BGT也不作用于乙酰胆碱,也不作用于乙酰胆碱的受体,所以可能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③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缺少反射中枢(或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反射弧不完整),所以不能探究坐骨神经是否为混合神经。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实验,考生需要识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理解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结合实验目的进行设计。
    10. (金太阳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人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能使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的是( )
    A. 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
    B. 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
    C. 甲状腺的功能衰退
    D.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量减少,从而使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多;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
    【详解】A、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促甲状腺激素升高,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A错误;
    B、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B正确;
    C、甲状腺功能衰退,分泌功能减弱,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升高,C错误;
    D、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导致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 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5. (金太阳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为探究胰岛素的功能,某同学给几只刚进食的健康小鼠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观察小鼠是否出现惊厥。为了完善该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需设置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
    B. 若出现惊厥,还应对其中的一半小鼠注射葡萄糖液并观察现象,另一半不处理
    C. 要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在实验前对实验小鼠进行饥饿处理
    D. 为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应设置口服胰岛素溶液的实验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实验是验证胰岛素的降血糖功能,为了使实验更快出现低血糖症状,应对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原,当给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后,小鼠出现惊厥,为了说明惊厥是胰岛素降血糖弓|起的,应该对实验动物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使其血糖恢复正常而另一半不作处理比较,但胰岛素是蛋白质,不能口服只能注射。
    【详解】A、该实验需要设置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A错误;
    B、对惊厥现象是否是由血糖浓度过低引起的需要进一步进行验证,验证的方法是出现惊厥现象后,还应对其中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另一半不予抢救作为对照,如果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的小鼠恢复正常状态,没有抢救的小鼠不恢复,则说明惊厥确实是由于葡萄糖浓度过低引起的,B正确;
    C、要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在实验前对实验小鼠进行饥饿处理,C正确。
    D、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胰岛素能降血糖,实验的自变量是否注射了胰岛素,由提供给出的实验思路可知,该实验缺乏对照实验,应该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D错误;
    故选D。
    13. (湘豫名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联考)钠与细胞代谢有密切的关系,钠缺乏可造成代谢缓慢、食欲不振等。下列有关钠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与钠离子等无机盐离子有关
    B. 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与钠离子进入植物细胞的方式相同
    C. 钠离子可以影响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从而影响体内水平衡调节
    D. 离体的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引起钠离子内流需要蛋白质协助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Na+、Cl-等无机盐离子和血浆蛋白的含量有关。
    2、动作电位的产生与钠离子内流有关。
    【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与钠离子等无机盐离子有关,A错误;
    B、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钠离子进入植物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B错误;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后叶释放,C错误;
    D、离体的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引起钠离子内流,方式为协助扩散,协助扩散需要蛋白质协助运输,D正确。
    故选D。
    14. (湘豫名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联考)将离体的神经纤维浸泡在不同的溶液中,给予适宜刺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无钠离子的溶液中,刺激后产生兴奋,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
    B. 在无钾离子的溶液中,刺激后产生兴奋,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
    C. 在无钠离子的溶液中,刺激后不产生兴奋,膜内电位变为负电位
    D. 在无钾离子的溶液中,刺激后不产生兴奋,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考查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的理解。静息电位是少量钾离子外流引起的,动作电位是钠离子大量内流引起的。
    【详解】在无钠离子的溶液中,刺激后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不会发生反转,膜内电位为负电位,不产生兴奋;在无钾离子但有钠离子的的溶液中,刺激后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兴奋,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5. (湘豫名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联考)抗休克的血管活性药NE——去甲肾上腺素可使血管收缩。正常人体中肾上腺髓质细胞可 分泌去甲肾上腺素,某些交感神经元也可分泌该物质,因此去甲肾上腺素既是一种激素也 是一种神经递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NE作为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 两种细胞分泌NE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大量的能量
    C. NE作为神经递质,能使下一神经元产生持续性兴奋或抑制
    D. 两种细胞分泌NE都经体液运输后定向运输至发挥作用的部位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NE--去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激素,也是神经递质,所以既可以参与体液调节,也可以参与神经调节,但在这两种调节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详解】A、NE作为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发挥作用后被灭活,A正确;
    B、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不需要载体,B错误;
    C、神经递质传递后,能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但是去甲肾上腺素是抑制性神经递质,C错误;
    D、激素在体内不是定向运输,D错误。
    故选A。
    32.(湘豫名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联考) 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会促使胰岛B细胞凋亡,从而引发糖尿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血糖浓度升高可刺激下丘脑的神经细胞,最终导致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升高而降低血糖,此过程的调节方式为___________。
    (2)糖尿病患者往往表现“多饮”、“多尿”现象,试简要叙述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胰岛B细胞为材料,以培养液中胰岛素浓度为检测指标,写出验证“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会促使胰岛B细胞凋亡”这一结论的实验思路、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体液调节 (2).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多饮;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高,经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的水分子数少,导致尿量增多 (3). 实验思路:分别用低浓度、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处理胰岛B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胰岛素浓度。
    预测结果:高浓度培养液中的胰岛素浓度低于低浓度培养液的。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考查对血糖调节途径的理解。结合水平衡调节可理解糖尿病患者的“多饮”、“多尿”现象。
    【详解】(1)血糖浓度升高刺激下丘脑的神经细胞,通过神经调节胰岛B细胞的分泌,最终导致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升高而降低血糖,此过程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2)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其感觉口渴,引起多饮;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高,经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的水分子数少,导致尿量增多。
    (3)验证“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会促使胰岛B细胞凋亡”这一结论,应进行低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的对照试验。该实验为验证试验,预期结果应只有一种,即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会促使胰岛B细胞凋亡,随着培养的继续,高浓度培养液中的胰岛素浓度低于低浓度培养液的。
    【点睛】验证实验的预期结果只有一种,探究实验的预测结果可能有多种情况。
    4.(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 下列关于人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胰岛素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胰高血糖素在胰岛A细胞中合成
    B. 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不是唯一升高血糖的激素
    C. 胰岛素激活胰岛素受体后,葡萄糖通过胰岛素受体进入细胞内
    D. 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均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其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其作用是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详解】A、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A正确;
    B、降血糖激素只有胰岛素一种,升血糖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B正确;
    C、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葡萄糖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进入细胞内,C错误;
    D、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都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D正确。
    故选C。
    8. (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科研人员在转入光敏蛋白基因(控制合成的光敏蛋白能感受光刺激)的小鼠下丘脑中埋置光纤,通过特定的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在脾神经纤维上记录到相应的电信号,从而发现下丘脑CRH神经元与脾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即脑-脾神经通路。该脑-脾神经通路可调节体液免疫,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图2为该小鼠CRH神经元细胞膜相关结构示意图。

    (1)图1中,兴奋由下丘脑CRH神经元传递到脾神经元的过程中,兴奋在相邻神经元间传递需要通过的结构是______,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的原因是T细胞膜上有______。
    (2)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可分泌______作用于B细胞。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______。
    (3)据图2写出光刺激使CRH神经元产生兴奋的过程:_________。
    (4)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脾神经通路,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A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
    实验设计思路:____。
    【答案】 (1). 突触 (2). 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3). 淋巴因子 (4).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5). 光刺激光敏蛋白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 (6). 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或另一组手术但不切断脾神经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A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A抗体的产生量
    【解析】
    【分析】
    1、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2、动作电位: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即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产生动作电位。
    3、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兴奋在相邻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由图1可知,T细胞是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激素之所以能作用于靶细胞,是因为靶细胞上有特异性受体,因此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是因为T细胞膜上有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2) 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处理抗原后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B细胞经过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生物膜的功能主要与膜上蛋白质有关,分析图2,光敏蛋白受到光刺激后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从而使CRH神经元产生兴奋。
    (4) 实验目的是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实验中的自变量为脑—脾神经通路是否被破坏。设计实验时要围绕单一自变量,保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最终体液免疫能力的高低可通过产生抗体的量来进行检测。故实验设计思路为: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A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A抗体的产生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动作电位的形成原因、体液免疫过程等知识,需要考生识记相关内容,其中第(4)题,要根据实验题目找出自变量,按照单一自变量、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的原则,根据所给材料进行实验设计。

    10.(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为探究相关激素对血糖调节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过程。实验中5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已知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为多肽因此不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
    B. 二次注射后,若②号家兔出现糖尿,则该兔的尿量将会增加
    C. 二次注射后,只有②号和④号家兔低血糖症状得到缓解
    D. 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运进全身组织细胞同时抑制氨基酸运进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首次注射时,①号不作特殊处理,作为对照组,②~⑤号作为实验组;第二次注射时,⑤号不作特殊处理,作为对照组,②③④号作为实验组,且这三组都会使血糖浓度升高。据此答题。
    【详解】A、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为多肽具有特定的功能,因此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A错误;
    B、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B正确;
    C、肾上腺素具有升血糖的作用,因此二次注射后,②③④号家兔低血糖症状均得到缓解,C错误;
    D、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运进全身组织细胞同时促进氨基酸运进细胞,D 错误。
    故选B。
    【点睛】
    24. (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下图为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甲、乙、丙为突触,“+”、“-”分别表示兴奋和抑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有4个神经元和3个突触
    B. 若膝盖皮肤破损,膝反射现象依然存在
    C. 若①处给予一适宜刺激,③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D. 敲击膝盖后感觉神经元兴奋,屈肌舒张,属于屈反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膝跳反射: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内。但是,在完成膝跳反射的同时,脊髓中通向大脑的神经会将这一神经冲动传往大脑,使人感觉到膝盖被叩击了。
    【详解】A、图中有4个神经元,另外神经肌肉接点也是突触,突触多于3个,A错误;
    B、膝反射的感受器在仲肌肌群中的肌梭,因此膝盖皮肤破损,不影响膝反射的发生,B正确:
    C、若①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受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影响,传出神经元无法产生神经冲动,因此无法传导至③处,③处无法检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
    D、敲击膝盖后感觉神经元兴奋,屈反射发生时,屈肌应该收缩,D错误。
    故选B。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模拟考试生物试题)21. 图 1 为某反射弧模式图。对图 1 中 a 点施加强度逐渐增大的刺激(S1~ S8),测得的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如图 2 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刺激位点改为 b 时得到的实验结果与图 2 不一定相同
    B. 刺激强度在S1~S4 范围内均有钠离子内流过程
    C. 刺激强度在S5~S8 范围内动作电位峰值与钠离子通道数量有关
    D. 神经可以传导的兴奋大小与刺激强弱无关,通常是恒定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图1为某反射弧模式图,a点为传出神经,b点为传入神经。
    (2)分析图2:刺激强度在S1~S4 范围内,膜电位无变化;刺激强度在S5~S8 范围内,产生动作电位,但动作电位的峰值并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变大。
    【详解】A、不同神经元对刺激的敏感性不同,刺激位点改为 b 时得到的实验结果与图 2 不一定相同,A正确;
    B、刺激强度在S1~S4 范围内,仍然均有钠离子内流过程,但是没有达到阈值,不能形成动作电位,B正确;
    C、刺激强度在S5~S8 范围内,产生动作电位,但动作电位的峰值并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变大,说明动作电位峰值与钠离子通道数量有关,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当刺激强度较小时,神经不能传导兴奋,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使神经传导兴奋,所以神经可以传导的兴奋大小与刺激强弱有关,D错误。
    故选D。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6. 如图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病变部位的相关生理过程(用图中数字表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 )

    A. 据图可推测谷氨酸可以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逆转
    B. 图中③、④过程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 图示表明,NMDA除了能与谷氨酸结合,还可以和其他神经递质结合
    D. 正常情况下,突触间隙的谷氨酸能长时间地起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当兴奋传到轴突末梢时,可引起突触小体的膜对钙离子的吸收,进而促进突触前膜对谷氨酸的释放,释放出去的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结合,可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的内流,进而形成动作电位。
    【详解】据图可知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结合后,促进Na+内流,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故可推测谷氨酸可以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逆转,A正确;图中③过程是谷氨酸通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性(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过程④是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NMDA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错误;据图分析,NMDA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作用是识别谷氨酸,NMDA与谷氨酸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故据图不能说明NMDA还可以和其他神经递质结合,C错误;正常情况下,谷氨酸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故突触间隙的谷氨酸不能长时间地起作用,D错误。
    故选A。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如图中a、b、c三个神经元构成了1、2两个突触,甲、乙、丙3条曲线为不同刺激引起神经元c上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表明刺激a时兴奋仅以电信号形式迅速传导给c
    B. 乙表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 乙也可表示只刺激b时,a神经元的电位变化
    D. 实验表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突触是两个神经细胞相互建立联系的结构,根据图示可知,b和a能够形成突触,a和c能够形成突触,故图中含有两个突触。分析左图,单独刺激a,c能形成动作电位,说明a释放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只刺激b时,c没有任何变化,说明b没有使a释放神经递质;同时刺激a、b时,c的动作电位变化小于只刺激a,进而推断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详解】A、据图分析,甲表示只刺激a,c神经元产生了电位变化,即兴奋通过突触1由a传到了c,但是不能说明两者之间以电信号传导,A错误;
    B、由于没有设置对照实验,因此不能说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的,B错误;
    C、只刺激b时,a神经元受到抑制,应有电位变化,C错误;
    D、乙表示只刺激b,结果c没有产生电位变化;丙表示同时刺激a、b,结果c产生了电位变化,但是与单独刺激a相比减弱了,说明刺激b抑制了a向c传递兴奋,进而说明b神经元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D正确。
    故选D。

    (2021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9月联考(新高考))肝脏内进行着旺盛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代谢,血浆蛋白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肝脏,肝脏还具有分泌胆汁(起乳化脂肪的作用)、解毒等功能。下列与肝脏功能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大分子只有蛋白质能在肝脏合成
    B. 肝硬化患者往往会出现组织水肿
    C. 患肝炎的人对脂肪的消化能力减弱
    D. 安静时肝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多糖和核酸。
    2、人和动物的储能物质是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
    【详解】A、肝脏除合成蛋白质外,还能合成肝糖原,也能合成核酸,糖原和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A错误;
    B、肝硬化时影响血浆蛋白合成,从而使血浆渗透压变低,表现出组织水肿,B正确;
    C、肝脏能分泌乳化脂肪的胆汁,因此患肝炎的人消化脂肪的能力减弱,C正确;
    D、肝脏内进行着旺盛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代谢,故安静时肝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D正确。
    故选A。

    (2021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9月联考(新高考))人乳分泌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催乳素是垂体分泌的一种蛋白类激素,该激素产生后经________运输至乳腺的腺泡细胞,与其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引发靶细胞产生乳汁。
    (2)催乳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催乳素释放因子与催乳素抑制因子的双重调节.切断下丘脑和垂体分泌催乳素部位的联系可使血液中催乳素的水平增高,这说明下丘脑对催乳素分泌的调节在一般情况下以____________(填“抑制”或“促进”)为主。吸乳动作可引起下丘脑分泌激素并作用于垂体,使其分泌催乳素,吸乳动作引发下丘脑分泌激素属于_______调节。
    (3)在哺乳期,催产素可促进乳汁从乳房排出。催产素的分泌和释放途径与抗利尿激素相似,即由______分泌并由______释放入血液,最后引起乳腺腺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收缩,促使乳汁分泌。
    (4)综上分析可知,乳汁合成和分泌的过程为______调节。
    【答案】 (1). 体液(或“血液”) (2). 特异性受体 (3). 抑制 (4). 神经 (5). 下丘脑 (6). 垂体 (7). 神经和体液
    【解析】
    【分析】
    1、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的。
    【详解】(1)激素是通过体液(血液)运输到达靶器官;催乳素为蛋白类激素,与乳腺腺泡细胞的细胞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传递给细胞一种特定的信息,经一系列过程产生乳汁。
    (2)切断下丘脑和垂体分泌催乳素部位的联系可使血液中催乳素的水平增高,这说明下丘脑对催乳素分泌的调节在一般情况下以抑制为主;吸乳动作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下丘脑分泌催乳素释放因子,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3)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催产素的分泌和释放途径与抗利尿激素相似,因此,催产素也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
    (4)综上分析,乳汁合成和分泌的调节过程既存在神经调节,也存在激素调节,故其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点睛】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特点,并结合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过程考查催产素的释放和分泌部位,要求考生能识记相关知识,并能将知识迁移运用。

    (2021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高三一模生物试题)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B. 若c为雄性激素,则口服c后,则b的分泌会减弱
    C. 若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则d过程只可发生于细胞核内
    D. 若切除b,则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不能运输到c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该图可表示:
    (1)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其中a为感受器、d为传入神经、b为神经中枢、e为传出神经、c效应器;
    (2)雄性激素分级调节过程,其中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进睾丸生长发育并分泌雄性激素;当雄性激素含量达到一定程度,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从而对睾丸促进减弱,使雄性激素分泌减少
    (3)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其中a表示DNA、b为RNA、c为蛋白质、d表示转录过程(主要场所在细胞核)、e表示翻译过程(场所在细胞质);
    【详解】A、结合前面的(1)分析,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信息传递方式有局部电流(神经纤维上)和化学信号(神经元之间,即突触处)两种,A错误;
    B、若该图表示雄性激素的调节过程,a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为促性腺激素,c为雄性激素,则口服c后,雄性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具有抑制作用,分泌这两种激素均减少,进而导致睾丸分泌的也雄性激素减少,B正确;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则d过程表示转录过程,转录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发生,C错误;
    D、激素的运输属于体液运输,若个体中某个器官损坏或切除,其他机体组织正常,则体内分泌的每一种激素照常可以通过体液运输到各组织器官,D错误。
    故选B。

    (2021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高三一模生物试题)信号分子在细胞间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神经元树突膜和胞体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受神经递质刺激后膜电位可发生变化
    B. 淋巴细胞膜上有淋巴因子的受体,淋巴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C. 肝细胞和肌细胞膜上有胰岛素的受体,受胰岛素刺激后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D. 甲状腺细胞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两种激素协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故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由于突触后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故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3、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血糖的去路,即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葡萄糖,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可以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血糖升高。
    【详解】神经元树突膜和胞体膜可构成突触后膜,在突触后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受神经递质刺激后膜电位可发生变化,A正确;B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具有淋巴因子的受体,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够与B淋巴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正确;胰岛素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所有的细胞,所以肝细胞和肌细胞膜上存在识别胰岛素的受体,C正确;甲状腺细胞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调节垂体对促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分布在垂体细胞膜上,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甲状腺细胞膜上,D错误。
    故选D。

    (2021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高三一模生物试题)某小组欲研究神经兴奋的传导情况,以置于适宜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的枪乌贼的巨大神经轴突为材料,将电表的甲、乙两极置于轴突膜外侧,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相关实验(M点为轴突ab段的中点,Oa段>1/2ab段。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下列关于指针偏转情况的预测,错误的是( )

    A. 若该离体神经轴突未受到刺激时,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B. 若在M点处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C. 若同时在O点、M点给予相同且适宜的电刺激,则电流表指针先左偏后右偏
    D. 若将甲、乙电极都置于轴突膜内侧,在甲左侧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则电流表指针先右偏后左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未受刺激时,所有点均由于K+外流表现为内负外正,当受到强刺激时,受刺激的点由于Na+内流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在轴突上双向传导,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当兴奋传导电极一端位置时,两端形成局部电流,由于电极两端都置于轴突外侧,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
    【详解】A、若该离体神经轴突未受到刺激时,电极两端都表现为静息电位,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A正确;
    B、若在M点处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兴奋往左右双向传导并同时到达电极两端,导致两电极处均变为动作电位,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B正确;
    C、若同时在O点、M点给予相同且适宜的电刺激,由于Oa段>1/2ab段,M端引起的兴奋不引起偏转,O端传来的兴奋在途中与M端传来的兴奋抵消,则电流表指针不偏转,C错误;
    D、若将甲、乙电极都置于轴突膜内侧,在甲左侧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则兴奋传到电极处时引起的电流方向与电极放置在膜外时相反,则电流表指针先右偏后左偏,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一致。



    (2021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下图为人左侧大脑皮层示意图。当W区受损伤,患者会出现的语言(  )

    A. 不能书写 B. 不能说话 C. 看不懂文字 D. 听不懂说话
    【答案】A
    【解析】
    【详解】W区为书写性语言中枢,参与书写的调控,若W区受损伤,则患者不能书写,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混淆了大脑皮层各言语区的功能而导致判断失误。


    (2021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该部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
    A. 外正内负 B. 外负内正 C. 外负内负 D. 外正内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未受刺激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时,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未受刺激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时,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表现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故选B。

    (2021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突触后膜位于突触小体上
    B.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C.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间隙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A错误;
    B、递质位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B正确;
    C、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C正确;
    D、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间隙,内含有组织液,D正确.
    故选A

    (2021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如图表示两种果蝇神经纤维的电位示意图。据图分析,灾变体果蝇膜电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Na+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异常 B. K+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异常
    C. Na+通道和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异常 D. K+通道和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异常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通过实线可以看出动作电位的产生没有问题,也就是说钠离子内流的通道没有问题;但在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中,即复极化过程中,突变体则不正常,说明钾离子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过程出现异常。
    故选B。

    (2021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如图所示,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I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
    B. 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
    C. 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
    D. 图2中C名称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可以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1中A是蛋白质,B是磷脂双分子层;图2中E是突触前膜,C是神经递质,D是受体,F是突触后膜;脂类物质的跨膜运输是自由扩散。
    【详解】A、糖蛋白分布在膜的外侧,故Ⅰ侧为细胞膜外侧,Ⅱ侧为细胞膜内侧,A错误;
    B、脂质分子优先通过细胞膜与膜中的磷脂分子有关,B错误;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释放方式为胞吐,C错误;
    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由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即外正内负→外负内正,D正确。
    故选D。






    (2021届辽宁省大连市一〇三中学高三一模生物试题)人体的稳态需要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共同维持。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a代表_______,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如果该图表示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过程,B代表垂体,则A是____________,能感受的变化,抗利尿激素作用于C的生理效应是____________。
    (3)如果该图表示降血糖的过程,A是下丘脑,则b是____________(填“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其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免疫的过程,A是T细胞,则B是________细胞,该细胞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传入神经 (2).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 下丘脑 (4).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5). 胰岛素 (6).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7). 效应T (8). 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解析】
    【分析】
    本题关键在于确定图解中各种信息分子以及参与的调节过程,据图分析,A通过a过程形成B,B通过b过程形成C 。
    【详解】(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图中A、B、C应分别表示感受器,神经中枢和效应器,a、b分别表示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反射弧中存在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依赖于神经递质,而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
    (2)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由下丘脑(A)感受渗透压变化并调控垂体(B)释放抗利尿激素,C是抗利尿激素的作用部位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的生理效应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血糖调节过程中,A是下丘脑,a是相关神经,B是胰岛B细胞,b是胰岛素,C是组织细胞。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4)细胞免疫过程中,若A是T细胞,则a表示T细胞的增殖分化,B表示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点睛】此题综合考察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能够全面系统的了解各种调节的具体过程,形成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方面的知识网络。关键在于掌握各种调节方式的具体过程和特点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并尽可能的建立起这三种调节方式与生物体代谢之间的联系。

    (2021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下图是有关体温调节的部分神经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b为________。图中显示的效应器有______。
    (2)若在图中“M”处给予一适宜刺激,c处膜外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此时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了________。由该刺激引起的反应过程是否属于反射?____________。
    (3)在寒冷环境中,我们感到寒冷,是因为低温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入__________形成冷觉,此时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增加,作用于__________细胞,其产生的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引起组织细胞代谢增强以维持体温。
    【答案】 (1). 突触 (2).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和f(肌肉) (3).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4). 局部电流 (5). 不属于 (6). 大脑皮层 (7).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8). 垂体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和图示信息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1)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构成突触,据此分析图示可知:a、b为突触。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图中显示的效应器有: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和f(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
    (2) 若在图中“M”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当产生的兴奋传导到c处时,c处的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此时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了局部电流。由于该刺激引起的反应过程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所以不属于反射。
    (3) 在寒冷环境中,低温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有关的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冷觉,令人感到寒冷。此时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细胞,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增加,引起组织细胞代谢增强以维持体温。
    【点睛】梳理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从题图和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是人体尿液形成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图示血液浓度与单位时间血糖滤过量(原尿)、排出量(尿液)和肾小管重吸收量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健康人血糖值能维持在图示中N点左右,这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激素)的调节作用所致。其中的一种激素通过促进靶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血糖降低。
    (2)当原尿中葡萄糖浓度超过375mg/100mL后,肾小管对原尿中葡萄糖吸收不再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血糖浓度超过T点后,部分血糖将随尿液排出并带走大量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兴奋,最终在大脑的渴觉中枢形成渴觉,此时血浆中_______________含量上升,以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答案】 (1).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2). 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3). 肾小管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 (4).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5). 抗利尿激素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尿液形成的两个阶段,考查了血糖调节及水盐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结合图示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血液流经肾小球时,由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中的水、无机盐、尿酸、尿素、葡萄糖、氨基酸等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对原尿的一些物质进行重吸收,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全部葡萄糖、氨基酸被重吸收,剩余的部分形成尿液。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与能量供应,当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会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其对水分的吸收,进而导致尿量减少。
    【详解】(1)人体内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的两种激素,由于二者的共同调节作用,期中的胰岛素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浓度能够维持在图示的N点;
    (2)肾小管对于原尿中葡萄糖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且需要消耗能量,当原尿中葡萄糖浓度超过375mg/100ml后,肾小管对原尿中葡萄糖吸收不再增加的原因是肾小管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蛋白的数量是有限的;
    (3)血糖浓度超过T点后,部分血糖将随着尿液排出,糖尿病人容易口渴的原因是:尿糖导致较多的水随尿排出,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最终在大脑的渴觉中枢形成渴觉,此时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含量将上升,以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点睛】本题涉及到尿液的形成过程,血糖调节、水盐调节、物质运输的方式的部分内容,需要学生能根据图获取信息,并灵活利用课本知识点,属于中难度题。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16.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小肠部位的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①②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C. 要证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D. 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①与②对比,实验自变量为稀盐酸刺激部位,因变量为胰液是否分泌;①和③对比,自变量为稀盐酸刺激部位是否含有神经,因变量为胰液是否分泌;②和④对比,自变量为是否含有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因变量为胰液是否分泌。
    【详解】A、①②④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受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调节,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A正确;
    B、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B错误;
    C、②和④对比,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有关,①和③对比,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以上实验并未直接探究胰腺分泌胰液与神经的关系,因此要证明胰液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设计实验继续探究,C正确;
    D、由以上分析可知,①②③④对比,可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调节,D正确。
    故选B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17. 一般情况下,病毒侵染机体后,机体细胞会释放致热性细胞因子,致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引起体温升高,利于机体快速清除病毒以维持机体的稳态。下列关于稳态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致热性细胞因子能作用于下丘脑,调节“体温调定点”
    B. 机体通过分级调节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多,产热增加
    C. 持续高温期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各种代谢活动下降
    D. 若患者出现脱水现象,则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体温调节的过程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增加(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详解】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A正确;
    B、甲状腺激素通过分解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产热增加,引起体温升高,B正确;
    C、持续高温期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错误;
    D、若患者出现脱水现象,则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D正确。
    故选C。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19. 研究表明某种糖尿病发生与细胞的异常调亡有关,在免疫调节过程中,T细胞能分泌促使细胞凋亡的信息分子CD95L,正常情况下胰岛B细胞表面由于缺乏CD95L的受体,而不会凋亡。下列有关胰岛B细胞与血糖调节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胰岛B细胞膜上有葡萄糖受体,可感知血糖升高的变化
    B. 肝细胞膜上有胰岛素的受体,也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C. 由细胞异常凋亡引起的糖尿病患者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缓解症状
    D. 高血糖可能诱导胰岛B细胞中控制CD95L受体合成的基因表达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血糖平衡的调节:

    【详解】A、胰岛B细胞能直接接受血糖浓度的信号,是因为其细胞膜上含有葡萄糖受体,可感知血糖升高的变化,A正确;
    B、肝脏细胞作为组织细胞需要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同时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肝糖原能分解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因此肝细胞膜上既有胰岛素的受体,也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B正确;
    C、细胞异常凋亡导致胰岛B细胞减少,分泌的胰岛素也减少,因此此时注射胰岛素能缓解患者由细胞异常凋亡引起的糖尿病症状,C错误;
    D、正常情况下,胰岛B细胞膜上没有CD95L的受体,不会凋亡,而高血糖出现可能是诱导了胰岛B细胞中控制CD95L受体合成的基因表达,使胰岛B细胞减少导致,D正确。
    故选C。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20. 下列关于突触及其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B. 神经递质的合成、分泌以及向突触后膜转移都需要消耗ATP
    C. 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快速降解或回收再利用
    D.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不一定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突触的结构:
    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神经递质一旦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立即被相应的酶分解或者别移走到突触前膜内重新利用。
    2、突触的结构如图所示:

    【详解】A、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属于生物膜,因此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特点,A正确;
    B、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运输至突触后膜为扩散作用,不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快速被相应的酶降解或回收到前膜内被再利用,C正确;
    D、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其中抑制性递质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因此后膜上的电位仍为静息电位,D正确。
    故选B。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不定项)25. 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依赖突触,图1所示为多个神经元之间联系示意图,为研究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用同强度的电刺激进行实验:Ⅰ、单次电刺激B,Ⅱ、连续电刺激B,Ⅲ、单次电刺激C,用微电极分别记录A神经元的电位变化表现如图2。(注:阈电位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静息电位的数值是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值定义为0mv
    B. 由Ⅰ可知,刺激强度过低不能使神经元A产生动作电位
    C. 由Ⅱ可知,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阈下刺激可以产生叠加效应
    D. 由Ⅲ可知,神经元A电位的形成与神经元B释放神经递质的量不足有关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CB之间存在突触,AB之间存在突触,A神经元上连接着微电极,可检测电位变化。分析图2,单次刺激B,膜电位发生了变化,静息电位差值变小,但没有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说明刺激强度在阈值之下;连续刺激B,形成了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说明连续的阈下刺激可在突触后膜叠加;单次刺激C,静息电位差值变大,说明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详解】A、静息电位的数值是以细胞膜外侧0mv作为参照,因此静息时膜内比膜外低为负电位,A正确;
    B、由Ⅰ可知,单次电刺激B,电位峰值依然低于0,说明刺激强度过低不能使神经元A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
    C、由Ⅱ可知,连续电刺激B,神经元A产生动作电位,结合Ⅰ、Ⅱ可说明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阈下刺激可以产生叠加效应,C正确;
    D、由Ⅲ可知,神经元A电位低于静息电位的70 mv,原因是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D错误。
    故选ABC。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14. 神经系统的疾病与突触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人)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中起Na+过度内流,最终导致患者的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肌内因失去神经支配而逐渐萎缩,四肢像被冻住一样如图是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a2+进入突触小体受阻可能会使谷氨酸释放减少
    B. 谷氨酸的释放消耗ATP且使突触后膜面积增大
    C. 突触后膜上NMDA的作用是识别谷氨酸,运输Na+
    D. 运动神经细胞受损可能因为细胞内液渗透压过度升高而受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当兴奋传到突触小体时,使Ca2+进入突触小体,在Ca2+的作用下一定数量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将谷氨酸外排到突触间隙,此过程为胞吐。被释放的谷氨酸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NMDA结合,Na+通道开放,使Na+过度内流,最终导致运动神经细胞受损。
    【详解】A、Ca2+进入突触小体,可促进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的融合,使谷氨酸释放,因此Ca2+进入突触小体受阻可能会使谷氨酸释放减少,A正确;
    B、谷氨酸属于神经递质,其释放需要消耗ATP,且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使突触前膜面积变大,而后膜面积没有改变,B错误;
    C、突触后膜上NMDA作为谷氨酸的受体,其作用是识别谷氨酸,并且从图中看出具有运输Na+的作用,C正确;
    D、突出间隙谷氨酸过多,持续作用使Na+过度内流,而Na+过度内流,会使神经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最终使神经细胞因吸水过多而导致水肿破裂,D正确。
    故选B。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不定项)18. 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突触后膜受到不同刺激,膜电位变化的两种情况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突触后膜只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
    B. 突触后膜上有与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
    C. 电位1表示突触后膜受到兴奋性递质的作用,是K+大量内流导致的
    D. 电位2表示突触后膜受到抑制性递质的作用,可能是Cl-大量内流所致
    【答案】D
    【解析】
    【详解】A、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A错误;
    B、突触后膜上有与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B错误;
    C、电位1表示突触后膜受到兴奋性递质的作用后产生的动作电位,是Na+大量内流导致的,C错误;
    D、电位2表示突触后膜受到抑制性递质的作用后使膜内外静息电位的差值增大,可能是Cl-大量内流所致,D正确。
    故选D。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不定项)19. 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稳态调节的三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它是由下丘脑分泌并释放的
    B. 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激素④和①(或②)两种激素的分泌
    C. 胰岛中的B和C两种细胞虽然分泌的激素不同,但它们含有相同的核基因
    D. 图中的A最可能是生长激素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的,A错误;
    B.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即激素④和①(或②)两种激素的分泌量会减少,B正确;
    C.胰岛中的B(胰岛B细胞)和C(胰岛A细胞)两种细胞分泌的激素不同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它们都来自同一个受精卵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分化,因此它们的核基因是相同的,C正确;
    D.识图分析可知,图中的A是由垂体分泌的,因此最可能是生长激素,D正确。
    故选BCD。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不定项)20.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T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 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 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 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答案】AB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详解】AC.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可分泌抗a的抗体,物质a与乙酰胆碱受体结构相似,导致抗a抗体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A错误,C正确;
    B抗a抗体与物质a结合后,最终被吞噬细胞清除,B错误;
    D.抗a抗体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阻碍了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因此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D正确。
    故选AB。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23. 胰岛素是人体内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研究人员对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
    (1)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机制如图1所示。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进入胰岛B细胞。据图可知,细胞内葡萄糖通过_________过程被分解,导致细胞内ATP浓度__________,引起胰岛B细胞质膜上的K+通道磷酸化进而____________,K+外流受阻,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电位变化导致膜上Ca2+通道开放,Ca2+_____________促使细胞通过_______________方式释放胰岛素。


    (2)研究发现H蛋白可与Ca2+通道结合,敲除H蛋白基因的小鼠血浆中胰岛素浓度显著低于野生型。为研究H蛋白调控胰岛素分泌的机制,研究人员在ISN细胞(胰岛B细胞瘤细胞)中转入能够抑制H蛋白基因转录的载体,将其作为实验组,用转入空载体的ISN细胞作为对照组,进行了下列实验。
    ①检测两组细胞Ca2+通道基因的转录量,结果如图2所示。图中结果说明,抑制H蛋白基因的转录___________。


    ②在实验组和对照组ISN细胞中分别表达荧光标记的Ca2+通道蛋白,检测两组细胞细胞膜上的荧光强度,统计不同荧光强度的细胞所占比例,结果如图3所示。依据图中数据_________________,研究人员判断实验组缺少H蛋白导致定位到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减少。


    ③通过后续实验,研究人员还发现实验组Ca2+通道的转运能力下降。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推测敲除H蛋白基因的小鼠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的机制: 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呼吸 (2). 升高(或增加) (3). 关闭 (4). 内流 (5). 胞吐 (6). 对Ca2+通道基因的转录无影响 (7).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膜上Ca2+通道弱荧光强度细胞的比例高,而中等、高荧光强度的细胞比例低 (8). 体内缺少H蛋白,不影响Ca2+通道基因的转录,但使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减少,同时降低Ca2+通道蛋白转运能力,Ca2+内流减少,从而减少了胰岛B细胞通过胞吐释放胰岛素的量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当胰岛素和其受体结合后,一方面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形成非糖类物质,另一方面使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详解】(1)据图可知,细胞内葡萄糖通过细胞呼吸氧化分解,使得细胞内ATP含量升高,ATP作为信号分子,与ATP敏感的K+通道蛋白上的识别位点结合,导致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进而触发Ca2+通道打开,Ca2+内流增加,促进胰岛B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加强胰岛素的分泌。

    (2)①检测两组细胞Ca2+通道基因的转录量,由图2可知,试验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图中结果说明,抑制H蛋白基因的转录对Ca2+通道基因的转录无影响。
    ②由于H基因不影响Ca2+通道蛋白的合成,依据图3中数据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膜上Ca2+通道弱荧光强度细胞的比例高,而中等、高荧光强度的细胞比例低,因此推断实验组缺少H蛋白导致定位到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减少。
    ③由图2和图3的结果可以推测敲除H蛋白基因的小鼠,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的机制为:体内缺少H蛋白,不影响Ca2+通道基因的转录,但使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减少,同时降低Ca2+通道蛋白转运能力,Ca2+内流减少,从而减少了胰岛B细胞通过胞吐释放胰岛素的量。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24. 应激是机体在遭遇内外环境剧烈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其中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称为应激原。应激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

    (1)人在遭遇惊吓时,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_____,此时,人常表现岀面色苍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机体在应激状态下,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时存在_____作用,使血糖浓度升高,保证机体重要器官的能量供应。为验证应激时糖皮质激素能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需利用切除肾上腺髓质的小鼠进行实验,原因是_____
    (3)长期生活在暴力家庭的儿童,常岀现生长缓慢、青春期延迟等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心理社会呆小状态,据图分析这些症状岀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
    【答案】 (1). 神经调节 (2). 肾上腺素分泌使面部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3). 协同 (4). 肾上腺髓质通过分泌肾上腺素,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干扰实验 结果 (5). 生活在暴力家庭的儿童,体内糖皮质激素处于较高水平,使生长激素、性激素等激素 分泌减少,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应激反应的过程为:应激原刺激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引起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同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下丘脑还可以通过垂体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从而促进蛋白质分解转化成血糖,促进肝脏对脂肪的分解,同时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分泌减少。
    【详解】(1)由示意图可知,人在遭遇惊吓时,应激原刺激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所以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此时,由于肾上腺素分泌使面部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所以人常表现岀面色苍白。
    (2)机体在应激状态下,糖皮质激素可以促进蛋白质分解转化成血糖,可知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时存在协同作用,使血糖浓度升高,保证机体重要器官的能量供应。为验证应激时糖皮质激素能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需利用切除肾上腺髓质的小鼠进行实验,原因是肾上腺髓质通过分泌肾上腺素,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会干扰实验结果。
    (3)据图分析长期生活在暴力家庭的儿童,常岀现生长缓慢、青春期延迟等症状的原因是生活在暴力家庭的儿童,体内糖皮质激素处于较高水平,使生长激素、性激素等激素的分泌减少,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点睛】本题通过应激反应的示意图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图示,提取信息的能力。

    (山东省济南莱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22. 咖啡因能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减少疲倦感。人感到疲惫的原因是大脑的神经细胞膜表面存在大量的腺苷受体,当神经元兴奋后,会消耗大量ATP产生腺苷,腺苷中的腺嘌呤与腺苷受体结合后,会使人产生疲劳感。咖啡因的分子结构与腺嘌呤类似。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神经元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这种电位表现与静息电位是相反的,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咖啡因能减少疲倦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茶叶和咖啡中均含有咖啡因,但是茶叶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效果不如咖啡显著。有人认为原因可能是茶叶中的另外一种成分茶氨酸抑制了咖啡因的作用。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小组成员发现,当小鼠神经系统兴奋性较高时,平均体重的耗氧速率会升高,可以通过检测小鼠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耗氧量(C)来判断小鼠神经系统兴奋性的高低。
    实验材料:健康雄性小鼠若干、健康雌性小鼠若干、生理盐水、蒸馏水配制的咖啡因制剂、蒸馏水配置的茶氨酸制剂、蒸馏水等。
    具体步骤:①选取健康的雌性或雄性小鼠若干,平均分成两组,并标注实验组A和对照组B。
    ②A组处理:定时灌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处理:定时灌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处理一段时间后,统计小鼠单位时间单位体重的耗氧量CA和CB
    实验分析,如果CA_______CB(填“>”或“c>a,A正确;
    B、乙组注射胰岛素受体抑制剂,胰岛素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血糖浓度高于丙组,高血糖刺激使胰岛B细胞产生更多的胰岛素,所以乙组兔子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高于丙组,B正确;
    C、甲组注射胰岛素,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兔子会因肌肉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而出现四肢无力的症状,C正确;
    D、由于乙组注射的是胰岛素受体抑制剂,胰岛素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所以继续给乙组兔子注射胰岛素溶液,血糖浓度也不会下降,D错误。
    故选D。
    (浙江省绍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选考科目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16. 下左图示实验中坐骨神经与电表的连接,若在坐骨神经的某一处给予一合适刺激,甲处将出现如下图所示的负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段没有离子进出神经细胞
    B. bc段主要是Na+从神经细胞内流出引起
    C. cd段神经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
    D. 若增加培养液中Na+浓度,则c点将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A、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主要是K+外流,A错误;
    B、bc段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Na+通道打开,Na+内流引起(流入细胞),B错误;
    C、cd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此时主要是钾离子外流,此时神经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C正确;
    D、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会使Na+内流的量增多,动作电位增大,则c点将上移,D错误。
    故选C。

    (江苏省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新高考质量检测模拟生物试题)2018年2月9日〜25日,第23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韩国平昌举行,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一些变化。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运动员跑步前开始准备活动,神经开始兴奋,兴奋以___________的形式传至神经纤维的末端,借助___________中贮存的神经递质,使肾上腺素的合成与释放增加,使心跳加速;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
    (2)运动时骨骼肌细胞消耗大量的能量使血糖含量降低,此时___________(两种激素)分泌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同时机体产热大量增加,引起皮肤___________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因汗液大量分泌导致___________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___激素增多,通过调节使肾小管、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增加,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答案】 (1). 电信号(或“局部电流”、“神经冲动”) (2). 突触小泡 (3). 作用时间较长 (4).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5). 毛细血管舒张 (6). 细胞外液 (7). 抗利尿
    【解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调节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的能力。
    (1)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至神经纤维的末端,通过突触小泡中贮存的神经递质,将兴奋传递下去。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具有作用时间较长的特点。
    (2)当运动使体内血糖含量降低时,机体可通过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量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快速补充;同时由于机体产热大量增加,机体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而汗液大量分泌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通过调节使肾小管、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增加,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提取题干信息,找出与教材知识的衔接点,识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间传递的不同方式,分析运动时内环境成分的动态变化及机体的调节方式,对于联系教材的有关原理、概念等,尽可能用教材语言规范答题。
    (2021届辽宁省沈阳市高三上学期测评考试生物试题)将10只月龄、体重等相同的健康大鼠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将甲组从25℃的实验室移至1℃的低温室,乙组仍在25℃实验室,测得其中一组的平均体温变化如下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图示体温应是__________组大鼠的体温,设置对照组大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0~1h期间,大鼠皮肤发生的生理反应是_____________,大鼠还通过__________(填“神经”“体液”或“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还通过负反馈调节,确保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不会过多。
    (3)对于上述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存在两种观点。
    观点一:这是促甲状腺激素(TSH)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
    观点二:这是TSH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
    用生理状态相同、生长健壮的大鼠为实验材料,试证实观点一或观点二,设计实验写出简要实验思路。
    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探究环境(外界)温度变化对大鼠体温的影响 (2). 甲 (3). 排除1℃(环境温度)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1℃(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 (4). 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5). 神经—体液 (6). 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大鼠平均分为A、B两组,测定两组大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含量。将A组大鼠的甲状腺切除,B组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向A、B两组大鼠注射等量的一定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溶液,饲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A、B两组大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故激素(TRH)的含量 (7). 若A组TRH不减少、B组TRH减少,则观点二正确;若A组大鼠和B组大鼠TRH减少的量相等,则观点一正确
    【解析】
    【分析】
    大鼠是恒温动物,由温度较高的环境(25℃)移到温度降低的环境(1℃),体温下降,此时对身体的温度感受器的刺激增强,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使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增加,TRH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更多的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甲状腺,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新陈代谢加强,产热增加,体温回升到正常水平。之后,由于反馈调节的存在,使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详解】(1)将甲组从25℃的实验室移至1℃的低温室,乙组仍在25℃实验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环境(外界)温度变化对大鼠体温的影响。由分析可知,图示大鼠体温先降低后增加,应是甲组大鼠的体温,设置对照组大鼠的目的是排除1℃(环境温度)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1℃(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
    (2)图中0~1h期间,随着体温的降低,大鼠皮肤发生的生理反应是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散热减少。由分析可知,大鼠还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通过负反馈调节,确保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不会过多。
    (3)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TSH对下丘脑的作用是直接作用还是通过甲状腺间接作用,所以实验分组后要分别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含量,通过切除甲状腺来判断是否是甲状腺起作用。具体实验设计思路: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大鼠平均分为A、B两组,测定两组大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含量。将A组大鼠的甲状腺切除,B组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向A、B两组大鼠注射等量的一定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溶液,饲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A、B两组大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故激素(TRH)的含量。若A组TRH不减少、B组TRH减少,则观点二正确;若A组大鼠和B组大鼠TRH减少的量相等,则观点一正确。
    【点睛】答题关键在于掌握体温调节与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相关实验探究等方面的知识,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并能根据实验设计原则设计实验。

    3. (泉州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试卷(一)) 给实验免注射一定量甲状腺激素后,可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是( )
    A. 细胞代谢速率降低 B. 碘的摄取量增加
    C. 体温显著升高 D.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反馈调节是一种系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正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偏离平衡,负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回归平衡。生命系统的调节多数属于负反馈调节。可以这么理解:分级调节是具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程,而反馈调节则是生命活动调节的普遍方式。分级调节属于反馈调节过程中的一部分。
    2、注入甲状腺激素,会引进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是反馈调节,同时由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会使细胞代谢增强。
    【详解】A、由于是注射了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由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会使细胞代谢增强,糖被氧化分解增强,A错误;
    B、由于是注射了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合成甲状腺激素所用的碘消耗减少,B错误;
    C、在体温调节的机制下,体温不会显著升高,而是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
    D、注入甲状腺激素,会引进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D正确。
    故选D。
    8. (泉州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试卷(一))人体剧烈运动时,会出现( )
    A. 细胞呼吸产生的乳酸进人血浆,使血浆pH显著降低
    B. 肌细胞消耗血浆中葡萄糖分子,使血糖水平持续降低
    C. 血液中CO2浓度增大,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
    D. 大量出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抑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剧烈运动时,氧气供给不足,部分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大量出汗使细胞外液浓度渗透压升高,机体为了维持内环境稳态,需要通过调节使渗透压下降。
    【详解】A、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故pH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A错误;
    B、肌细胞消耗血浆中葡萄糖分子,但是肝糖原和非糖物质能转化成血糖,故血糖能维持正常水平,B错误;
    C、血液中CO2浓度增大,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的过程,C正确;
    D、大量出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促进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从而产生渴觉,并使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上升,D错误。
    故选C。
    16. (泉州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试卷(一))关于动物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会导致心率加速
    B. 性激素可以进入靶细胞内发挥调节作用
    C. 盐酸可刺激胰腺细胞分泌促胰液素
    D. 血糖含量可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性激素(化学本质是脂质):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方式为进入细胞后与特定的受体蛋白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然后结合于细胞核,作用于染色质,影响DNA的转录活动,导致新的、或增加已有的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从而调控细胞的代谢、生长或分化。胰岛素:由胰脏内的胰岛B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
    【详解】A、肾上腺素能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的速率,分泌增多会导致心率加速,A正确;
    B、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故可以进入靶细胞内发挥调节作用,B正确;
    C、盐酸可以刺激小肠粘膜细胞分泌促胰液素,C错误;
    D、当血糖含量过高时,会刺激机体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当血糖含量较低时,机体分泌胰岛素的量会下降,D正确。
    故选C。
    17. (泉州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试卷(一))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成年人和婴儿产生尿意的部位不同
    B. 成年人和婴儿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置不同
    C. 排尿与憋尿过程都依赖神经递质的作用
    D. 排尿反射是经后天学习建立的条件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排尿初级中枢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成人大脑发育完善,婴儿大脑没有发育完善,不能控制排尿中枢。
    【详解】A、成年人和婴儿产生尿意的部位相同,都是大脑皮层,A错误;
    B、成年人和婴儿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置相同,都是脊髓,B错误;
    C、排尿与憋尿过程都需要多个神经元参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需要依赖神经递质的作用,C正确;
    D、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D错误。
    故选C。
    20. (2021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是有机分子,也是信息分子
    B. 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C. 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
    D. 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详解】A、激素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通过体液的传送到达靶细胞起调节作用的有机分子,因此激素是信息分子,A正确;
    B、激素能运输到全身各处去,但只在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起作用,B错误;
    C、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如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合成抗利尿激素,C正确;
    D、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如寒冷刺激能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会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D正确。
    故选B。
    22. (2021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生物试题)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涉及许多生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囊泡蛋白磷酸化________________(填有利于或不利于)轴突末梢中的囊泡和突触前膜融合。
    (2)多巴胺经________________方式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_______结合。
    (3)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____。
    (4)多巴胺释放后引起Ca2+进入神经细胞的完整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有利于 (2). 扩散 (3). 特异性受体 (4). Ca2+通道蛋白(Ca2+载体蛋白) (5). 多巴胺释放后被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接受,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细胞中的cAMP浓度增加,活化了蛋白激酶,催化细胞膜上Ca2+通道蛋白磷酸化,Ca2+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神经细胞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多巴胺为神经递质,多巴胺释放后被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接受,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细胞中的cAMP浓度增加,活化了蛋白激酶,催化细胞膜上Ca2+通道蛋白磷酸化,Ca2+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神经细胞。
    【详解】(1)据图可知:细胞膜囊泡蛋白磷酸化有利于囊泡融合蛋白与突触前膜上某种物质结合形成稳定的结构。
    (2)多巴胺为神经递质,其释放方式为胞吐,经过突触间隙的方式为扩散;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3)图中a表示可与Ca2+结合的Ca2+载体蛋白(Ca2+通道蛋白)。
    (4)据图可知多巴胺释放后引起Ca2+进入神经细胞的完整过程是:多巴胺释放后被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接受,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细胞中的cAMP浓度增加,活化了蛋白激酶,催化细胞膜上Ca2+通道蛋白磷酸化,Ca2+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神经细胞。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并能结合题图信息分析作答。
    4.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柳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如图所示,物质A是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的;物质B是一种白细胞介素-2,可破坏病毒DNA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物质C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物质D由垂体分泌,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A、B、C、D结构多样性只与a有关
    B. 控制A、B、C、D合成的物质是核糖核酸
    C. 物质A、D分别为胰岛素、抗利尿激素
    D. 物质B、C均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物质A是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的,且与血糖调节有关,所以物质A是胰岛素;物质B是一种淋巴因子,可干扰病毒DNA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所以B干扰素;物质C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所以C抗体;物质D由垂体分泌,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所以D是生长激素。
    【详解】A、物质A、B、C、D结构多样性与a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由a形成的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A错误;
    B、由分析可知,A、B、C、D均为蛋白质,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是脱氧核糖核酸,不是核糖核酸,B错误;
    C、由分析可知,物质A为胰岛素,而物质D由垂体分泌,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D是生长激素,不是抗利尿激素,C错误;
    D、物质B是一种白细胞介素-2,可破坏病毒DNA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物质C由效应B细胞合成分泌,是抗体,二者均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D。
    22.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柳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下图为人的左侧大脑皮层示意图。当W区受损伤,患者会出现的语言(  )

    A. 不能书写 B. 不能说话 C. 看不懂文字 D. 听不懂说话
    【答案】A
    【详解】W区为书写性语言中枢,参与书写的调控,若W区受损伤,则患者不能书写,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混淆了大脑皮层各言语区的功能而导致判断失误。

    23.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柳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该部位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A. 外正内负 B. 外负内正 C. 外负内负 D. 外正内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未受刺激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时,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未受刺激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时,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表现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故选B。
    24.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柳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突触后膜位于突触小体上
    B.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C.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间隙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A错误;
    B、递质位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B正确;
    C、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C正确;
    D、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间隙,内含有组织液,D正确.
    故选A
    25.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柳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如图表示两种果蝇神经纤维的电位示意图。据图分析,灾变体果蝇膜电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Na+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异常 B. K+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异常
    C. Na+通道和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异常 D. K+通道和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异常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通过实线可以看出动作电位的产生没有问题,也就是说钠离子内流的通道没有问题;但在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中,即复极化过程中,突变体则不正常,说明钾离子通道和恢复静息电位过程出现异常。
    故选B。
    26.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柳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如图所示,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I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
    B. 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
    C. 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
    D. 图2中C名称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可以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1中A是蛋白质,B是磷脂双分子层;图2中E是突触前膜,C是神经递质,D是受体,F是突触后膜;脂类物质的跨膜运输是自由扩散。
    【详解】A、糖蛋白分布在膜的外侧,故Ⅰ侧为细胞膜外侧,Ⅱ侧为细胞膜内侧,A错误;
    B、脂质分子优先通过细胞膜与膜中的磷脂分子有关,B错误;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释放方式为胞吐,C错误;
    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由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即外正内负→外负内正,D正确。
    故选D。
    35.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柳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下图是有关体温调节的部分神经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b为________。图中显示的效应器有______。
    (2)若在图中“M”处给予一适宜刺激,c处膜外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此时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了________。由该刺激引起的反应过程是否属于反射?____________。
    (3)在寒冷环境中,我们感到寒冷,是因为低温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入__________形成冷觉,此时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增加,作用于__________细胞,其产生的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引起组织细胞代谢增强以维持体温。
    【答案】 (1). 突触 (2).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和f(肌肉) (3).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4). 局部电流 (5). 不属于 (6). 大脑皮层 (7).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8). 垂体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和图示信息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1)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构成突触,据此分析图示可知:a、b为突触。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图中显示的效应器有: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和f(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
    (2) 若在图中“M”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当产生的兴奋传导到c处时,c处的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此时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了局部电流。由于该刺激引起的反应过程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所以不属于反射。
    (3) 在寒冷环境中,低温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有关的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冷觉,令人感到寒冷。此时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细胞,垂体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增加,引起组织细胞代谢增强以维持体温。
    【点睛】梳理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从题图和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16. (内蒙古自治区2020-2021学年高三10月大联考生物试题)当人体饮水不足时,机体会进行一连串的调整,维持水盐平衡,下列情形不会出现的是( )
    A. 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从而主动饮水补充水分
    C.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降低
    D. 抗利尿激素经肾小管细胞识别并起作用后就失去活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水平衡调节的过程为:当机体缺水或进食过咸食物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引起主动饮水,同时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更多的抗利尿激素进入血浆,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使水分重吸收加强,最终使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平衡。
    【详解】A、人体缺水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正确;
    B、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从而主动饮水补充水分,B正确;
    C、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升高,C错误;
    D、抗利尿激素经肾小管细胞识别并起作用后就会失去活性,D正确。
    故选C。
    18. (内蒙古自治区2020-2021学年高三10月大联考生物试题)如图是下丘脑参与性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GnRH属于多肽类激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示过程能反映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机制
    B. GnRH与性激素的特异性受体都位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C. 为提高猪肉品质,传统方法是切除幼龄公猪睾丸(阉割),猪被阉割时,剧烈的痛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D. 运动员如果服用过多的雄性激素,会造成自身腺体分泌的性激素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第一级能通过一定的途径调节第二级的活动,第二级再调节下一级的活动,这样通过不同层级协调合作,共同完成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详解】A、图示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这属于分级调节机制,A正确;
    B、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而性激素的本质是固醇类物质,特异性受体位于靶细胞内,B错误;
    C、痛觉的形成在大脑皮层,C正确;
    D、运动员如果服用过多的雄性激素,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会造成自身腺体分泌的性激素减少,D正确。
    故选B。
    【点睛】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激素。
    11. (浙江省衢州、湖州、丽水四地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缺氧诱导因子HIF-1是恶性肿瘤生长过快缺氧时表达的一种特异性转录因子。它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的作用,从而增加对癌细胞的快速供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导致其无限增殖
    B. 癌细胞类似于胚胎细胞,都脱离了细胞的正常分化
    C. 缺氧诱导因子HIF-1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分子
    D. 使用HIF-1抑制剂为癌症病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答案】D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A、癌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导致可以转移,A错误;
    B、癌细胞不同于胚胎细胞,而是不受机体控制的恶性增殖细胞,B错误;
    C、缺氧诱导因子HIF-1的产生是在是一种缺氧时表达的一种特异性转录因子,能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并不是激素,C错误;
    D、题意显示HIF-1能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的作用,进而促进癌细胞供氧,因此使用HIF-1抑制剂可为癌症病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D正确。
    故选D。
    12. (浙江省衢州、湖州、丽水四地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下列有关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切除垂体,甲状腺会肿大
    B. 垂体通过对下丘脑活动的调节来影响甲状腺活动
    C. 甲状腺激素增多会抑制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
    D.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调节激素作用于垂体前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下丘脑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释放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促进代谢。
    2、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又反过来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抑制它们产生相应的激素。
    3、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体现了负反馈调节机制。
    【详解】A、切除垂体,不能合成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会萎缩,A错误;
    B、下丘脑通过对垂体活动的调节来影响甲状腺活动,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增多会抑制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错误;
    D、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前叶,D正确。
    故选D。
    21. (浙江省衢州、湖州、丽水四地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丙咪嗪为较常用的抗抑郁药,其药理作用为抑制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提高受体部位递质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属于神经递质
    B. 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能使兴奋传递中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C. 抑郁可能与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含量过高有关
    D. 该药物能使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持续作用于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属于神经递质,A正确;
    B、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作用于突触后膜,能使兴奋传递中的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提高受体部位递质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可以推测,抑郁与神经递质的含量过低有关,C错误;
    D、该药物能够“抑制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所以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可以持续作用于受体,D正确。
    故选C。
    30. (浙江省衢州、湖州、丽水四地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染料木黄酮主要来源于豆类植物,证据表明染料木黄酮能显著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治疗和预防糖尿病。现欲验证不同浓度的染料木黄酮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对大鼠胰岛素分泌的影响。请根据以下实验材料和用具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要求与说明:胰岛素浓度的具体测定方法及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材料与用具:大鼠胰岛β细胞悬液,细胞培养液,高浓度葡萄糖溶液(15mmol/L),不同浓度的染料木黄酮溶液(3µmol/L、10µmol/L、30µmol/L),生理盐水,培养瓶若干,CO2培养箱等。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取若干培养瓶分别加入等量的大鼠胰岛 β细胞悬液和细胞培养液,将其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
    ②向甲、乙组各培养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和15mmol/L葡萄糖溶液。
    ③将甲、乙每组再随机均分为__组,编号为甲A、甲B……,乙A、乙B……,向每组的A加入适量生理盐水,B……依次加入__。
    ④将各培养瓶放入CO2培养箱培养一段时间,测定各组__。
    ⑤对上述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实验结果记录表)__。
    (3)分析与讨论
    ①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胰岛素分泌增多,原因是__。此时机体细胞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__。
    ②研究发现染料木黄酮可抑制胰岛 β细胞的钾离子通道,从而通过__(延长或缩短)胰岛 β细胞动作电位的时长,促进胰岛素分泌。
    【答案】 (1). 4 (2). 等量的3μmol/L、10μmol/L、30μmol/L染料木黄酮溶液 (3). 胰岛素含量 (4). 不同浓度的染料木黄酮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对胰岛素分泌影响的结果记录表
    葡萄糖浓度
    胰岛素浓度
    燃料木黄酮浓度
    生理盐水
    15mmol/L葡萄糖
    生理盐水


    3μmol/L染料木黄酮


    10μmol/L染料木黄酮


    30μmol/L染料木黄酮



    组别
    胰岛素浓度
    组别


    A


    B


    C


    D



    组别


    甲A
    甲B
    甲C
    甲D
    乙A
    乙B
    乙C
    乙D
    胰岛素浓度








    (5). 血糖浓度高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6). 贮存和利用 (7). 延长【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不同浓度的染料木黄酮在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对大鼠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染料木黄酮,因变量是胰岛素的含量;实验设计应该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1)实验室路:
    ③依据对照性原则和实验材料提供的三种浓度的染料木黄酮溶液分析可知,甲、乙两组都应该随机分为4组,并分别向甲、乙两组的A、B、C、D组加入等量的蒸馏水、3μmol/L染料木黄酮溶液、10μmol/L染料木黄酮溶液、30μmol/L染料木黄酮溶液。
    ④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胰岛素的含量,因此将各培养瓶放入CO2培养箱培养一段时间,需要测定各组的胰岛素含量。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分为甲、乙两大组,每一组又分为A、B、C、D四组,依据不同组的处理方法和因变量设计表格如下:


    (3)①血糖浓度高会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所以高浓度葡萄糖条件下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分泌增多能够促进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
    ②根据题意分析,染料木黄酮可抑制胰岛 β细胞的钾离子通道,阻止钾离子外流产生静息电位,因此其可以通过延长胰岛 β细胞动作电位的时长,促进胰岛素分泌。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结合实验目的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补充实验思路,并能够根据实验过程设计表格以记录实验结果。
    15. (浙江省绍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选考科目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为了验证胰岛素的作用,实验人员选取了一群生理状态相当的实验兔,分为甲、乙、丙三组。实验处理和结果记录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处理方法(肌肉注射)
    相同时间后检测血糖平均浓度

    生理盐水+胰岛素
    a

    生理盐水+胰岛素受体抑制剂
    b

    生理盐水
    c

    A. 三组兔子血糖的平均浓度大小顺序为b>c>a
    B. 乙组兔子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高于丙组
    C. 甲组兔子会因肌肉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而出现四肢无力的症状
    D. 如继续给乙组兔子注射胰岛素溶液,血糖浓度的平均值会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表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否注射胰岛素或胰岛素受体抑制剂,因变量为相同时间后血糖平均浓度。其中丙组为对照实验。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甲组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最低,乙组注射胰岛素受体抑制剂,胰岛素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血糖浓度高于丙组,所以三组兔子血糖的平均浓度大小顺序为b>c>a,A正确;
    B、乙组注射胰岛素受体抑制剂,胰岛素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血糖浓度高于丙组,高血糖刺激使胰岛B细胞产生更多的胰岛素,所以乙组兔子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高于丙组,B正确;
    C、甲组注射胰岛素,血糖浓度低于正常水平,兔子会因肌肉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而出现四肢无力的症状,C正确;
    D、由于乙组注射的是胰岛素受体抑制剂,胰岛素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所以继续给乙组兔子注射胰岛素溶液,血糖浓度也不会下降,D错误。
    故选D。
    22. (浙江省绍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选考科目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下左图示实验中坐骨神经与电表的连接,若在坐骨神经的某一处给予一合适刺激,甲处将出现如下图所示的负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段没有离子进出神经细胞
    B. bc段主要是Na+从神经细胞内流出引起
    C. cd段神经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
    D. 若增加培养液中Na+浓度,则c点将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A、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主要是K+外流,A错误;
    B、bc段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Na+通道打开,Na+内流引起(流入细胞),B错误;
    C、cd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此时主要是钾离子外流,此时神经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C正确;
    D、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会使Na+内流的量增多,动作电位增大,则c点将上移,D错误。
    故选C。

    10. (广东省 2021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试题)下图是某种传出神经元与骨骼肌形成类似突触结构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为突触小泡,其内的神经递质可使肌肉细胞收缩或舒张
    B. ②为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突触小体
    C. 给骨骼肌细胞一个适宜刺激,在②处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
    D. 受寒冷刺激时骨骼肌会不自主地战栗,以提高产热量抵抗寒冷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突触结构可知,①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②为神经末梢膨大形成的突触小体,能将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分泌出去,作用于骨骼肌。
    【详解】A、由图示可知,①为突触小泡,其内的神经递质可能为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可使肌肉细胞收缩或舒张,A正确;
    B、由图示可知,②为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呈杯状的突触小体,与骨骼肌共同形成类似突触结构,B正确;
    C、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②释放作用于骨骼肌,即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若给骨骼肌细胞一个适宜刺激,在②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
    D、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使冷觉感受器兴奋,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会通过神经调节的作用使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恒定,D正确。
    故选C。
    19. (广东省 2021届高三综合能力测试试题)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能调节胰岛细胞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从而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回答以下问题。
    (1)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______,该过程主要受胰岛分泌的___的调节。从内环境细胞代谢的关系分析,血糖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是___。
    (2)当血糖含量下降时,______、______等分泌活动增强,它们产生的激素直接或间接调节糖浓度。
    (3)实验证明,细胞外葡萄糖浓度升高能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请完善以下实验表格。
    实验材料自变量

    实验材料
    自变量
    因变量
    实验结果(“+”表示检测物质的含量)
    对照组
    胰岛B细胞
    含正常浓度葡萄糖的溶液
    ②____
    ++
    实验组
    胰岛B细胞
    ①____
    ③____

    【答案】 (1). 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2). 胰高血糖素 (3). 血糖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为细胞代谢氧化分解葡萄糖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4). 胰岛A细胞 (5). 肾上腺(甲状腺) (6). 含高浓度葡萄糖的培养液 (7). 检测胰岛素含量 (8). ++++(多于2 个“+”即可)
    【解析】
    【分析】
    血糖平衡的调节:

    【详解】(1)空腹时血糖浓度降低,血糖的重要来源是肝糖原的分解,该过程受胰岛A细胞所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的调节。在机体内,血糖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为细胞代谢氧化分解葡萄糖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2)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以及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强,使血糖浓度升高。
    (3)欲研究血糖浓度升高能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实验分为两组,一组是将胰岛B细胞处于含正常浓度葡萄糖的溶液中,一组将胰岛B细胞处于含高浓度葡萄糖的培养液,相同时间后检测两组中的胰岛素的含量,实验结果为血糖浓度较高的这组产生的胰岛素含量更高,多余2 个“+”。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血糖平衡的调节,意在强化学生对血糖调节机制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6. (2021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南校区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膝跳反射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 排尿反射的高级中枢位于脊髓
    C. 控制生物节律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
    D. 某同学正在跑步,下丘脑和脑干未参与过程的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由于反射弧中突触的存在,所以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A正确;
    B、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B错误;
    C、控制生物节律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
    D、某同学正在跑步,下丘脑和脑干都参与调节,下丘脑参与调节体温、血糖浓度等,脑干参与调节细胞呼吸等,D错误。
    故选 A。
    9. (2021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一中南校区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下图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⑥表示激素,左侧是⑥的分泌、运输途径局部放大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③三种激素的分泌体现了动物激素的_____机制。④和⑤是胰岛细胞分泌的两种激素,二者相互_____,共同维持血糖的稳定。
    (2)血液中的③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而②只能作用于甲状腺,说明_____。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原因是_____。
    (3)图中下丘脑作用于胰岛B细胞的信号分子为_____,当刺激a处时,引起该部位膜内电位变化的原因是_____。
    【答案】 (1). 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2). 拮抗 (3). 只有甲状腺细胞膜上有②的特异性受体 (4). 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被灭活 (5). 神经递质 (6). 钠离子内流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④和⑤是胰岛细胞分泌的两种激素即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⑥是抗利尿激素。
    【详解】(1)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①、②、③三种激素的分泌体现了动物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④和⑤是胰岛细胞分泌的两种激素即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二者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的稳定。
    (2)血液中的③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而②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说明只有甲状腺细胞膜上有②的特异性受体(激素与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所以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
    (3)据图分析,下丘脑作用于胰岛B细胞的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刺激a处时,该部位产生兴奋,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其膜内电位变化情况是由负电位转变为正电位。产生动作电位的原因是大量的钠离子内流造成的。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28.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三11月第三次联考)细胞凋亡是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如图表示细胞凋亡的过程,图中Dnase为核酸内切酶,能够切割DNA形成DNA片段;Caspase是一类蛋白水解酶,负责选择性地切割某些蛋白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受体的存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的功能。
    (2)凋亡基因的表达最终通过________(填细胞器名称)来实现。
    (3)Dnase破坏DNA分子的________,从而形成DNA片段,使正常基因失去功能。Caspase能够破坏特定蛋白质中的________,从而形成多肽片段,导致蛋白质失活。
    (4)吞噬细胞以________形式吞噬凋亡细胞,与凋亡细胞分解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
    【答案】(1)糖蛋白 信息交流 (2)核糖体
    (3)磷酸二酯键 肽键 (4)胞吞 溶酶体
    【解析】
    【分析】
    【详解】(1)细胞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受体的存在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2)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其中翻译过程在核糖体上进行。
    (3)Dnase破坏DNA分子的磷酸二酯键。Caspase能够破坏蛋白质的肽键。
    (4)吞噬细胞以胞吞形式吞噬凋亡细胞,与凋亡细胞分解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溶酶体。
    【点睛】
    34.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神经调节是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方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因为兴奋只能由传入神经传入,传出神经传出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则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
    C. 感受器就是传入神经末梢,效应器就是传出神经末梢,它们都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D. K+外流,导致膜内外电位改变,产生局部电流,是兴奋产生的生理基础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导致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传入,由传出神经传出,A错误;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从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所以传递时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正确;
    C、感受器由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效应器由传出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及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C错误;
    D、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膜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钾离子外流,为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膜的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导致膜内外电位改变,产生局部电流,D错误。
    故选B。
    35.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长期记忆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B. 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C. 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
    D. 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A错误;
    B、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B正确;
    C、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之一,C正确;
    D、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引起传出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肌肉收缩或引起传出神经末梢所支配的腺体分泌,D正确。
    故选A。
    36.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
    B. 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C. 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D. 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A、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A正确;
    B、刺激c点,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B错误;
    C、兴奋由c传导到e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因此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正确;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向右),因此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递到a神经元,电表①不偏转,但兴奋可向右传导,电表②偏转两次,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37.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如图是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b处能测定到电位变化
    B. 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即失去活性
    C. 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处
    D. 若将神经纤维置于高Na+环境中,静息电位将变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分析可知a处有神经结,所以a是传入神经,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b处能测定到电位变化,A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起作用后就失去活性,B正确。图中有三个神经元,a处兴奋传导的速率会大于c,因为c处相当于突触,信号会有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化,C正确。如果将神经纤维置于高钠离子环境中,动作电位将变大,因为动作电位是因为钠离子的内流引起的,D错误。
    【点睛】易错警示 关于兴奋传递的3个易错点
    (1)神经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为促进或抑制。
    (2)递质的去向: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3)在一个反射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38.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沃泰默切断狗小肠与胰腺之间的神经联系只留下血管,向小肠注入盐酸引起了胰液的分泌,而将盐酸直接注入血液中,没有引起胰液的分泌,对于这一结果,其他科学的解释是( )
    A. 盐酸直接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B. 盐酸引起胰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的过程
    C. 盐酸被小肠吸收,经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D. 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进而调节胰腺分泌胰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沃泰默的实验过程:
    实验1、稀盐酸直接注入狗的血液中,不会引起胰液分泌;
    实验2、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会引起胰液分泌。
    结果分析:实验1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实验2是将神经切除,排除神经的影响,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
    【详解】A、盐酸间接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A错误;
    B、分泌胰液的原因是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某种物质,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刺激了胰腺分泌胰液,而不是神经作用的结果, B错误;
    C、通过两组实验的对照说明稀盐酸不是促进胰液分泌的直接因素,而它会刺激小肠黏膜产生某种物质,即后来被人们证实了的促胰液素促进了胰液的分泌,C错误;
    D、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了促胰液素,该物质经过血液循环调节了胰腺分泌胰液, D正确。
    故选D。
    39.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B.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C. 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D. 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元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病。
    【详解】A、如果先注射胰岛素,让它产生低糖的生理反应,然后注射生理盐水,不能使小鼠的症状缓解,因此不能证明胰岛素的作用,A错误;
    B、首先注射胰岛素溶液,若胰岛素的浓度对小鼠体内的血糖有降低的作用,那么小鼠被注入胰岛素溶液后变会进入昏迷状态,因为小鼠体内的血糖供应不足,而注射葡萄糖溶液。通过及时补充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若小鼠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恢复正常,则证明小鼠昏迷的原因是低血糖引起的,之前的低血糖是由于胰岛素的作用导致的,故能证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B正确;
    C、先注射生理盐水,无症状出现,而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昏迷症状,但不能证明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C错误;
    D、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可能出现昏迷症状,但不能证明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D错误。
    故选B。
    【点睛】
    40.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下列关于常见激素及激素类药物的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
    B. 人工合成的某些雌激素类药物——影响女性排卵的口服药
    C. 给雌雄亲鱼饲喂促性腺激素类药物——促进雌雄亲鱼的卵和精子成熟
    D. 胰岛B细胞受损的糖尿病患者——按时注射胰岛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
    【详解】A、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其化学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因病切除甲状腺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甲状腺激素,A正确;
    B、人工合成的孕激素类药物的本质是脂质,不能被消化液消化,所以可以口服,B正确;
    C、促性腺激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能被消化液消化,饲喂起不到作用,C错误;
    D、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胰岛B细胞受损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按时注射胰岛素,D正确。
    故选C。
    41.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下列有关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 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体温相对稳定
    C.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
    D. 在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放射,体液调节的方式是靠体液运输激素等物质进行调节,免疫调节是靠免疫系统来调节。
    【详解】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不能定向运输,但只作用于甲状腺,因甲状腺上有相应的受体,A错误;
    B、外界温度降低会刺激冷觉感受器,将信号传到哺乳动物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再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会导致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减慢,使尿量增加,C错误;
    D、在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膜外的才相反,D错误。
    故选B。
    42.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
    B. 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负反馈调节
    C.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肾上腺的活动
    D.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间接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可以通过传出神经直接作用于肾上腺,使之分泌肾上腺素;
    2、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3、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锤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之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从而使产热量增多。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的功能。
    【详解】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A错误;
    B、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的功能,B正确;
    C、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可以通过传出神经直接作用于肾上腺,使之分泌肾上腺素,C正确;
    D、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之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加快物质氧化分解,从而使产热量增多,D正确。
    故选A。
    53.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紧急状态下,甲模式中,靶腺为甲状腺,则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分泌____________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分泌______________,再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2)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中________模式完成的,使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______________。
    (3)血糖含量升高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________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分泌量。兴奋在A处传递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填“单向传递”或“双向传递”),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2). 促甲状腺激素 (3). 乙 (4).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5). 胰岛B细胞 (6). 单向传递 (7).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在突触后膜上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神经内分泌腺分泌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细胞,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乙表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激素,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细胞,属于激素调节;丙表示神经元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靶细胞,属于神经调节。
    【详解】(1)甲模式中若靶腺为甲状腺,则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进而再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2)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所以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中乙模式,使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3)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可以直接接受血糖升高的调控,也能通过下丘脑发出的神经调控,所以血糖升高,一方面血糖可以直接刺激,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分泌量,兴奋在A处传递属于经过突触的传递,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在突触后膜上,传递的主要特点是单向传递。
    【点睛】本题考查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意在考查学生了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和神经调节等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
    12. (华中师大一附中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人体内环境稳态包括温度、酸碱度、渗透压等的相对稳定,其中渗透压平衡与水、电解质等的含量有关。当人体对水的摄入量超过水的排出,就会导致体内水总量过多,表现为细胞外液量增多、血钠浓度降低,甚至会出现水中毒现象。关于水中毒现象,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人体中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导致的水肿,即水中毒
    B. 在人体渗透压平衡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发挥作用
    C. 高温天气,大量出汗,若只补充水,而不补充盐,可能会出现水中毒
    D. 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时,细胞外液 Na+的增加量远大于细胞内液 Na+的增加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组织水肿是由于各种原因(例如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人体组织液中的溶液含量增加,而水中毒的最主要原因是体液中水分增多,溶质的相对浓度降低,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A错误;
    B、上分析可知:水盐调节涉及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涉及抗利尿激素的调节,人体中水盐平衡调节属于神经-体液, B正确;
    C、炎热夏季人大量出汗,若补充水而不补充盐,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严重的导致水中毒,C正确;
    D、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当静脉注射0.9%NaCI|溶液时细胞外液Na+的增加量远大于细胞内液Na+的增加量, D正确。
    故选A。
    22. (华中师大一附中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胰腺是哺乳动物的一种腺体,有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之分。外分泌部分泌产生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内分泌部即胰岛。胰腺的生理作用和生理变化与生命息息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胰腺中不同细胞分泌的与血糖变化有关的物质均具有_____(写出一点)的特点,某 同学认为胰腺中不同细胞分泌的物质在发挥作用后均会被灭活,该观点对吗?_________,试分析原因:_______。
    (2)血糖平衡受神经——体液的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位于_____。除前面的调节方式外, 胰液的分泌还受到小肠黏膜分泌的_____的调节。胰岛素能作用于全身组织,而胰高血糖 素不能,说明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_特点。
    (3)科学家在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 标记的亮氨酸,并破坏了腺泡细胞中全部的高尔基体, 检测放射性的聚集和转移情况。结果发现,放射性只在细胞内进行转移,但却未出现在细胞外,这表明_____。
    (4)研究表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某科研人员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具体实验方案如下:第一步,用高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来培养胰岛A 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第二步,取第一步得到的适量滤液作为培养液来培养胰岛 B 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请指出该实验方案的错误之处:
    第一处:_________。
    第二处:_____。
    【答案】 (1). 微量、高效(特异性等,合理即可) (2). 不对 (3). 胰腺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外分 泌腺产生的与糖类等物质分解有关的酶可以反复利用,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具有发挥作用 后被灭活的特点 (4). 下丘脑 (5). 促胰液素 (6).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7). 高尔 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分泌有关 (8). 用高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来培养胰岛 A 细胞 (9). 缺少对照组
    【解析】
    【分析】
    胰腺是哺乳动物的一种腺体,有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之分。外分泌部分泌产生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内分泌部即胰岛,其中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详解】(1)胰腺中内分泌部分分泌的与血糖变化有关的物质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激素均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激素作用完之后会被灭活,但胰腺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外分泌腺产生的与糖类等物质分解有关的酶可以反复利用,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具有发挥作用后被灭活的特点。
    (2)血糖平衡受神经-体液的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除前面的调节方式外, 胰液的分泌还受到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的调节。胰岛素能作用于全身组织,而胰高血糖 素不能,说明激素调节具有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
    (3)科学家在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 标记的亮氨酸,并破坏了腺泡细胞中全部的高尔基体, 检测放射性的聚集和转移情况。结果发现,放射性只在细胞内进行转移,但却未出现在细胞外,这表明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分泌有关。
    (4)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胰高血糖素对胰岛素分泌有促进作用,实验中不能用高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并且应设置对照组,进行对照,得出结论。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2. (华中师大一附中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胰腺是哺乳动物的一种腺体,有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之分。外分泌部分泌产生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内分泌部即胰岛。胰腺的生理作用和生理变化与生命息息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胰腺中不同细胞分泌的与血糖变化有关的物质均具有_____(写出一点)的特点,某 同学认为胰腺中不同细胞分泌的物质在发挥作用后均会被灭活,该观点对吗?_________,试分析原因:_______。
    (2)血糖平衡受神经——体液的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位于_____。除前面的调节方式外, 胰液的分泌还受到小肠黏膜分泌的_____的调节。胰岛素能作用于全身组织,而胰高血糖 素不能,说明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_特点。
    (3)科学家在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 标记的亮氨酸,并破坏了腺泡细胞中全部的高尔基体, 检测放射性的聚集和转移情况。结果发现,放射性只在细胞内进行转移,但却未出现在细胞外,这表明_____。
    (4)研究表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某科研人员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具体实验方案如下:第一步,用高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来培养胰岛A 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第二步,取第一步得到的适量滤液作为培养液来培养胰岛 B 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请指出该实验方案的错误之处:
    第一处:_________。
    第二处:_____。
    【答案】 (1). 微量、高效(特异性等,合理即可) (2). 不对 (3). 胰腺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外分 泌腺产生的与糖类等物质分解有关的酶可以反复利用,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具有发挥作用 后被灭活的特点 (4). 下丘脑 (5). 促胰液素 (6).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7). 高尔 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分泌有关 (8). 用高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来培养胰岛 A 细胞 (9). 缺少对照组
    【解析】
    【分析】
    胰腺是哺乳动物的一种腺体,有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之分。外分泌部分泌产生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内分泌部即胰岛,其中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详解】(1)胰腺中内分泌部分分泌的与血糖变化有关的物质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激素均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激素作用完之后会被灭活,但胰腺包括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外分泌腺产生的与糖类等物质分解有关的酶可以反复利用,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具有发挥作用后被灭活的特点。
    (2)血糖平衡受神经-体液的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除前面的调节方式外, 胰液的分泌还受到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的调节。胰岛素能作用于全身组织,而胰高血糖 素不能,说明激素调节具有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点。
    (3)科学家在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中注射3H 标记的亮氨酸,并破坏了腺泡细胞中全部的高尔基体, 检测放射性的聚集和转移情况。结果发现,放射性只在细胞内进行转移,但却未出现在细胞外,这表明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分泌有关。
    (4)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胰高血糖素对胰岛素分泌有促进作用,实验中不能用高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并且应设置对照组,进行对照,得出结论。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5.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三12月教学测试)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对机体的健康十分有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皮肤是唯一的散热器官
    B. 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导致局部肿胀
    C. 皮肤在炎热环境下血管收缩,增加血流量
    D. 皮肤大面积烧伤病人的非特异性免疫完全受损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指的是皮肤和黏膜,皮肤能抵挡病原体的入侵,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的免疫;而特异性免疫是人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2、炎热环境中,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进而增加散热量。在40℃环境条件下,正常皮肤主要通过蒸发汗液的方式来增加散热。
    3、器官移植所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分别是供体器官不足、免疫排斥反应。移殖进患者体内的器官是抗原,机体进行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在起作用,运用免疫抑制剂,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抑制免疫排斥反应。
    【详解】A、散热还可通过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来实现,A错误;
    B、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渗透压升高, 可导致局部肿胀,B正确;
    C、皮肤在炎热环境下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C错误;
    D、皮肤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只是第一道防线的免疫功能被破坏,第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免疫仍继续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B。
    22. (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三12月教学测试)研究人员用脊蛙(去除脑的蛙)为材料进行实验,用硫酸分别刺激左、右后肢中趾的皮肤,左、右后肢均收缩。参与该反射活动的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蛙的脑去除是为了避免反射中枢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B. 处于反极化过程的神经元质膜,对Na+的通透性持续增大
    C. 若用硫酸刺激已剥去皮肤的左后肢中趾,左、右后肢均不收缩
    D. 该实验结果说明a神经中只含有传入神经纤维,b神经中只含有传出神经纤维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传入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神经中枢在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2、根据题意,“用去除脑但保留脊椎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若出现收缩活动,说明能够完成反射,反射弧完整。
    【详解】A、蛙的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影响,去除脑是为了避免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干扰,A错误;
    B、反极化过程是蛙神经受到刺激后,对Na+的通透性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
    C、若用硫酸刺激已剥去皮肤的左后肢中趾,由于感受器被破坏,左右后肢均不收缩,C正确;
    D、分别刺激左右后肢肢中趾皮肤,左右后肢均收缩,说明a经和b神经既含有传入神经,也有传出神经,D错误。
    故选C。
    16. (诸暨市2020年12月高三诊断性考试试题)下图是某人病毒感染后的体温变化曲线,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ab段骨骼肌不自主的收缩产热不受神经支配
    B. bc段人体的产热量基本等于散热量
    C. cd段该人可能会出现身体出汗等症状
    D. 病毒感染后,一定程度的发热对人体抗病有积极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体温恒定的维持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作用下,机体产热和散热处于动态平衡。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详解】A、ab段,骨骼肌不自主的收缩产热不受大脑支配,但受神经支配,A错误;
    B、bc段持续高热,体温相对稳定,则产热量和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B正确;
    C、cd段病人体温下降,此时产热量小于散热量,病人可能会出现脸色发红(毛细血管舒张)、身体出汗(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使得体温下降,C正确;
    D、病毒感染后,由于体温上升可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动,从而更有效的清除病毒,因此一定程度的发热对人体抗病有积极作用,D正确。
    故选A。
    【点睛】
    20. (诸暨市2020年12月高三诊断性考试试题) 某兴趣小组通过记录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及产生的感觉,研究了不同刺激与机体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刺激类型
    刺激强度
    传入神经上的电信号(时长相等)
    产生的感觉类型
    感觉强度
    针刺激
    较小

    刺痛
    较弱
    较大

    较强
    热刺激
    较低

    热感
    较弱
    较高

    较强

    A. 传入神经由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
    B. 不同的神经纤维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相同
    C. 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的感受器兴奋,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感觉
    D. 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频率,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详解】A、传入神经由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结缔组织膜,就成为一条神经,A正确;
    B、不同的神经纤维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一般不同,B错误
    C、不同类型的刺激引起不同类型的感觉,原因是感受器不同,C正确;
    D、据表分析,不同强度的刺激通过改变传入神经上电信号的频率,导致感觉强度的差异,D正确。
    故选B。
    30. (诸暨市2020年12月高三诊断性考试试题)四氧嘧啶主要通过产生氧自由基破坏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B细胞的损伤或坏死,从而阻碍胰岛素的分泌。因此,在医学上常通过给小白鼠注射适量的四氧嘧啶,获得糖尿病模型小鼠。
    (1)糖尿病模型小鼠的制备:选取生理状况一致的正常小鼠,每天注射适量的四氧嘧啶。饲养一段时间后,小鼠出现了胰岛素含量下降、多尿、_____(答出两点)等症状,说明糖尿病模型小鼠制备成功。小鼠出现多尿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
    (2)一定量的药物X能使患糖尿病的小鼠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实验人员对此进行了实验验证(药物X用生理盐水配置)。
    ①请完善下列设计方案
    取糖尿病小鼠,随机均分为_____组(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另取_____小鼠,作为对照(编号为_____),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定记录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对数据统计分析。
    ②请用柱状图的形式描述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
    (3)将禁食一段时间的正常实验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药物X溶液,待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一部分注射某种营养物质,症状能很快得到缓解,注射的营养物质是_____另一部分注射适量的胰高血糖素,症状也能得到缓解,机理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血糖浓度升高、 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 进食量增加、体重下降、饮水量增加 (2). 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 (3). 2 (4). (编号为a、b) (5). 一组注射一定量的X溶液,一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6). 正常 (7). (编号为c) (8). (9). 葡萄糖 (10).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析】
    【分析】
    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具有促进细胞摄取、利用、储存和转化葡萄糖的作用,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主要是促进血糖的来路,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浓度,而具有拮抗作用;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而共同作用使血糖升高。
    【详解】(1)四氧嘧啶能通过产生氧自由基破坏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B细胞的损伤或坏死,从而阻碍胰岛素的分泌。每天向生理状况一致的正常小鼠注射适量的四氧嘧啶,饲养一段时间后,小鼠出现了胰岛素含量下降、多尿、血糖浓度升高、 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 进食量增加、体重下降、饮水量增加等症状,说明糖尿病模型小鼠制备成功。小鼠出现多尿症状的原因是血糖含量过高,在排出糖的同时,带走更多的水,导致多尿。
    (2)要想验证一定量的药物X能使患糖尿病的小鼠血糖浓度下降到正常范围,①取糖尿病小鼠,随机均分为2组(编号为a、b),一组注射一定量的X溶液,一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另取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编号为c),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定记录小鼠的血糖浓度,并对数据统计分析。
    ②用柱状图的形式描述实验结果为


    (3)将禁食一段时间的正常实验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药物X溶液,待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一部分注射某种营养物质,症状能很快得到缓解,注射的营养物质是葡萄糖,另一部分注射适量的胰高血糖素,症状也能得到缓解,机理是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
    【点睛】本题以实验为背景,主要考查血糖的调节机制,意在强化学生对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掌握。


    9. (辽宁省2020~2021学年新高考联合调研考试)如图为某人从25℃的环境进入10℃的泳池游泳时人体散热量的变化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t1~t2时刻,人体的骨骼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 t2~t3时刻,人体通过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几乎不活动来减少散热
    C. 环境温度从25℃变化到10℃,人体位于垂体的冷觉感受器可感知变化
    D. t1~t4时刻,人体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是由神经—体液调节共同参与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t1~t2时刻,环境温度降低,人体骨骼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量,A正确;
    B、t2~t3时刻,环境温度较低,人体通过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几乎不活动来减少散热,B正确;
    C、人体的冷觉感受器位于皮肤,不位于垂体,C错误;
    D、t1~t4时刻,人体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C。
    15.(辽宁省2020~2021学年新高考联合调研考试) 研究发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可通过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从肾小管管腔中重吸收水,这种重吸收依赖渗透压差被动进行,而渗透压差依赖肾小管主动重吸收Na+等溶质来维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肾小管重吸收水和Na+的方式不同
    B. 肾小管重吸收Na+越多,对水的重吸收能力越强
    C. 水只能从管腔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而不能反向移动
    D. 肾小管细胞的细胞膜上有抗利尿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干信息,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是依赖渗透压差在水通道蛋白的参与下完成的,肾小管主动重吸收Na+,说明水分子的重吸收属于被动运输,Na+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
    2、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结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详解】A、肾小管重吸收水的方式是被动运输,而重吸收Na+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正确;
    B、肾小管重吸收Na+越多,其渗透压越大,吸水能力越强,B正确;
    C、水在管腔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之间是双向移动的,C错误;
    D、肾小管细胞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其细胞膜上有抗利尿激素的特异性受体,D正确。
    故选C。
    24. (辽宁省2020~2021学年新高考联合调研考试)科研人员为了研究某种植物的叶片提取液对患有糖尿病的大鼠血糖浓度降低的效果,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材料与药剂: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30只、该植物叶片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链脲佐菌素溶液。
    ②实验步骤:
    Ⅰ.取30只健康大鼠随机均分成甲、乙、丙三组,给甲、乙两组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丙组大鼠不做处理;
    Ⅱ.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
    Ⅲ.每天给甲组的每只大鼠灌喂该植物叶片提取液2mL,每天给乙、丙两组的每只大鼠灌喂蒸馏水2mL,连续灌喂4周,其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Ⅳ.4周后,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
    ③实验结果:

    回答下列问题:
    (1)链脲佐菌素能破坏或损伤大鼠的胰岛________细胞,导致大鼠体内胰岛素含量严重缺乏。实验步骤Ⅰ中给甲、乙两组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组形成对照,自变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患有糖尿病的大鼠的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偏高,可用________对甲、乙、丙三组大鼠的尿液进行检测,________组大鼠的尿液不发生颜色反应。
    (4)本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 (2). 制备患有糖尿病的大鼠模型 (3). 是否灌喂该植物叶片提取液 (4). 斐林试剂 (5). 丙 (6). 该植物的叶片提取液对患有糖尿病的大鼠血糖浓度降低的作用明显,但不能使血糖浓度降低到正常水平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某种植物的叶片提取液对患有糖尿病的大鼠血糖浓度降低的效果,自变量为是否给患有糖尿病的大鼠液喂该植物叶片提取液,因变量即检测的指标是大鼠的血糖浓度的变化,而其它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素均为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
    【详解】(1)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胰岛索是由胰岛B合成分泌的。由题文和图中信息可知:甲、乙两组健康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后,血糖的浓度明显高于不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的丙组健康大鼠。可见,链脲佐菌素能破坏或损伤大鼠的胰岛B细胞,导致大鼠体内胰岛素含量严重缺乏,步骤中给甲、乙组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其目的是制备患有糖尿病的大鼠模型。
    (2)由实验步骤1与II中的处理可推知:甲、乙组成对照,自变量为是否灌喂该植物叶片提取液。
    (3)葡萄糖属于还原糖,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会生成砖红色沉淀。甲、乙组的健康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后均患有糖尿病,而患有糖尿病的大鼠的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偏高;丙组大鼠健康,在正常饮食的情况下其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因此用斐林试剂对甲、乙、丙三组大鼠的尿液进行检测,丙组大鼠的尿液不发生颜色反应。
    (4)表中信息显示:给药4周后,甲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含量明显低于乙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含量与初测值,但仍然高于丙组健康大鼠的血糖含量,这说明:该种植物的叶片提取液对患有糖尿病的大鼠血糖浓度降低的作用明显,但不能降低到正常水平。
    【点睛】本题需要学生熟知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结合题干回答问题。
    27. (河南省巩义四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卷)分布于突触后膜上的NMDA受体不仅能识别神经递质还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静脉注射的氯胺酮可作用于NMDA受体,使中枢神经系统迅速产生运动和感觉阻滞,从而产生麻醉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静息状态时突触后膜上的NMD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B. 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后会导致Cl-大量内流
    C. 谷氨酸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 静脉注射氯胺酮会使突触后膜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增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而且NMDA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因此,静息状态时突触后膜上的NMD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A正确;
    B、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因此应该导致钠离子大量内流,B错误;
    C、谷氨酸作为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C错误;
    D、题意显示,氯胺酮可作用于NMDA受体,使中枢神经系统迅速产生运动和感觉阻滞,据此可推测静脉注射氯胺酮抑制了钠离子内流,导致无法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故选A。
    28.(河南省巩义四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卷) 健康志愿者参与两次血糖调节相关实验。第一次口服葡萄糖,检测其血糖和胰岛素浓度变化;第二次以静脉注射葡萄糖模拟口服葡萄糖后血糖浓度的改变程度,检测血浆胰岛素浓度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给志愿者注射葡萄糖总量和志愿者口服的葡萄糖总量是相同的
    B. 曲线 I 在 30min 后下降的原因是血糖在肾脏中进入尿液排出体外
    C. 给志愿者注射葡萄糖比口服葡萄糖能更有效地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D. 志愿者血糖浓度既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又受到胰岛素作用的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左图表明口服和注射葡萄糖对静脉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的影响无太大区别;右图体现注射葡萄糖对血浆胰岛素浓度影响不大,口服葡萄糖会引起血浆胰岛素分泌量大幅上升。
    【详解】A、由于口服葡萄糖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被完全吸收,注射葡萄糖直接进入血液,故给志愿者注射葡萄糖的总量应小于口服葡萄糖的量,A错误;
    B、健康志愿者的尿液中不会出现葡萄糖,曲线Ⅰ中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在30min后下降是由于胰岛素调节引起的,B错误;
    C、通过对比曲线Ⅲ和ⅡⅤ可知,口服葡萄糖比注射葡萄糖更能引起胰岛素分泌,C错误;
    D、分析左右两图中的曲线可知,胰岛素能调节血糖,血糖浓度会影响胰岛素分泌,D正确;
    故选D。
    29.(河南省巩义四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卷) 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

    A. 若X表示血糖含量,则b代表胰岛素
    B. 若X表示体温,则a可能代表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C. 若X表示渗透压,则b可能代表主动饮水
    D. 若X表示尿量,则a可能代表抗利尿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a对X起到的是促进作用,b对X起到的是抑制减弱的作用。
    【详解】A、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b可代表胰岛素,A正确;
    B、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促进产热,使人的体温升高,B正确;
    C、饮水会使渗透压下降,C正确;
    D、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a不能代表抗利尿激素,D错误。
    故选D。
    【点睛】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增加产热的方式有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调节;减少散热的方式有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34. (河南省巩义四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卷)睾丸酮(雄性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如图甲所示,研究表明长期吸食毒品会影响人体健康。戒毒所对一批吸毒者男性和健康男性的相关激素检测结果如图乙,请回答:

    组别
    GnRH
    LH
    FSH
    睾丸酮
    健康人激素平均值
    4.9
    4.6
    6.6
    6.7
    吸毒者激素平均值
    6.8
    1.5
    2.8
    4.1
    (1)睾丸酮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与其合成和分泌相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
    (2)甲图中过程可以体现雄性激素的分泌具有_____________调节。
    (3)据图乙中数据可推测,吸食毒品最可能使图甲中_____________(器官)受损,导致睾丸酮分泌量减少。除此之外还可能受损的其他器官是_____________。
    (4)为了验证(3)小题中吸毒者睾丸酮分泌量低原因是否存在图甲中其他器官也受损,可选择的检测方案及结果结论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脂质(固醇) (2).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线粒体) (3). 分级与反馈 (4). 垂体 (5). 睾丸 (6). 检测方法,将吸毒者体内LH和FSH补充到健康人正常水平,一段时间后检测睾丸酮含量变化。结果及结论:吸毒者睾丸酮含量小于正常值,则说明睾丸受损,反之则睾丸未受损。
    【解析】
    【分析】
    性激素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这种调节方式为分级调节。当性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性激素的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
    【详解】(1)睾丸酮是小分子脂类,其化学本质是脂质(固醇)。内质网是脂类物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因此可知,与其合成和分泌相关的细胞器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睾丸酮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需要消耗有氧呼吸提供的ATP,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因此,与睾丸酮合成与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2)甲图中过程可以体现雄性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该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从而维持了雄性激素含量的稳定。
    (3)图乙中数据显示,吸毒者体内GnRH含量高于正常人,而LH和FSH的减少明显,且睾丸酮的含量也有下降,据此推测,吸食毒品最可能使图甲中垂体受损,进而导致睾丸酮分泌量减少。除此之外还可能受损的其他器官是睾丸。
    (4)为了验证吸毒者睾丸酮分泌量低的原因是否睾丸受损导致的,为此,采用的方法是将吸毒者体内LH和FSH补充到健康人正常水平,一段时间后,检测吸毒者体内睾丸酮的含量,如果吸毒者睾丸酮含量小于正常值,则说明睾丸受损,反之则睾丸未受损。
    【点睛】熟知性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具有基本的实验设计思想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9. (辽宁省2020~2021学年新高考联合调研考试)如图为某人从25℃的环境进入10℃的泳池游泳时人体散热量的变化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t1~t2时刻,人体的骨骼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 t2~t3时刻,人体通过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几乎不活动来减少散热
    C. 环境温度从25℃变化到10℃,人体位于垂体的冷觉感受器可感知变化
    D. t1~t4时刻,人体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是由神经—体液调节共同参与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t1~t2时刻,环境温度降低,人体骨骼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以增加产热量,A正确;
    B、t2~t3时刻,环境温度较低,人体通过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几乎不活动来减少散热,B正确;
    C、人体的冷觉感受器位于皮肤,不位于垂体,C错误;
    D、t1~t4时刻,人体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C。
    15.(辽宁省2020~2021学年新高考联合调研考试) 研究发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可通过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从肾小管管腔中重吸收水,这种重吸收依赖渗透压差被动进行,而渗透压差依赖肾小管主动重吸收Na+等溶质来维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肾小管重吸收水和Na+的方式不同
    B. 肾小管重吸收Na+越多,对水的重吸收能力越强
    C. 水只能从管腔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而不能反向移动
    D. 肾小管细胞的细胞膜上有抗利尿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干信息,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是依赖渗透压差在水通道蛋白的参与下完成的,肾小管主动重吸收Na+,说明水分子的重吸收属于被动运输,Na+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
    2、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结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详解】A、肾小管重吸收水的方式是被动运输,而重吸收Na+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正确;
    B、肾小管重吸收Na+越多,其渗透压越大,吸水能力越强,B正确;
    C、水在管腔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之间是双向移动的,C错误;
    D、肾小管细胞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其细胞膜上有抗利尿激素的特异性受体,D正确。
    故选C。
    24. (辽宁省2020~2021学年新高考联合调研考试)科研人员为了研究某种植物的叶片提取液对患有糖尿病的大鼠血糖浓度降低的效果,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材料与药剂: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30只、该植物叶片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链脲佐菌素溶液。
    ②实验步骤:
    Ⅰ.取30只健康大鼠随机均分成甲、乙、丙三组,给甲、乙两组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丙组大鼠不做处理;
    Ⅱ.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
    Ⅲ.每天给甲组的每只大鼠灌喂该植物叶片提取液2mL,每天给乙、丙两组的每只大鼠灌喂蒸馏水2mL,连续灌喂4周,其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Ⅳ.4周后,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
    ③实验结果:

    回答下列问题:
    (1)链脲佐菌素能破坏或损伤大鼠的胰岛________细胞,导致大鼠体内胰岛素含量严重缺乏。实验步骤Ⅰ中给甲、乙两组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组形成对照,自变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患有糖尿病的大鼠的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偏高,可用________对甲、乙、丙三组大鼠的尿液进行检测,________组大鼠的尿液不发生颜色反应。
    (4)本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 (2). 制备患有糖尿病的大鼠模型 (3). 是否灌喂该植物叶片提取液 (4). 斐林试剂 (5). 丙 (6). 该植物的叶片提取液对患有糖尿病的大鼠血糖浓度降低的作用明显,但不能使血糖浓度降低到正常水平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某种植物的叶片提取液对患有糖尿病的大鼠血糖浓度降低的效果,自变量为是否给患有糖尿病的大鼠液喂该植物叶片提取液,因变量即检测的指标是大鼠的血糖浓度的变化,而其它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素均为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
    【详解】(1)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胰岛索是由胰岛B合成分泌的。由题文和图中信息可知:甲、乙两组健康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后,血糖的浓度明显高于不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的丙组健康大鼠。可见,链脲佐菌素能破坏或损伤大鼠的胰岛B细胞,导致大鼠体内胰岛素含量严重缺乏,步骤中给甲、乙组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其目的是制备患有糖尿病的大鼠模型。
    (2)由实验步骤1与II中的处理可推知:甲、乙组成对照,自变量为是否灌喂该植物叶片提取液。
    (3)葡萄糖属于还原糖,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会生成砖红色沉淀。甲、乙组的健康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后均患有糖尿病,而患有糖尿病的大鼠的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偏高;丙组大鼠健康,在正常饮食的情况下其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因此用斐林试剂对甲、乙、丙三组大鼠的尿液进行检测,丙组大鼠的尿液不发生颜色反应。
    (4)表中信息显示:给药4周后,甲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含量明显低于乙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含量与初测值,但仍然高于丙组健康大鼠的血糖含量,这说明:该种植物的叶片提取液对患有糖尿病的大鼠血糖浓度降低的作用明显,但不能降低到正常水平。
    【点睛】本题需要学生熟知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结合题干回答问题。
    27. (河南省巩义四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卷)分布于突触后膜上的NMDA受体不仅能识别神经递质还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静脉注射的氯胺酮可作用于NMDA受体,使中枢神经系统迅速产生运动和感觉阻滞,从而产生麻醉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静息状态时突触后膜上的NMD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
    B. 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后会导致Cl-大量内流
    C. 谷氨酸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 静脉注射氯胺酮会使突触后膜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增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而且NMDA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蛋白,因此,静息状态时突触后膜上的NMD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A正确;
    B、谷氨酸与NMDA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因此应该导致钠离子大量内流,B错误;
    C、谷氨酸作为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C错误;
    D、题意显示,氯胺酮可作用于NMDA受体,使中枢神经系统迅速产生运动和感觉阻滞,据此可推测静脉注射氯胺酮抑制了钠离子内流,导致无法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故选A。
    28.(河南省巩义四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卷) 健康志愿者参与两次血糖调节相关实验。第一次口服葡萄糖,检测其血糖和胰岛素浓度变化;第二次以静脉注射葡萄糖模拟口服葡萄糖后血糖浓度的改变程度,检测血浆胰岛素浓度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给志愿者注射葡萄糖总量和志愿者口服的葡萄糖总量是相同的
    B. 曲线 I 在 30min 后下降的原因是血糖在肾脏中进入尿液排出体外
    C. 给志愿者注射葡萄糖比口服葡萄糖能更有效地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D. 志愿者血糖浓度既能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又受到胰岛素作用的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左图表明口服和注射葡萄糖对静脉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的影响无太大区别;右图体现注射葡萄糖对血浆胰岛素浓度影响不大,口服葡萄糖会引起血浆胰岛素分泌量大幅上升。
    【详解】A、由于口服葡萄糖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被完全吸收,注射葡萄糖直接进入血液,故给志愿者注射葡萄糖的总量应小于口服葡萄糖的量,A错误;
    B、健康志愿者的尿液中不会出现葡萄糖,曲线Ⅰ中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在30min后下降是由于胰岛素调节引起的,B错误;
    C、通过对比曲线Ⅲ和ⅡⅤ可知,口服葡萄糖比注射葡萄糖更能引起胰岛素分泌,C错误;
    D、分析左右两图中的曲线可知,胰岛素能调节血糖,血糖浓度会影响胰岛素分泌,D正确;
    故选D。
    29.(河南省巩义四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卷) 下列各选项与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

    A. 若X表示血糖含量,则b代表胰岛素
    B. 若X表示体温,则a可能代表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C. 若X表示渗透压,则b可能代表主动饮水
    D. 若X表示尿量,则a可能代表抗利尿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a对X起到的是促进作用,b对X起到的是抑制减弱的作用。
    【详解】A、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b可代表胰岛素,A正确;
    B、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促进产热,使人的体温升高,B正确;
    C、饮水会使渗透压下降,C正确;
    D、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a不能代表抗利尿激素,D错误。
    故选D。
    【点睛】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增加产热的方式有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调节;减少散热的方式有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34. (河南省巩义四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卷)睾丸酮(雄性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如图甲所示,研究表明长期吸食毒品会影响人体健康。戒毒所对一批吸毒者男性和健康男性的相关激素检测结果如图乙,请回答:

    组别
    GnRH
    LH
    FSH
    睾丸酮
    健康人激素平均值
    4.9
    4.6
    6.6
    6.7
    吸毒者激素平均值
    6.8
    1.5
    2.8
    4.1
    (1)睾丸酮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与其合成和分泌相关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
    (2)甲图中过程可以体现雄性激素的分泌具有_____________调节。
    (3)据图乙中数据可推测,吸食毒品最可能使图甲中_____________(器官)受损,导致睾丸酮分泌量减少。除此之外还可能受损的其他器官是_____________。
    (4)为了验证(3)小题中吸毒者睾丸酮分泌量低原因是否存在图甲中其他器官也受损,可选择的检测方案及结果结论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脂质(固醇) (2).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线粒体) (3). 分级与反馈 (4). 垂体 (5). 睾丸 (6). 检测方法,将吸毒者体内LH和FSH补充到健康人正常水平,一段时间后检测睾丸酮含量变化。结果及结论:吸毒者睾丸酮含量小于正常值,则说明睾丸受损,反之则睾丸未受损。
    【解析】
    【分析】
    性激素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这种调节方式为分级调节。当性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性激素的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
    【详解】(1)睾丸酮是小分子脂类,其化学本质是脂质(固醇)。内质网是脂类物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因此可知,与其合成和分泌相关的细胞器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睾丸酮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需要消耗有氧呼吸提供的ATP,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因此,与睾丸酮合成与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2)甲图中过程可以体现雄性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该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从而维持了雄性激素含量的稳定。
    (3)图乙中数据显示,吸毒者体内GnRH含量高于正常人,而LH和FSH的减少明显,且睾丸酮的含量也有下降,据此推测,吸食毒品最可能使图甲中垂体受损,进而导致睾丸酮分泌量减少。除此之外还可能受损的其他器官是睾丸。
    (4)为了验证吸毒者睾丸酮分泌量低的原因是否睾丸受损导致的,为此,采用的方法是将吸毒者体内LH和FSH补充到健康人正常水平,一段时间后,检测吸毒者体内睾丸酮的含量,如果吸毒者睾丸酮含量小于正常值,则说明睾丸受损,反之则睾丸未受损。
    【点睛】熟知性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具有基本的实验设计思想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相关试卷

    专题16 种群和群落-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

    这是一份专题16 种群和群落-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共64页。

    专题15 植物激素调节-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

    这是一份专题15 植物激素调节-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共7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荷兰植物学家温特做了以下实验, 为研究生长素, 胸腺嘧啶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4 免疫调节-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

    这是一份专题14 免疫调节- 高三生物模拟试卷分类汇编(1月刊),共90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