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一轮全程复习课时练第20课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教师版)
展开这是一份中考数学一轮全程复习课时练第20课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教师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0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一、选择题
1.下列图形中,由∠1=∠2能得到AB∥CD的是 (B)
2.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已知∠1=∠2,∠3=110°,则∠4= (A)
A.70° B.80° C.110° D.100°
3.如图,AB∥CD,点E在线段BC上,若∠1=40°,∠2=30°,则∠3的度数是 (A)
A.70° B.60°
C.55° D.50°
4.如图,直线a∥b,直角三角形ABC的顶点B在直线a上,∠C=90°,∠β=55°,则∠α的度数为(C)
A.15° B.25°
C.35° D.55°
二、填空题
5.如图,直线a∥b,∠1=125°,则∠2的度数为__55°__.
6.如图,点A,C,F,B在同一直线上,CD平分∠ECB,FG∥CD.若∠ECA为α°,则∠GFB为__90°-°__.(用关于α的代数式表示)
【解析】∵点A,C,F,B在同一直线上,∠ECA为α°,
∴∠ECB=180°-α°,
∵CD平分∠ECB,∴∠DCB=(180°-α°),
∵FG∥CD,∴∠GFB=∠DCB=90°-°.
7.如图,直线l1∥l2,∠α=∠β,∠1=40°,则∠2=__140°__.
【解析】如答图,∵l1∥l2,∴∠3=∠1=40°,
∵∠α=∠β,∴AB∥CD,∴∠2+∠3=180°,
∴∠2=180°-∠3=180°-40°=140°.
三、解答题
8.如图,直线AB∥CD,BC平分∠ABD,∠1=65°,求∠2的度数.
解:∵AB∥CD,
∴∠ABC=∠1=65°,∠ABD+∠BDC=180°,
∵BC平分∠ABD,
∴∠ABD=2∠ABC=130°,
∴∠BDC=180°-∠ABD=50°,
∴∠2=∠BDC=50°.
9.以下四种沿AB折叠的方法中,不一定能判定两条边线a,b互相平行的是(C)
A.如图①,展开后侧得∠1=∠2
B.如图②,展开后测得∠1=∠2且∠3=∠4
C.如图③,测得∠1=∠2
D.如图④,展开后再沿CD折叠,两条折痕的交点为O,测得OA=OB,OC=OD
10.如图,已知,l1∥l2,C1在l1上,并且C1A⊥l2,A为垂足,C2,C3是l1上任意两点,点B在l2上.设△ABC1的面积为S1,△ABC2的面积为S2,△ABC3的面积为S3,小颖认为S1=S2=S3,请帮小颖说明理由.
解:∵直线l1∥l2,
∴△ABC1,△ABC2,△ABC3的底边AB上的高相等,
∴△ABC1,△ABC2,△ABC3这3个三角形同底,等高,
∴△ABC1,△ABC2,△ABC3的面积相等.
即S1=S2=S3.
11.如图,AB∥CD,分别探讨下面四个图形中∠APC与∠PAB,∠PCD的关系,请你从所得到的关系中任选一个加以说明.
解:①∠APC=∠PAB+∠PCD;
②∠APC=360°-(∠PAB+∠PCD);
③∠APC=∠PAB-∠PCD;
④∠APC=∠PCD-∠PAB.
如证明①∠APC=∠PAB+∠PCD.
证明:如答图,过P点作PE∥AB,∴∠A=∠APE.
又∵AB∥CD,∴PE∥CD,
∴∠C=∠CPE,
∴∠A+∠C=∠APE+∠CPE,
即∠APC=∠PAB+∠PCD.
同理可证明其他的结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数学一轮全程复习课时练第20课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学生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数学一轮全程复习课时练第47课时《动态型问题》(教师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数学一轮全程复习课时练第37课时《平移与旋转》(教师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