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第11课核舟记--八下3单元共2课时pptx、11核舟记docx、11核舟记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
1.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笔下雕刻者的高超技艺。2.掌握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及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的具体方法。3.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及对象特征,体会文章语言简洁、严密、生动的特点。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纤细的头发上、米粒上可以刻字、写诗,你—定觉得很惊奇吧!没错,这就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让我们一同进入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 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著名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文中所记的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常熟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桃核舟,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情况完全一致。经过专家鉴定,此枚核舟为王叔远晚年作品。
微雕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微雕艺术是集中国文化精华的袖珍艺术品,是雕刻技法的一门分支,为微观雕刻一个门派,微雕一般指微细的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等。所表现出来的多为自然界相像的东西。微雕是凸出来,富立体感。 它甚至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罔 贻 有奇 箬篷 髯 诎 袒胸 黍 矫首篆章 壬戌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乌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中/轩敞者/为舱。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技/亦灵怪/矣哉!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1.尝试边读边口译、对译课文,难以理解的词句标注供讨论。2.摘录文中重要的实词。
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为:做。这里指雕刻。 器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木:树木。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拟。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明朝(有一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贻:赠。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有奇:有余,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 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一说,古代一百粒黍排列起来的长度为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为一分,这里的“二黍许”即二分左右。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船头到船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石青糁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 一种青翠色颜料。糝,用颜料等涂上。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峨冠:高高的帽子。峨,高。 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卷端:指手卷的右端。下文“卷末”,指手卷的左端。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指东坡的左膝和鲁直的右膝。比,靠近。 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绝类弥勒:极像弥勒佛。类,像。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不属:不相类似。 诎:弯曲。念珠:又叫“佛珠”或“数珠”,佛教徒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 可历历数: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的样子。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佛印极像弥勒佛,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子:撑船的人。 椎髻:形状像椎的发髻。椎,敲击的器具,一端较大或呈球形。衡:同“横”。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形状像椎的发髻,仰着脸,左手倚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
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好像……的样子。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背稍夷: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船背,船顶,一说指船底。夷,平。了了:清楚明白。 篆章:篆字图章。 丹:朱红。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题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哈哈!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左手倚一衡木:同“横”
①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竟然 [今]曾经②雕栏相望焉: [古]对着 [今]向远处看③神情与苏、黄不属: [古]类似 [今]属于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零数、余数 [今]单的,不成对的⑤其两膝相比者: [古]靠近 [今]比较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长 [今]修理
①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②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
③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④之:径寸之木(助词,的)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桃)
⑤其:其两膝相比者(他们)其人视端容寂(那)
①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②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④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1.阅读全文,完成图表。
2.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思考本文说明核舟的先后顺序、详略及结构构思。
3.作者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船舱的描写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首先介绍的是核舟的中间部分——船舱,这是这条船视觉上的“主体”。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主体”既明,接下来就是按照船头、船尾的顺序来写了,苏、黄、佛印是主要人物,故此要先讲,船尾舟子是次要人物,故而后说。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基于以上原因,作者没有按照船头—船舱—船尾这样的常见顺序进行介绍。
本文是古代说明文中的精品,仅用短短400余字的篇幅就完美地展现了核舟的形象。文章先概括介绍核舟的由来和王叔远的技艺,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总结。文章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介绍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给我们写作以极大的启发。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微雕艺术品“核舟”有了整体的认识。作为艺术品,它值得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鉴赏,值得我们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魏学洢在《核舟记》一文中不仅叙述了王叔远能在“长不盈寸”的核舟上雕刻“大苏泛赤壁”的故事,还赞叹了王叔远“技亦灵怪矣哉”。结合全文,说说王叔远“技亦灵怪”体现在哪些方面。
1.小组合作,归纳概括核舟的奇巧灵怪之处。
有船,且船部件构造多,分船舱、船头、船尾、船背。船舱上有箬篷,旁有窗,窗上有对联。船头、船尾;有人有物,有手卷,有念珠,有楫,有蒲葵扇,有炉,有壶。船背有字,有篆章。
有人,且人物众多。船头有苏轼、黄庭坚、佛印,船尾有左右.舟子各一人。
船上五人,神情动作绝妙,各不相同。苏轼,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黄庭坚,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舟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雕刻的船舱有“箬篷覆之”。
雕刻的窗,可灵活开启闭合。“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雕刻的对联,字迹清晰,色彩明了。“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雕刻的人物:东坡“多髯”,苏、黄“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居右的舟子“椎髻仰面”“右手攀右趾”;居左的舟子“视端容寂”。
雕刻的念珠,“可历历数也”。
船背上的题名,“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船背上的篆章“其色丹”。
王叔远刻的“大苏泛赤壁”故事有虚构成分:根据学者的研究,苏轼先后两次游赤壁时还没有见过黄庭坚,只有书信往来;当年佛印也并不在赤壁一带,而是远在长江下游的润州(镇江)。因此,这三人不可能真的同游赤壁。
2.你如何看待王叔远这样的虚构?
王叔远的虚构很合理。佛印、黄庭坚二人都是苏轼好友,黄庭坚还是苏门弟子,也是多次被贬官之人,自然容易与苏轼心灵相通;苏轼的思想中佛道气息浓厚,被贬官时更易倾心佛道,所以在虚构想象中,三人当然可以同游赤壁。王叔远对人物关系神态的表现也很到位。佛印是和尚, 任情自然。苏黄都是书面诗文大家,一起欣赏手卷是很自然的事情,二人各执手卷一端,亲密和谐。苏抚黄背,是老师的慈爱;黄指而言,似向老师请教、人物关系表现得很恰当。
《核舟记》一文记载了核舟诸多内容,读起来却不觉得枯燥繁冗,作者魏学洢是怎样做到的呢?我们来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第三、四题加以具体领会。
1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作者为了说明雕刻之能,先说尺寸之小,“径寸之木”,而后再说“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然后再进一步总结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通过这样的三个层次,就将王叔远的“奇巧”充分介绍出来了。先以综述的笔触说明王叔远微雕艺术之高明,后文再叙述“尝贻余核舟一”,自然引出对核舟的具体介绍。这一句话,竟有三个层次,充分体现了作者用笔简洁。
2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横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基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这一段话,先列出“一楫”,以分出左右,引出二舟子,然后分别加以生动的说明介绍。居右者,呈现动态之美,因此先面部,后举止,重点在举止。居左者,呈现静态之美,先举止,后面容,重点在面容。一动一静,动静相宜,次序井然,神态毕出。
3 苏、黄共阅一手卷。 舟尾横卧一楫。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以上文句中,第一、二句的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面,第三句中“一舟”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面,“为人五;为窗八”数词又放在了名词后面。这样灵活的形式,让人读来不觉得数词的反复出现会枯燥无味。
4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上面这段文字对核舟的物件一一进行了罗列。这一句话,由四个分句构成。每个分句都在罗列物件,但在句式上却长短有别,参差不一。在形式上也不一样,第一、二分句,是单独罗列“人五”“窗八”;第三分句是合并罗列,“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物件与物件之间不用连词,仅靠句读来体会其并列关系;第四分句也是合并罗列物件,但却使用了连词“并”,这样,这一段的物件罗列就富有变化与趣味了。
阅读清代宋起凤的《核工记》,分析其中对核雕的描写与《核舟记》的异同。
核工记《虞初新志》 季弟①获桃坠②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 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③历历可数。城巅具④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⑤,执桴⑥鼓,若寒冻不胜⑦者。 【注释】①季弟:最小的弟弟。②桃坠:桃核做的坠子。③雉(zhì):城墙垛子。④具:有。⑤司更卒:更夫。司,管理。⑥桴(fú):鼓槌。⑦不胜:受不了。
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⑧。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⑨;洞开,如延纳⑩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⑪,负卷帙⑫踉跄行,若为佛事⑬夜归者。对林一小陀⑭,似闻足音仆仆前。 核侧出浮屠⑮七级,距滩半黍⑯。近滩维⑰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⑱,盖供客茗饮也。舣⑲舟处当寺阴,高阜⑳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㉑。 【注释】⑧章:棵。⑨应门:应声开门。⑩延纳:请进。⑪衲:和尚穿的衣服,这里指代和尚。⑫卷帙(zhì):书卷,这里指佛经。⑬佛事:和尚给人念经。⑭小陀:小和尚。⑮浮屠:宝塔。⑯半黍:半分长。⑰维:用绳栓着。⑱嘘火:吹火。⑲舣(yǐ):拢船靠岸。⑳高阜(fù)钟阁踞焉:高高的土山上有一个钟阁蹲在那里。阜,土山。㉑睡足徐兴乃尔:睡足以后慢慢起身之状。兴,起身。乃尔,如此这般。
山顶月晦半规㉒,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㉓”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㉔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侯门,夜归,隐㉕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㉖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㉗。”殆谓是欤㉘。【注释】㉒半规:半圆。㉓“姑苏”二句:是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句。㉔招提:寺。本义是四方,僧为四方僧,住处为招提僧坊。㉕隐(yìn):靠着。㉖殊致:不同的情趣。㉗纳须弥于芥子:佛家语有“芥子纳须弥”,比喻诸相皆非真,巨细可以相容。须弥,佛教中传说的山名。芥子,芥的种子,比喻极微小。㉘殆谓是欤: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是,此,这种情形。
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都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模式; 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象。
说明对象有别: 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泛舟赤壁"的主题;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学习《核舟记》这篇文章,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核舟的艺术之美,核舟的创作“因势象形”,可见核舟雕刻的自然之美;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一应俱全,显现出核舟的精致玲珑之美;核舟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文字充满诗情画意,可见古典艺术之美。核舟的美,又是因为雕刻者有精湛的技艺、不凡的见识、深厚的文化底蕴。用短短几百字,就将这巧夺天工的核舟完美呈现,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写就这篇意境深邃、想象丰富、对比巧妙的文章,又足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选取一件工艺品进行简要介绍,写成一篇短小的说明文。(200字左右)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回延安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第2课回延安--八下第一单元共2课时pptx、2回延安docx、02回延安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5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八下2单元共2课时pptx、5大自然的语言docx、05大自然的语言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安塞腰鼓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第3课安塞腰鼓--八下第一单元共2课时pptx、3安塞腰鼓docx、03安塞腰鼓mp3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