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件+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备课课件ppt,文件包含第4课《灯笼》第一课时pptx、第4课《灯笼》第一课时练习docx、第4课《灯笼》第一课时教案doc、第4课《灯笼》第一课时导学案doc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重点)2.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品味本文的语言,分析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难点)3.体会作者对灯笼的情感,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重点)
十五夜观灯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唐·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释义:灯光绚丽的色彩远远看来好像分开了大地,繁多的灯火远远地点缀着天际。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唐·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释义:帝都到处月光如水,花灯如昼,装饰华丽的香艳的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释义: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灯光将花市照得像白天一样明亮。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箫散文集》中。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焚身( ) 溺炕( ) 神龛( ) 皎洁( ) 幽悄( ) 犬吠( ) 乡绅( ) 斡旋( ) 霍骠姚( ) 怅惘( ) 锵然( ) 裴公( ) 燎原( ) 司马懿( ) 熙熙然( ) 星阑( ) 垂珠联珑( )
Chàng wǎng
【斡旋】【掌故】【思慕】【怅惘】【铿然】【燎原】【争讼】
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2、掌握下面词语的意思。
【静穆】【褪色】【熙熙然】【垂珠联珑】【吹角连营】【斗方大字】【人情世故】【马前卒】
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文中指一尺见方的大字。斗方,书画所用的一尺见方的纸。
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
用于照明的灯笼,村头挂红灯笼,元宵节龙灯、跑马灯、字谜灯,族姊远嫁时轿前轿后灯、官衔灯、朱红纱灯、宫灯、塞外帐营灯笼、探海灯。
2、速读课文,数一数,文中提到哪些灯笼?
1、说说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引出所要描述的对象的,找到能总括全文的一句话。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灯笼”。
3、找出本文叙事线索,给课文划分段落,理清文章脉络并概括段意。以及指出每一部分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抒写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了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1、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内容:本段主要写了小孩子与大人都喜欢火和亮光。作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写灯笼做铺垫。
2、快速读第2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我”对灯笼的喜爱?并作分析。
①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将“灯笼”的光与“太阳”的光、“月华”“繁星”的光相提并论,强调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②“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与灯笼有关的记忆非常多,“挤”表现出与灯笼的缘结得极多。
3、第2段中“提起灯笼,就会想起……《司马懿探山》”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排比。连用五个“想起”,将“我”由灯笼想到的一系列往事一 一道来,将“我”记忆中美好的乡村风俗呈现在读者眼前,令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4、文章第2段中“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换成“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我能记起很多这样的往事”?为什么?
明确: 不行。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将回忆的思绪比喻成一张网,把脑海里众多的思绪说成是“挤”在一起。这样写使句子显得生动形象。而改后句子平淡,没有新意。
5、课文以《灯笼》为题,写了与“灯笼”相关的哪些事?这些事可分为几个方面?
明确: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第⑥段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⑾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6、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10、11段却跳出回忆,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为何这样安排?
第10段对宫灯进行想象,体验深长的历史况味;第11段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chéng之子李愬sù的故事,他有谋略,善骑射。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4年),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出兵讨伐,屡遭败绩。这时,李愬自求参战。元和十一年(公元817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袭击吴元济的重地蔡州。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7、第11段中“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指的是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公元前215年,在黄河之滨,蒙恬率军与匈奴骑兵开战,蒙恬的军队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
这里借用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暗含着作者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8、作者表达的情感,在全文各段有怎样的变化?
总的感情基调:深情,激情。早年乡村生活——深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激情示例:“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高亢、激越
1.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飞蛾 焰火 人情事故 B.掌故 晃荡 张灯结彩 C.腊烛 思慕 垂珠联珑 D.元霄 燎原 夜深星阑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灯笼精品ppt课件,文件包含14-2教学课件灯笼第2课时pptx、14-2教学设计灯笼第2课时docx、14-2预习导学灯笼第2课时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一等奖课件ppt,文件包含14-1教学课件灯笼第1课时pptx、14-1教学设计灯笼第1课时docx、14-1预习导学灯笼第1课时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获奖ppt课件,文件包含4灯笼pptx、4灯笼docx、4灯笼教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