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课件PPT+教案+练习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 《回延安》课件PPT+教案+练习 课件 12 次下载
- 《安塞腰鼓》课件PPT+教案+练习 课件 12 次下载
- 《写作:学习仿写》课件PPT+教案+练习 课件 11 次下载
- 《口语交际:应对》课件PPT+教案+练习 课件 11 次下载
- 第一单元测试卷+答案(含解析) 试卷 19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一等奖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一等奖课件ppt,文件包含课件ppt、教案doc、课时练习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1982年8月10日病逝于北京。吴伯萧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人曲阜师范。1924年毕业后,在孔府任孔子七十三代孙孔德成的英语教师。1925年,因不满封建婚姻,婚后三天即离家出走,暑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1931年师大毕业,在青岛大学(现为山东大学)当过三年多校长办公室职员,之后在简易济南乡村师范当过一年半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抗战前,还在山东省教育厅担任过高等教育股主任科员、莱阳简易师范学校校长。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恐吓(hè)神龛(kān)磷火(lín)司马懿(yì)争讼(sònɡ)领域(yù)斡旋(wò xuán)熙熙然(xī)静穆(mù)思慕(mù)怅惘(chànɡ wǎnɡ)尾梢(shā)锵然(qiāng)族姊(zǐ)褪色(tuì)幽悄(qiǎ)霍嫖姚(pià)
焚身 神龛 犬吠 磷火 斡旋 静穆 怅惘 点缀 盛伏 锵然 族姊 官衔 春宵 幽悄 可悯 燎原 司马懿 熙熙然 霍嫖姚 岁梢寒夜 垂珠联珑 夜深星阑
岁梢寒夜:年底寒冷的夜晚。岁梢:年末。神龛:旧时中国民间放置道教神仙的塑像和祖宗灵牌的小阁。争讼:因争论而诉讼。领域:从事一门专门活动或一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斡旋:调解周旋。掌故:关于历史上的典章制度、人物事迹等的传说或故事。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静穆:安静而严肃。思慕:怀念;追慕。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不甚了然:不是很明白,不是很懂。锵然: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形容书声琅琅。 褪色: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暖融融: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夜深星阑:指夜将尽。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燎原:火烧原野。
1、认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说“火”。先说小孩喜火的天性,再说大人也须用火。所述甚远,与“灯笼”无关,实为伏笔,为后文“灯笼”做铺垫。“爱光明”“喜欢火”“喜欢亮光”,是关键性短语,表明小孩以及人类追求光明的普遍特点。
第二部分(第2至11段):文章主体,说“灯笼”。各段内容概括如下。话说灯笼(第2段):联想早年许多与灯笼相关的事件。叙述中流露出欣 喜、向往。祖父夜行(第3段):灯笼照亮路途,传达出温暖的亲情。母亲吩咐(第4段):插人人物语言。这是过渡段。慈母之爱(第5段):远离乡井,更加觉得母爱的珍贵。乡俗还愿(第6段):村头挂红灯,并配以松柏枝叶,给孤行客以安慰。元宵张灯(第7段):太平丰年热闹景象,灯笼随着人梦乡。族姊远嫁(第8段):曾有过华贵,如今已是破落户,感伤之情油然而生。朱红描字(第9段):曾经的快事,“喜悦”“爱”“爱好”等词语传达 出对乡俗氛围的迷恋。献帝灯笼(第10段):献帝是东汉末代皇帝,屡受强人摆布,郁悒而终,这是发历史之幽情。行文至此,脱离乡村生活的描写,转入历史话题。灯笼下马前卒(第11段):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仍是“灯笼”,却是另一种景象,借古喻今,充满豪情,表达宏愿。
第三部分(第12段):结尾说“火”。灯笼不足以言志,火把、探海灯和燎原烈火方能寄情。文章带着高昂的情调结束,主旨得以显现。
2、课文中有哪些有关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
(1)村民日常生活①大人管制小孩“玩火”,但他们自己“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②“我”夜晚随大人去迎接进城归来的祖父,祖父“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③其他如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以及“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等意义:“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以温暖
(2)乡村艺术表演①“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②“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意义:“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
(3)乡村年节景象①“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②“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意义:“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
(4)历史文化①“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②“《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③“‘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④“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意义:“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结合文章内容,简述本文语言的特点。
①简洁。多是短句,很少有长句。如“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等,都包含了许多三四字的短句。散文的语言表达与情感抒发息息相关,短句多,一方面显出语言的简净,另一方面还表明抒情的节制、含蓄。但是简洁不等于简单,课文中的诸多短句都是很值得吟味的,朗读起来既有语言声韵之美,又有深厚的意味和情味。
②书面语化。散文中的书面语与口语的表达效果有所不同。散文为了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读者,很容易引入口语,显得清新活泼。但是这篇散文以书面语表达为主,而且语言运用非常娴熟,如“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等,非常文雅,有韵味,有意境。这样的散文语言是当代散文家难以写出或不愿意写出的,这得益于作者所受古典文学的熏陶。
③多引古语。可以显出作家读书多,积累丰厚,写作时信手拈来。有的是直接引用古语,并加引号,如戏曲《逍遥津》一段唱词;更多的是间接引语,读书少的人不能发觉,读书多的人报以会心一笑,并默默赞许,如“忘路之远近”出自《桃花源记》,“金吾不禁”借用唐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之句,“雪夜人蔡”源自《资治通鉴》“李想雪夜人蔡州”的故事,“萧萧班马鸣”引李白诗《送友人》,“吹角连营”“挑灯看剑”等出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课文怎样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于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
第1段开头说:“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这是议论。接下来说“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这是叙述。这种先议后叙,就是叙与议的结合。
第2段叙述早年乡村“灯笼”的一个个影像,末了说:“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这是议论,既总结这一段的内容,又表明脑中相关记忆之丰满,表达一种怀念的情感。
第3段叙述祖父外出半夜回家的情景,最后说:“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这是议论,如前所述,“静穆”写出了环境氛围,“思慕”抒发了深厚的情感。
最重要的叙议结合是在课文末尾,在叙述“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将军在挑灯看剑”以及历史上几位保家卫国将领之后,顺势发出誓言:“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这是议论,抒发情感,表明心愿。最后一段同样是议论:“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顺承上一段的意思进一步抒情明志,强化了课文的主题表达,提升了课文的思想境界。如果舍去最后一段,仅有上一段的抒情明志,那么情感表达过于隐晦,文章主旨趋于含混。
总之,课文不论是从叙到议,还是从议到叙,都是自然融洽地过渡转换的,丝毫不见生硬的拼凑。夹叙夹议,叙议有机结合,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方法,在本文中体现得非常充分。不过本文的特异之处,在于以叙为主,以议为辅,给读者以更多的形象感,点明段意和文意的抒情句、议论句很少,这就是吴伯箫的散文风格。
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2、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做简要说明。
①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②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3、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这篇散文以《灯笼》为题,回忆早年与“灯笼” 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课文一方面叙事,另一方面抒情,有关“灯笼”的叙事组成一个序列,所抒发的情感又成为一条线索。“事”与 情”交织在一起,并行而下。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1982年8月10日病逝于北京。吴伯萧从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资聪慧,十四岁便考人曲阜师范。1924年毕业后,在孔府任孔子七十三代孙孔德成的英语教师。1925年,因不满封建婚姻,婚后三天即离家出走,暑期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1931年师大毕业,在青岛大学(现为山东大学)当过三年多校长办公室职员,之后在简易济南乡村师范当过一年半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抗战前,还在山东省教育厅担任过高等教育股主任科员、莱阳简易师范学校校长。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恐吓(hè)神龛(kān)磷火(lín)司马懿(yì)争讼(sònɡ)领域(yù)斡旋(wò xuán)熙熙然(xī)静穆(mù)思慕(mù)怅惘(chànɡ wǎnɡ)尾梢(shā)锵然(qiāng)族姊(zǐ)褪色(tuì)幽悄(qiǎ)霍嫖姚(pià)
焚身 神龛 犬吠 磷火 斡旋 静穆 怅惘 点缀 盛伏 锵然 族姊 官衔 春宵 幽悄 可悯 燎原 司马懿 熙熙然 霍嫖姚 岁梢寒夜 垂珠联珑 夜深星阑
岁梢寒夜:年底寒冷的夜晚。岁梢:年末。神龛:旧时中国民间放置道教神仙的塑像和祖宗灵牌的小阁。争讼:因争论而诉讼。领域:从事一门专门活动或一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斡旋:调解周旋。掌故:关于历史上的典章制度、人物事迹等的传说或故事。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静穆:安静而严肃。思慕:怀念;追慕。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不甚了然:不是很明白,不是很懂。锵然: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形容书声琅琅。 褪色: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暖融融: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夜深星阑:指夜将尽。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力的人。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燎原:火烧原野。
1、认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说“火”。先说小孩喜火的天性,再说大人也须用火。所述甚远,与“灯笼”无关,实为伏笔,为后文“灯笼”做铺垫。“爱光明”“喜欢火”“喜欢亮光”,是关键性短语,表明小孩以及人类追求光明的普遍特点。
第二部分(第2至11段):文章主体,说“灯笼”。各段内容概括如下。话说灯笼(第2段):联想早年许多与灯笼相关的事件。叙述中流露出欣 喜、向往。祖父夜行(第3段):灯笼照亮路途,传达出温暖的亲情。母亲吩咐(第4段):插人人物语言。这是过渡段。慈母之爱(第5段):远离乡井,更加觉得母爱的珍贵。乡俗还愿(第6段):村头挂红灯,并配以松柏枝叶,给孤行客以安慰。元宵张灯(第7段):太平丰年热闹景象,灯笼随着人梦乡。族姊远嫁(第8段):曾有过华贵,如今已是破落户,感伤之情油然而生。朱红描字(第9段):曾经的快事,“喜悦”“爱”“爱好”等词语传达 出对乡俗氛围的迷恋。献帝灯笼(第10段):献帝是东汉末代皇帝,屡受强人摆布,郁悒而终,这是发历史之幽情。行文至此,脱离乡村生活的描写,转入历史话题。灯笼下马前卒(第11段):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仍是“灯笼”,却是另一种景象,借古喻今,充满豪情,表达宏愿。
第三部分(第12段):结尾说“火”。灯笼不足以言志,火把、探海灯和燎原烈火方能寄情。文章带着高昂的情调结束,主旨得以显现。
2、课文中有哪些有关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
(1)村民日常生活①大人管制小孩“玩火”,但他们自己“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②“我”夜晚随大人去迎接进城归来的祖父,祖父“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③其他如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以及“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等意义:“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以温暖
(2)乡村艺术表演①“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②“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意义:“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
(3)乡村年节景象①“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②“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意义:“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
(4)历史文化①“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②“《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③“‘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④“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意义:“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结合文章内容,简述本文语言的特点。
①简洁。多是短句,很少有长句。如“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等,都包含了许多三四字的短句。散文的语言表达与情感抒发息息相关,短句多,一方面显出语言的简净,另一方面还表明抒情的节制、含蓄。但是简洁不等于简单,课文中的诸多短句都是很值得吟味的,朗读起来既有语言声韵之美,又有深厚的意味和情味。
②书面语化。散文中的书面语与口语的表达效果有所不同。散文为了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读者,很容易引入口语,显得清新活泼。但是这篇散文以书面语表达为主,而且语言运用非常娴熟,如“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等,非常文雅,有韵味,有意境。这样的散文语言是当代散文家难以写出或不愿意写出的,这得益于作者所受古典文学的熏陶。
③多引古语。可以显出作家读书多,积累丰厚,写作时信手拈来。有的是直接引用古语,并加引号,如戏曲《逍遥津》一段唱词;更多的是间接引语,读书少的人不能发觉,读书多的人报以会心一笑,并默默赞许,如“忘路之远近”出自《桃花源记》,“金吾不禁”借用唐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之句,“雪夜人蔡”源自《资治通鉴》“李想雪夜人蔡州”的故事,“萧萧班马鸣”引李白诗《送友人》,“吹角连营”“挑灯看剑”等出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课文怎样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于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
第1段开头说:“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这是议论。接下来说“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这是叙述。这种先议后叙,就是叙与议的结合。
第2段叙述早年乡村“灯笼”的一个个影像,末了说:“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这是议论,既总结这一段的内容,又表明脑中相关记忆之丰满,表达一种怀念的情感。
第3段叙述祖父外出半夜回家的情景,最后说:“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这是议论,如前所述,“静穆”写出了环境氛围,“思慕”抒发了深厚的情感。
最重要的叙议结合是在课文末尾,在叙述“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将军在挑灯看剑”以及历史上几位保家卫国将领之后,顺势发出誓言:“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这是议论,抒发情感,表明心愿。最后一段同样是议论:“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顺承上一段的意思进一步抒情明志,强化了课文的主题表达,提升了课文的思想境界。如果舍去最后一段,仅有上一段的抒情明志,那么情感表达过于隐晦,文章主旨趋于含混。
总之,课文不论是从叙到议,还是从议到叙,都是自然融洽地过渡转换的,丝毫不见生硬的拼凑。夹叙夹议,叙议有机结合,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方法,在本文中体现得非常充分。不过本文的特异之处,在于以叙为主,以议为辅,给读者以更多的形象感,点明段意和文意的抒情句、议论句很少,这就是吴伯箫的散文风格。
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2、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做简要说明。
①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②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3、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回忆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层面及个人情感层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我”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这篇散文以《灯笼》为题,回忆早年与“灯笼” 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课文一方面叙事,另一方面抒情,有关“灯笼”的叙事组成一个序列,所抒发的情感又成为一条线索。“事”与 情”交织在一起,并行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