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回延安》课件PPT+教案 课件 19 次下载
- 3《安塞腰鼓》课件PPT+教案 课件 15 次下载
- 写作《学习仿写》课件PPT+教案 课件 12 次下载
- 《口语交际 应对》课件PPT+教案 课件 11 次下载
- 5《大自然的语言》课件PPT+教案 课件 17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演示ppt课件
展开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灯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灯笼的情感,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灯笼”所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品味语言。
难点:体会作者对灯笼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候,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让我们走进吴伯箫的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作者的情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背景及字词
1.作者介绍
吴伯箫,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读书时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年开始文学创作;1930年在山东当老师,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许多散文,30年代中期创作《灯笼》。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略有改动。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表达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作者说“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抗敌卫国的感情。
3.预习检查
(1)生难字词
(2)多音字
(3)词语解释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
1.课文以《灯笼》为题,写了与“灯笼”相关的哪些事?这些事可分为几个方面?
明确:
①挑着灯笼接祖父
②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学
③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④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
⑤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⑥在纱灯上描红
⑦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⑧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乡村日常生活类、乡村艺术表演类、乡村年节欢庆类、历史文化类
2.作者表达的情感,在全文各段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总的感情基调:深情,激情。
早年乡村生活——深情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激情
示例:“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高亢、激越
目标导学三:精细研读
1.本文是20世纪30年代的散文名篇,其语言清新典雅而含蓄蕴藉。请找出几处精彩语句赏析。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明确: 将“灯笼”的光与“太阳”的光、“月华”“繁星”的光相提并论,强调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明确: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出“我”与灯笼结下的缘分之多,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明确: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五个“想起”,用概述的写法,写出了灯笼的缘结得很多,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灯笼如数家珍,非常喜爱。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明确:“一辈子思慕”饱含着“我”和祖父间浓浓的亲情。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
明确:灯笼承载着母子深情,饱含着母亲的慈爱之情,所以“我”记得清清楚楚。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
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明确:对于在黑夜孤行的人,红灯高照能慰藉他四面虚惊的心。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
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明确:朱门褪色,表面写族姊家华贵的朱门颜色变得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是写族姊家已渐衰败。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明确:回忆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2.第1段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1)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避免在叙事过程中行文的单调、呆板。
(2)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引出下文对灯笼的回忆。
3.文章第2段中“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换成“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我能记起很多这样的往事”?为什么?
明确:不行。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将回忆的思绪比喻成一张网,把脑海里众多的思绪说成是“挤”在一起。这样写使句子显得生动形象。而改后句子平淡,没有新意。
4.第4段用一句话独立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起过渡(承上启下)及强调的作用。由对祖父的回忆过渡到对慈母的回忆。一句话单独成段突出了这句话给“我”的印象之深,对“我”的影响之大。
5.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10、11段却跳出回忆,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作者为何这样安排?
明确:第10段对宫灯进行想象,体验深长的历史况味;第11段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回忆中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 第11段中“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明确:
*“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谋略,善骑射。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4年),淮西吴元济反叛,朝廷出兵讨伐,屡遭败绩。这时,李愬自求参战。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吴元济不备,突出奇兵,袭击吴元济的重地蔡州。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指的是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公元前215年,在黄河之滨,蒙恬率军与匈奴骑兵开战,蒙恬的军队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
作用:
这里借用典故,写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暗含着作者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课时
目标导学四:合作探究
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的哪处描写。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探究“灯笼”的更多含义。
1.“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
(1)“灯笼”是全文的叙事线索,全文的几个故事都是由“灯笼”串连起来的。
(2)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明确:
①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敬爱和牵挂,也寄托着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相关,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到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3.将本文的标题改成“童年趣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本文所写之事虽然包含了童年生活中的一些趣闻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带给人们沉重的情感体验的部分,如族姊家的没落、挑灯看剑的将军等,这些不能算是趣事。
三、课文小结
本文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回忆了与灯笼相关的童年生活、亲情故事、英雄人物等,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对亲人的感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志存高远、希望建功立业的伟大志向,以及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四、作业布置
文章第2段,作者运用排比,写了提起灯笼让他想起的各种声音。请你也运用排比,写一写你听过的声音。
示例:
接近尾声时,这琴声忽又扬起,如同湍急的流水,撞上了礁石溅起的浪花;又如舰艇划过海面后荡起的急流,冲到了那极高的地方;又似一条在崇山峻岭间升空的飞龙,盘旋一阵后,向上急冲;随后又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只银燕在时空的隧道里左右徘徊,最后直向上冲,一个“原”字出口,如同珍珠落下,掷地有声。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作家吴伯萧的散文《灯笼》,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对于这样的一篇作品,如何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读懂文本体验作者笔下的家国情怀是本文的难点。从小事写起,引出家国情怀,本文的重点,这也是课堂上用时最多的地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4*灯笼课前预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4*灯笼课前预习课件ppt,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禁不住,调停调解,形容声音响亮有力,大火延烧原野,因争论而引起诉讼,温和欢乐的样子,安静庄严,乡村日常生活类,乡村艺术表演类,乡村年节欢庆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灯笼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形散神聚,◆生难字,◆多音字,◆词语解释,提灯迎祖父,上下灯学,想象宫灯,乡俗还愿挂红灯,猜灯谜,族姊远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4*灯笼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4*灯笼课文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三角龙,霸王龙,偷蛋龙,艾萨克·阿西莫夫,读一读写一写,读一读记一记,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其他大陆发现恐龙化石,恐龙遍布世界各地,好冷啊冻死我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