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主题阅读+答题技巧(含答案、解析)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主题阅读+答题技巧(含答案、解析)学案,共1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小说知识点一、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同时,小说是一种写作方法。二、小说的类别1、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小说(六万字或十万字以上)、中篇小说(三万至六万字)、短篇小说(几千至三万字)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数百至几千字)。2、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玄幻小说等。3、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4、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三、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四、小说的技巧描写:人物描写、人物描写角度。 人物描写又分为:语言、心理、神态、动作,身份、相貌、体型、穿着。 人物描写角度又分为:正面描写:作者描述主角。侧面描写:小说中的角色描述主角。叙述:⑴时间先后顺序:分叙同时发生的事 ⑵倒叙(回忆):①先讲结果,后讲原因。回忆的方式讲原因,揭开谜团。②触景生情或触事生情,从而回忆过去。有时因物是人非而伤感。 ⑶插叙(支线剧情):①插在开始:前奏,交代故事背景。②插在中部:为主线剧情做铺垫的支线剧情。抒情:(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2)间接抒情:话中含话、口是心非、借事喻事。(其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有矛盾,所以才要努力解决矛盾,这个过程中,事物得到发展。 矛盾的产生、维持、延长、消除。 如果矛盾早早解决,故事也就早早结束了,所以需要维持、延长矛盾。伏笔:伏笔为以后的情节做铺垫,制造一个“原因”,目的是产生以后的“结果”。 逐渐清楚 设置谜团,吸引读者的好奇心,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揭开谜团。 开始不理解的话语,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的理解。 梦境: 从中得到启发。 读者以为是真事,后来知道描写的是梦。 (3)中断:先把某件事说一半,不说另一半,故事发展到一定程度,再说出另一半,成为完整的事。配角:(1)正面配角: ①能力和主角互补,帮助主角完成事情。 ②主角完成事的必要条件或中间人。 (2)反面配角: ①敌人,制造矛盾。 ②竞争对手。 正面配角也可能变为反面配角,而反面配角也可能变为正面配角。第二单元小说阅读训练——情节概括【主题阅读1】格列佛游记之小人国(梗概)书中讲了一个英国水手的冒险经历,故事很有趣。在一次大风暴中,大船沉没了,格列佛漂到一个不知名的小岛上。当他从昏睡中醒来时,发现自己的手脚被绑住,有很多几英寸高的小人围着他。小人们从没见过这样大的人,出于好奇将他运回京城,让小人国的皇帝和大臣们都来参观。皇帝让格列佛学习小人国的语言,并供给他足够的食物。经过各方面考察,几度表示友好,格列佛终于获得自由。在他的帮助下,小人国轻易地战胜了邻国入侵的舰队,格列佛得到了皇帝的封赏。留在小岛期间,他看到小人国有很多日益尖锐的矛盾。内部矛盾是穿鞋子应该穿高跟还是低跟,于是形成高跟党与低跟党,而太子为了争取更多支持,不得不穿一只高跟和一只低跟的鞋子。外部矛盾则是因为鸡蛋的打法,一方认为应该先打大头,另一方认为应该先打小头,形成了大端派与小端派,由此引起连年战争。格列佛因为不肯继续侵略邻国而得罪皇帝。后来皇帝心中隐藏的不满被皇后和大臣们激发,秘密决定刺瞎格列佛的双眼,然后慢慢减少他的饮食供应,直到将他饿死。格列佛得到消息后逃往邻国,在邻国皇帝的帮助下离开小岛,回归祖国。1.根据梗概的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格列佛在小人国的传奇经历。2.梗概中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 。阅读这部分后,我的感受是: 。3.对于格列佛这一人物形象,几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谁的看法不恰当?( )A.王琳:格列佛是勇于冒险的人,正是他的这一特点才让他有了流落小人国的经历。B.张明:格列佛聪明善战,因为小人国在他的帮助下轻易地打败了邻国入侵的舰队。C.关欣:格列佛善于阿谀奉承,他向小人国示好,帮助他们打仗,讨好皇帝获得封赏。D.刘字:格列佛富有正义感,因为他宁愿得罪皇帝也不愿意帮助小人国继续侵略邻国。【主题阅读2】鲁滨逊漂流记(节选)①我想大家如果知道我是怎么制作陶器的,肯定会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我自己都记不清曾用了多少拙劣的方法去调和黏土,也记不清曾做出多少怪模怪样的家伙:有的是因为陶土太软,承受不住泥胎自重,陶罐不是凸出来,就是凹进去,根本不能用;有的是晾晒得太早,阳光过于强烈导致陶器破裂;还有些则是陶土黏度不够,晒好后,一经挪动就碎了。②总而言之,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寻找黏土,然后把黏土挖出来,调好沙土比例,然后运回家,再制成罐、瓮之类的陶器。前前后后大约两个月的时间,我的工作成果只有两只大坛子,而且做工拙劣,没人会把它们称为坛子。③后来阳光彻底把这两只大坛子烘干了,而且看起来很坚固。为了防止出现磕碰碎裂的情况,我小心翼翼地搬起来,分别把它们放在提前特制的两个大筐里面。又在坛子的外壁和筐沿之间塞满稻草和麦秆。我打算用这两个大坛子来装我的粮食,以及由粮食加工出来的面粉,有了这个容器,我的粮食就不会受潮了。④说实话,我这大坛子做得只能说是勉勉强强,但我做的一些小陶器还是可圈可点的。诸如小瓦罐、陶盘、小砂锅等不一而足。反正只要是我能把握好的东西,做得还都像模像样。而且,岛上灼热的阳光,也使得这些小器皿都晒得极为坚固耐用。⑤但这些距离我的终极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最渴求的是能煮东西的工具,现在这些作品作为容器装东西倒还可以,但不能用来装液体煮东西,而这恰恰是我最需要的。⑥一段时间以后,我有了偶然发现。那次我在地上升起一大堆篝火烤东西,烤好以后我过去打算把火熄灭,猛然间发现火烬里有一块陶器碎片,经过大火烧制,变得坚如磐石,红如方砖。这个偶得让我茅塞顿开,我对自己说:既然陶器片能烧,整个陶器必然也能烧制。⑦在这个陶器碎片的启发下,我开始研究如何掌握火候,给自已烧制几个陶罐出来。1.画“______”的部分中,“怪模怪样的家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从两个“记不清”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这样表达的好处是(______)(多选)。A.加强语气B.韵律和谐C.渲染气氛D.强化情感2.根据选文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3.下面是两位同学针对选文内容发表的观点,判断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王琳:从第②段中的“然后”“再”“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只有”“而且”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鲁滨逊在岛上制作简单的工具都很不容易,生活很艰难。(______)(2)关欣:鲁滨逊做的大坛子勉勉强强,小器皿却做得不错,这让他心满意足。(______) 4.读完选文,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照样子,写一写。例:我认为鲁滨逊是一个细心的人,因为他在搬大坛子的时候非常小心,把大坛子放在大筐里之后又在坛子的外壁和筐沿之间塞满稻草和麦秆,防止碰碎坛子。★我认为鲁滨逊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因为 ★我认为鲁滨逊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因为 【主题阅读3】老人与海梗 概圣地亚哥是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有一段时间,老渔夫独自乘小船打鱼,他接连打了84天,但一条鱼也没有捕到。本来一个叫马诺林的男孩子跟他在一起,可是日子一久,马诺林的父母认为老头悖运,吩咐孩子搭另一条船出海。孩子每次见到老头空船而归,总要帮他拿拿东西。孩子为老头准备饭菜,跟他一起评论垒球赛。老人和孩子相约第二天,就是第85天一早一起出海。当晚老头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少年当水手时远航非洲见到了在海滩上嬉戏的狮子。醒后他去叫醒孩子,两人分乘两条船,出港后各自驶向自己选择的海面。天还没有亮,老头已经放下鱼饵。他看见露出水面的一根绿色竿子急遽地附入水中。他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钓丝。经过判断,他断定这是一条大鱼。这激起他要向它挑战的决心。老人先松开钓丝,然后大喝一声,收拢钓丝,但鱼并不肯屈服,老头把钓丝背在脊梁上,但是作用不大,小船向西北方漂去。为了能坚持下去,他不断地和鱼、鸟、大海对话,不断地回忆往事。太阳升起后,老头发觉鱼还没有疲倦,鱼开始不安分了。老头用右手去摸钓丝,发现那只手正在流血。过了一会儿,他的左手又抽起筋来,但他仍竭力坚持。正在这时,钓丝慢慢升起来,大鱼终于露出水面,它足有18英尺长,比他的船还要大。老人和大鱼一直僵持着,双方已搏斗了两天一夜。老人和大鱼的持久战又从黑夜延续到天明。大鱼跃起十几次后开始绕着小船打转。老人头昏眼花,但他仍紧紧拉着钓丝。当鱼游到他身边时,他把钓丝踩在脚下,然后把鱼叉扎进鱼身。鱼仰身朝天,它终于死了。老头把大鱼绑在船边胜利返航。一个多小时后,鲨鱼嗅到了大鱼的血腥味跟踪而至抢吃鱼肉。老头见到第一条鲨鱼。他把鱼叉准备好,用绳子系住。待鲨鱼逼近船尾去咬大鱼的尾巴时,老头用刀杀死了两条来犯的鲨鱼,但在随后的搏斗中刀也折断了,他又改用短棍。然而半夜里鲨鱼成群结队涌来时,他已无法对付它们了。船驶进小港时,人们看见船旁硕大无朋的白色鱼脊骨。望着那副骨架,老人自问是什么打败了他,结论是:“什么都不是,是我出海太远了。”第二天早上,孩子来看望老头,老头醒来后,孩子给他端了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两人相约过几天一起去打鱼。孩子离去后,老头睡着了,他又梦见了非洲的狮子。节选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多钟头。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凶残的鲨鱼。它们来了。一条鲨鱼转了一个身,就钻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它把那条死鱼一拉又一扯,老头儿感觉到船在晃动。另一条鲨鱼用它一条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到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在它那褐色的头顶和后颈上,在脑子和脊髓相连的地方,清清楚楚地现出了一条纹路,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里攮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鲨鱼松开了它咬的死鱼,从鱼身上滑下去,死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的鱼肉。由于另一条鲨鱼正在撕咬死鱼,船身还在晃荡,老头儿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鱼从船底下露出来。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可是鲨鱼的皮很结实,刀子几乎戳不进去。这一下不仅震痛了他的手,也震痛了他的肩膀。鲨鱼又很快地露出头来,当它的鼻子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老头儿又把刀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1.阅读梗概,完成练习。小说的主人公是 ,跟他经常在一起的人是 。老人已经 天没有打到鱼了,终于在第 天钓到了一条大鱼,但血腥味引来了鲨鱼,最后到老人回家时,大鱼只剩下了 。2.根据梗概内容,将剩下的小标题补充完整。(1)未打到鱼,仍不服输。 (2) (3) (4)一无所获,回到家中。3.《节选》中在描写老人与鲨鱼搏斗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海明威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有力,富有特色。下面是《老人与海》的不同译文,哪种译文更符合海明威作品的语言风格?说说理由。译文1: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它是从深水里游上来的,因为黑云状的鱼血沉积下来,散布在一英里深的海里。译文2:这条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那一大片暗红的血朝一英里深的海里下沉并扩散的时候,它从水底深处上来了。 5.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参考答案【主题阅读1】格列佛游记之小人国(梗概)书中讲了一个英国水手的冒险经历,故事很有趣。在一次大风暴中,大船沉没了,格列佛漂到一个不知名的小岛上。当他从昏睡中醒来时,发现自己的手脚被绑住,有很多几英寸高的小人围着他。小人们从没见过这样大的人,出于好奇将他运回京城,让小人国的皇帝和大臣们都来参观。皇帝让格列佛学习小人国的语言,并供给他足够的食物。经过各方面考察,几度表示友好,格列佛终于获得自由。在他的帮助下,小人国轻易地战胜了邻国入侵的舰队,格列佛得到了皇帝的封赏。留在小岛期间,他看到小人国有很多日益尖锐的矛盾。内部矛盾是穿鞋子应该穿高跟还是低跟,于是形成高跟党与低跟党,而太子为了争取更多支持,不得不穿一只高跟和一只低跟的鞋子。外部矛盾则是因为鸡蛋的打法,一方认为应该先打大头,另一方认为应该先打小头,形成了大端派与小端派,由此引起连年战争。格列佛因为不肯继续侵略邻国而得罪皇帝。后来皇帝心中隐藏的不满被皇后和大臣们激发,秘密决定刺瞎格列佛的双眼,然后慢慢减少他的饮食供应,直到将他饿死。格列佛得到消息后逃往邻国,在邻国皇帝的帮助下离开小岛,回归祖国。1.根据梗概的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格列佛在小人国的传奇经历。得到封赏 发现矛盾 得罪皇帝2.梗概中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 发现矛盾 。阅读这部分后,我的感受是: “小人国”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十分滑稽幽默,让我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吸引我继续读下去 。3.对于格列佛这一人物形象,几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谁的看法不恰当?( C )A.王琳:格列佛是勇于冒险的人,正是他的这一特点才让他有了流落小人国的经历。B.张明:格列佛聪明善战,因为小人国在他的帮助下轻易地打败了邻国入侵的舰队。C.关欣:格列佛善于阿谀奉承,他向小人国示好,帮助他们打仗,讨好皇帝获得封赏。D.刘字:格列佛富有正义感,因为他宁愿得罪皇帝也不愿意帮助小人国继续侵略邻国。【分析】1.这道题考查整体感知的能力。作答时,首先看给出的小标题,“流落小人国”是短文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回归祖国”是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中间三个自然段正好对应三个小标题。接着认真读第三、四、五自然段,根据第三自然段的信息“……格列佛得到了皇帝的封赏”,可以把这段话概括为“得到封赏”;根据第四自然段的信息“他看到……矛盾。内部矛盾是……外部矛盾则是”,可以把这段话概括为“发现矛盾”;第五自然段,“……得罪皇帝”是中心句,“后来……”写的是皇帝想如何对付格列佛,可以把这段话概括为“得罪皇帝”。2.这道题考查评价鉴赏的能力。作答时,多读几遍短文,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即可。3.这道题考查评价鉴赏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抓关键词句,又要联系短文内容。A项,正因为格列佛勇于冒险,才有接下来小人国的故事,所以正确。B项,从“学习小人国的语言”“经过各方面考察”中可以看出格列佛很聪明,从“小人国轻易地战胜了邻国入侵的舰队”中可以看出他善战,所以正确。D项,从“格列佛因为不肯继续侵略邻国而得罪皇帝”中可以看出他有正义感,所以正确。C项,格列佛向小人国示好、帮他们打仗是为了生存,而不是阿谀奉承,从后面的格列佛不愿意帮皇帝继续侵略邻国也可以看出他并不奉承皇帝,所以错误。【主题阅读2】鲁滨逊漂流记(节选)①我想大家如果知道我是怎么制作陶器的,肯定会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我自己都记不清曾用了多少拙劣的方法去调和黏土,也记不清曾做出多少怪模怪样的家伙:有的是因为陶土太软,承受不住泥胎自重,陶罐不是凸出来,就是凹进去,根本不能用;有的是晾晒得太早,阳光过于强烈导致陶器破裂;还有些则是陶土黏度不够,晒好后,一经挪动就碎了。②总而言之,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寻找黏土,然后把黏土挖出来,调好沙土比例,然后运回家,再制成罐、瓮之类的陶器。前前后后大约两个月的时间,我的工作成果只有两只大坛子,而且做工拙劣,没人会把它们称为坛子。③后来阳光彻底把这两只大坛子烘干了,而且看起来很坚固。为了防止出现磕碰碎裂的情况,我小心翼翼地搬起来,分别把它们放在提前特制的两个大筐里面。又在坛子的外壁和筐沿之间塞满稻草和麦秆。我打算用这两个大坛子来装我的粮食,以及由粮食加工出来的面粉,有了这个容器,我的粮食就不会受潮了。④说实话,我这大坛子做得只能说是勉勉强强,但我做的一些小陶器还是可圈可点的。诸如小瓦罐、陶盘、小砂锅等不一而足。反正只要是我能把握好的东西,做得还都像模像样。而且,岛上灼热的阳光,也使得这些小器皿都晒得极为坚固耐用。⑤但这些距离我的终极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最渴求的是能煮东西的工具,现在这些作品作为容器装东西倒还可以,但不能用来装液体煮东西,而这恰恰是我最需要的。⑥一段时间以后,我有了偶然发现。那次我在地上升起一大堆篝火烤东西,烤好以后我过去打算把火熄灭,猛然间发现火烬里有一块陶器碎片,经过大火烧制,变得坚如磐石,红如方砖。这个偶得让我茅塞顿开,我对自己说:既然陶器片能烧,整个陶器必然也能烧制。⑦在这个陶器碎片的启发下,我开始研究如何掌握火候,给自已烧制几个陶罐出来。1.画“______”的部分中,“怪模怪样的家伙”指的是__做得不好的陶器__。从两个“记不清”中可以看出_鲁滨逊制作陶器的次数多,数量多 ,这样表达的好处是(_ AD __)(多选)。A.加强语气B.韵律和谐C.渲染气氛D.强化情感2.根据选文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反复试验,制成坛子 小器皿坚固,但离目标差距很大 偶得启发,烧制陶罐3.下面是两位同学针对选文内容发表的观点,判断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王琳:从第②段中的“然后”“再”“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只有”“而且”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鲁滨逊在岛上制作简单的工具都很不容易,生活很艰难。(__√___)(2)关欣:鲁滨逊做的大坛子勉勉强强,小器皿却做得不错,这让他心满意足。(__×__) 4.读完选文,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照样子,写一写。例:我认为鲁滨逊是一个细心的人,因为他在搬大坛子的时候非常小心,把大坛子放在大筐里之后又在坛子的外壁和筐沿之间塞满稻草和麦秆,防止碰碎坛子。★我认为鲁滨逊是一个__有毅力_的人,因为 反复试验、制作陶器的过程非常辛苦,而且多次失败,但他一直没有放弃,最终取得成功。 ★我认为鲁滨逊是一个_____善于思考________的人,因为 鲁滨逊观察陶器碎片经过大火烧制,变得坚如磐石,并从中受到启发,开始自己研究如何烧制陶罐。 【分析】1.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作答时,可以读读画“__”部分前后的内容,从中提取答案。由“……怎么制作陶器”可知,“怪模怪样的家伙”指做得不好的陶器;“记不清”的意思是多得不可胜数,从中可以看出鲁滨逊制作陶器的次数多,数量多;两个“记不清”反复出现,加强了语气,意在强调次数多、数量多,强化鲁滨逊面对一次次失败时无奈的情感,因此选AD。2.这道题考查整体感知的能力。题目中给出的提示“烘干坛子,小心安置”是第③段的内容,那么第一空应该概括第①②段的内容。再看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我自己都记不清曾用了多少……”说明进行了多次试验,“我的工作成果只有两只大坛子”说明鲁滨逊最后制成了坛子,因此第一空可以填:反复试验,制成坛子。第④段中“小器皿都晒得极为坚固耐用”主要说明了小器皿坚固,第⑤段中“但这些距离我的终极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最渴求的是能煮东西的工具”说明目前的成果离鲁滨逊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这两段可以概括为:小器皿坚固,但离目标差距很大。第⑥段中“我有了偶然发现……”写出了鲁滨逊发现了火能使陶器片结实,第⑦段“在这个陶器碎片的启发下……给自己烧制几个陶罐出来”写出了鲁滨逊根据这个启发开始研究烧制陶罐。这两段可以概括为:偶得启发,烧制陶罐。3.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第(1)题,“然后”“再”说明过程艰难,“大约两个月的时间”说明时间很长,“只有”“而且”说明制作陶罐不易,生活很艰难,因此是正确的。第(2)题,从第⑤段中的“但这些距离我的终极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最渴求的是能煮东西的工具”可以知道,鲁滨逊并不满意,所以是错的。4.这道题考查评价鉴赏的能力。回答本题只要从选文中找到依据,言之有理即可。【主题阅读3】老人与海梗 概圣地亚哥是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有一段时间,老渔夫独自乘小船打鱼,他接连打了84天,但一条鱼也没有捕到。本来一个叫马诺林的男孩子跟他在一起,可是日子一久,马诺林的父母认为老头悖运,吩咐孩子搭另一条船出海。孩子每次见到老头空船而归,总要帮他拿拿东西。孩子为老头准备饭菜,跟他一起评论垒球赛。老人和孩子相约第二天,就是第85天一早一起出海。当晚老头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少年当水手时远航非洲见到了在海滩上嬉戏的狮子。醒后他去叫醒孩子,两人分乘两条船,出港后各自驶向自己选择的海面。天还没有亮,老头已经放下鱼饵。他看见露出水面的一根绿色竿子急遽地附入水中。他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钓丝。经过判断,他断定这是一条大鱼。这激起他要向它挑战的决心。老人先松开钓丝,然后大喝一声,收拢钓丝,但鱼并不肯屈服,老头把钓丝背在脊梁上,但是作用不大,小船向西北方漂去。为了能坚持下去,他不断地和鱼、鸟、大海对话,不断地回忆往事。太阳升起后,老头发觉鱼还没有疲倦,鱼开始不安分了。老头用右手去摸钓丝,发现那只手正在流血。过了一会儿,他的左手又抽起筋来,但他仍竭力坚持。正在这时,钓丝慢慢升起来,大鱼终于露出水面,它足有18英尺长,比他的船还要大。老人和大鱼一直僵持着,双方已搏斗了两天一夜。老人和大鱼的持久战又从黑夜延续到天明。大鱼跃起十几次后开始绕着小船打转。老人头昏眼花,但他仍紧紧拉着钓丝。当鱼游到他身边时,他把钓丝踩在脚下,然后把鱼叉扎进鱼身。鱼仰身朝天,它终于死了。老头把大鱼绑在船边胜利返航。一个多小时后,鲨鱼嗅到了大鱼的血腥味跟踪而至抢吃鱼肉。老头见到第一条鲨鱼。他把鱼叉准备好,用绳子系住。待鲨鱼逼近船尾去咬大鱼的尾巴时,老头用刀杀死了两条来犯的鲨鱼,但在随后的搏斗中刀也折断了,他又改用短棍。然而半夜里鲨鱼成群结队涌来时,他已无法对付它们了。船驶进小港时,人们看见船旁硕大无朋的白色鱼脊骨。望着那副骨架,老人自问是什么打败了他,结论是:“什么都不是,是我出海太远了。”第二天早上,孩子来看望老头,老头醒来后,孩子给他端了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两人相约过几天一起去打鱼。孩子离去后,老头睡着了,他又梦见了非洲的狮子。节选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多钟头。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凶残的鲨鱼。它们来了。一条鲨鱼转了一个身,就钻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它把那条死鱼一拉又一扯,老头儿感觉到船在晃动。另一条鲨鱼用它一条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到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在它那褐色的头顶和后颈上,在脑子和脊髓相连的地方,清清楚楚地现出了一条纹路,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里攮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鲨鱼松开了它咬的死鱼,从鱼身上滑下去,死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的鱼肉。由于另一条鲨鱼正在撕咬死鱼,船身还在晃荡,老头儿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鱼从船底下露出来。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可是鲨鱼的皮很结实,刀子几乎戳不进去。这一下不仅震痛了他的手,也震痛了他的肩膀。鲨鱼又很快地露出头来,当它的鼻子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老头儿又把刀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1.阅读梗概,完成练习。小说的主人公是 圣地亚哥 ,跟他经常在一起的人是 马诺林 。老人已经 84 天没有打到鱼了,终于在第 85 天钓到了一条大鱼,但血腥味引来了鲨鱼,最后到老人回家时,大鱼只剩下了 一副骨架 。2.根据梗概内容,将剩下的小标题补充完整。(1)未打到鱼,仍不服输。 (2) 历经磨难,打到大鱼。 (3) 勇斗鲨鱼,只剩骨架。 (4)一无所获,回到家中。3.《节选》中在描写老人与鲨鱼搏斗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从中体会到老人很勇敢,坚持不懈地与鲨鱼斗争的品质。 4.海明威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有力,富有特色。下面是《老人与海》的不同译文,哪种译文更符合海明威作品的语言风格?说说理由。译文1: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它是从深水里游上来的,因为黑云状的鱼血沉积下来,散布在一英里深的海里。译文2:这条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那一大片暗红的血朝一英里深的海里下沉并扩散的时候,它从水底深处上来了。 译文1更符合海明威作品的语言风格。海明威作品的语言简洁、明快、有力,富有特色。描写鲨鱼来袭时,第一种翻译成“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第二种翻译成“这条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两种翻译进行比较,第一种翻译比较简洁,富有特色。所以译文1更符合海明威作品的语言特点。 5.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圣地亚哥,你真是一位勇敢、可敬的人。 【分析】1.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短文,可知文章写的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2.考查根据梗概内容补充小标题的能力。通过阅读短文可知短文写了老渔夫未打到鱼,仍不服输、历经磨难,打到大鱼、勇斗鲨鱼,只剩骨架、一无所获,回到家中几件事。3.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里攮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老头儿又把刀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从中体会到老人很勇敢,坚持不懈地与鲨鱼斗争的品质。4.考查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指人们在进行交往时,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目的、任务及交际者的秉性和素质而采用的不同的语言素材和方式。译文1更符合海明威作品的语言风格。海明威作品的语言简洁、明快、有力,富有特色。描写鲨鱼来袭时,第一种翻译成“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第二种翻译成“这条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两种翻译进行比较,第一种翻译比较简洁,富有特色。所以译文1更符合海明威作品的语言特点。5.此题为拓展题。解答此题要围绕人物特点来叙述。示例:圣地亚哥,你真是一位勇敢、可敬的人。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小说知识点一、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同时,小说是一种写作方法。二、小说的类别1、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小说(六万字或十万字以上)、中篇小说(三万至六万字)、短篇小说(几千至三万字)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数百至几千字)。2、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玄幻小说等。3、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4、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三、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四、小说的技巧描写:人物描写、人物描写角度。 人物描写又分为:语言、心理、神态、动作,身份、相貌、体型、穿着。 人物描写角度又分为:正面描写:作者描述主角。侧面描写:小说中的角色描述主角。叙述:⑴时间先后顺序:分叙同时发生的事 ⑵倒叙(回忆):①先讲结果,后讲原因。回忆的方式讲原因,揭开谜团。②触景生情或触事生情,从而回忆过去。有时因物是人非而伤感。 ⑶插叙(支线剧情):①插在开始:前奏,交代故事背景。②插在中部:为主线剧情做铺垫的支线剧情。抒情:(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2)间接抒情:话中含话、口是心非、借事喻事。(其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有矛盾,所以才要努力解决矛盾,这个过程中,事物得到发展。 矛盾的产生、维持、延长、消除。 如果矛盾早早解决,故事也就早早结束了,所以需要维持、延长矛盾。伏笔:伏笔为以后的情节做铺垫,制造一个“原因”,目的是产生以后的“结果”。 逐渐清楚 设置谜团,吸引读者的好奇心,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揭开谜团。 开始不理解的话语,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的理解。 梦境: 从中得到启发。 读者以为是真事,后来知道描写的是梦。 (3)中断:先把某件事说一半,不说另一半,故事发展到一定程度,再说出另一半,成为完整的事。配角:(1)正面配角: ①能力和主角互补,帮助主角完成事情。 ②主角完成事的必要条件或中间人。 (2)反面配角: ①敌人,制造矛盾。 ②竞争对手。 正面配角也可能变为反面配角,而反面配角也可能变为正面配角。第二单元小说阅读训练——情节概括【主题阅读1】格列佛游记之小人国(梗概)书中讲了一个英国水手的冒险经历,故事很有趣。在一次大风暴中,大船沉没了,格列佛漂到一个不知名的小岛上。当他从昏睡中醒来时,发现自己的手脚被绑住,有很多几英寸高的小人围着他。小人们从没见过这样大的人,出于好奇将他运回京城,让小人国的皇帝和大臣们都来参观。皇帝让格列佛学习小人国的语言,并供给他足够的食物。经过各方面考察,几度表示友好,格列佛终于获得自由。在他的帮助下,小人国轻易地战胜了邻国入侵的舰队,格列佛得到了皇帝的封赏。留在小岛期间,他看到小人国有很多日益尖锐的矛盾。内部矛盾是穿鞋子应该穿高跟还是低跟,于是形成高跟党与低跟党,而太子为了争取更多支持,不得不穿一只高跟和一只低跟的鞋子。外部矛盾则是因为鸡蛋的打法,一方认为应该先打大头,另一方认为应该先打小头,形成了大端派与小端派,由此引起连年战争。格列佛因为不肯继续侵略邻国而得罪皇帝。后来皇帝心中隐藏的不满被皇后和大臣们激发,秘密决定刺瞎格列佛的双眼,然后慢慢减少他的饮食供应,直到将他饿死。格列佛得到消息后逃往邻国,在邻国皇帝的帮助下离开小岛,回归祖国。1.根据梗概的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格列佛在小人国的传奇经历。2.梗概中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 。阅读这部分后,我的感受是: 。3.对于格列佛这一人物形象,几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谁的看法不恰当?( )A.王琳:格列佛是勇于冒险的人,正是他的这一特点才让他有了流落小人国的经历。B.张明:格列佛聪明善战,因为小人国在他的帮助下轻易地打败了邻国入侵的舰队。C.关欣:格列佛善于阿谀奉承,他向小人国示好,帮助他们打仗,讨好皇帝获得封赏。D.刘字:格列佛富有正义感,因为他宁愿得罪皇帝也不愿意帮助小人国继续侵略邻国。【主题阅读2】鲁滨逊漂流记(节选)①我想大家如果知道我是怎么制作陶器的,肯定会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我自己都记不清曾用了多少拙劣的方法去调和黏土,也记不清曾做出多少怪模怪样的家伙:有的是因为陶土太软,承受不住泥胎自重,陶罐不是凸出来,就是凹进去,根本不能用;有的是晾晒得太早,阳光过于强烈导致陶器破裂;还有些则是陶土黏度不够,晒好后,一经挪动就碎了。②总而言之,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寻找黏土,然后把黏土挖出来,调好沙土比例,然后运回家,再制成罐、瓮之类的陶器。前前后后大约两个月的时间,我的工作成果只有两只大坛子,而且做工拙劣,没人会把它们称为坛子。③后来阳光彻底把这两只大坛子烘干了,而且看起来很坚固。为了防止出现磕碰碎裂的情况,我小心翼翼地搬起来,分别把它们放在提前特制的两个大筐里面。又在坛子的外壁和筐沿之间塞满稻草和麦秆。我打算用这两个大坛子来装我的粮食,以及由粮食加工出来的面粉,有了这个容器,我的粮食就不会受潮了。④说实话,我这大坛子做得只能说是勉勉强强,但我做的一些小陶器还是可圈可点的。诸如小瓦罐、陶盘、小砂锅等不一而足。反正只要是我能把握好的东西,做得还都像模像样。而且,岛上灼热的阳光,也使得这些小器皿都晒得极为坚固耐用。⑤但这些距离我的终极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最渴求的是能煮东西的工具,现在这些作品作为容器装东西倒还可以,但不能用来装液体煮东西,而这恰恰是我最需要的。⑥一段时间以后,我有了偶然发现。那次我在地上升起一大堆篝火烤东西,烤好以后我过去打算把火熄灭,猛然间发现火烬里有一块陶器碎片,经过大火烧制,变得坚如磐石,红如方砖。这个偶得让我茅塞顿开,我对自己说:既然陶器片能烧,整个陶器必然也能烧制。⑦在这个陶器碎片的启发下,我开始研究如何掌握火候,给自已烧制几个陶罐出来。1.画“______”的部分中,“怪模怪样的家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从两个“记不清”中可以看出__________,这样表达的好处是(______)(多选)。A.加强语气B.韵律和谐C.渲染气氛D.强化情感2.根据选文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3.下面是两位同学针对选文内容发表的观点,判断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王琳:从第②段中的“然后”“再”“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只有”“而且”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鲁滨逊在岛上制作简单的工具都很不容易,生活很艰难。(______)(2)关欣:鲁滨逊做的大坛子勉勉强强,小器皿却做得不错,这让他心满意足。(______) 4.读完选文,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照样子,写一写。例:我认为鲁滨逊是一个细心的人,因为他在搬大坛子的时候非常小心,把大坛子放在大筐里之后又在坛子的外壁和筐沿之间塞满稻草和麦秆,防止碰碎坛子。★我认为鲁滨逊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因为 ★我认为鲁滨逊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因为 【主题阅读3】老人与海梗 概圣地亚哥是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有一段时间,老渔夫独自乘小船打鱼,他接连打了84天,但一条鱼也没有捕到。本来一个叫马诺林的男孩子跟他在一起,可是日子一久,马诺林的父母认为老头悖运,吩咐孩子搭另一条船出海。孩子每次见到老头空船而归,总要帮他拿拿东西。孩子为老头准备饭菜,跟他一起评论垒球赛。老人和孩子相约第二天,就是第85天一早一起出海。当晚老头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少年当水手时远航非洲见到了在海滩上嬉戏的狮子。醒后他去叫醒孩子,两人分乘两条船,出港后各自驶向自己选择的海面。天还没有亮,老头已经放下鱼饵。他看见露出水面的一根绿色竿子急遽地附入水中。他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钓丝。经过判断,他断定这是一条大鱼。这激起他要向它挑战的决心。老人先松开钓丝,然后大喝一声,收拢钓丝,但鱼并不肯屈服,老头把钓丝背在脊梁上,但是作用不大,小船向西北方漂去。为了能坚持下去,他不断地和鱼、鸟、大海对话,不断地回忆往事。太阳升起后,老头发觉鱼还没有疲倦,鱼开始不安分了。老头用右手去摸钓丝,发现那只手正在流血。过了一会儿,他的左手又抽起筋来,但他仍竭力坚持。正在这时,钓丝慢慢升起来,大鱼终于露出水面,它足有18英尺长,比他的船还要大。老人和大鱼一直僵持着,双方已搏斗了两天一夜。老人和大鱼的持久战又从黑夜延续到天明。大鱼跃起十几次后开始绕着小船打转。老人头昏眼花,但他仍紧紧拉着钓丝。当鱼游到他身边时,他把钓丝踩在脚下,然后把鱼叉扎进鱼身。鱼仰身朝天,它终于死了。老头把大鱼绑在船边胜利返航。一个多小时后,鲨鱼嗅到了大鱼的血腥味跟踪而至抢吃鱼肉。老头见到第一条鲨鱼。他把鱼叉准备好,用绳子系住。待鲨鱼逼近船尾去咬大鱼的尾巴时,老头用刀杀死了两条来犯的鲨鱼,但在随后的搏斗中刀也折断了,他又改用短棍。然而半夜里鲨鱼成群结队涌来时,他已无法对付它们了。船驶进小港时,人们看见船旁硕大无朋的白色鱼脊骨。望着那副骨架,老人自问是什么打败了他,结论是:“什么都不是,是我出海太远了。”第二天早上,孩子来看望老头,老头醒来后,孩子给他端了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两人相约过几天一起去打鱼。孩子离去后,老头睡着了,他又梦见了非洲的狮子。节选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多钟头。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凶残的鲨鱼。它们来了。一条鲨鱼转了一个身,就钻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它把那条死鱼一拉又一扯,老头儿感觉到船在晃动。另一条鲨鱼用它一条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到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在它那褐色的头顶和后颈上,在脑子和脊髓相连的地方,清清楚楚地现出了一条纹路,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里攮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鲨鱼松开了它咬的死鱼,从鱼身上滑下去,死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的鱼肉。由于另一条鲨鱼正在撕咬死鱼,船身还在晃荡,老头儿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鱼从船底下露出来。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可是鲨鱼的皮很结实,刀子几乎戳不进去。这一下不仅震痛了他的手,也震痛了他的肩膀。鲨鱼又很快地露出头来,当它的鼻子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老头儿又把刀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1.阅读梗概,完成练习。小说的主人公是 ,跟他经常在一起的人是 。老人已经 天没有打到鱼了,终于在第 天钓到了一条大鱼,但血腥味引来了鲨鱼,最后到老人回家时,大鱼只剩下了 。2.根据梗概内容,将剩下的小标题补充完整。(1)未打到鱼,仍不服输。 (2) (3) (4)一无所获,回到家中。3.《节选》中在描写老人与鲨鱼搏斗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海明威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有力,富有特色。下面是《老人与海》的不同译文,哪种译文更符合海明威作品的语言风格?说说理由。译文1: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它是从深水里游上来的,因为黑云状的鱼血沉积下来,散布在一英里深的海里。译文2:这条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那一大片暗红的血朝一英里深的海里下沉并扩散的时候,它从水底深处上来了。 5.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参考答案【主题阅读1】格列佛游记之小人国(梗概)书中讲了一个英国水手的冒险经历,故事很有趣。在一次大风暴中,大船沉没了,格列佛漂到一个不知名的小岛上。当他从昏睡中醒来时,发现自己的手脚被绑住,有很多几英寸高的小人围着他。小人们从没见过这样大的人,出于好奇将他运回京城,让小人国的皇帝和大臣们都来参观。皇帝让格列佛学习小人国的语言,并供给他足够的食物。经过各方面考察,几度表示友好,格列佛终于获得自由。在他的帮助下,小人国轻易地战胜了邻国入侵的舰队,格列佛得到了皇帝的封赏。留在小岛期间,他看到小人国有很多日益尖锐的矛盾。内部矛盾是穿鞋子应该穿高跟还是低跟,于是形成高跟党与低跟党,而太子为了争取更多支持,不得不穿一只高跟和一只低跟的鞋子。外部矛盾则是因为鸡蛋的打法,一方认为应该先打大头,另一方认为应该先打小头,形成了大端派与小端派,由此引起连年战争。格列佛因为不肯继续侵略邻国而得罪皇帝。后来皇帝心中隐藏的不满被皇后和大臣们激发,秘密决定刺瞎格列佛的双眼,然后慢慢减少他的饮食供应,直到将他饿死。格列佛得到消息后逃往邻国,在邻国皇帝的帮助下离开小岛,回归祖国。1.根据梗概的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格列佛在小人国的传奇经历。得到封赏 发现矛盾 得罪皇帝2.梗概中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 发现矛盾 。阅读这部分后,我的感受是: “小人国”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十分滑稽幽默,让我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吸引我继续读下去 。3.对于格列佛这一人物形象,几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谁的看法不恰当?( C )A.王琳:格列佛是勇于冒险的人,正是他的这一特点才让他有了流落小人国的经历。B.张明:格列佛聪明善战,因为小人国在他的帮助下轻易地打败了邻国入侵的舰队。C.关欣:格列佛善于阿谀奉承,他向小人国示好,帮助他们打仗,讨好皇帝获得封赏。D.刘字:格列佛富有正义感,因为他宁愿得罪皇帝也不愿意帮助小人国继续侵略邻国。【分析】1.这道题考查整体感知的能力。作答时,首先看给出的小标题,“流落小人国”是短文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回归祖国”是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中间三个自然段正好对应三个小标题。接着认真读第三、四、五自然段,根据第三自然段的信息“……格列佛得到了皇帝的封赏”,可以把这段话概括为“得到封赏”;根据第四自然段的信息“他看到……矛盾。内部矛盾是……外部矛盾则是”,可以把这段话概括为“发现矛盾”;第五自然段,“……得罪皇帝”是中心句,“后来……”写的是皇帝想如何对付格列佛,可以把这段话概括为“得罪皇帝”。2.这道题考查评价鉴赏的能力。作答时,多读几遍短文,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即可。3.这道题考查评价鉴赏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抓关键词句,又要联系短文内容。A项,正因为格列佛勇于冒险,才有接下来小人国的故事,所以正确。B项,从“学习小人国的语言”“经过各方面考察”中可以看出格列佛很聪明,从“小人国轻易地战胜了邻国入侵的舰队”中可以看出他善战,所以正确。D项,从“格列佛因为不肯继续侵略邻国而得罪皇帝”中可以看出他有正义感,所以正确。C项,格列佛向小人国示好、帮他们打仗是为了生存,而不是阿谀奉承,从后面的格列佛不愿意帮皇帝继续侵略邻国也可以看出他并不奉承皇帝,所以错误。【主题阅读2】鲁滨逊漂流记(节选)①我想大家如果知道我是怎么制作陶器的,肯定会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我自己都记不清曾用了多少拙劣的方法去调和黏土,也记不清曾做出多少怪模怪样的家伙:有的是因为陶土太软,承受不住泥胎自重,陶罐不是凸出来,就是凹进去,根本不能用;有的是晾晒得太早,阳光过于强烈导致陶器破裂;还有些则是陶土黏度不够,晒好后,一经挪动就碎了。②总而言之,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寻找黏土,然后把黏土挖出来,调好沙土比例,然后运回家,再制成罐、瓮之类的陶器。前前后后大约两个月的时间,我的工作成果只有两只大坛子,而且做工拙劣,没人会把它们称为坛子。③后来阳光彻底把这两只大坛子烘干了,而且看起来很坚固。为了防止出现磕碰碎裂的情况,我小心翼翼地搬起来,分别把它们放在提前特制的两个大筐里面。又在坛子的外壁和筐沿之间塞满稻草和麦秆。我打算用这两个大坛子来装我的粮食,以及由粮食加工出来的面粉,有了这个容器,我的粮食就不会受潮了。④说实话,我这大坛子做得只能说是勉勉强强,但我做的一些小陶器还是可圈可点的。诸如小瓦罐、陶盘、小砂锅等不一而足。反正只要是我能把握好的东西,做得还都像模像样。而且,岛上灼热的阳光,也使得这些小器皿都晒得极为坚固耐用。⑤但这些距离我的终极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最渴求的是能煮东西的工具,现在这些作品作为容器装东西倒还可以,但不能用来装液体煮东西,而这恰恰是我最需要的。⑥一段时间以后,我有了偶然发现。那次我在地上升起一大堆篝火烤东西,烤好以后我过去打算把火熄灭,猛然间发现火烬里有一块陶器碎片,经过大火烧制,变得坚如磐石,红如方砖。这个偶得让我茅塞顿开,我对自己说:既然陶器片能烧,整个陶器必然也能烧制。⑦在这个陶器碎片的启发下,我开始研究如何掌握火候,给自已烧制几个陶罐出来。1.画“______”的部分中,“怪模怪样的家伙”指的是__做得不好的陶器__。从两个“记不清”中可以看出_鲁滨逊制作陶器的次数多,数量多 ,这样表达的好处是(_ AD __)(多选)。A.加强语气B.韵律和谐C.渲染气氛D.强化情感2.根据选文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反复试验,制成坛子 小器皿坚固,但离目标差距很大 偶得启发,烧制陶罐3.下面是两位同学针对选文内容发表的观点,判断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王琳:从第②段中的“然后”“再”“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只有”“而且”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鲁滨逊在岛上制作简单的工具都很不容易,生活很艰难。(__√___)(2)关欣:鲁滨逊做的大坛子勉勉强强,小器皿却做得不错,这让他心满意足。(__×__) 4.读完选文,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照样子,写一写。例:我认为鲁滨逊是一个细心的人,因为他在搬大坛子的时候非常小心,把大坛子放在大筐里之后又在坛子的外壁和筐沿之间塞满稻草和麦秆,防止碰碎坛子。★我认为鲁滨逊是一个__有毅力_的人,因为 反复试验、制作陶器的过程非常辛苦,而且多次失败,但他一直没有放弃,最终取得成功。 ★我认为鲁滨逊是一个_____善于思考________的人,因为 鲁滨逊观察陶器碎片经过大火烧制,变得坚如磐石,并从中受到启发,开始自己研究如何烧制陶罐。 【分析】1.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作答时,可以读读画“__”部分前后的内容,从中提取答案。由“……怎么制作陶器”可知,“怪模怪样的家伙”指做得不好的陶器;“记不清”的意思是多得不可胜数,从中可以看出鲁滨逊制作陶器的次数多,数量多;两个“记不清”反复出现,加强了语气,意在强调次数多、数量多,强化鲁滨逊面对一次次失败时无奈的情感,因此选AD。2.这道题考查整体感知的能力。题目中给出的提示“烘干坛子,小心安置”是第③段的内容,那么第一空应该概括第①②段的内容。再看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我自己都记不清曾用了多少……”说明进行了多次试验,“我的工作成果只有两只大坛子”说明鲁滨逊最后制成了坛子,因此第一空可以填:反复试验,制成坛子。第④段中“小器皿都晒得极为坚固耐用”主要说明了小器皿坚固,第⑤段中“但这些距离我的终极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最渴求的是能煮东西的工具”说明目前的成果离鲁滨逊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这两段可以概括为:小器皿坚固,但离目标差距很大。第⑥段中“我有了偶然发现……”写出了鲁滨逊发现了火能使陶器片结实,第⑦段“在这个陶器碎片的启发下……给自己烧制几个陶罐出来”写出了鲁滨逊根据这个启发开始研究烧制陶罐。这两段可以概括为:偶得启发,烧制陶罐。3.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第(1)题,“然后”“再”说明过程艰难,“大约两个月的时间”说明时间很长,“只有”“而且”说明制作陶罐不易,生活很艰难,因此是正确的。第(2)题,从第⑤段中的“但这些距离我的终极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最渴求的是能煮东西的工具”可以知道,鲁滨逊并不满意,所以是错的。4.这道题考查评价鉴赏的能力。回答本题只要从选文中找到依据,言之有理即可。【主题阅读3】老人与海梗 概圣地亚哥是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有一段时间,老渔夫独自乘小船打鱼,他接连打了84天,但一条鱼也没有捕到。本来一个叫马诺林的男孩子跟他在一起,可是日子一久,马诺林的父母认为老头悖运,吩咐孩子搭另一条船出海。孩子每次见到老头空船而归,总要帮他拿拿东西。孩子为老头准备饭菜,跟他一起评论垒球赛。老人和孩子相约第二天,就是第85天一早一起出海。当晚老头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少年当水手时远航非洲见到了在海滩上嬉戏的狮子。醒后他去叫醒孩子,两人分乘两条船,出港后各自驶向自己选择的海面。天还没有亮,老头已经放下鱼饵。他看见露出水面的一根绿色竿子急遽地附入水中。他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钓丝。经过判断,他断定这是一条大鱼。这激起他要向它挑战的决心。老人先松开钓丝,然后大喝一声,收拢钓丝,但鱼并不肯屈服,老头把钓丝背在脊梁上,但是作用不大,小船向西北方漂去。为了能坚持下去,他不断地和鱼、鸟、大海对话,不断地回忆往事。太阳升起后,老头发觉鱼还没有疲倦,鱼开始不安分了。老头用右手去摸钓丝,发现那只手正在流血。过了一会儿,他的左手又抽起筋来,但他仍竭力坚持。正在这时,钓丝慢慢升起来,大鱼终于露出水面,它足有18英尺长,比他的船还要大。老人和大鱼一直僵持着,双方已搏斗了两天一夜。老人和大鱼的持久战又从黑夜延续到天明。大鱼跃起十几次后开始绕着小船打转。老人头昏眼花,但他仍紧紧拉着钓丝。当鱼游到他身边时,他把钓丝踩在脚下,然后把鱼叉扎进鱼身。鱼仰身朝天,它终于死了。老头把大鱼绑在船边胜利返航。一个多小时后,鲨鱼嗅到了大鱼的血腥味跟踪而至抢吃鱼肉。老头见到第一条鲨鱼。他把鱼叉准备好,用绳子系住。待鲨鱼逼近船尾去咬大鱼的尾巴时,老头用刀杀死了两条来犯的鲨鱼,但在随后的搏斗中刀也折断了,他又改用短棍。然而半夜里鲨鱼成群结队涌来时,他已无法对付它们了。船驶进小港时,人们看见船旁硕大无朋的白色鱼脊骨。望着那副骨架,老人自问是什么打败了他,结论是:“什么都不是,是我出海太远了。”第二天早上,孩子来看望老头,老头醒来后,孩子给他端了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两人相约过几天一起去打鱼。孩子离去后,老头睡着了,他又梦见了非洲的狮子。节选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多钟头。这时他又看见了两条凶残的鲨鱼。它们来了。一条鲨鱼转了一个身,就钻到船底下看不见的地方,它把那条死鱼一拉又一扯,老头儿感觉到船在晃动。另一条鲨鱼用它一条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到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在它那褐色的头顶和后颈上,在脑子和脊髓相连的地方,清清楚楚地现出了一条纹路,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里攮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鲨鱼松开了它咬的死鱼,从鱼身上滑下去,死去的时候还吞着它咬下的鱼肉。由于另一条鲨鱼正在撕咬死鱼,船身还在晃荡,老头儿松开了帆脚绳,让船向一边摆动,使鲨鱼从船底下露出来。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可是鲨鱼的皮很结实,刀子几乎戳不进去。这一下不仅震痛了他的手,也震痛了他的肩膀。鲨鱼又很快地露出头来,当它的鼻子伸出水面来靠在死鱼身上的时候,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老头儿又把刀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1.阅读梗概,完成练习。小说的主人公是 圣地亚哥 ,跟他经常在一起的人是 马诺林 。老人已经 84 天没有打到鱼了,终于在第 85 天钓到了一条大鱼,但血腥味引来了鲨鱼,最后到老人回家时,大鱼只剩下了 一副骨架 。2.根据梗概内容,将剩下的小标题补充完整。(1)未打到鱼,仍不服输。 (2) 历经磨难,打到大鱼。 (3) 勇斗鲨鱼,只剩骨架。 (4)一无所获,回到家中。3.《节选》中在描写老人与鲨鱼搏斗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从中体会到老人很勇敢,坚持不懈地与鲨鱼斗争的品质。 4.海明威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有力,富有特色。下面是《老人与海》的不同译文,哪种译文更符合海明威作品的语言风格?说说理由。译文1: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它是从深水里游上来的,因为黑云状的鱼血沉积下来,散布在一英里深的海里。译文2:这条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当那一大片暗红的血朝一英里深的海里下沉并扩散的时候,它从水底深处上来了。 译文1更符合海明威作品的语言风格。海明威作品的语言简洁、明快、有力,富有特色。描写鲨鱼来袭时,第一种翻译成“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第二种翻译成“这条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两种翻译进行比较,第一种翻译比较简洁,富有特色。所以译文1更符合海明威作品的语言特点。 5.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圣地亚哥,你真是一位勇敢、可敬的人。 【分析】1.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短文,可知文章写的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2.考查根据梗概内容补充小标题的能力。通过阅读短文可知短文写了老渔夫未打到鱼,仍不服输、历经磨难,打到大鱼、勇斗鲨鱼,只剩骨架、一无所获,回到家中几件事。3.考查描写方法及作用。“老头儿就用绑在桨上的刀子朝那里攮进去,又抽出来,再攮进它的猫似的黄眼睛里。”“一看见鲨鱼,他就从船边弯着身子把刀子朝它身上扎去。”“老头儿对准它的扁平的脑顶中央扎去,然后把刀子拔出,又朝同一个地方扎了一下。”“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戳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老头儿又把刀子扎进它的脊骨和脑子中间去……”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从中体会到老人很勇敢,坚持不懈地与鲨鱼斗争的品质。4.考查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指人们在进行交往时,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目的、任务及交际者的秉性和素质而采用的不同的语言素材和方式。译文1更符合海明威作品的语言风格。海明威作品的语言简洁、明快、有力,富有特色。描写鲨鱼来袭时,第一种翻译成“鲨鱼的来袭并不偶然”,第二种翻译成“这条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两种翻译进行比较,第一种翻译比较简洁,富有特色。所以译文1更符合海明威作品的语言特点。5.此题为拓展题。解答此题要围绕人物特点来叙述。示例:圣地亚哥,你真是一位勇敢、可敬的人。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