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云南省玉溪市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展开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生命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可以相互联系,如个体、种群
B.新冠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
C.一个变形虫既是细胞层次,又是个体层次
D.生物的生活环境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一部分
【答案】
D
【分析】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①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②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③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④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详解】
A、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可以相互联系,从细胞到生物圈,生命系统层层相依,A正确;
B.、SARS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B正确;
C、变形虫为单细胞生物,一个变形虫既是细胞层次,又是个体层次,C正确;
D、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故生物的生活环境属于生命系统的一部分,D错误。
故选D。
2.下列四组生物中,都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
A.SARS 病毒、乳酸菌和蘑菇 B.烟草、大肠杆菌和酵母菌
C.颤蓝细菌、念珠蓝细菌和根瘤菌 D.番茄、衣藻和变形虫
【答案】
C
【分析】
一些常考生物的类别: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水绵、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此外,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详解】
A、SARS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属于真核生物,也不属于原核生物,蘑菇属于真核生物,A错误;
B、烟草和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
C、颤藻、念珠藻和根瘤菌都属于原核生物,C正确;
D、番茄、衣藻和变形虫都属于真核生物,D错误。
故选C。
3.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在抗疟药物研发中,发现了一种药效高于青蒿素的衍生物蒿甲醚,结构如图,下列与蒿甲醚的元素组成完全相同的物质是( )
A.纤维素 B.胰岛素
C.叶绿素 D.甲状腺激素
【答案】
A
【分析】
由蒿甲醚的结构图可知,蒿甲醚的组成元素是C、H、O。
【详解】
A、纤维素元素组成是C、H、O,与蒿甲醚完全一致,A正确;
B、胰岛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元素组成主要是C、H、O、N,B错误;
C、叶绿素的元素组成是C、H、O、N、Mg,C错误;
D、甲状腺激素的元素组成是C、H、O、N、I,D错误。
故选A。
【点睛】
Mg是叶绿素的构成元素;Fe是血红素的构成元素。
4.2020 年流行的新冠肺炎,是由 2019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导致的。2019-nCoV是一种 RNA 病毒,其中含有的碱基种类数和核苷酸种类数依次是 ( )
A.4 种、2 种 B.4 种、4 种 C.5 种、8种 D.8 种、8 种
【答案】
B
【分析】
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与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
①五碳糖不同,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
②碱基不完全相同,DNA中的碱基是A、T、G、C,DNA中的碱基是A、U、G、C;
细胞中含有DNA、RNA两种核酸,病毒中只含有DNA或者RNA一种核酸。
【详解】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一种RNA病毒,它只含有RNA一种核酸,RNA中含有4种碱基(A、U、C、G),含有4种核糖核苷酸。
选B。
5.下列有关细胞生物及细胞内物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核酸、多糖均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B.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而发生变性
C.磷脂、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中均有C、H、O、N
D.T2噬菌体所含核酸彻底水解后可得到8种化合物
【答案】
D
【分析】
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详解】
A、蛋白质、核酸、多糖均为生物大分子物质,均以碳链为基本骨架,A正确;
B、高温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而发生变性,B正确;
C、磷脂、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中均含有C、H、O、N,C正确;
D、噬菌体为病毒,只有一种核酸。所含核酸彻底水解后可得到4种碱基、磷酸、一种五碳糖,共6种化合物,D错误。
故选D。
6.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是一种膜蛋白。当血液中的血管紧张素Ⅱ与该受体结合时,可激活细胞内的第二信使Ca2+等,进而调节细胞的代谢活动,例如使血管壁平滑肌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这所体现的细胞膜的功能是( )
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B.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D.具有流动性
【答案】
B
【分析】
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作为细胞边界,将细胞外与细胞内环境分开;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
【详解】
由题意知,血管紧张素Ⅱ与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结合,进而调节细胞的代谢活动,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故选B。
7.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植物细胞才有细胞壁
B.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的表达都在细胞核中完成
C.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只能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
D.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密切相关,没有核仁的细胞无法形成核糖体
【答案】
C
【分析】
真核生物中细胞核的形成与核糖体的形成及某种RNA的形成有关;植物细胞和原核生物都有细胞壁。
【详解】
A、并非只有植物细胞才有细胞壁,有的原核生物也有细胞壁,A错误;
B、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完成,B错误;
C、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只能通过无氧呼吸获得能量,C正确;
D、真核生物中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原核生物无核仁,但也有核糖体,D错误。
故选C。
8.进行生物实验时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方法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下列关于实验材料或方法的选择正确的是( )
A.研究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同位素标记法
B.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概念模型
C.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显微镜观察法
D.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还原糖——甘蔗
【答案】
A
【分析】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详解】
A、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应观察标记元素的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顺序,A正确;
B、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B错误;
C、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应用的是对比实验,C错误;
D、甘蔗中含有蔗糖,蔗糖不属于还原糖,D错误。
故选A。
9.下列与生活相联系的生物学知识中,说法正确的是( )
A.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可以大量摄入
B.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需要及时补水,同时也需要补充体内丢失的无机盐
C.储藏水果、粮食的仓库,应设置低氧、零下低温的环境条件
D.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虽然受到严格限制,但不具甜味的米饭、馒头等可随意食用
【答案】
B
【分析】
1、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与糖类相比,脂肪分子中的氢含量多,氧含量少,氧化分解时产生的能量多,因此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固醇中的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也参与脂质在血液中的运输。
2、无机盐的功能: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
(3)维持细胞的形态、酸碱度、渗透压。
【详解】
A、胆固醇存在于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上,并可以参与脂质的运输,过多摄入会造成血管堵塞,对健康不利,A错误;
B、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不光丢失水分也会丢失大量的无机盐,因此补充水的同时也要补充无机盐,B正确;
C、储藏水果、粮食的仓库,应设置低氧、零上低温的环境条件,不能零下低温,否则会冻坏,C错误;
D、米饭和馒头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在人体内会被水解为葡萄糖,故不具甜味的米饭、馒头等糖尿病患者也不可随意食用,应严格按照医嘱控制饮食,D错误。
故选B。
10.下列属于主动运输的是( )
A.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B.蔗糖通过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C.苯分子进入人的皮肤细胞 D.丽藻细胞吸收SO42—的过程
【答案】
D
【分析】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是通过主运输方式。细胞可以根据生命活动的需要,通过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吸收营养物质,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并且消耗能量。
【详解】
A、红细胞吸收葡萄糖是协助扩散,A错误;
B、细胞壁是全透性的,蔗糖可以直接通过,B错误;
C、苯分子进入人的皮肤细胞是自由扩散,C错误;
D、丽藻细胞吸收SO42-的过程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并且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D。
11.血栓主要由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等物质组成,而纳豆激酶能溶解血栓。下列关于纳豆激酶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纳豆激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B.适宜在低温下保存纳豆激酶
C.同无机催化剂相比,纳豆激酶只有专一性
D.用双缩脲试剂可鉴定纳豆激酶的化学本质
【答案】
C
【分析】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3、酶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
A、纳豆激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正确;
B、纳豆激酶适宜在低温保存,不会破坏其空间结构,B正确;
C、同无机催化剂相比,纳豆激酶除了专一性,还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错误;
D、纳豆激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可鉴定蛋白质,D正确。
故选C。
12.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图为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关系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A代表腺苷,b、c为高能磷酸键
B.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C.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多,从而保证了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
D.酶1和酶2所催化的化学反应是可逆反应
【答案】
B
【详解】
A、图1中的A代表腺嘌呤,图中A与核糖构成腺苷,A错误;
B、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B正确;
C、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少,但是转化非常迅速,从而保证了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C错误;
D、酶1和酶2是两种不同的酶,且两个过程中能量的来源不同,所以两个过程不是可逆反应,D错误。
故选B。
13.酵母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相同点是( )
①都在线粒体中进行 ②都需要酶 ③都需要氧气 ④都产生ATP
⑤都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丙酮酸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①②⑤
【答案】
C
【分析】
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反应式:1C6H12O6 2C3H4O3+4[H]+少量能量 。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反应式:2C3H4O3+6H2O 20[H]+6CO2+少量能量 。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反应式:24[H]+6O2 12H2O+大量能量。
2、无氧呼吸包括两个阶段,场所都是细胞质基质。
第一阶段:1C6H12O6 2C3H4O3+4[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有两种类型:
乳酸发酵: 2C3H4O3+4[H]2C3H6O3;
酒精发酵: 2C3H4O3+4[H]2C2H5OH +2CO2
【详解】
①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而无氧呼吸的反应场所都在细胞质基质,①错误;
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需要酶的催化作用,②正确;
③有氧呼吸第三阶段需要氧气,无氧呼吸不需要氧气,③错误;
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ATP,其中有氧呼吸能产生大量ATP,无氧呼吸能产生少量ATP,④正确;
⑤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能生成丙酮酸,⑤正确;
故选C。
14.如图是某动物神经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神经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
B.神经细胞凋亡时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衰老神经细胞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
D.某个神经细胞衰老并不意味着动物个体衰老
【答案】
C
【详解】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锁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A项正确;细胞凋亡过程中,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要表达,说明细胞凋亡时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项正确;衰老细胞的体积变小,细胞核的体积变大,染色质收缩,故C项错误;具有神经细胞的动物属于多细胞生物,单个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并不意味着动物个体的衰老和死亡,D项正确。
15.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能直接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F2的表现型比例为3 : 1
B.F1产生配子的种类的比例为1 : 1
C.F2基因型的比例为1: 2 : 1
D.测交后代的比例为1:1
【答案】
B
【分析】
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子细胞中。
【详解】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 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即F1能产生D、d两种比例为1 : 1的配子才能直接说明基因 分离定律实质。B符合题意 。
故选B。
16.用两个圆形南瓜做杂交实验,子一代均为扁盘状南瓜。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扁盘状、圆形和长形三种南瓜,三者的比例为9:6:1,则子二代扁盘状南瓜,其基因型不可能为( )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答案】
C
【分析】
用两个圆形南瓜做杂交实验,子一代均为扁盘状南瓜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扁盘状、圆形和长形三种南瓜,三者的比例为9:6:1,是9:3:3:1的变式,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
【详解】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子一代扁盘状南瓜自交,子二代出现扁盘状、圆形和长形三种南瓜,并且三者的比例是9:6:1,是9:(3:3):1的特殊形式,据此可判断决定南瓜形状的基因是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A、a和B、b控制)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中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 ,子二代为:9A_ B_ 扁盘:(3A_ bb+3aaB_ ) 圆形: laabb长形。所以子二代扁盘状南瓜,其基因型不可能为Aabb,则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7.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B.纯合子产生的后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C.等位基因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的基因
D.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长毛和卷毛都是相对性状
【答案】
A
【分析】
1、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个体的现象。
2、孟德尔在杂交豌豆实验中,把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子一代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3、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就是相对性状。
【详解】
A、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个体的现象,A正确;
B、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不一定是显性性状,如aa×aa→aa,后代表现为隐性性状,B错误;
C、等位基因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A/a,C错误;
D、兔的白毛和黑毛,狗的长毛和短毛都是相对性状,长毛和卷毛不是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A。
18.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下列关于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B.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
C.为验证作出的假设,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遗传现象
【答案】
B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1)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2)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3)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4)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5)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
A、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且雌雄配子的数量一般不等,A错误;
B、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 F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并通过测交实验验证了这一“演绎”,B正确;
C、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来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C错误;
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有性生殖生物的核遗传现象,不能解释细胞质遗传,也不能解释细胞核中基因的连锁遗传,D错误。
故选B。
19.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分离的基因、自由组合的基因、交叉互换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 )
A.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上
B.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姐妹染色单体上
C.非同源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上
D.姐妹染色单体上;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
A
【分析】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分离、基因的组合和基因的交换分别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时期。
【详解】
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分离的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交叉互换的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A正确。
故选A。
20.下列有关基因的本质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基因是DNA分子携带的遗传信息
B.基因也可能是RNA片段
C.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双链DNA分子均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称为中心法则
【答案】
B
【分析】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如HIV,对这类病毒而言,基因就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
【详解】
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遗传信息是DNA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A错误;
B、在RNA病毒中,基因也可能是RNA上有遗传信息的片段,B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有力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要证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还需要遗传物质是RNA的做对比,C错误;
D、环状双链DNA分子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D错误。
故选B。
21.下图为基因控制性状的流程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①是转录过程,需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B.②过程需要mRNA、tRNA和rRNA参与
C.①和②过程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相同
D.囊性纤维化疾病是基因直接控制酶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
【答案】
B
【分析】
据图可知:①过程是转录,②是翻译过程,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通过控制酶合成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详解】
A、①是转录过程,产物是RNA,需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A错误;
B、②是翻译过程,需要mRNA、tRNA和rRNA参与,B正确;
C、①过程是转录,②是翻译过程,两者都有碱基互补配对,但①是A-T,T-A,C-G,G-C,②是A-U,U-A,C-G,G-C,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完全相同,C错误;
D、囊性纤维化疾病是基因控制酶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D错误。
故选B。
22.α-半乳糖苷酶A缺乏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的遗传特点是( )
A.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B.患病男性的女儿一定患病
C.患病女性的儿子一定患病
D.患病男性的外孙一定患病
【答案】
C
【分析】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详解】
A、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特点之一是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女性的发病率低于男性,A错误;
BC、由于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其母亲,故患病女性的儿子一定患病,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故患病男性的女儿不一定患病,B错误、C正确;
D、患病男性的X染色体传递给其女儿,而其女儿可能正常,故生下的外孙可能正常,也可能患病,D错误。
故选C。
23.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都会导致基因突变
B.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
D.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得到的个体都是二倍体
【答案】
B
【分析】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其特点有:普遍性、低频性、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2、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
A、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位置是在非基因片段,则不会使基因结构改变,不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
B、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进行DNA复制,所以可能发生基因突变,B正确;
C、染色体易位不改变基因的数量,但易位使得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可能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C错误;
D、含有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是单倍体,但是单倍体中不一定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则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得到的植株不一定是二倍体,也可能是多倍体,D错误。
故选 B。
24.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能导致的遗传病是
A.先天性愚型 B.原发性高血压 C.猫叫综合征 D.苯丙酮尿症
【答案】
A
【分析】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
A、 先天性愚型又叫21三体综合征,其形成原因可能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A正确;
B、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不是染色体数目异常引起的,B错误;
C、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C错误;
D、苯丙酮尿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是染色体数目异常引起的,D错误。
25.如图表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所发生的两种变化,图中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则图a、图 b所示的变异
A.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B.基因的数目均发生改变
C.均必定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D.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答案】
D
【详解】
A、据图分析,图a是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所以A错误;
B、图a属于基因重组,没有基因的数目的改变,所以B错误;
C、图a属于基因重组,不一定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所以C错误;
D、图a属于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图b,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易位,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以D正确。
故选D。
26.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生物表现型的改变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变化
C.经长期自然选择,一种基因的频率可能降为零
D.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
C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考查对生物进化、新物种形成实质的理解,解答此题,应注意区分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不同,注意区分生物进化与新物种形成实质的不同。
【详解】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项错误;生物表现型的改变可能是由环境引起,不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变化,B项错误;若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适应环境,经长期自然选择,显性基因的频率会降为零,C项正确;不形成新物种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D项错误。
【点睛】
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不同
内容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基因频率改变
进化后与原生物关系
属于不同物种
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也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
27.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经过地理隔离的种群不可能产生新的物种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C.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种群的发展
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
C
【分析】
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界的生命史作出了科学的解释: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详解】
A、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未经过地理隔离的种群也可能产生新的物种,如二倍体西瓜经秋水仙素诱导形成的四倍体西瓜,四倍体西瓜和二倍体西瓜存在生殖隔离,其就是一个新物种,A错误;
B、先有细菌发生基因突变,后有抗生素的选择作用,B错误;
C、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种群的发展,C正确;
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D错误。
故选C。
28.如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B.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C.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答案】
D
【分析】
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
【详解】
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图中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A正确;
B、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C正确;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的,D错误。
故选D。
29.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CO2、解旋酶、Cl-、尿素 B.唾液淀粉酶、溶菌酶、胰岛素
C.K+、抗体、神经递质 D.Ca+、载体蛋白、胃蛋白酶
【答案】
C
【分析】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
【详解】
A、解旋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唾液淀粉酶存在于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K+、抗体、神经递质均存在于内环境,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内,二者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C。
30.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的浓度基本相等,其原因是( )
A.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B.使体内增加水分
C.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使体内物质保持稳定
【答案】
A
【分析】
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因此生理盐水与血浆是等渗溶液,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原因是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详解】
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态,而不是为了增加体内水分,增加体内无机盐和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甲状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进入内环境中
C.肾功能衰竭时出现尿毒症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
D.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
C
【分析】
1、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成。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
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A错误;
B、唾液腺产生的唾液淀粉酶没有进入内环境,B错误;
C、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功能衰竭时出现的尿毒症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C正确;
D、内环境的稳态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尿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C。
32.下列关于“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HC1和NaOH溶液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B.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实验材料
C.从加入HCl或NaOH溶液后的变化来说,生物材料更像是缓冲液
D.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滴数为纵轴
【答案】
D
【分析】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缓冲物质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详解】
A、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A正确;
B、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另种实验材料,否则会造成实验误差,干扰实验结果,B正确;
C、结果显示,生物材料中加入盐酸或NaOH后变化情况与缓冲溶液很接近,由此说明,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溶液,C正确;
D、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量为横轴,以pH为纵轴,D错误。
故选D。
33.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B.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C.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D.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答案】
D
【分析】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
A、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组成,A错误;
B、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B错误;
C、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C错误;
D、脊髓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反之,脑的活动也要通过脊髓才能传递到身体各部位,因此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联系的通路,D正确。
故选D。
34.自主神经系统是脊椎动物的末梢神经系统,由躯体神经分化、发展形成的机能上相对独立的神经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惊恐引起的骨骼肌和呼吸变化均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
B.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强是自主神经调节的结果,此时交感神经占优势
C.副交感神经使胃肠活动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D.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支配,故其对机体活动的调节不受大脑皮层控制
【答案】
C
【分析】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
A、自主神经系统是外周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能调节内脏和血管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主要分布在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紧张时,交感神经可控制呼吸器官的活动,但骨骼肌的活动不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A错误;
B、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强是自主神经调节的结果,此时交感神经活动不占优势,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B错误;
C、副交感神经使胃肠活动加强,胃液、胰液分泌增多,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C正确;
D、自主神经系统受大脑皮层等高级中枢的控制,但有其独立性,D错误。
故选C。
35.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①②属于神经纤维
B.该神经元有多个轴突
C.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只有神经元
D.刺激该神经元轴突产生的冲动可以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细胞体
【答案】
D
【分析】
神经调节的结构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图中①属于树突,②属于神经末梢。
【详解】
A、图中①属于树突,②属于神经末梢,A错误;
B、该神经元有多个树突,只有一个轴突,B错误;
C、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还有胶质细胞,C错误;
D、刺激该神经元轴突产生的冲动可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细胞体,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正确。
故选D。
36.在健康人体的条件反射活动中会出现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B.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分级调节
C.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抑制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无变化
D.神经元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主要原因是K+内流
【答案】
B
【详解】
在完整的反射弧中,兴奋只能由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因此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A错误;在神经调节过程中,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调控,B正确;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抑制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是有变化的,使得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绝对值增大,C错误;神经元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主要原因是Na+内流,D错误。
37.下列关于反射与反射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2种神经元参与
B.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均位于脊髓
C.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
D.反射弧结构完整,接受刺激不一定会产生反射
【答案】
C
【分析】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详解】
A、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即至少需要2种神经元,如膝跳反射,A正确;
B、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均位于脊髓,B正确;
C、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C错误;
D、反射弧不完整,如传入神经损伤,刺激传出神经,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但该过程不叫反射,D正确。
故选C。
38.某人的手臂间被针刺了一下,他只感到疼痛却没有作出反应,从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其受损部位是( )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传出神经
D.神经中枢
【答案】
C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产生痛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详解】
反射弧及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经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还能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到大脑皮层,形成痛觉,由于此人能感到疼痛,所以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都是正常的,只有传出神经受损,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才会有痛觉但无法作出反应,C正确。
故选C。
39.心脏跳动主要由心肌细胞收缩引起的,心肌细胞能接受自主神经的调控,自主神经末梢与心肌细胞膜之间形成的神经—肌肉突触易受某些毒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心跳加快或减慢。下列能导致心跳减慢的是( )
A.某种箭毒与乙酰胆碱受体竞争性结合,不能使Na+通道开放
B.某种蛇的神经毒素促进突触前膜对乙酰胆碱的释放
C.烟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Na+通道开放
D.毒扁豆碱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导致乙酰胆碱增加
【答案】
A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
A、某种箭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竞争性结合,不能使钠通道开放,心肌细胞不能兴奋,可导致心跳减慢,A正确;
B、某种蛇的神经毒素促进突触前膜对乙酰胆碱的释放,心肌细胞兴奋性增强,会导致心跳加快,B错误;
C、烟碱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钠离子通道开放,心肌细胞兴奋,会导致心跳加快,C错误;
D、毒扁豆碱能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乙酰胆碱起作用后不能立即被灭活,持续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心肌细胞兴奋性增强,会导致心跳加快,D错误。
故选A。
二、多选题
40.关于兴奋传导或传递的叙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B.兴奋的传导不依赖于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变化
C.突触后膜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发挥作用,引起电位发生改变
【答案】
AC
【分析】
1、神经冲动的产生: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
A、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A正确;
B、兴奋的传导依赖于细胞膜对Na+和Cl-离子通透性的变化,B错误;
C、突触后膜接受神经递质的信息后,发生电位变化,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正确;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不进入突触后膜,D错误。
故选:AC。
三、 综合题
41.某地盛产柑橘,下表是以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的柑橘植株为实验材料,进行光合作用相关研究所测得的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光照强度
叶色
平均叶面积(cm2)
气孔密度(个•mm﹣2)
净光合速率(μmolCO2•m﹣2•s﹣1)
强
浅绿
13.6
826
4.33
中
绿
20.3
768(93%)
4.17(96%)
弱
深绿
28.4
752(91%)
3.87(89%)
(1)CO2进入气孔__(填“需要”或“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2)使柑橘叶片呈现绿色的色素主要吸收___________光。
(3)为适应弱光环境,柑橘通过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吸收更多光能。
(4)与弱光下相比,强光下柑橘平均每片叶的气孔总数_____;相同时间内,强光下生活的柑橘比中强光下生活的柑橘生长得更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需要
(2)蓝紫光和红光
(3)平均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
(4) 减少 强光下生活的柑橘净光合速率更大,积累的有机物更多
【分析】
光合色素主要分布在叶绿体中,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大类,共4种(叶绿素a、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光合色素都可以吸收、传递光能,只有极少数的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可以将光能转换为电能。
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光照强度、CO2浓度和温度等。
植物净光合速率越大,积累的有机物越多,长势越好。
(1)二氧化碳出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
(2)使柑橘叶片呈现绿色的色素是叶绿素,因为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绿光被反射,所以叶片呈绿色,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3)分析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弱光条件下柑橘的叶片颜色变深、叶片的平均表面积增大,由此可以推测:在弱光下,柑橘通过扩大叶面积和增加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来吸收更多的光能,以适应弱光环境。
(4)分析表格,弱光下柑橘平均叶面积是28.4、气孔密度是752,强光下柑橘平均叶面积是13.6、气孔密度是826,28.4×752>13.6×826,因此与弱光相比,强光下,平均每片叶的气孔总数减少。表格中,弱光下柑橘平均叶面积是28.4,净光合速率是3.87,强光下柑橘平均叶面积是13.6,净光合速率是4.33,28.4×3.87>13.6×4.33,因此与弱光相比,强光下生活的柑橘,净光合速率大于中强光下生活的柑橘,积累的有机物更多。
【点睛】
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关系、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的综合理解应用,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通过题干获取信息并利用相关信息和所学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42.为检验“DNA 半保留复制”假说是否成立,研究者用蚕豆根尖进行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步骤①
将蚕豆根尖置于含放射性3H标记的胸腺嘧啶培养液中,培养大约一个细胞周期
在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细胞周期取样,检测中期细胞
染色体上的放射性分布。
步骤②
取出根尖,洗净后转移至不含放射性物质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大约两个细胞周期的时间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目的是标记细胞中的___________分子。依据“DNA 半保留复制”假说推测,DNA 分子复制的产物应符合甲图中的_________(选甲图中字母填写)。
(2)若第一个细胞周期的检测结果是每个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都具有放射性,则该结果_____(填写“能”或“不能”)确定半保留复制假说成立。
(3)若第二个细胞周期的放射性检测结果符合乙图中的_________〔选乙图中字母填写), 且第三个细胞周期的放射性检测结果符合乙图中的_____________(选乙图中字母填写),则假说成立。
(4)DNA复制的定义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DNA a
(2)不能
(3) e e和f
(4)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分析】
分析甲图:a表示半保留复制;b表示全保留复制;c表示混合复制。
分析乙图:d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均含有放射性;e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只有一条含有放射性;f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均不含放射性。
(1)胸腺嘧啶是合成DNA的原料,因此步骤①目的是标记细胞中DNA分子。依据“DNA半保留复制”假说推测,DNA分子复制形成的子代DNA分子种有一条链为亲代链,另一条链为新合成的子链,即图甲中的a。
(2)DNA分子复制方式可能为半保留复制(a)、全保留复制(b)或混合复制(c)。若第一个细胞周期的检测结果是每个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都具有放射性,则可能是半保留复制,也可能是混合复制,因此该结果不能确定假说成立。
(3)若假说成立,即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则第二个细胞周期的放射性检测结果是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其中一条单体含有放射性,另一条单体不含放射性,即符合图乙中的e;第三个细胞周期的放射性检测结果是有一半染色体不含放射性,另一半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中,有一条单体含有放射性,另一条单体不含放射性,即符合图中的e和f。
(4)DNA复制的定义是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点睛】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明确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能根据实验结果推断实验现象,或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43.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B、b表示),裂翅与直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D、d表示)。现有两只果蝇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数量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推断,控制果蝇翅型的基因位于____染色体上,果蝇眼色中______为显性性状。
(2)亲本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子代红眼直翅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
(3)现有红眼和白眼两个纯合品系的雌雄果蝇,请从中选取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一只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常 红眼
(2) DdXBXb、DdXBY 1/8
(3) 选取白眼雄果蝇与该果蝇杂交,观察、统计子代果蝇的表现型 若子代果蝇眼色全为红眼,则该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若子代果蝇眼色既有红眼也有白眼(或出现白眼果蝇),则该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子代中雌果蝇全为红眼,直翅:裂翅=1:3,雄果蝇中白眼:红眼=1:1,直翅:裂翅=1:3,可推知控制果蝇眼色的B/b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控制果蝇翅型的D/d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并且裂翅为显性。
(1)由题中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无论子代雌、雄果蝇中均表现为裂翅:直翅=3:1,由此推断,控制果蝇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Dd和Dd;子代雄果蝇中红眼:白眼=1:1,雌果蝇只有红眼,可推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为显性,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和XBY。
(2)结合(1)中的推断可知亲本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DdXBXb和DdXBY。子代中红眼直翅纯合子果蝇(ddXBXB和ddXBY)所占比例为=1/2d×1/2d×1/2XB×1/2XB+1/2d×1/2d×1/2XB×1/2Y=1/8。
(3)红眼为显性,红眼雌果蝇有可能是纯合子(XBXB)也有可能是杂合子(XBXb),应该用测交验证其基因型。
实验思路:选取白眼雄果蝇(XbY)与该果蝇杂交,观察、统计子代果蝇的表现型。
预期结果和结论:
若该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则测交子代果蝇眼色全为红眼;
若该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则测交子代果蝇眼色既有红眼也有白眼(或出现白眼果蝇)。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将图形数据转换成自己熟悉的分离定律比例来判断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然后考查遗传相关的计算,同时也考查学生设计实验判断基因型的能力。
44.下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物质的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组成成分。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d不属于内环境组分的是_____,O2浓度最低的是_____。
(2)d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3)a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是通过__________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的。
(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pH的明显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偏低,这会引起图中[ ]_____增多,其结果是引起____________。
【答案】
(1) a a
(2) 无机盐 蛋白质
(3)内环境
(4)人体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能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
(5) b组织液 组织水肿
【分析】
图中为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A为毛细血管,内含血浆;B为毛细淋巴,管内含淋巴;C为组织细胞,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c为淋巴,d为血浆,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1)据图示可知,a为细胞内液,b为组织液,c为淋巴,d为血浆,a不属于内环境成分。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所以O2浓度最高的是d血浆,最低的是a细胞内液。
(2)d为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a为细胞内液,它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必须要通过内环境。
(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pH明显下降,因细胞外液中含有缓冲物质,食用酸性物质后,可与缓冲物质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从而使pH值基本不变。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血浆渗透压降低,使回渗到血浆的水减少,b组织液中的水增多,结果会导致组织水肿。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成分的分析,水分平衡失调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运用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给出的相关资料进行推理的能力。
45.图甲、图乙、图丙依次表示神经元间的突触结构、兴奋在神经细胞膜上的传导和神经元兴奋部位膜电位的变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④表示的结构叫___________。经过神经元间突触结构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①所处的液体环境叫___________。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的去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乙中②③分子所在部位处于静息状态,则②③依次表示的通道是____________;若②③分子所在部位正发生图丙曲线上升阶段的变化,则②将处于________状态。此外,图乙中的箭头表示的是________的方向。
【答案】
(1) 突触小体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 组织液 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 以免持续发挥作用(以免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持续抑制)
(3) Na+通道、K+通道 开放 局部电流
【分析】
1、分析题图甲可知,①是神经递质,②③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④是突触小体。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图甲中④表示的结构叫突触小体。经过神经元间突触结构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①是神经递质,所处的液体环境叫组织液。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以免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兴奋或持续抑制)。
(3)静息状态K+通道开放,K+外流,Na+通道关闭,所以②③分别表示Na+通道、K+通道;图丙曲线上升阶段为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则②Na+通道处于开放状态。图乙中的箭头表示的是局部电流的方向,由正极流向负极。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机理,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传导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期中真题】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期中真题云南省玉溪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市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市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第三营养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云南省玉溪市一中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云南省玉溪市一中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