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2022学年江西省新余市四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2022学年江西省新余市四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第1页
    2021-2022学年江西省新余市四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第2页
    2021-2022学年江西省新余市四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2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江西省新余市四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西省新余市四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9页。
    江西省新余市四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某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不具有“系统”这一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物一定是绿色开花植物
    B.该生物一定含有藻蓝素等光合色素
    C.该生物的细胞一定都有细胞核
    D.该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
    【答案】D
    【分析】
    能进行光合作用且不具有“系统”这一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生物有绿色植物以及蓝藻等。
    【详解】
    A、该生物不一定是绿色开花植物,也可能为蓝藻,A错误;
    B、该生物如果是蓝藻,则含有藻蓝素,若该生物为绿色植物,则其不含藻蓝素,B错误;
    C、蓝藻细胞内没有细胞核,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内也没有细胞核,C错误;
    D、无论该生物是绿色植物还是蓝藻,该生物具有细胞结构,其遗传物质一定是DNA,D正确。
    故选D。
    2.下列关于硝化细菌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者都能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B.两者共有的细胞器是一种没有膜结构且不含核酸的细胞器
    C.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而酵母菌属于异养生物
    D.两者的最外层细胞结构都不是细胞生命系统的边界
    【答案】B
    【分析】
    1.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2.常考的真核生物有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等;常考的原核生物有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等;此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详解】
    A、硝化细菌与酵母菌都能进行有氧呼吸,进而都能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和H2O,A正确;
    B、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两者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而核糖体无膜结构但含有RNA,B错误;
    C、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自养生物,酵母菌属于异养生物,C正确;
    D、硝化细菌与酵母菌的最外层细胞结构都是细胞壁,而细胞生命系统的边界是细胞膜,不是细胞壁,D正确。
    故选B。
    3.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它能干扰疟原虫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其提供营养,导致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进而达到抗疟的目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疟原虫的细胞与人的成熟红细胞生物膜上的脂质在水面展开面积是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B.疟原虫由于寄生在红细胞内,所以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C.疟原虫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特点排出细胞内自噬泡
    D.青蒿素对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营养物质运输的速率不产生影响
    【答案】D
    【分析】
    疟原虫为真核生物,含有成形的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具有生物膜系统,也能进行有氧呼吸。
    【详解】
    A、疟原虫为真核生物,具有生物膜系统,故其生物膜上的脂质在水面展开面积大于细胞表面积的两倍,A错误;
    B、疟原虫含有线粒体,故能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
    C、疟原虫排出细胞内自噬泡是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错误;
    D、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青蒿素能干扰线粒体的功能,故对红细胞营养物质运输的速率不产生影响,D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并把握题干信息“干扰疟原虫线粒体的功能”。
    4.下列与蛋白质、核酸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蛋白质分子可以含有多个金属离子
    B.一个mRNA分子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
    C.一个核糖体上可以同时合成多条多肽链
    D.一个DNA分子可以转录产生多个RNA分子
    【答案】C
    【分析】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心碳原子上至少连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不同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不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
    2、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利用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的过程。
    3、翻译的模板是mRNA,原料是氨基酸,产物为蛋白质。
    【详解】
    A、一个蛋白质分子可以含有多个金属离子,如一个血红蛋白含有四个铁离子,A正确;
    B、一个mRNA分子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多肽链,提高了翻译的效率,B正确;
    C、一个核糖体上一次只能合成一条多肽链,C错误;
    D、一个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不同基因可以转录产生多个RNA分子,D正确。
    故选C。
    5.某同学将洋葱表皮细胞置于某种溶液M中能发生质壁分离,但不能自动复原,然后将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置于清水中依然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使用的洋葱表皮细胞不是死细胞
    B.该溶液M的渗透压比洋葱表皮细胞的渗透压高
    C.处理后的洋葱表皮细胞已经死亡
    D.将溶液M稀释,重复该实验,洋葱表皮细胞也不能自动复原
    【答案】D
    【分析】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
    A、由于洋葱表皮细胞在溶液M中能发生质壁分离,说明使用的洋葱表皮细胞不是死细胞,A正确;
    B、洋葱表皮细胞在溶液M中能发生质壁分离,说明细胞该溶液M的渗透压比洋葱表皮细胞的渗透压高,B正确;
    C、由于处理后的洋葱表皮细胞置于清水中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说明处理后的洋葱表皮细胞已经死亡,C正确;
    D、若溶液M的溶质可以进入洋葱表皮细胞且溶液M渗透压(渗透压不是太高)高于洋葱表皮细胞的渗透压,则洋葱表皮细胞可以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D错误。
    故选D。
    6.离子泵是生物膜上的一种载体蛋白,该载体蛋白运输相应离子时消耗的能量来自其催化水解ATP释放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经离子泵进行的跨膜运输是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
    B.离子泵具有运输功能,但不具有降低活化能的功能
    C.离子泵发挥作用时,细胞内ATP含量会迅速下降
    D.细胞呼吸能为离子泵的正常运转提供三磷酸腺苷
    【答案】D
    【分析】
    据题分析:离子泵既具有载体的功能又具有ATP水解酶的功能。
    【详解】
    A、经离子泵进行的跨膜运输消耗ATP,但协助扩散不消耗ATP,A错误;
    B、离子泵能运输相应的离子,同时能催化ATP水解,而催化作用的机理就是降低活化能,B错误;
    C、细胞内ATP的含量少而稳定,C错误;
    D、离子泵的正常运转需要消耗三磷酸腺苷(ATP),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可用于绝大多数的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D。
    7.下图表示某自养型生物细胞光合作用、细胞呼吸过程中[H]的转移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过程①③④都能产生ATP
    B.过程③需要H2O参与,能产生CO2
    C.过程①和过程④离不开叶绿体和线粒体
    D.过程①和过程③产生的[H]不是同种物质
    【答案】C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②是暗反应阶段,在叶绿体基质中,需要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同时需要多种酶;③是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④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
    【详解】
    A、图中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能产生ATP。③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都能产生少量的ATP。④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能产生大量的ATP,A正确;
    B、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中,需要水的参与,能将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B正确;
    C、在真核细胞内,过程①(光反应)和过程④(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分别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进行,但在原核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例如蓝藻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但也能进行过程①和过程④,C错误;
    D、过程①(光反应)中产生的[H]是还原型辅酶Ⅱ(NADPH),过程③(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中产生的[H]是还原型辅酶Ⅰ(NADH),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结合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关系图,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要求熟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发生的场所、条件及产物,对选项做出准确的判断。
    8.关于细胞衰老的机制,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学说,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其中,氧化应激是由自由基在体内产生的一种负面作用,并被认为是导致衰老和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衰老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了变化
    B.自由基攻击生物体内的DNA,可能会引起基因突变
    C.癌细胞中端粒会随着细胞分裂的次数增加而不断缩短
    D.设法阻止或减缓氧化应激的发生,可延缓机体的衰老
    【答案】C
    【分析】
    1、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
    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细胞衰老的机制,目前为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
    3、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就是个体衰老;对于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不是一回事,个体衰老是细胞普遍衰老的结果。
    【详解】
    A、衰老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了变化,A正确;
    B、自由基攻击生物体内的DNA,可能会引起基因突变,B正确;
    C、癌细胞中有延长端粒的端粒酶,因此癌细胞中端粒不会随着细胞分裂的次数增加而不断缩短,C错误;
    D、氧化应激是由自由基在体内产生的一种负面作用,因此设法阻止或减缓氧化应激的发生,可延缓机体的衰老,D正确。
    故选C。
    9.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如下。甲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Ⅳ-3的乙遗传病致病基因来自Ⅰ-1
    B.Ⅱ-2基因型为AaXBXb的概率是100%
    C.Ⅲ-3和Ⅲ-4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是7/16
    D.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男孩患乙病的概率是1/4
    【答案】C
    【分析】
    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分析系谱图可知:Ⅱ-1、Ⅱ-2有患病儿子Ⅲ-2以及Ⅰ-1的儿子Ⅱ-3正常,可判断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Ⅲ-4还携带乙病致病基因,而Ⅳ-2、Ⅳ-3患乙病。所以乙病是X 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
    A、Ⅳ-3的乙遗传病致病基因来自Ⅲ-3, Ⅲ-3的致病基因来自Ⅱ-2 ,Ⅱ-2的致病基因来自Ⅰ-1, A正确;
    B、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患甲病,所以Ⅱ-2的基因型是Aa,由A选项分析已知Ⅱ-2有乙病致病基因,所以Ⅱ-2基因型为AaXBXb的概率是100% ,B正确。
    C、Ⅲ-3基因型是1/3AAXBXb或2/3AaXBXb,Ⅲ-4基因型是AaXBY,后代正常的概率是(1-2/3×1/4) ×3/4=15/24,患病的概率是1-15/24=3/8,C 错误;
    D、只看乙病,Ⅳ-1的基因型是1/2XBXb或1/2XBXB,与一个正常男性(XBY))结婚,后代一个男孩患乙病的概率是1/2×1/2=1/4, D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做出合理的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0.从唾液腺细胞中提取全部mRNA,以此为模板合成相应的单链DNA(T-cDNA),利用该T-cDNA与来自同一个体的浆细胞中的全部mRNA(J-mRNA)进行分子杂交。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唾液腺细胞不能分泌抗体是因为缺乏编码抗体的相关基因
    B.能与T-cDNA互补的J-mRNA中含有编码呼吸酶的mRNA
    C.T-c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数目相等
    D.唾液腺细胞中的RNA与T-cDNA都能进行分子杂交
    【答案】B
    【分析】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唾液腺细胞和浆细胞都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来自同一个人的两种类型细胞中遗传物质完全相同,但是表达的基因不完全相同,如唾液腺细胞中会表达唾液淀粉酶基因,而浆细胞中会表达抗体基因。
    【详解】
    A、来自同一个人的唾液腺细胞和浆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完全相同的,即唾液腺细胞中也具有编码抗体有关的基因,只是没有表达,A错误;
    B、呼吸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均会表达,因此能与T-cDNA互补的J-mRNA中含有编码呼吸酶的mRNA,B正确;
    C、根据题意可知,T-cDNA分子是单链DNA,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数目没有必然的关系,C错误;
    D、因为合成T-cDNA的模板是唾液腺细胞中提取的全部mRNA,因此唾液腺细胞中的tRNA、rRNA等可能不能与T-cDNA进行分子杂交,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细胞分化和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明确不同细胞中管家基因均会发生表达,但是会选择性表达奢侈基因。
    11.用32P标记某动物体细胞(2n=4)的 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人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让其进行有丝分裂,若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是8条,第3次分裂的该时期一个细胞内含有被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可能有( )
    A.0、1、2 B.1、2、3、4 C.1、3、5、7 D.0、1、2、3、4
    【答案】D
    【分析】
    亲代的DNA分子都被32P标记,放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复制一次后,每个DNA分子,一条链是32P,另一条链是31P;在第二次复制时,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个DNA中,一个DNA分子既含有32P又含有31P,另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是31P,以此分析解答。
    【详解】
    已知体细胞是4条染色体,而具有8条染色体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亲代的DNA分子都被32P标记,放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复制一次后,每个DNA分子,一条链是32P,另一条链是31P;在第二次复制时,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个DNA中,一个DNA分子既含有32P又含有31P,另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是31,所以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含有标记的是0个和4个、1个和3个、2个和2个。D符合题意。
    故选D。
    12.某昆虫种群中有绿眼和白眼两种类型,性别比例为1 : 1。现保留种群中的绿眼个体并让其自由交配,统计发现,子代出现了绿眼和白眼两种类型,比例为63 :1已知不同基因组成的配子具有相同的生活力和受精机会,且各种受精卵都能发育成新个体,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眼色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亲代纯合子、杂合子的比例为3 : 1
    B.若眼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当子代中白眼个体全为雄性时,则相应基因可能只位于X染色体上
    C.若眼色受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则绿眼雌性亲本中杂合体所占比例为1/16
    D.若亲本中雌、雄绿眼个体的基因型都相同,相关基因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则眼色由4对等位基因控制
    【答案】D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
    A、假设眼色受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亲代纯、杂合个体的比例为3∶1,即3/4 AA和1/4 aa,产生的配子为7/8 A、1/8 a,自由交配,子代白眼概率为1/8 ×1/8 =1 64 ,绿眼概率为1-1 /64 =63/ 64 ,与题意相符,A正确;
    B、若眼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即绿眼雄性×绿眼雌性,后代白眼个体全为雄性,则符合伴X染色体的遗传特点,即相应基因可能只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C、假设眼色受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绿眼雌性亲本中杂合体所占比例为1/16 ,即15/16 XAXA或1/16 XAXa×XAY,后代白眼的概率为1/16 ×1/4 =1 64 ,C正确;
    D、假设亲本中雌、雄绿眼个体的基因型都相同,相关基因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眼色应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即AaBbCc×AaBbCc,则aabbcc的概率为1/4 ×1/4 ×1/4 =1/64 ,D错误。
    故选D。
    【点睛】

    13.下列四幅图表示了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搅拌强度、时长等都合理)中相关含量的变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含量的变化
    B.图乙表示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含量的变化
    C.图丙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
    D.图丁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
    【答案】C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
    A、“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被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导致沉淀物放射性含量不断降低,A错误;
    B、“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沉淀物放射性含量低,B错误;
    CD、“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加入S型细菌DNA后,R型细菌增殖数量增加,S型细菌最初没有,转化后增殖,数量增加,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睛】

    14.大多数生物的翻译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在图所示的某mRNA部分序列中,若下划线“0”表示的是一个决定谷氨酸的密码子,则该mRNA的起始密码子可能是

    A.1 B.2 C.3 D.4
    【答案】B
    【详解】
    由题中“若下划线“0”表示的是一个决定谷氨酸的密码子”在结合图中核糖体的移动的方向,我们可判断起始密码子位于下划线“0”的左侧。mRNA中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从0→1方向推,可推出1→0方向的密码子依次为:,由此可知该mRNA的起始密码子可能是GUG即图示中的2;答案选B。
    【考点定位】
    本 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
    15.果蝇属XY型性别决定生物,体细胞中有4对8条染色体。下列对雄果蝇细胞中染色体观察的结果及其分析,正确的是( )
    A.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中均有8条染色体,5种形态
    B.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均有8条染色体,4种形态
    C.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5种形态
    D.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4种形态
    【答案】C
    【分析】
    果蝇属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N=8。若为雌性个体,则染色体为3对常染色体+XX;若为雄性个体,则染色体为3对常染色体+XY,正常细胞中共有5种形态的染色体。
    【详解】
    A、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A错误;
    B、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染色体有5种形态;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有4种形态,B错误;
    C、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有5种形态,C正确;
    D、有丝分裂的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有5种形态;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有4种形态,D错误。
    故选C。
    16.研究表明,人类线粒体DNA在进化的过程中的变化往往非常小,因为线粒体的微小变化也往往是致命的,一个人的线粒体DNA很可能与他们的远祖非常相似。关于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线粒体DNA发生的变异一般不会遗传给子代
    B.线粒体基因与Y染色体上基因传递规律相同
    C.C6H12O6直接在线粒体基质中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D.线粒体中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不能同时发生
    【答案】A
    【分析】
    1、生殖细胞中发生的突变不一定遗传给后代,体细胞中发生的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后代。
    2、遗传定律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
    3、原核细胞中的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可以同时发生。
    【详解】
    A、线粒体DNA位于细胞质中,发生的变异一般不会遗传给子代,A正确;
    B、Y染色体上基因存在于细胞核中,Y染色体上基因遵循遗传规律,而线粒体基因不遵循遗传规律,B错误;
    C、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只能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继续氧化分解,C错误;
    D、线粒体中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可以同时发生,D错误。
    故选A。
    【点睛】

    17.真核生物的基因上游与下游均有一段区域不会转录,基因中间还有一些区域转录后会被剪切掉,形成成熟的mRNA才进行翻译。若用真核生物某基因形成的成熟的mRNA与其模板链进行分子杂交,最可能形成下列结构示意图中的哪种情况(  )
    A.
    B.
    C.
    D.
    【答案】B
    【分析】
    紧扣题干信息“真核生物的基因上游与下游均有一段区域不会转录”、“基因中间还有一些区域转录后会被剪切掉,形成成熟的mRNA”答题。
    【详解】
    A、真核生物的基因上游与下游均有一段区域不会转录,因此图中mRNA长度不对,A错误;
    B、真核生物的基因上游与下游均有一段区域不会转录,基因中间还有一些区域转录后会被剪切掉,形成成熟的mRNA才进行翻译,B正确;
    CD、基因中间还有一些区域转录后会被剪切掉,形成成熟的mRNA,CD错误。
    故选B。
    【点睛】

    18.以下变异现象的原理除哪项之外其余均相同(  )
    A.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序列,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形成皱粒豌豆
    B.血红蛋白基因中一个碱基对T-A替换成了A-T,血红蛋白异常,使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C.S型细菌的DNA进人到了R型细菌细胞内,导致R型细菌产生荚膜而转化成S型细菌
    D.致癌因子损伤DNA,使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发生变化,导致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
    【答案】C
    【分析】
    变异包括不可遗传变异和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可遗传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序列,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形成皱粒豌豆,属于基因突变;
    B、血红蛋白基因中一个碱基对T-A替换成了A-T,血红蛋白异常,使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基因突变;
    C、S型细菌的DNA进人到了R型细菌细胞内,导致R型细菌产生荚膜而转化成S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
    D、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造成的。
    综上ABD都属于基因突变,C属于基因重组,故选C。
    【点睛】

    19.某昆虫的红眼与白眼、正常翅与残翅两对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其中有对位于X染色体上。用一只红眼正常翅雌昆虫与ー只红眼残翅雄昆虫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由此可得出的正确判断是(  )

    红眼正常翅
    红眼残翅
    白眼正常翅
    白眼残翅
    雌性
    3/16
    3/16
    1/16
    1/16
    雄性
    3/16
    3/16
    1/16
    1/16

    A.红白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红对白为显
    B.红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对白为显
    C.正常翅与残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但显隐无法判断
    D.正常翅与残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显隐无法判断
    【答案】A
    【分析】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红眼和红眼杂交,子代中雌性红眼:白眼=3:1,雄性红眼:白眼=3:1,说明这对相对性状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白眼为隐性;所以正常翅和残翅位于X染色体上,且雌性和雄性个体杂交子代不论雌雄正常翅:残翅=1:1,说明亲代交配基因型是XAXa和XaY,正常翅为显性。
    【详解】
    AB、红眼正常翅雌昆虫与红眼残翅雄昆虫杂交,后代雌性和雄性个体中红眼:白眼都为3:1,没有性别差异,所以红白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红对白为显性,A正确,B错误;
    CD、由于红白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正常翅与残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正常翅雌昆虫与红眼残翅雄昆虫杂交,后代雌性和雄性个体中正常翅:残翅都为1:1,说明正常翅对残翅为显性,CD错误。
    故选A。
    【点睛】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解决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和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时,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分解成几个分离定律的问题,先针对每一对基因进行分析,然后进行组合解答。
    20.果蝇是遗传学研究中的模式生物之一,将一只无眼雌果蝇与一只有眼雄果蝇杂交(Y染色体上无相关的基因),子代雌雄个体数相等,雌雄个体中:无眼:有眼=1:1。让上述实验中的子代无眼雌果蝇与无眼雄果蝇杂交,统计后代的表现型。下列相关预期实验结果和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若后代中雌雄果蝇全为无眼,则无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隐性
    B.若后代中有眼只在雄果蝇中出现,则无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
    C.若后代雌雄果蝇中都有无眼和有眼出现,则无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
    D.若后代雌雄果蝇中都有无眼和有眼出现,则无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
    【答案】D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伴性遗传也遵循分离定律,是分离定律的特殊形式。
    【详解】
    一只无眼雌果蝇与一只有眼雄果蝇杂交,子代雌雄个体数相等,雌雄个体中:无眼:有眼=1:l。则控制无眼和有眼性状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无法判定显隐性关系,若位于X染色体上,则可判定无眼为显性。若无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子一代无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AXa,无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AY,子一代无眼雌果蝇与无眼雄果蝇杂交,下一代中雌果蝇全为无眼,雄果蝇中一半无眼,一半有眼,综上所述A、B、C正确,D错误。
    故选D。
    21.丙肝病毒(HCV)是一种正链RNA(+RNA)病毒,其复制过程为+RNA→-RNA→+RNA;治疗丙肝患者的药物——索非布韦(一种核苷酸类似物)会导致RNA的复制失败,从而使HCV丧失繁殖能力。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RNA复制酶在肝细胞内可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B.+RNA的嘧啶碱基数与-RNA的嘧啶碱基数相等
    C.丙肝病毒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过程为:
    D.索非布韦的治疗原理可能是代替正常核苷酸掺入HCV的RNA中
    【答案】B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HCV是一种+RNA病毒,可以以注入宿主细胞的病毒+RNA为模板直接翻译出蛋白质。
    药物索非布韦能抑制RNA的复制,但不影响人体细胞RNA的合成。
    中心法则如下图所示:
    【详解】
    A、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在RNA复制酶的催化下,脱水缩合形成磷酸二酯键,连接成RNA,A正确;
    B、+RNA复制形成-RNA的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RNA嘧啶碱基数等于-RNA的嘌呤碱基数,B错误;
    C、丙肝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进行R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故其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为:,C正确;
    D、索非布韦是一种核苷酸的类似物,其治疗原理可能是代替正常核苷酸掺入HCV的RNA中,D正确。
    故选B。
    【点睛】

    22.如图为某种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乙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
    B.丙中M、m的产生一定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甲细胞分裂后形成精细胞或极体
    D.丙细胞不可能是乙细胞分裂的结果
    【答案】B
    【分析】
    分析题图: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
    A、乙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且正在分离,A正确;
    B、丙中复制后的两条单体上的基因不同,可能原因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B错误;
    C、甲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产生的子细胞是精细胞或极体,C正确;
    D、丙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而乙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因此丙细胞不是乙细胞分裂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点睛】

    23.生物学上经常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原子替代非放射性同位素原子,在实验中追踪放射性流向,来确定元素流向,这种实验技术叫做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下列有关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含15N的培养液培养大肠杆菌证明了DNA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
    B.赫尔希和蔡斯用含35S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用H218O的水浇灌植物一段时间后,在H2O、CO2、(CH2O)、O2等物质中可检测到放射性
    D.在乳腺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科学家可以依次在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细胞膜中检测到放射性
    【答案】C
    【分析】
    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即把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添加到其他物质中去,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放射性探测仪器进行追踪,就可知道放射性原子通过什么路径,运动到哪里了,是怎样分布的。
    【详解】
    A、用含15N的培养液培养大肠杆菌证明了 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A错误;
    B、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
    C、植物可通过根毛吸收水分,运输到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可进行有氧呼吸,在第二阶段水中的氧进入二氧化碳,通过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暗反应进入有机物,因此用H218O浇灌植物一段时间后,在H2O、CO2、(CH2O)、O2等物质中可检测到放射性,C正确;
    D、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因此,亮氨酸出现位置的先后顺序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

    24.“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C.若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会出现两种类型的表现型,比例接近1:1
    D.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答案】C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
    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这属于提出假说,A错误;
    B、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这属于提出假说,B错误;
    C、由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推测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数量比接近1:1,这属于“演绎”过程,C正确;
    D、孟德尔提出分离定律时还没有认识到染色体的存在,D错误。
    故选C。
    【点睛】

    25.如图是某二倍体动物某一器官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数字代表染色体,字母代表染色体上带有的基因)。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丙细胞中染色体组分别为2个、4个、2个
    B.三种细胞在发生时间上存在乙→甲→丙的顺序
    C.甲中 1 与 2 或 1 与 4 的片段交换,前者属于基因重组,后者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丙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D
    【详解】
    A、据图分析,甲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乙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丙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A正确;
    B、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三种细胞在发生时间上存在乙→甲→丙的顺序,B正确;
    C、1与2的交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属于基因重组,1与4的交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C正确;
    D、由于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动物是雄性的,则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次级精母细胞,D错误。
    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分离的对象、有无同源染色体,判断三个后期对应的分裂时期,再根据细胞质的分裂方式判断生物的性别。
    26.下列相关实验中涉及“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B.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细胞质与细胞壁分离
    C.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过程
    D.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分离是因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
    【答案】D
    【分析】
    1、质壁分离中的”质“是指原生质层,”壁“是指细胞壁。
    2、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3、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4、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被感染的细菌分离,A错误;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其中原生质层是由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的,B错误;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经过解离步骤后细胞已经死亡,因此不能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动态过程,C错误;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分离是因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大的,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快,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
    27.回答下列有关绿色植物代谢的问题:
    (1)绿色植物的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远红光条件下补充红光照射某植物,单位时间的氧气释放量大于单独用红光或远红光照射时的氧气释放量。推测该植物体中可能存在两种色素系统,各有不同的______。
    (3)在充足光照和一定温度条件下,正常生长的甲、 乙两株植物光合速率随CO2浓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A点限制植物乙光合速率增大的主要环境因素可能是________;B点时,甲植物固定CO2的速率_______(填“=”“>”或“<”)乙植物。现将甲、乙两植物放置在同一密闭小室中,适宜条件下光照培养,先死亡的将是_______植物,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绿光被反射出来
    (2)吸收光谱
    (3) 温度 < 乙 甲能利用更低浓度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
    【分析】
    分析题图:自变量为二氧化碳浓度,因变量为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净光合速率),A点甲、乙两种植物都达到了最大的光合速率(即二氧化碳的饱和点),B点甲乙两植物,净光合速率相等,但由于呼吸速率不同,光合速率不同。
    (1)
    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绿光被反射,故叶片成绿色。
    (2)
    在远红光条件下补充红光照射某植物,单位时间的氧气释放量大于单独用红光或远红光照射时的氧气释放量,推测该植物体中可能存在两种色素系统,各有不同的吸收光谱。
    (3)
    由于光照充足,A点甲、乙两种植物都达到了最大的光合速率,说明此时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B点甲乙两植物,净光合速率相等,但由于呼吸速率乙大于甲,故光合速率为乙大于甲。由于甲能利用更低浓度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故甲、乙两植物放置在同一密闭小室中,适宜条件下照光培养,先死亡的将是乙。
    【点睛】
    本题结合曲线图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8.下图是中心法则中的一个“环节”,回答以下有关中心法则和孟德尔定律的问题:

    (1)图中所示的遗传信息流称为___________,该过程DNA是先解旋后螺旋,而对于图中杂交链而言,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酶能将游离的_____________从RNA的_______(3’或5’)端连接到RNA链上。
    (3)请写出较为完善的中心法则:__________________(用图解表示)。
    (4)正常人体内,中心法则内的遗传信息流均不能发生的是_____________细胞(活细胞)。
    (5)某植物的花色有红色、紫色和白色三种,受A-a、B-b两对(完全显隐性)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A基因控制底物转化成终产物1(白色)、a基因控制底物转化成中间产物、B基因控制中间产物转化成终产物2(紫色)、b基因控制中间产物转化成终产物3(红色),则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
    【答案】
    (1) 转录 先螺旋后解旋
    (2) 核糖核苷酸 3’
    (3)
    (4)成熟红
    (5)白色:紫色:红色=12:3:1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以DNA分子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
    (1)
    分析题图可知,该图的遗传信息的流向是从DNA传递到RNA,即转录过程;该过程中DNA分子先解旋形成单链,然后再螺旋恢复双螺旋结构;杂交链是DNA和RNA形成的,对于图中杂交链而言,则是先螺旋再解旋释放RNA分子。
    (2)
    图中是转录过程,需要的原料是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从RNA的3′端连接到RNA链上,使RNA从3′端向5′端延伸。
    (3)
    中心法则完善后的内容包括遗传信息从DNA流向DNA,进而流向mRNA和蛋白质,从RNA流向RNA和DNA,图解是: 。
    (4)
    人体内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各种细胞器,所以中心法则内的遗传信息流均不能发生。
    (5)
    从题干信息可知,基因型为A_ _ _的植株开白花,基因型为aaB_的植株开紫花,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开红花,故而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色(9A-B-+3A-bb):紫色(3aaB_):红色(aabb)=12:3:1。
    【点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图信息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29.如图是果蝇的四对相对性状及其基因位置和显隐性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正常/钝圆平衡棒的遗传符合_____________,等位基因是通过_____________(变异)形成的。
    (2)用BbDd雄性与黑体色残翅雌性交配(正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可说明正交雄性亲本基因B与d、b与D位于一条染色体,且在形成配子时不发生交叉互换。研究人员进行了反交实验,后代表型及比例现为正常体色残翅:黑体色正常翅:正常体色正常翅:黑体色残翅=0.42:0.42:0.08:0.08,说明反交雌性亲本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正反交结果不同的现象_________(填“是”或“不是”)伴性遗传,理由是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3)用白眼正常平衡棒雄性与红眼钝圆平衡棒雌性杂交得到F1,发现F1全为红眼且正常平衡棒:钝圆平衡棒=1:1,说明亲本雌性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用F1中钝圆平衡棒个体相互交配,后代中正常平衡棒:钝圆平衡棒=1:2,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基因分离定律 基因突变 正常体色残翅:黑体色正常翅膀=1:1 基因B与d、b与D分别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且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交叉互换 不是 基因均位于二号染色体上 正反交各自的杂交后代雌雄的表现型及比例没有差异 EeXAXA E基因纯合致死
    【分析】
    由上图分析可知,红眼和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特有区段;决定体色和翅形的基因均位于2号常染色体上,且B与d、b与D位于一条染色体;决定正常/钝圆平衡棒的一对等位基因位于3号常染色体上。
    【详解】
    (1)决定正常/钝圆平衡棒的一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遗传基因分离定律。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
    (2)BbDd雄性与黑体色残翅(bbdd)雌性交配,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体色残翅(Bbdd):黑体色正常翅膀(bbDd)=1:1,说明正交雄性亲本基因B与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b与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且在形成配子时不发生交叉互换。反交实验,后代出现四种表型,比例为正常体色残翅:黑体色正常翅:正常体色正常翅:黑体色残翅=0.42:0.42:0.08:0.08,说明雌性个体(BbDd)产生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为Bd:bD:BD:bd=0.42:0.42:0.08:0.08,其中BD和bd配子数量比其它两种配子数量少很多,可推断基因B与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b与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且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交叉互换形成了BD和bd的配子。通过上面题干和分析可知,基因均位于二号染色体上,且正反交各自的杂交后代雌雄的表现型及比例没有差异,因此以上正反交结果虽不同,但不是伴性遗传。
    (3)由白眼正常平衡棒雄性eeXaY与红眼钝圆平衡棒雌性E_XAX-杂交得到F1,发现F1全为红眼且正常平衡棒:钝圆平衡棒=1:1,可推断亲本雌性的基因型为EEXAXA。F1中钝圆平衡棒个体基因型为Ee,其相互交配,后代应为正常平衡棒(ee):钝圆平衡棒(EE、2Ee)=1:3,而实际后代中正常平衡棒:钝圆平衡棒=1:2,则出现此比例的原因可能是E基因纯合致死。
    【点睛】
    本题考查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以及基因的连锁、伴性遗传、基因纯合致死等相关知识,要求能够根据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判断亲本的基因型及遗传方式。
    30.在果蝇的野生型群体中,出现了一只刚毛形态异常的雄性个体,其表现型和已知的X染色体上的隐性突变(h)十分相似(对应的野生型为H),经过研究发现新突变为常染色体上的突变。为了进一步探究其遗传情况,科学家将这只新突变的雄性和已知隐性h突变的雌性进行杂交,得到F1,发现F1中只有雄蝇出现了突变性状,雌蝇都为野生型性状。让F1个体互相交配,统计F2的结果如下表(由于两种突变十分相似,所以突变表型没有区分记在了一起)。



    (1)根据F1中只有雄蝇出现了突变性状,可推测突变基因为_________(填“显性/隐性”)。
    (2)若新突变基因用G或g表示,F1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且表中a+b/c+d≈_______________(填“比例”)。a/c_________b/d(填“等于/大于/小于”)
    (3)科学家若通过镜检等各种手段终于能准确区分这两种突变性状,那么在题中F2的雄果蝇中同时含有两种突变的个体占比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隐性 GgXHXh和GgXhY (顺序答错不得分) 5:3 等于 1/8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考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1)新突变为常染色体遗传,让新突变的雄性与已知隐性h突变的雌性XhXh交配,后代F1中的雌性果蝇皆为野生型,则新突变为隐性突变。
    (2)新突变基因用G或g表示,则亲本类型为ggXHY和GGXhXh,F1代的基因型为GgXHXh和GgXhY。F1雄蝇表现为h突变。F1代个体相互交配, Gg×Gg→3/4 G_+1/4 gg;XHXh×XhY→1/2(XHXh、XHY)+1/2(XhXh、XhY)或1/2(XHXh、XhXh)+1/2(XHY、XhY)。得到F2代a/c、b/d相等,均等于5/3,野生型雌雄个体占比c+d =3/4G_×1/2(XHXh、XHY)=3/8,则a+b/c+d≈5/8÷3/8=5:3。
    (3)F2的雄果蝇中同时含两种突变性状的个体为ggXhY,。雄果蝇中gg占比1/4,XhY占比1/2,ggXhY所占比例为1/4×1/2=1/8。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由于两种突变十分相似,突变表型没有区分,合并在一起。新突变的雄性与已知隐性h突变的雌性XhXh交配, F1雄蝇一定表现为h突变,而不是新突变,由此判断新突变为隐性。

    评卷人
    得分



    三、实验题
    31.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做了著名的肺炎双球菌感染小白鼠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① R型活细菌感染小鼠→健康
    ② S型活细菌感染小鼠→死亡
    ③ 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感染小鼠→健康
    ④ R型活细菌+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感染小鼠→死亡
    (1)分析造成实验④结果的原因,存在以下几种假设:
    假设1:R型细菌使S型细菌复活。
    假设2:________(R型/S型)细菌转变为另一类型细菌。
    (2)1944年,美国艾弗里等人继续进行下列实验:
    ① 用R型活细菌+适量S型细菌提取物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② 用R型活细菌+适量DNA酶处理后的S型细菌提取物注射小鼠,小鼠存活。   
    由此可以否定上面的假设_________(选填“1”或“2”);同时表明被杀死的S型细菌中有某种物质的存在,它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3)S型肺炎双球菌有SⅠ、SⅡ、SⅢ等不同类型,它们是通过基因突变形成的,对小鼠均有致死效应,其区别主要是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的存在表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的特点,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生存的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_____(有或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4)研究人员用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正常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小鼠死亡的原因可能是R型菌突变成S型菌,也可能是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研究人员通过检测死亡小鼠体内S型菌的类型,探究小鼠死亡是由上述那种原因所致,请预期结果和结论:
    若_____________,则小鼠的死因可能是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若_____________,则小鼠的死因是R型菌突变为S型菌。
    【答案】
    (1)R型
    (2)1
    (3) 不定向性 没有
    (4) 只检测到SⅢ型菌 检测到其他类型的S型菌
    【分析】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1)
    将R型的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注入小鼠,小鼠死亡,说明小鼠体内存在S型细菌,对于S型细菌的来源,可能原因之一是R型细菌使S型细菌复活,也可能是R型细菌转变为S型细菌。
    (2)
    将R型+适量的S型细菌提取物:注射小白鼠,小白鼠死亡,说明造成小白鼠死亡的原因不是R型细菌使S型细菌复活,而是被杀死的S型菌中有某些活性物质存在,它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否定假设1。这种活性物质可能是:核酸或蛋白质或多糖。
    (3)
    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自然状态下发生频率低等特点,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的存在表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的特点,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生存的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4)
    用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型菌混合后注射到正常小鼠体内,小鼠死亡。检测死亡小鼠体内S型菌的类型,若只检测到SⅢ型菌,则小鼠死因可能是杀死的SⅢ型菌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也可能是R型菌突变成S型菌;若检测到其他类型的S型菌,则小鼠死因是R型菌突变为S型菌。
    【点睛】
    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试卷

    江西省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西省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江西省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江西省新余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江西省新余市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西省新余市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江西省新余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江西省新余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江西省新余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精品解析江西省新余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