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作业
(时间25分钟, 总分3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宋词和文人画 B.宋词和戏曲 C.元曲和风俗画 D.明清小说和京剧
2.朱熹曾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有
A.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B.“天理”和“人欲”相互交融
C.与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是有差别的 D.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
3.从9世纪开始,我国民间印书的风气渐开,著名诗人白居易等人的诗集,都在扬州、越州刊印。据此,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唐诗推动了民间印书风气 B.雕版印刷术在民间开始推广
C.民间印刷技术比官方先进 D.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
4.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元晦强调
A.灾者,天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B.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C.格物致知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5.17世纪末,四书五经、科举用书、标准化的礼仪指南、医学手册和小说及叙事歌谣等大众书籍的出版地遍及全国,由各地的书坊和出版商从社会阶层和地理分布两个层面上扩散传播普及,帮助创造了一种公共的书籍文化。据此,印刷出版业的发展
A.得益于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 B.促进国家文化的整合与发展
C.模糊了传统社会阶层的界限 D.导致了早期启蒙思想的形成
6.《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及宋代理学,构成了—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创造了古典文化辉煌的顶峰
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7.“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评价的应是( )
A.荀子思想 B.董仲舒新儒学 C.宋明理学 D.汉初“无为而治”
8.与汉唐以雄浑见长的风格不同,宋代的士大夫别有一种精致细腻的文化品味,如以婉约柔美见长的宋词,淡远柔润、萧散简古的宋画,“惟务洁净”且以简朴清秀为雅的服饰。宋代文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分裂的局面 B.商品经济的活跃
C.科举制度的创立 D.理学思想的发展
9.战国后期的儒家学者孟子与荀子齐名,孟学与荀学都十分兴盛。但宋代以后,孟子与孟学大显于世,与荀子、荀学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荀子的主张背离了孔孟儒学
B.宋儒在心性论上“尊孟批荀”
C.理学传承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D.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
10.宋传奇中的士人形象,从功名事业层面而言是多否少泰,从情爱婚恋层面而言是多离少合;而宋话本中的士人形象,从功名事业层面而言则多发迹变泰,从情爱婚恋层面而言则多如愿以偿。由此可知,这种人物塑形的差异
A.说明宋代理学对文学艺术有着深刻影响
B.表明两种文学对社会的描绘都存在弊端
C.实质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的差异
D.反映了不同主体的文化精神和伦理意识
11.元朝统一后,科举久废,许多知识分子很难以学致仕,因而流入市民阶层,参与文艺创作,密切接触和了解了下层市民的生活。这一现象的出现
A.使汉族文化趋于衰落 B.客观上促进了元曲发展
C.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D.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12.享誉世界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他的煌煌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能够证明上述论断的宋代科技成就包括
A.数学家祖冲之精确推算圆周率 B.工匠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
C.农学家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D.工匠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二、非选择题(6分)
13.古代中国思想与政治制度有紧密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
儒学在宋代理学思潮中发展到了极致,……国家被视为一个大家庭,君主同父亲一样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像孟子所强调的,他必须具有完美的道德。……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于强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3)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家的政治理想。(3分)
(2)请依据材料谈谈宋代儒学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3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讲究神韵意趣,倡导诗书画印一体,是高雅文化的体现,宋元时期获得长足发展,尤其是理学兴起后,理学的“托物言志、格物致知”观念在文人画中多有体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壮大,反映市民需求的世俗文化不断发展,宋词就是适应市民阶层壮大的体现。由此可知,宋元以后,中华文明的世俗化倾向和高雅文化倾向可以在宋词和文人画中得以体现,A项正确;宋词和戏曲都是世俗文化的体现,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元曲和风俗画都是世俗文化的体现,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明清小说和京剧都是世俗文化的体现,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
根据材料“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可知,朱熹认为人欲中蕴含有天理,所以没有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A项符合题意;朱熹强调“人欲”中含有“天理”的因素,认为“天理”和“人欲”相互交融,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作为统治思想的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与材料中朱熹的观点“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是有差别的,排除C项;材料中朱熹的观点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
依据题干“9世纪”、“白居易”可知,时间应该是唐朝,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刊印技术应是雕版印刷,故B项正确;唐诗推动了民间印书风气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民间印刷技术与官方印刷术的比较,故C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印刷术的状况,不是强调扬州、越州是当时文化中心,故D项错误。故选B。
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九渊求理的方法是发明本心,而根据材料“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可知元晦的主张属于程朱理学一派,主张格物致知明理,C项正确;A项是董仲舒的主张,排除;B项是张载的主张,排除;D项体现的是陆九渊的唯心主义哲学观,排除。故选C项。
5.B
【详解】
根据“帮助创造了一种公共的书籍文化”可知当时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开始塑造一种公共的书籍文化,由此可知促进了国家文化的整合与发展,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政策的支持,排除A项;材料仅说明对公共书籍文化的塑造,无法体现对社会阶层界限的模糊,排除C项;根据材料内容不能体现早期启蒙思想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市井文化兴盛,与贵族文化并存,促进了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宋朝出现了贵族文化和市井文化并存,A项只涉及到贵族文化,不全面,排除A项;市井文化不属于古典文化,故B项错误;题目中只是交代两种文化并存,并未提到市井文化冲击贵族文化,故C项错误。故选D项。
7.B
【详解】
图1图2分别属于宋元时期的印刷技术,从元朝王祯的木活字技术是在毕昇胶泥活字印刷术基础上的发展可知,其反映了印刷技术的继承与创新,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都属于印刷术进步的原因,均无法解释两幅图片之间的关系,排除A、C、D项。
8.D
【详解】
材料表明,科举入仕的进士在金、宋、元、明等朝代灭亡时,为当朝殉难者中居多,这是由于理学激发了读书人的忠君报国情怀,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为当朝殉难者以科举入仕的进土居多,没有涉及科举制使士人跻身于统治者行列、士大夫借科举制实现了自身的价值的信息,故AB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金、宋、元、明“为当朝殉难者以科举入仕的进士居多”,而八股取士只是明朝开始,故C项错误。
9.C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元代杂剧中宋江的唱词体现的是草莽侠义精神,而明代水浒戏则追求的是为国尽忠。这说明明代社会传统伦理更趋强化,C项正确;元杂剧标志着戏曲艺术发展成熟,A项错误;张扬个性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题干信息与西方思想无关,排除D。
10.C
【详解】
由材料可知,元曲在用语等方面既有文人士大夫的高雅,也有民间的世俗,实现了雅与俗的融合,C项正确;元曲不仅反映了市民阶层的需求,还有体现了文人的价值追求,排除A、B两项;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雅俗共赏,排除D项。
11.B
【详解】
材料反映了元朝时期,很多知识分子因为仕途无望转而参与文艺创作,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客观上促进了元曲的发展,故选B;材料不能说明汉族文化衰落,故排除A;材料与市民生活水平提高无关,故排除C;材料现象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无关,故排除D。
12.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的科技包括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故选D;祖冲之精确推算圆周率和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南北朝时期,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是隋朝,都与“宋代”不符,排除ABC。
13.(1)理想: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具有完美的道德;认为道掌握在儒家手里,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2)作用:材料认为“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本原,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突出了道德和自我约束的力量,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主张“正君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
【详解】
(1)理想:依据材料中“君主同父亲一样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必须具有完美的道德”,可知,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具有完美的道德;根据“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于强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理学家认为道掌握在儒家手里,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2)作用:综合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社会政治、文化和民族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宋代儒学将“仁”看作一切道德价值的本原,重视社会责任心,突出了道德和自我约束的力量,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主张“正君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
【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讲义: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讲义,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当堂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上pptx、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分层作业解析版docx、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分层作业原卷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随堂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