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3 等效电路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3.等效电路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 课标要求 |
1.电路的等效电阻 | 通过实验和推导使学生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计算公式 |
2.等效电路 | 会利用串联电路特点的知识,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
情景导入
思考与讨论:在维修爷爷的收音机时,小聪发现收音机中有一只10欧的电阻坏了,可小聪手笔边只有几只5欧的定值电阻,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电路的等效电阻
1.实验:测R1和R2(R3)串联的总电阻。
问:实验的方法和原理是什么?
答:用伏安法测电阻。只要用电压表测出R1和R2串联电阻两端的总电压放用电流表测出通过串联电阻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逄出R1和R2串联后的总电阻。
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测两个定值电阻(R1 =5欧、R2 = 10欧)串联总电阻的实验电路。如课本图5-3-2所示。
进行实验:
①按伏安法测电阻的要求进行实验。
②测出R1 (5欧)和R2(10欧)串联后的总电阻R。
③将R1和R3串联,测出串联后的总电阻R′。将实验结果填在课文中的结论处。
讨论实验数据,得出:R = R1 + R2, R′= R1 + R3。实验表明: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2.理论推导串联电路总电阻计算公式。
上述实验结论也可以利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特点,从理论上推导得出。
结合R1、R2的串联电路图(课本图5-3-4)讲解。
理性探究:推导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 I=U/R
∴ U=IR U1=I1R1 U2=I2R2
又∵串联电路U=U1+U2
∴IR=I1R1 +I2R2
而串联电路I=I1=I2
∴ R=R1+R2
实验和理性推导都证明:
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 如两个电阻串联,则R=R1+R2。
® 几个导体串联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长度,所以串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 大。
如果n个相同的电阻R 1串联,则R=nR1
3.理论推导并联电路总电阻计算公式。
你对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有怎样的猜想?
图示分析: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由图可知:
® 几个导体并联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 横截面积,所以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 小 。
理性探究:推导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 ∵I=U/R I1=U1/R1 I2=U2/R2[
® 而且并联电路I=I1+I2
∴U/R=U1/R1+U2/R2
又∵并联电路U=U1=U2
∴ 1/R=1/R1+1/R2
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的倒数之和。
® 如两个电阻并联,则 1/R=1/R1+1/R2。
® 如果n个相同的电阻R 1并联,则R=R1 / n
探究点二 等效电路
用一个简单的电路代替复杂的电路,使问题得到简化。这个简单的电路就是复杂电路的等效电路。
等效电路
板书设计
3.等效电路
教学反思
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特点的探究是对伏安法测电阻的一个巩固和延伸,对于实验的探究过程,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就是对实验的设计上不能够很好地把握,故探究串联电阻的特点时,可采用换多个定值电阻的方法进行实验探究,总结规律,在并联电路中,由于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大纲上没有做要求,故采用滑动变阻器滑片的滑动来获取多组实验数据,使得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更具有说服力。
九年级上册3 等效电路教案: 这是一份九年级上册3 等效电路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第三章 声3 噪声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第三章 声3 噪声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3 测量密度教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3 测量密度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