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案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系列五)
展开本文是一篇短小但内容丰富的古文,它的内容丰富体现在一是文中知识点众多,二是情节精彩,三是人物形象鲜明..因此,在设计课堂时既要抓住文中的知识点,又要体会烛之武的说辩艺术..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过故事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三、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难点
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五、教学策略
1、学生诵读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助;探讨文中精彩说辩段落..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
提前下发本课《导学案》并制作本课课件辅助教学
七、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拿破仑曾说:“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的确,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古代就有这样一个人,他仅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就劝退敌人的百万强师,化解了国家的危机,他就是烛之武..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共同了解这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奇人物:烛之武..
(二)课堂讲授
第一环节:相关材料背景知识的学习
(1)简介《左传》(结合导学案上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自己复述《左传》的相关知识)
(2)本课的故事背景介绍
第二环节: 课文内容学习
1、初读感知解决生词:(放名家朗诵,要求同学们听清字音,听准句读,听出语气)
贰(èr)氾南(fán)佚之狐(yì) 夜缒而出(zhuì) 共其乏困(gōng)逢孙(páng)
2、整体感知:
自由诵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字音并思考本文一共涉及了哪三个国家,并且找出三国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明确):涉及到了晋、秦、郑三国..晋郑之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秦之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两者之间有利益冲突..
3、疏通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整理重点字词..
通假字: 已 共 说 知
一词多义:微 鄙 辞 若 焉 与 之 其
词类活用:军 盟 夜 朝 夕 东 鄙 赐 阙 厚 薄
古今异义:执事 东道主 行李 夫人
文言句式: 省略句 判断句 倒装句式(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4、文本探究
①当时烛之武在郑国怎样的形势下出使秦的?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可见当时郑国被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是临危受命,身兼重任..“夜缒而出”再次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了当时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②佚之狐的话对刻画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③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④烛之武是如何巧妙的劝退秦师的?(本课重点问题探究)
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阐明利害,动摇秦君..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第三层: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第四层: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⑤烛之武劝说的结果怎样?
秦国最终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而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最终没有发兵..
(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
(三)课堂练习
1、掌握重要的虚词 一词多义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之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②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代词,这件事)
③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 的)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2、本文的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3、本文的通假字
①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②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③ 秦伯说 (说,通“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4、本文古今异义的词语: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宾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本文重要的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其中 “是”是代词,理解为“这”,指代前文所述的没有重用烛之武一事..“……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
(四)课堂活动(学生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 烛之武;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2、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以上是..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3、本文的写作特色有那些?
明确:(1)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比如课文交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退秦军埋下伏笔..(2)本文具有详略得当的艺术手法,比如,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军的,所以重点放在他的说辞上,对退秦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代..
4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或有什么收获?
明确:答案灵活,可以从人物性格方面,可以从事件性质,可以从巧妙的说辞等等方面说起..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烛之武智退秦师故事,从中我们主要把握住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句式,二是认识了烛之武这个有志有勇有辩才的一个人,领略了他的高超的雄辩能力..三是把握住了本文的写作特色和技巧..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的作业题并翻译背诵课文
八、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之说辩艺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简介背景,古今异义,虚词,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做思一,学法指津,课文研读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学做思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三维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教学环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