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案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系列四)
展开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2、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史书体例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ī)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阙(jué)秦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三、简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第二课时
在熟读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落实实词、虚词、语法等文言知识..
可由让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先分类然后让学生回答..
一、词类活用
(一)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以其无礼于晋(礼,礼遇)
既东封郑(把…作为疆界)
(二)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在东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三)动词→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四)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五)形容词→动词
因人之而敝之(损害)
(六)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二、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
(烛之武)许之(主语)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介词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介词宾语)
(二)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
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三)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四)固定句
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要…,何必…)
夫晋,何厌之有? (…,怎么…..)
君之所知也 (所+动词,表示动作的对象)
三、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何厌之有(餍) 若不阙秦(缺)
四、古今异义(古/今)
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
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
亦去之(离开/距离)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五、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六、作业:
1、熟读全文
2、完成相关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梳理课文脉络
1、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课文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
(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
(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2 、重点赏析部分语言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赏析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教学时,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第三自然段 诵读指导:
①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但
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职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
提问,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
高的水平..]
( 3 )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再扩展到熟背全文..
(背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
集体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秦晋围郑
烛 临危受命
之 智退秦师
武 第一步、欲扬先抑 以退为进
退 第二步、阐明利害 动摇秦君
秦 第三步、替秦着想 以利相诱
师 第四步、引史为例 挑拨秦晋
第五步、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简介背景,古今异义,虚词,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做思一,学法指津,课文研读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学做思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