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试卷同步训练题
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堂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堂检测,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计量方法已被引入历史研究领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2021山西长治二中高一月考)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力图一匡天下,士人游走列国,提出自己的治国理政方案,经济发展,文化思想活跃。这一社会巨变的根源是 ( )
A.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B.分封制度的瓦解
C.私学教育的普及
D.各国变法的推动
2.(2021辽宁师大附中高一模考)“士”原本是最低等级的贵族,指农工商以外学道艺、习武勇的人。春秋战国时期,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这种变化反映出( )
A.“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
B.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
C.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
D.宗法制得到不断强化
题组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3.(2020北京西城高三5月诊断性测试)计量方法已被引入历史研究领域。据统计,在一部记录思想家言行的著作中,提到“仁”109处、“礼”75处、“道”(通“导”)60处、“德”40处、“义”25处、“命”21处等。该著作最有可能是( )
A.《论语》B.《道德经》 C.《诗经》D.《韩非子》
4.《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战国时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 )
A.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B.孟子主张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C.农耕经济的重要性
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5.(2021河南师大附中高二期中)荀子明确提出了“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的观点,认为正是“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才造成了社会的动乱。除儒学外,其他各派都“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统统是“无用之辩”,“无用之辩”是“治之大殃”,必须予以根绝。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 )
A.以法治国 B.实行“仁政” C.“无为而治”D.思想统一
题组三 道家和法家
6.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提出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该学派( )
A.主张超然于物外的逍遥
B.强烈反对任人唯亲
C.推崇以严刑峻法来治国
D.提倡重建周朝制度
7.(2020黑龙江大庆高二月考)在《韩非子·难三》中,韩非子写道:“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大概意思是说:所谓的法,是编写成文,设置在官府里,而且还要向全社会公布的。这说明韩非子强调( )
A.官府必须加强对图书编著的管控
B.官府应当通过印发图书传播文化
C.用严刑峻法来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D.政府应当重视法律的制定与传播
8.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 )
A.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B.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
C.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
D.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
题组四 “百家争鸣”的影响
9.(2021福建三明泰宁一中高二月考)著名学者弘亿指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结果,是为后世两千年打下了两个生存基础:思想基础与制度基础。以后的两千年,中国主要思想皆从这里发源;以后的两千年,主要制度(帝国制度)皆由此时奠定”。据此可知( )
A.“百家争鸣”导致了官僚政治建立
B.东周时期主流思想已基本确立
C.“百家争鸣”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D.各学派在此阶段呈现协调发展
10.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都对社会现实提出了改革时弊的方案,人们观点各异,畅所欲言,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可以推知“百家争鸣”( )
A.改变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B.在整体上提高了民众素养
C.主要由士大夫推动和引导
D.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2021广东珠海二中高一月考,)历史学家吕思勉说:“先秦诸子中……虽亦有其高远的哲学,然其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诸子学说对政治的依附
B.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题组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2.(2020安徽六校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素质测试,)《孔子家语》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其意在强调( )
A.救饥是“仁”的具体化B.君臣关系的重要性
C.应该遵循等级秩序 D.治国要以德政为主
3.(2021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月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认为道德并不仅仅是表达某种个体的人格品性或生活态度,更是作为一个人的生存的意义和根基。先秦儒家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的主要目的是( )
A.达到“仁政”的政治目标 B.旨在推动社会变革
C.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D.努力完善个人品质
题组三 道家和法家
4.(2021山东滨州一中高一期中,)“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这是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先秦时期某学派的评论。司马谈所评论的学派是( )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墨家学派 D.法家学派
5.(2021安徽合肥六中高二月考,)《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韩昭侯谓申子曰:“法度甚不易行也。”申子曰:“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今君设法度而听左右之请,此所以难行也。”昭侯曰:“吾自今以来,知行法矣,寡人奚听矣。”据材料可知( )
A.选贤任能是战国时期的普遍观念
B.法家思想已得到广泛认同
C.法治的推行冲击传统政治
D.官僚选拔机制日益制度化
题组四 综合题组
6.(2021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期中,)先秦时期,道家主张侯王“得一”,儒家主张王者“定于一”,墨家主张天子“一天下之义”,法家主张君主“作一”,杂家主张天子“执一”。材料表明先秦诸子的主张( )
A.基本体现了专制思想 B.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C.蕴含着国家统一思想 D.强调政治思想的统一
7.(2021山西吕梁高二,)下图是某学者描绘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他意在说明( )
A.儒家居各家中心的地位
B.法家成为各家思想归宿
C.诸子思想的传承与联系
D.荀子集儒家思想之大成
8.(2021广东佛山一中高一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孟子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摘编自《韩非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对周王室的态度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及实践的成败。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A 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带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巨变,故选A项;分封制度的瓦解和私学教育的普及属于社会巨变的表现,而不是根源,排除B、C两项;据唯物史观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国变法”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并非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的根源,排除D项。
2.B 据材料“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可知,平民逐渐普遍接受教育,反映出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故选B项;“百家争鸣”指的是各学派之间相互批驳、争论,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材料现象与此无关,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士”的变化,没有提及思想主张,无法反映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得到不断强化,排除D项。
3.A 据材料“‘仁’109处、‘礼’75处”可知,该著作为儒学著作,再根据“记录思想家言行的著作”可知,该著作应为《论语》。它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故选A项;《道德经》为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并未宣扬“仁”“礼”的思想,排除B项;《诗经》收录的是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并未记录思想家的言行,排除C项;《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品,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并未宣扬“仁”“礼”的思想,排除D项。
4.B 材料中“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的大意是“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百姓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粮食歉收的百姓给予补助”,这表明“天子的巡狩制度”的目的是了解民生,解决民困。材料中“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的大意是“饥饿的人吃不上饭,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这是孟子揭示的战国时的民情。由此可见,孟子意在提醒统治者了解民情,重视民生,解决民困,故答案为B项。材料主旨与礼崩乐坏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农耕经济的重要性,排除C项;中央集权体制是秦朝才确立的,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排除D项。
5.D “除儒学外,其他各派……统统是‘无用之辩’……必须予以根绝”表明荀子主张思想统一且只信奉儒学,故选D项;以法治国是法家的思想,材料表明荀子主张只信奉儒学,排除A项;实行“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材料表明荀子主张只信奉儒家思想,排除C项。
6.A 据“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并结合所学可知,道家学派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过度追求物欲,主张超然于物外的逍遥,故A项正确。B项是墨家思想,C项是法家思想,D项是儒家孔子的思想,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
7.D “所谓的法,是编写成文,设置在官府里”表明制定的法律条文要陈列于官府之中;“所谓的法……而且还要向全社会公布的”表明政府应当重视法律的传播,故D项正确。A项所述是对题干信息的误读;B项所述题干无法体现;依据题干信息不足以得出“用严刑峻法来加强对百姓的控制”的结论,故C项错误。
8.C 某种思想理论能够被统治者接受,主要原因是其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法家主张大一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统一趋势相符,符合统治需要,这是当时一些统治者选择它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当时形成系统理论体系的不只有法家,故A项错误;强调君主以法治国是法家的思想主张,但这不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统治者选择法家作为统治思想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提出了治国思想,故D项错误。
9.C 根据“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结果,是为后世两千年打下了两个生存基础”“以后的两千年,中国主要思想皆从这里发源;以后的两千年,主要制度(帝国制度)皆由此时奠定”可知,“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思想和制度的发展影响深远,故选C项;仅据材料信息不足以得出“‘百家争鸣’导致了官僚政治建立”的结论,排除A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是在西汉时期,排除B项;“百家争鸣”中各学派相互批驳、争论,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其中儒、墨、法、道四家发展较快,法家在当时最受推崇,排除D项。
10.D 由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各种力量都对社会现实提出了改革时弊的方案,人们观点各异,畅所欲言,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D项正确。“百家争鸣”与改变官府垄断教育局面不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A项错误;仅根据材料不能得出“百家争鸣”在整体上提高了民众素养的结论,B项错误;从材料信息不能得知“百家争鸣”主要由士大夫推动和引导,C项错误。
能力提升练
1.B 诸子思想学说中对人事、政治的关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故选B项;先秦时期诸子思想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依附”表述不当,排除A项;材料强调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发展迎合了社会转型的需要,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先秦诸子学说的共同性,排除D项。
2.C 材料大意是:你认为百姓很饥饿,为什么不告诉君主,让他发放粮食来赈灾?而你把自己的粮食给饥民,你这种行为是在彰君之过,显己之德。由此可知,孔子认为不同等级的人救助饥民体现出的意义是不同的,这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3.C 根据材料“儒家认为道德不仅仅是表达某种个体的人格品性或生活态度,更是作为一个人的生存的意义和根基”可知,先秦儒家认为道德不只是表达个体的人格品性或生活态度,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标准来评判个人在社会中的意义,即通过道德的约束来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故选C项;材料中先秦儒家是在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而不是“仁政”的政治目标,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儒家希望强化对个人及社会的道德约束,不涉及社会变革,排除B项;根据“不仅仅是表达某种个体的人格品性或生活态度”可知,材料不只是强调完善个人品质,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可知,该学派的思想具有“虚无”的特点,“因循为用”反映了该学派主张顺应这种“虚无”的根本,同时根据材料“无成势,无常形”可知,该学派认为万物是不断变化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顺应自然,故选B项。儒家的核心观点是“仁”,强调等级秩序;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顺应时代变革;三者均与材料“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反映的思想不符,排除A、C、D三项。
5.C 申子认为韩昭侯设置了法度却又听从身边人的请求,导致法度难行,应当论功行赏,这冲击了传统政治,故选C项;材料没有强调选贤任能是战国时期的普遍观念,排除A项;“广泛认同”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官僚选拔机制日益制度化,排除D项。
6.C 据材料“道家主张侯王‘得一’,儒家主张王者‘定于一’,墨家主张天子‘一天下之义’,法家主张君主‘作一’,杂家主张天子‘执一’”可知,先秦诸子的主张中蕴含着国家统一的思想,故选C项;专制是法家的思想,排除A项;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先秦诸子主张实现政治思想上的统一,排除D项。
7.C 据图示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间大都存在师徒或熟识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他们思想的相互传承与联系,故选C项;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受到太多重视,没有居于中心地位,排除A项;战国后期诸子百家的关系呈现出由多元到统一的趋势,法家备受推崇,但不能说法家是各家思想的归宿,排除B项;图示内容无法体现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排除D项。
8.答案 (1)不同: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王朝。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2)主张: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成功:秦国奉行法家思想,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失败: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解析 (1)本题考查孔子与孟子主张的不同及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霸诸侯,一匡天下”“企望周之复兴”“……尊新王……万乘之国行政……改朝易姓……”可知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王朝。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立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分别从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的影响及孔子主观愿望、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局面及孟子对周王室统治的失望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2)本题考查的是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和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有能服术行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从推崇法、术、势,实行法治,提倡君主权威等方面进行回答。第二小问,结合秦国奉行法家思想、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创统一多民族国家及秦朝推行严刑峻法等史实进行分析阐述。
1.A
2.B
3.A
4.B
5.D
6.A
7.D
8.C
9.C
10.D
1.B
2.C
3.C
4.B
5.C
6.C
7.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步测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双百”方针,毛泽东指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3 文化史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7课 启蒙运动课堂检测,共5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学者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葛洪在《抱朴子》中写道,《朱子语类》载,王阳明在给他儿子的信中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