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5 离骚课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5 离骚课时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对这节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单元5 离骚 学习目标1.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习本诗以比兴为主的表现手法。2.反复吟咏,体会屈原内心的幽怨、痛苦之情。3.理解诗人内心的痛苦,把握作者高洁的情操。自主认识一、整体感知1.查阅资料,了解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了解《离骚》的内容和诗人的经历。2.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本大意,标识难解之处。3.画出表现屈原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的诗句,熟读成诵。二、自练自测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1)之(2)以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不吾知其亦已兮( )(2)长余佩之陆离( )三、质疑问难请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1.你觉得“兮”字应该怎样来读?为什么?《离骚》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2.本诗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基调? 3.面对不公平的待遇,屈原的选择是什么?哪些诗句体现了诗人的心志? 4.对于《诗经》和《离骚》里的比兴手法,你都有哪些理解?谈谈二者的异同点。 5.结合诗句和自己的想象,说说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修姱(kuā) 朝谇(zuì) 谣诼(zhuó) 揽茝(chǎi)B.溘死(kè) 侘傺(chì) 鸷鸟(zhì) 方枘(ruì)C.芰荷(zhī) 偭规矩(miǎn) 羁(jī) 攘诟(rǎnɡ)D.方圜(huán) 杂糅(róu) 岌岌(jí) 兰皋(ɡāo)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①朝谇:②竞周容以为度:③延伫:④高余冠之岌岌兮: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申之以揽茝 申:申述,说明。B.忍尤而攘诟 攘:忍受。C.苟余情其信芳 信:确实。D.长余佩之陆离 陆离:修长的样子。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声叹息,掩面垂泪啊,哀伤百姓的生活多灾多难。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也是在我的心中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我也不后悔。 C.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雄鹰和凡鸟不合群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D.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即使死了也值得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B.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C.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离骚》的节选部分,回答6~8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6.屈原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诗中提及三个方面,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① ;② ;③ 。 7.对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屈原对百姓生活艰难的感叹。B.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茝:屈原以香花香草装饰自己,实际上是以此比喻自己高洁的志向。C.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埋怨神灵不能主持正义,不了解民心。D.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指出当时世俗投机取巧,违背规矩任意改变。8.对这节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表达了屈原对百姓生活艰难和自己的无人理解遭人诽谤的不满和愤懑。B.诗中以赋来直抒胸臆,以比来表明自己的志向,以兴来引出议论感叹。C.诗中写出了自己因遭众多奸臣小人中伤而遭贬的原因。D.诗句最后表明自己所处时代恶劣社会风气盛行。三、拓展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2题。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忍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萦着我。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诚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虽然“乐莫乐兮新相知,哀莫哀兮生别离”,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至,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做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死,可以明志;生,却可践志。当死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了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仇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死与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9.第1段,“这中国式的生命”,在文章中有特定的意义,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解释。 10.仔细阅读第4段中画横线的三句话,请结合每句话的内容与表达特点具体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诚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11.解释下列语句的含义。 (1)(屈原之死)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2)(司马迁)从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12.请指出“屈原择死”与“司马迁择生”“他们择死与择生”的崇高意义。(1)屈原择死: (2)司马迁择生: (3)他们择死与择生: 四、精彩语言运用13.模仿给出的句子,以“我喜欢”开头,再造两个句子,使整个句式形成排比。 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高歌“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我喜欢 。 我喜欢 。 参考答案【自主认知】自练自测1.(1)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2)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因为/介词,把。2.(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2)定语后置。【合作探究】1.读时语音延长,不仅可以强化抒情、咏叹的色彩,而且能够充分体现楚辞体情感浓郁的特点。“兮”是具有非常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在句中有的表示语音的延长;有的用在句与句之间,表示语意未尽,待下文补充;有的用在句末表示感叹意味,同时也增强了诗的节奏感。2.幽怨、苦闷。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4.《诗经》里的比兴手法,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比喻,用来比兴的事物和要表达的感情之间的关系比较明显,如《氓》里女主人公用桑叶的茂盛和凋零比喻自己容貌的丰润和憔悴。《离骚》里的比兴诗句多带有象征意味。如用香花香草、奇特的服饰比拟自己高洁、美好的品德;用“蛾眉”比拟自己的美德和才能;用“众女”嫉余之蛾眉比拟自己遭到群小嫉妒和陷害。但《离骚》中也有具有比喻性质的比兴手法的运用,如用“鸷鸟”“方圜”比喻自己和群小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分歧。5.独特的外部形象:“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鲜明的思想性格:主张美政,心系百姓,关注苍生(“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追求真理,矢志不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课堂练习】1.B 解析:A项,“谇”应读suì。C项,“芰”应读jì。D项,“圜”应读yuán。2.①早晨进谏。谇,谏诤。②竞,争着。周容,苟合取容。度,法度。③延,久久。伫,久立。④高,加高,动词。岌岌,高耸的样子。3.A 解析:申:重复,再三。4.D 解析:“死直”应为“献身正道”。5.C 解析:A项,浩荡,今义形容水势很盛,而在句中是“荒唐,没有准则”。B项,改错,今义改正错误,而在句中“错”通“措”,“改错”,更改、违背施政举措。C项,杂糅,混杂糅合在一起。D项,缤纷,今义繁多而杂乱,而在句中是“繁多”。6.①灵修浩荡 ②众女谣诼 ③时俗工巧7.C 解析:“埋怨神灵”不正确,“灵修”在这里代指怀王。8. B 解析:没有兴的手法。9.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志士仁人杰出的生和杰出的死,以此为楷模,行使择生与择死的权利。10.第一句,作者以揣度的口吻提出对“偏差”的思考。读者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倾向,即“偏差”是“故意所致”。第二句,作者仍以揣度的口吻表述,实际上,提示了前一句所谓“故意”的原因。这两个“疑问句”,不在于质疑,而在于解疑。第三句,作者明确提出自己对“政治”的见解,表达不赞同世人“故意”制造的“偏差”,即忽视屈原“作为‘政治家’的一面”,终结了前两句所谓的“疑问”。11.(1)屈原在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死,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2)司马迁为完成崇高的使命,敢于与传统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选择了杰出的生。12.(1)屈原择死,是将死看做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以死明志。(2)司马迁择生,体现了伟大的叛逆精神,受刑忍辱,以生践志。(3)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对中华民族崇高生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3.示例:我喜欢意气豪迈又沉郁冷峭的陆游,虽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才是他的初衷。我喜欢嫉恶如仇又心怀柔肠的鲁迅,虽多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也有“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氓 离骚(节选))1.2 离骚(节选)一课一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下列诗句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离骚(节选)课后练习题,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离骚(节选)精品课后作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