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三单元8 寡人之于国也课时作业
展开《寡人之于国也》
一、注音:
移其粟( )于河内 弃甲曳( )兵 数( )罟( ) 不入洿( )池 不可胜( )食 衣( )帛( ) 然而不王( )者 谨庠( )序之教
二、释词
河内凶: 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弃 甲 曳 兵:
或百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直不百步耳: 不违农时:
数 罟: 谷不可胜 食也:
养生 丧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树之以桑: 无失其时:
申之以孝 悌之义: 黎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斧斤以时入山林: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三、翻译句子(指明句式)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3、王好战,请以战喻。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四、文学常识(11分)
1、《论语》是一部记录( )言行的( )体散文集,由( )记载。
2、( )、( )、( )、( )合称为“四书”。
3、( )是记载( )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4、出自《寡人之于国也》的两个成语是( )、( )。
五、选择题
1、下列加横线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2、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 ①②⑤/ ③④
4、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树之以桑
A.非我也,岁也
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C.或五十步而后止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①。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②,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③,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注释〕①廷尉,汉朝中央最高执法官。②跸:皇帝出行的车马。此处指发出警告,禁人通行。③当:判决。
6、对文中加横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上(皇帝)行出中渭桥
B.于是使(使者)骑捕
C.而更(改变)重之
D.上使立诛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则已
7、对文中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乘舆马惊
皇帝坐的车子所驾的马受到惊吓。
B.属之廷尉
把那人交给廷尉衙门严办。
C.廷尉,天下之平也
廷尉是天下平安无事的依赖
D.释之治问
由释之来查究考问。
8、由'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民安所措其手足?
B.廷尉,天下之平也
C.固不败伤我乎!
D.此人亲惊吾马
9、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固不败伤我乎
B.属之廷尉
C.今法如此
D.乃苦身焦虑
10、对'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一句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A.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会任意减轻或加重刑罚
B.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都会加重刑罚
C.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都会减轻刑罚
D.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会有时减轻有时加重刑罚
11、对这段文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上”属之廷尉的做法本身便是错误的,所以致使以后的行为更加错误。
B.那个惊了马的人是个生意人,他并非是有意识的。
C.释之认为犯了法的人应交有关部门处理,皇帝不应自行处理。
D.释之认为随意更改法律就会使百姓失去对国家法典的信任。
1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D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
13、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 )
A.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年成坏,受灾) B.弃甲曳兵而走(跑)
C.养生丧死无憾(保养生命) D.然而不王者(这样却)
14、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D )
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
15、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完全相同的一组( C )
例:养生丧死无憾
A.然而不王者 B.王无罪岁
C.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6、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C )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
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17、选出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C )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
18、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C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③树之以桑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王道之始也 ⑥填然鼓之 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⑧未之有也 ⑨察邻国之政 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
19、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D )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B. ②③⑤相同C. ①⑤相同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20、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C )
①是亦走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未之有也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
21、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 )
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
22、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B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河东发生了灾害(我)也这样做】
B.王好战,请以战喻。【大王喜欢打仗,请您打一仗就明白了】
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样就会让百姓生养死葬都不会有遗憾)
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便是王道的开端】
23、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B )
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D.多用比喻、对比度、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24、阅读下面文字,选出对画线句孟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正确的一项(B)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大王如果能解决战时士兵们竞相逃跑的问题,那么老百姓就会纷纷前来投靠。
B.大王好比战时那个讥笑有人逃了一百步而自己只逃了五十步的士兵,您治国的实质与邻国国君没有什么差别,自然百姓就不会比邻国多。
C.大王如果能将打仗之法用之于牧民之道,前来归顺的老百姓自然就会比邻国多。
D.大王既然明白打仗失败的原因,就不要奢望自己国家的百姓比邻国多。
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5----题(35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5、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4分)( D )
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媒人去数日 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②④
26、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4分)( A )
A.谷不可胜食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
27、翻译下列各句:(14分)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五亩大小的建宅基地,如果种上了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也能穿上丝织衣服了。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如果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称王,这种情况是从未出现过的。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而是兵器”的说法有什么不同?
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大王如果做到不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2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用比喻手法揭露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暴政。)(3分)
29、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孟子分别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哪三条措施?(6分)
(第一段:①不违农时②数罟不入洿池③斧斤以时入山林。第二段: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②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30、据文意,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4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劝学
一、基础知识检测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輮(róu)以为轮 金就砺(lì)则利 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 须臾(yú) 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 跬(kuǐ)步 金石可镂(1òu)
D.跂(qì)而望 骐骥(jì) 爪(zhǎo)牙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A.在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A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A.量词;功劳,功勋
B.驾驶;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成功,功效
D.量词;功能
(5)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A.断,断绝 B.超越,超过 C.拒绝 D.横渡,横穿
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⑥蟹六跪而二螯( )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课文阅读
“积土成山,……用心躁也。”
1.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子亦有不利焉
C.朝济而夕没版焉 D.将焉取之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不同的意思
A.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指:
今义指:
B.用心一也
古义指:
今义指:
3.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4.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准确翻译下边文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 (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
6.本段共六句,共分几层?请在文中标出来,并指出每层的大意。
7.本段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过秦论》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崤( )函之固 合从( )缔交 赢粮而景( )从( )
因利乘( )便 万乘( )之势 翟景( )墨翟( )
召( )滑 蒙恬( ) 逡( )巡 蹑( )足
度( )长絜( )大 度( )德量力 内立法度( )
瓮( )牖( )绳枢 谪( )戍( )之众
二、下列加点字词作解释:(1分*30个)
商君佐之( ) 务耕织( ) 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因遗策( )西举巴蜀(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以致天下谋士( )杜赫之属( )……之伦制其兵( )
叩关而攻秦( )逡巡而不敢进( )秦有余力制其弊( )
因利乘便( ) 奋六世之余烈( ) 振长策( )
陈利兵而谁何(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却匈奴七百余里( )以愚黔首( ) 隳名城( )
铸以为金人十二( ) 自以为关中之固( )
斩木为兵( ) 同年而语( )为天下笑者( )
非铣于钩戟长铩也( )谪戍之众( )非及向时之士( )
度长絜大( )蒙故业( )
三、写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天下云集响应 外连衡而斗诸侯 追亡逐北
履至尊而制六合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序八州而朝同列
四、写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5分)
合从缔交( ) 倔起阡陌之中( ) 率疲弊之卒( )
赢粮而景从( ) 百有余年矣( )
五、写出一词多义(2*10分)
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利 金就砺则利( ) 因利乘便( )
亡 亡羊补牢(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制 增其旧制( ) 赵奢之伦制其兵( )
遗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 因遗策( )
六、翻译:(5分)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一、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甿隶(méng) 万乘(shèng) 锄耰棘矜(yōu qín)
B.鞭笞(chī) 从散约败(zòng) 瓮牖绳枢(yǒu)
C.隳名城 (huī) 蹑足行伍 (háng) 度长絜大(dù jié)
D.以窥周室(kuī) 亡矢遗镞(shǐ iú) 逡巡(qùn)
二、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音、义都正确的一组是()
A.蒙故业(méng承接) 膏腴之地(gāo yú肥沃)
B.履至尊(lǚ实行) 振长策(cè马鞭子)
C.瓮牖绳枢(yǒu窗户) 鞭笞天下(chí打)
D.制其弊(bì疲惫) 逡巡(jùn xún徘徊)
三、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 因利乘便(因为)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奋六世之余烈(余威)
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
D.将数百之众(率领)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
四、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内立流度,务耕织。
D.秦人开关延敌。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E.收天下之兵。 斩木为兵。
F.振长策而御宇内。 因遗策。
G.赵奢之伦制其兵。 履至尊而制六合。
H.序八州而朝同列。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五、以下各项中加横线的词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因遗策(由于) 膏腴之地(肥沃)
B.亡矢遗镞(损失)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
C.瓮牖绳枢(窗户) 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D.履至尊(登上) 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六、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两项是( )( )
A.赢粮而景从。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振长策而御宇内。 D.余威震于殊俗。
E.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F.孝公既没。
七、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
1、制:①终岁不制衣则寒( )
②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2、亡: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 ) 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 ④吞二周而亡诸侯( )
3、利: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年矣( )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4、固:①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
②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④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5、因: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②蒙故业,因遗策( )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6、延:①秦人开关延敌( ) 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
7、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
8、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 )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9、及: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
②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
10、度:①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
②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
八、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1)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系,系上绳子。委,委弃。)
(2)孝公既没(没,殁,死去。)(3)会盟而谋弱秦(谋,谋求。)
(4)开关延敌(延,请,迎击)
(5)九国之师逡巡巡而不敢前(逡巡,徘徊。)
⑹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橹,船桨。)
A.②③ B.③④ C.①⑤ D.①④
九、以下句子中加横线的词,不是虚词的两项是( )( )
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B.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C.辍耕之垄上。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十、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序八州而朝同列。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素无亡失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十一、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 B.北收要害之郡。
C.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D.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十二、以下句中加横线的词活用相同的两项是( )( )
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D.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十三、以下句中加横线的字活用相同的两项是( )( )
A.内立法度,务耕织 B.履至尊而制六合。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十四、以下句中加横线的字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胡人不放南下而牧马。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十五、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有误的一项是
(1)( ) A.外连横而斗诸侯: 对外用连横的策略同诸侯斗争。
B.流血漂橹: 流出的血多得能漂起盾牌。
C.从散约败:合纵的盟约解散了。
D.秦人开关延敌:秦人大开函谷关,迎战敌人。
(2)( ) 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砍伐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作旗帜。
B.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然而秦凭借着小小的地方,发展到了兵车万乘的国势。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兵,拿出锋利的武器,谁能奈何他们?
D.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
十六、判断正误
(l)“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一句形象地写出秦始皇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
(2)题目《过秦论》的“过”是动词。“过秦”的意思是“超过秦国”。( ) (3)“席卷天下,包举字内,囊括四海”意思是“并吞天下”。“席”“包”“囊”都是名词作状语。( )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概括了陈涉起义的结果。( )
(5)本文全篇分析了秦灭亡的种种原因,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 )
(6)文章最后一段得出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
十七、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填空
(1)第三段写了秦始皇的功业。
①政治上“ , ”两句。②军事上是“南取 抱怨 。 ③文化上是“ , , 。”④地理防务上是“践华 , , , , 。 , 谁何。”
(2)第四段写陈涉起义。
①其出身地位是“瓮牖 , , 。”“蹑足 , 之中。”
②其个人素质是“才能 , , 之富”。
③起义队伍的组成是“率 ,将 ”。
④其武器装备是“斩木 , 为旗”。
⑤起义的影响是“天下 , 景从”。
③起义的结果是“ ”。
(3)第五段作者从四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了对比。
①社会地位“陈涉之位, ”;
②武器“ , ”;
③部队的素质“ , ”;
④用兵之道“ , ”。
七、填空:(1分*10)
①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席卷天下, , , 。
③_______________ ______,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④_______________ ______,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⑤然而成败异变,_______ _________。
⑥斩木兵, ,
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
l.下列划横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郯子(tán) 六艺经传(zuàn) 贻(yí)
B.句读(dòu) 苌弘(cháng) 聃(rán)
C.阿谀(yú) 授之书(sòu) 蟠(fán)
D.或不焉(fǒu) 谄媚(chǎn) 嗟乎(jiē)
2.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3.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吾从而师之 D.师不必贤于弟子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5.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6.默写。
(l)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如是而已。
(2)师者,__________ ______。
(3)是故无贵无贱,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刚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嗟乎”一词表示的语气是( )
A.感慨 B.叹息 C.悲哀 D.愤慨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9.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10.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1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
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
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
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
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12.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
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
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3.给语段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
好为人师
14.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字词
①仆道不笃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益不事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因抗颜而为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__________________
⑤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翻译下列句子
①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译:__________ ____。
②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6.本语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论述了唐王朝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
参考答案
1.D 2.B 3.B 4.C 5.C 6.略 7.A 8.D 9.C 10.D 11.B 12.D
13.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4.①专、深厚 ②从师 ③指态度严正不屈 ④就 ⑤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 ⑥冒犯 学生
15.略 16.例证 师道衰落
全篇参考译文:
(有一次)文帝出行,路过中渭桥,(忽然)有个人从桥下窜出来,把拉皇帝车子的马吓了一跳。(文帝)于是派随从骑士(把那人)逮住,把他交给廷尉(严办)。(廷尉)张释之(亲自落究者问。(那人)说是从外县来;听见皇帝车马要来时发出的警告,便躲藏在桥底下。等了好久,以为皇帝车马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见皇帝车马正在经过,于是只得奔逃了。廷尉呈上判决结果:一个人违犯回避皇帝车马的禁令,应当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当面惊吓了我的马,我的马幸而温和,假如其他的马,难道不要翻车跌伤我吗!然而廷尉却只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所应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上是这样(规定,只能判处罚金)。如果(擅自)改动,加重刑罚,那末法律就不会被天下人信任。而且当时皇上就派人杀了他,也就算了,如今已经交给廷尉(来处理),廷尉是天下公平执法的模范,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都会(任意)减轻或加重(刑罚),叫天下百姓怎么办呢?希望皇上考虑这件事'过了好一会儿,文帝说:'廷尉的判决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1.D2.A3.A4.D5.C.6.A7.C8.B9.B10.A11.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D 2.C 3.(1)C (2)A (3)B (4)C (5)D
4.①c ②b ③f ④d ⑤f ⑥a 5.B
二、1.B 2.A蟹钳;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B因为用心;集中注意力或居心 3.B 4.A 5.略
6.分三层。一层(l-2句),学习要积累;二层(3-4句),学习要有恒;三层(5-6句)、学习要专心
7.比喻论证
同步辅导(第六单元)过秦论答案
一、C
二、A
三、D
四、B E
五、A
六、C D
七、制 (1)制作 (2)统率 指挥 (3)控制 制服 (4)规模
亡 (1)无 (2)逃跑 (3)丢失 (4)灭亡 灭掉
利 (1)锋利 (2)好处 (3)有利的(形势)
固 (1)本来 (2)险固(地势) (3)巩固 (4)固执
因 (1)趁着 (2)沿袭 (3)就着
延 (1)引进 迎击 (2)延续(到)
爱 (1)吝啬 (2)爱护
致 (1)招纳 (2)获得
及 (1)等到 (2)赶得上 追得上
度 (1)量 量长短 (2)制度
八、C
九、A 、C
十、 D
十一、 A
十二、 B、C
十三 A、C
十四、 B 十五、A
十六、 (1)√(2)×(3)√(4)√(5)×(6)√
十七 、见课文。
十八、 (1)①养,养育,统治。②暴,欺侮。③卑微,衰败。④平民百姓。
(2)B
(3)①“是”指代“天下之士,斐然向风。”②“是”指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③“是”指代“秦南面而王天下”。
(4)①C ②A ③A ④C ⑤B ⑥D
(5)A
《过秦论》课堂检测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www.ks5u.com
来源:高考资源网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 s 5 u.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人教版 (新课标)8 寡人之于国也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8 寡人之于国也当堂检测题,共3页。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8 寡人之于国也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8 寡人之于国也测试题,共3页。
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8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8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部分,课外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